查看: 3309|回复: 13

[选稿] 网刊《大诗界》三月号(总44期)选稿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3-22 11:40: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请各位编委或版主将选稿贴入以下各相应栏目:
卷首语(由主编、副主编撰写或选稿)


只有相通的才会产生共鸣

大诗界评论员

今天的诗,很难形成共鸣。这首先是个性化表达主导了诗写作。其次不仅是个性化表达还有私密性写作也阻隔了读者的共鸣。读者去猜啊?猜得对不对啊?不对怎样共鸣,那矣不是让作者更加嘲笑读者的无知。所以作者既然不便道明读者便也不再多言。读过了便读过了,如过眼云烟。
曾有一些日子,诗的共鸣效验让诗成为文学的主帅,引领文学的潮流。今天的诗从数量上或许稍弱于前两年,但整体的质地也未见有明显的提升。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知道,诗是文学的先锋。这尤其表现在抒情诗当中,任何时代的时尚、新思潮大多数都是文学化后从诗中首先表现出来的。因为诗人的的敏感,抒情诗的迅捷,常常走在其他艺种的前面,成为文学的文学。
现在呢?诗更多地成为种种隐私的表述,成为说不明也道不明的东西。不仅读者读不清楚,诗人也说不明白。拿上一首诗你反问作者,“你写的是什么啊?”狡黠的作者会笑而不答,诚实些的会一脸茫然,无赖的便会说“诗成后与作者何干?”他们把糊涂的一堆丢弃给读者,却责怪读者的水准低下或故作高蹈“要相信读者的水准定不在诗人之下”——下言之即诗人不明白的读者可以明白,今天没有读者的明天可以有读者,读者有对诗再创作的权利……如此等等。一些作者的无赖之相到如此地步,诗的写作现状便可想而知?
当下的诗没有和诗的数量相当的读者或许正适用那个词——合该。其实除极个别确有难言之隐外,大多数可能还是达意不明,或主观上即以为诗的写作纯属个人的行为,如一些行为艺术家们的搞怪。但这些人忽略了一个根本的区别,即行为艺术是直接的视角艺术而诗始终是隔着文字的文学,是通过人脑的思维而产生共鸣的交换器。器皿不全或构图不清,读者就无从审美。连审美都没有着落,共鸣何来?但这仍然不是当下诗界的顽固。
当下诗界的顽固,就在于诗人的刚愎自用,冥顽不化,就在于自朦胧诗以来“不屑于作时代精神的传声筒”,“不屑于表现自我情感世界以外的丰功伟绩”,“回避写那些我们习惯了的人物的经历、英勇的斗争和忘我的劳动场赴。”的极端美学仍然操纵着当下的诗界。使诗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自己推向了群体的对立面。这个由起初的反拔到今天的极端,正是形成于相当数量诗人心中的结核。因为这个结核,一些诗人江郎才尽,一些诗人在看到诗确实没有前途后转行其他,更有极个别不惜以生命为这个结核所牺牲。
其实诗人原本就是社会的一部分,他们的情感本就因为介入社会生活才会形成波澜,而这一波澜的展示正是诗人才华源源不断的出口。现在新的美学原则的不屑事实上已在一些人的心中成为“不可”即不可作时代精神的传声筒,不可表现自我情感世界以外的丰功伟绩,而那个回避也成了彻底的远离。而这正阻隔了诗人与时代的关连,甚至是一种痛苦。即一方面诗人作为社会的一员始终在社会中生活,另一方面他们的表达却不许可社会化,不许可他们表达与社会的关系,生怕一如此表达就回到了从前,从而落伍于新的美学原则当然也就成为了新诗的落伍者,纵然有一两声喊好,也不及新美学原则在他们心中的失落。放弃诗便成了一些诗人的当然选择。
对一些新生代的诗人而言,无需回避,他们的阅读他们所接受的理论恰恰首先是自朦胧诗以来乃至于朦胧诗之后的这种被过于扭曲的人为的理论隔离。三十多年来,诗人的队伍更新最快,淘汰也最快,不是诗淘汰诗人,而是诗人淘汰诗,成为不愿意于当下诗的为伍者。从曾经的诗先锋到耻于被称为诗人的并非个案存在,难道还不够道出当下诗的窘境么?
诗人没必要只作时代精神的传声筒,也没必要一味地为自我情感世界以外的丰功伟绩歌功颂德,但更不应当刻意回避我们实现着的生活场景。时代在变,社会在前进,昨天新鲜的东西,今天未必还新鲜或许已经陈腐。当一种理论成为时代的绊脚时理应受到重审或扬弃。回到当初,朦胧诗的出现不能不说是现代诗的又一道曙光,它使人眼前一亮,但它同样是时代的产物,而非与时代精神的隔离。“在“朦胧诗”的成熟形态中,“五四”新文学传统的内在机制明显地起作用,蒙太奇、隐喻、反讽等手法为知识分子的集体经验提供了个人化、风格化的聚焦点;令人耳目一新的意象和意象的审美张力则构成意识冲突戏剧性的对象化,这既是个体的又是集体经验的审美表达。如北岛的“墓志铭”和江河的“纪念碑”等著名意象 ,本身都隐含了一个集体形象,揭示出诗人与这一代人的共生关系。《中国当代文学史(洪子诚著)》第十二章新思潮”但随后不断的推波助澜,却使其一方面远离了中国国情的一味地西化到最终被边缘化于政治之外(不谈政治,想谈也不成啊)一方面在反诗反崇高的走向下一步步坠落成为不着衣饰的青春期下半身的手淫和接近幼童期的排泄欲式的垃圾派。当代诗终于完成了从群体向散沙的彻底迁徙,完成了远离众生的历险,成为疲惫不堪的探险者困苦于心灵荒芜的岛屿。纵然群集于一起,彼此也不再信任。既然不相信社会怎又可能轻信于他人。诗人其实是我们当下最迷茫的人。一来他们轻薄的颂歌为“同行”所不耻,二来他们极端的泄愤为社会所吐弃。他们在彻底抛弃了诗的崇高之后自然很难回过头来重拾崇高。他们在暧昧、朦胧、隐晦的常态下也很难重回诗的清新明亮。诗人们困惑在生活的现实中,诗居在黑色的诗镜里,他们甚至无力描绘出他们生活困惑的现实处境。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面对自然界的复苏,诗人们却无奈地选择了不同去向的逃亡。
谁也没有权利将诗人和社会隔离。诗人是社会的一部分,而且是积极的且最具活力的一部分。诗人不是社会的破坏者,而是它的建设者,拥有者。诗人不应当成为社会的弃儿,当然诗人也不定要成为社会的骄宠。从古至今诗人就存在于生活的各个阶层。有封建的士大夫,也有贵族士人,有宫廷歌手也有自由民,有当政的拥护者也有当政的批判者,有斗士也有平民。但诗人总是定格在他所处的特定的时代。诗人是站立在不同阶层发言的人,他不定是时代精神的传声筒,但他有理由成为他所处群体的代言人。诚然诗人们也可以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思想不等于政治,政治不可以没有思想。一个思想家可以远超于任何政治家之上,而一个真正的政治家同时必须是杰出的的思想家。诗人可以不谈政治,但不能没有思想。很长时间思想被动地和政治连在一起,成为“思想政治工作”这个词。也正是这个词的滥用,使得又相当长的时间内人们普遍地不愿意再提这个词乃至于远离政治罢言思想。其实人就是思想的动物,没有思想便没有了人类。诗人的情怀更多的就是由思想转化而来的。
诗人们触景生情、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怀、隐喻、象征,无一不是思想转化为情感的艺术手筋。但这个艺术手筋很重要,有没有这个艺术手筋的转换是我们判断其是不是诗的主要参照。古人云“一切景语、情语皆诗语”我想这是正确的。但一首诗中的景语、情景都是诗人选择的必然结果,是为着那个思想着的诗人而选择的。八十年代的朦胧诗,就是一个自觉的参照物的选择。所以它们形成了一系列的对应,让读者在阅读的审美中形成自然的衔接从而形成共鸣。诗或者成熟的诗品(没有办法。当下网络不成熟的文字堆砌得太多)其实包涵着个性与共性的互存。没有共性的诗就成了迷。诗人笔下无言,读者也就永远不知道诗人要表达什么?诗人下笔千言离题万里,读者当然也就不知诗人何以言?因此,诗要有读者,不管诗人的主观意识是为谁写作,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情感,他既然表达出来就得打开通往读者的通道而不是阻塞它们。而这些通道往往来自共性之门。诗人们从日常生活入手,从世人的关切处入手,然后上升为诗意的升华,表达诗人个性化后的主题。这样的诗不想拥有读者也很难。可现在难就难在诗人们走不出自己的精神世界,一走出去就神思恍惚。要么稍不留神不是又成为时代精神的单一传声筒就成了当下信息的复读机。在一个信息传播如此发达的时代,诗是落后于各类信息传媒的。这也是抒情诗的短平快(如果只为了传达信息的话)在当下的再次落伍。
诗还是应当回到诗和文学之中,回到诗艺术的再现里,回到文学的根基人学里去。以客观存在为当下的诗学基础,以国情民情为诗的出发点。无论你为谁写作,为什么写作,纵然你已厌恶了直抒胸臆,但你也得从意象丛林里找寻到是诗的对应。当下有一种奇谈批评诗人把诗写得太像诗了。不知道这葫芦里卖的什么药?诗写得像诗不好,那么诗写得像什么好呢?

2013-3-24



 楼主| 发表于 2013-3-22 11:41:05 | 显示全部楼层
诗舞同题
(由同题诗、诗友寄赠唱和诗等组成)


[大雅风]同题


华夏文明要加上海洋元素

文/朱荣兴

总以为陆地才是家,荒岛有什么用?
伟大的华夏文明不是缺乏钙质
是少了点海洋元素
西方的航海家\发现家\海上商人\海盗
一回事
英国海盗德雷克勋爵是民族英雄
相反,明太祖开始海禁
郑和不是哥伦布
中国的海洋基因在困觉
只有走向海洋
走到海底,才能振兴中华
海洋元素是五千年醒转来的欲望
华夏衔接天边的渴念

海底是我们的无数饭桌
世界将在海的底面与表面舞蹈
当你潜入漆黑的海打开脉络
摩擦一块海礁的根部
海两面都会燃烧
用一艘潜海的针
射穿海床
布展太平洋中部锰结核勘探区七万方微笑
推出印度洋专属金属硫浪花
中国迈出门坎走进海洋
汹涌外表下面是取之不竭的宝库
我爱大海更爱海里的资源

长江这支箭,以中国的海岸这张弓
射向大洋的箭头
像钻头透过地壳
抽出热液把海底的热量传上岸
当大洋狂飚飞涛怒起
我们意识到这个波光粼粼里厢无限深邃

*九九该归一了

相思鸟

台上九台下九 九九一生
也没有丢掉孔乙己那身穷酸
一片出土甲骨记录不下中华文明
简化汉字一撇一捺方能推动历史车轮
满面尘灰去深山里烧炭
还能多赚一个铜板
一呼一吸匀不成一条直线
悬壶济世哪有马力
我就是白云
百花盛开变化无穷全靠风来摇橹
不是佃户 劈柴烧水
日程无需神马来开出菜单
胸前证件琳琅满目
皮包下面几个词素三天两头打着点滴
没有含金 人们怎会在画出地牢里
蹬着竹圈儿
公鸡下蛋一唱一和不是要押到台子上吗
不用反剪胳膊 也不用五花大绑
更不用踏上一只脚......
气宇轩昂正在欣赏着台下
挥舞着拳头
没有事情坐到盒子里试试大小
咸淡有余去给南山磕个头
多讨一个桃子
每一个关节上的螺丝拧紧了
能枕一轮明月 田间地头
决不会争宠

*三月三日的春雷

丙男

高原上最先有的骚动
那褐草 那枯木
听命雷声的节拍迫不及待的舞动着
它们幻听着春雨落下的莹润和欢呼

那雷声继续发威
这城市,准确性的需要一场春雨
洗去尘灰
焕然一新

你看站在田间的老农
瞅一眼脚下
已干成硬壳的土地发呆
不抱希望的支起耳朵
听那雷声蜂鸣

这雷声只是协商的雷声
与那实质性的春雨
还有很大很大的一段距离

春天,我该做些什么(组诗)
  文/沫若使者

  
  虔诚的祈祷 
 
  我有一万个心愿
  一千种憧憬,在原野绽放
  油菜花散开的金黄
  是我今生最虔诚的祈祷
  一阵鞭炮声
  告别了萧瑟的寒冬
  
  沿着复苏的河岸
  敞开心胸,拥抱村庄
  一群燕子
  飞过瓦蓝瓦蓝的天空
  
  花开,是这个季节
  唯一不眠的理由
  阳光下沸腾的村庄
  对着山岭
  对着溪流和她的背影
  娓娓述说
  
  2013-2-22

  
  风情万种
  
  站在绿芽之上
  眺望。一朵洁白的云
  飘过成长的日子
  花儿绽放,溪水弹唱
  旋转,脉动
  一个千古不变的传说
  
  带着冬阳
  扑向春天,蜜蜂的舞蹈
  雪白中的绿,夹带
  一抹红,大地坚挺的黄色
  是风中飘荡的诗歌
  她优美的舞步
  风情万种
  
  2013-2-24

  
  一望无际的憧憬
  
  长出细长种子
  才知道孕育辛苦
  冰霜也能填饱你的肚子
  阳光、空气,还有水
  在纵横交错的导管里
  生机勃勃
  
  山脉,河流
  用宽大的手掌
  掀开我的童年
  让那些亢奋的日子
  跌宕起伏。感谢夕阳
  在我孤独的时候
  一直陪伴我
  
  吐丝、结茧
  用一望无际的憧憬
  包裹村庄
  夜深人静的时候
  一颗流星
  从我的疲惫之上
  轻轻划过
  
  2013-3-1

  
  三角形的幻象
  
  春天,就应该
  有春天的故事发生
  故事里的山岗
  应该长着一棵三角形的树
  叶子是三角形的
  果实也是三角形的
  哦,夏加尔①
  我们共同做三角形的梦
  天、地、人
  就这么
  永远倒置着
  
  人,只是
  占据宇宙的一角
  无论你是在北纬30°、60°
  抑或东经90°
  你抛出的绣球,飞速砸向地球
  有一种从天而降的感觉
  四面环水
       一座孤岛
  它,纷扰着我
  直到一朵云,孑然飘过
  
  2013-3-4

  
  春天,我该做些什么
  
  春天,我该做些什么
  是去坝上看油菜花的摇曳
  还是去山中听溪水的流歌
  抑或坐在温暖的阳光下
  回望,冬天的萧瑟
  
  春天,我该做些什么
  是到陶渊明的领地去观桃花
  还是去听薛涛世界里的竹萧
  抑或行走在万物萌动的田野
  体验,成长的丰满
  
  春天,我该做些什么
  是上峨眉金顶看波澜壮阔的云海
  还是去峨眉河倾听柔美一季的涛声
  抑或,驾着一叶渔舟
  
  2013-3-5

仙聚东方

文/ 山城子

是谁一曲《青藏高原》五洲四洋都为之安静下来
讴歌武则天的声韵荡平了万里黄沙
今天谁同我沧海横渡去体验豪放之美
禁不住油然想起了你,紧急地把视频放大
放大,特别要放大我们站立的骨架
不放到顶天立地,诺大的胸怀如何装得下——
如何“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
如何“待到秋来九月八,万花谢尽我花发”
如何“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如何“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如何……你看你看,说着说着他们就都来了
快升起一杆大帆满载千年的缘分出发

长风浩荡于洪荒亘古岁月,碧波横流在时空延展无涯
豪放之美之大型游仙集会相约于东海历史方舟开幕了

润芝握住太白的手说幸会呀幸会危乎高哉—怎不见您三千丈白发
诗仙仰天大笑说“我等岂是蓬蒿人”—“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呀
那厢东坡长袍施礼黄巢,黄巢慌忙回拜说相见恨晚未能相约合掌而善抚天下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这一声咏唱刹住了一时的喧哗
辛弃疾捏着论文身姿一如当年的辛家军抢先高昂无与伦比兮,而扬枪跃马
《豪而放之,美必以大器之声震焉》
哦!大气的论证现场直播立刻传遍海角天涯:
夫震天地之声必以洪钟大吕兮而骨笛竹笙木叶何以抒发
夫挺山林之神之威必以狮吼虎啸兮而草兔田鼠麻雀只能心余力乏
夫万钧雷霆挟疾风暴雨大作兮而必以天宇的广袤才能胸怀得下
如“大风起兮云飞扬”只能唯一刘邦,“怒发冲冠凭栏处”只能唯一岳飞
而“留取丹心”者则必得文天祥……
故,豪而放之之大美青睐大词大语,底气动静人格魂魄必以大我崛立

荡漾万顷碧波,簇拥万朵祥云,长风逾海一样清朗的是抑扬顿挫之音: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各位好唦!陈老总来迟也,迟也要宣布论文:
“《论太白之诗占尽豪放之美》副题(哎嗨)——网上大诗人难寻”
(这时主席等用目光问候,元帅也顺势抱拳回谢众人)
“文如其人,诗如其人,太白就是太白,胎子里骨子里血气里的大气辞彩
哪句不是顺手拈来——”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哇哈!喻义的大起兴哟任谁读了不落泪”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托大志于万里胸怀曾让多少人激情澎湃”
“‘吾将囊括大块,浩然与溟涬同科’
天地宇宙精神融合成了一个宏大之我”
“‘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
大气萦怀雄风浩浩太白之诗占尽了豪放之美”

嗛嗛嗛嗛嗛嗛…这厢再也坐不住了诗仙
大步窜过位子怀抱酒坛说小老乡陈啊,你太触动我的肝胆
来来来来——与你痛饮八百碗不醉不散不醉不散——醉也不散
今朝饮干太平洋,明日移师峨嵋巅
醉卧昆仑浑不醒,珠穆朗玛守身边
来来来来——黄巢润芝东坡辛蛮子
来来来来——大风、怒发与心丹满上满上,满啊、满啊、满
难得相逢论大美,诗心无处不奇绝
吟到天荒地老时,放浪形骸依明月
来来来来——干杯、干杯、干杯
君不闻有歌千年等一回,花烛之夜酒最美
玉液琼浆都是诗,沾唇灵感满天飞
呜呼呜呼……哎嗨哎嗨……痛快……千年来从未这般痛快

哦,多么惊心动魄精粹精彩,令人眼界大开
向群仙学习,该怎样,该怎样,该怎样啊——重塑胸怀
波涛顿息,沉静中有歌从西部高原苍凉地传来
你听,轰鸣的伴奏如澎湃的大洋大海
“是谁带来~~~哎亘古的召唤,是谁~~留~~下千年的期盼……”
哦哦!是李娜,是李娜,李娜你从洛杉矶回来了
回到我,回到他、回到她…回到我们大美的中华


初稿2009-5-11于黔中文化村
改稿2012-3-25于上海宋园路
定稿2013-3-4于平坝夏云镇

 楼主| 发表于 2013-3-22 11:41:40 | 显示全部楼层
新诗声
  
     引吭高歌
* 时事采风
乡村春曲
文\清风明月


布谷鸟在太阳的暖巢边欢喜

“咕咕咕”唱着金曲

陶醉了雾霭萦绕的晨曦

                    

乡村那一支支古老的铧犁

正忙着耕耘祖祖辈辈的希冀

惊醒一垄垄惺忪的睡意

挤破了黎明的静寂

那些披着黑斗篷的侠客

穿梭着 呢喃着 追逐着
争抢着允吸新翻黑土的气息

漫天的风筝啊

扯着绿意浓浓的梦呓

在蔚蓝的天空中徜徉 嬉戏

守望河岸的杨柳在私语

欢欢喜喜 细数着鸟儿的归期

似故乡期待游子般的痴迷

                    

风铃般清脆的牧笛

在古道上悠悠扬扬地响起

嘹亮在黄昏编就的诗集里

路 灯

夜 拉开了帷帐
是你“刷”的一下
把夜的眼睛点亮
行人 沐浴你慈祥的目光
没了恐慌 没了迷茫 多了欢畅
白昼 你也不离岗
闭上眼睛 守望安详
偷偷地积蓄能量
为的是
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无论严寒酷暑
不管雨雪风霜
你 仍然挺直胸膛
永恒着风景的亮丽
实践着闪光的梦想
书写着优雅的诗行
演奏着精彩的华章



是谁在流水人家的桥畔
吹响那支浓浓的伤感
在这个雾霭茫茫的黎明前
让我如水的情怀又起波澜
撞疼我心的湖岸

是谁在古道西风的故园
唱起那支幽幽的思念
在这烟雾缭绕的傍晚
让我心底的哀伤泪水连连
再一次泡红我的双眼

是你挥泪于料峭的春天
让我心中的那扇门不在虚掩
索性把沉痛的怀念寄托于祭奠
祈福父母天堂中幸福平安
子孙皆安告慰在天之灵勿牵念

是你带走了所有的意
连同这尚未擦干的期盼
留下的却是沉重的牵绊
于是 让我在每个夜晚
拾捡那些破碎的心瓣

春雪


北国的春天刚探出头脸
就被你盖住了头 蒙住了面
是冬天没了去心愿
还是春天的步履太过迟缓
想来想去 还是缘于你
对季节的留恋

昨夜 你又悄悄给大地盖上了绒毯
让晨醒的脚步变得沉稳 感觉柔软
孩子们在你的陪伴下
撒着欢儿 不怕冻红小脸蛋儿
大人们也好奇地 触碰
枝条上拥拥挤挤的缠绵
打捞着童年的梦幻 然后
掬几瓣美丽的记忆
把心温暖

喜鹊站在高高的枝头 守望家园
在你撑开的大伞里 安然入眠
“喳喳喳”几声震耳欲聋的呼唤
让你丢了魂儿 破了胆儿
一下子坠入万丈深渊
可你并不抱怨

正午的阳光 刺透了你的眼帘
泪水涟涟的你 润湿了蛰伏一冬的心事
于是 小草在努力地伸展
为的是 尽快接过你的笔杆
和你一样 续写一首
春天里最耀眼的诗篇


今夜无风
   


今夜无风
月亮早早挂上星空

站立高高的脚手架上
向着万家灯火的朦胧
一遍遍唤响你的乳名
院子里的你
一定在静静地聆听

今夜无风
耳畔萦绕你的回应
桂花的幽香 渐近渐浓
原来 你正向我飞行

今夜无风
你我对饮一杯圆月的澄明
几分离愁 几分惊喜 几分雅兴
听蝉 奏鸣
看树 剪碎月影

今夜无风
倩影依稀晃动
荡着思念 醉了空灵


*低吟浅唱

  使者(三首)
  文/天荒一隅
   
  
  心灵
  
  田野扩展着,有如一首绵长的诗延伸着
  从江起始也就是从磅礴和豪放起始
  十八里绵延,有草地和黄花相伴
  山脉或沟壑用臂膀和胸膛
  接纳你,茂密的红松林挑起你的婚纱
  ——那是缠绕山峰的紫雾
  
  在林间,野猪前拱,麋鹿后刨
  迷茫里暗藏些许惆怅
  地平线总在远方模糊不清。风景是美好的
  愿景也是。透露在草丛上的阳光
  微弱,但给人以希望
  枯叶和枯枝的掉落是必然的
  
  初夏的新绿从不有意掩盖事物的真相
  这时候,我们应该听得懂啄木鸟的语言
  
  2013-3-4
  
  
  湿地写意
  
  沙哑的声音,正为岛屿的风景添加新意
  初夏,河汊里。小生命从草丛
  跃入水中。丑小鸭,果然是你
  --天生的宠儿,球球蛋蛋
  你的伶俐是一根线,牵着我的眼球
  仿佛小纤夫牵着我的小船
  你现在还不会飞翔,你只会用戏水
  欢乐着。这时我很想作为小鱼儿与你为伴
  即使成为你的食物也心甘情愿
  你知道生命之路,需要一颗颗石子啊
  
  水草在微风里摇曳。芦花白了的时候
  秋风会助你起航,远方的世界在召唤你
  我的心思,刻画在你的本能里
  这个你并不知会,这些,大地的磁力线
  会悄悄地指引你。你的归来是迟早的事情
  我的故乡,就是你的故乡。我期待
  与你一道芦苇丛里笑春风,戏一池春水
  
  2013-3-14
  
  
  使者
  
  你好,小春天。在这个角落
  你总是加快着回归的脚步
  这借助于大山的臂膀和森林的胸膛
  山南和山北,行走着两条峡谷
  雪的旋律到山脊为止,小气候成为季节
  的休止符。流云被高天的客机轨迹
  分割,更白的白云搅动着
  前行。但它始终白不过雪花
  
  最早迎接春天的花朵总是静静的
  默默而安详,让你熟视无睹
  难以把她当作时令新闻。她似乎知道
  她的命运是由阳光和大山决定的
  梦想,应该有更深的内涵。季节是
  一张大网,小气候是网络的使者
  小春天仅仅是画卷的一角
  它的担当和期待是令大地更加完美

两瓣时间


  我从江里捧出一片迷路的云,
  在沙滩上轻轻放下。她在阳光下开始燃烧。
  顷刻,她在蓝色的火焰里消失。

  木船摇晃。江风吹动晾晒的渔网。
  梭子里没有了白丝线。木桨上,年轮
  被水磨得光滑无比。

  水成为温柔天平,称量生活的平凡。
  这无法选择,没有初衷——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也许感觉是快乐的。

  江上人家不再结绳记事。厚厚的茧
  把时间掰成两瓣,一瓣在蓝蓝的水里,另一瓣
  我把它寄托在红红的云彩上。

  
  2013-3-19

《踏青》

易湄
  
    一

软泥
我呼吸里的颤音
流动线条里的舞蹈
我深入一种广袤
扩开心胸
歌唱或者呐喊
这自然的宽厚
接纳了粗糙的我
褪下的
成为陷入软泥的深刻
转眼
已是被尘埃
轻轻带起的自由


        二

羊肠小道
它是记忆里的亲属
我的高跟鞋的陌生
脚的抗争力度很大
相认 然后亲密依附
终于
一些清新的泥土
爬上鞋跟
走进了城市的家


         三

花儿的群英会
各自情结里的抒怀
桃花梅花的斗艳
不分高低
隔岸静观的无名黄花
心事细碎温和
兀自开放的花朵
似村姑扑闪着的大眼睛
不设防的展现
朴实故事里的轻烟缭绕


        四

河岸驻足的柳枝
清澈的倒影
谦卑的反思
是大彻大悟的虚怀
随风轻摆的身姿
微语诉说追念
不施粉黛的青色
轻音乐的随身听
生命本色的外延
我是柳絮中的点拨
靠近一种相知
抒写自然界
最真实的传说


       五

用春天的河水
洗涤我铅色的附庸
和一些鱼儿成为知己
离群索居里的静思
让自己长起寸长的尾巴
自由空间里的遨游
仰望苍穹
水天一色的包裹
终于写成的歌谣
有了木质的嗅觉


       六


深入竹林
听翠鸟低鸣
思想开始拔节
骨骼里的笋汁
高风亮节的吸允
我比竹子生长更快
一点光的照耀
我的灿烂
从心头绽开

  
  哑榴诗三首
  文/哑榴
  
  
  海之恋
  
  注定爱上海
  注定被涛声一次次洗涤
  注定被海水掏空
  还剩下什么
  
  注定抓不住什么
  注定只留下一块礁石
  在这里,鸟的羽毛腐烂在这里
  还企求什么
  
  浪涛一次次打来
  一个经历过海的女人
  看见
  被海浪洗劫一空的躯壳
  
  不管还能爱多少
  不管还能爱多久
  渴望,这一刻
  还能在海水里浸泡,沉淀
  
  
  回眸
  
  即使搁浅
  爱是不变的
  沙滩的足迹
  
  多年以后见到的那条小船
  锈迹斑斑——
  回眸时分,一只浆划向彼岸
  落日浩瀚,天地开阔
  
  
  相信
  
  那些骨骼化作石头
  那些血脉流入烟霞
  那些生前刺入骨头里的现实
  还痛在那片土地
  
  看我的人
  请扔掉塑料花一样的情感
  也无需一句爆竹的啜泣
  爱我的人
  请相信活过的依然活着
  就像满山的杜鹃
  
  那些呐喊,那些鲜红的话语
  依然活着
  那些欢笑,和眼泪
  依然活着
  长眠青山的血肉之躯
  还会一次次站立起来
  
  向你们鞠躬:请继续呼唤
  一棵小草的名字
  
  
  今夜无风
  文/葛宴君
  
  今夜无风
  月亮早早挂上星空
  
  站立高高的脚手架上
  向着万家灯火的朦胧
  一遍遍唤响你的乳名
  院子里的你
  一定在静静地聆听
  
  今夜无风
  耳畔萦绕你的回应
  桂花的幽香渐近渐浓
  原来你正向我飞行
  
  今夜无风
  你我对饮一杯圆月的澄明
  几分离愁几分惊喜几分雅兴
  听蝉奏鸣
  看树剪碎月影
  
  今夜无风
  倩影依稀晃动
  荡着思念醉了空灵
  
  
  春天的拐弯处(外一首)
  文/树边上的人
  
  
  不用预设,春天没有悬念
  转角遇到爱,只是一场电影
  曲终人散,不留痕迹
  
  春天不是河流更不是道路
  春天没有拐弯处
  除非你等,我又恰好经过
  
  春天适合偶尔伤伤风,感感冒
  偶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爱与不爱
  春天都会过去
  
  而我已习惯用春寒洗脸,用春风助跑
  ——一条道上的跑
  桃花梨花紫荆花
  她们想开就让她们开吧
  一江东去的春水
  她们要流就让她们流吧,白白地流
  我不在意,你也不必在意
  我们会和她们一同老去
  
  2013年3月19日
  
  
  和春天有染
  
  沿着春天的发际狂奔
  风冷,雨骤,于二月埋下伏线
  五月明媚,仍只能沉默,不发一言
  这是轮回的路上必经的考验
  
  春天,是滥情的小女人
  揪住所有爱她或她爱的男子
  讨要一世的情分
  转身却对着路人,生**娇百媚
  
  和春天有染,如中蛊毒
  纵是饮尽三千忘情水
  来生,念念不忘的
  还是她,一个漫不经心的吻别
  
  2013年3月4日
  
   
  陷阱(外二首)
  文/江玉中
  
  不知不觉
  我已深深地陷入
  你给我设置的温柔的陷阱
  生命的触须
  已触及到
  我精神最柔软的部分
  说实话
  你总是让我既爱又恨
  爱,是因为我爱缪斯
  恨,也是因为我爱缪斯
  正是因为有了这份爱
  我才一次又一次地
  被你调侃……
  
  
  江湖
  
  原本以为
  你是这个世界上
  最干净
  最有诗意的地方
  谁曾想,如今
  你也有着
  江湖的匪气
  
  
  楼市
  
  冬天刚过
  谁能想到最先回暖的是你
  那些把汗水攥在手心的人们
  一不留神
  被洗的一干二净
  
  于是,他们便拿出了
  所有刊有利好消息的报纸
  一一点燃
  看着那随风燃烧着的火焰
  想象,梦中的蝶……
  
  2013.03.19
    
  
  朱荣兴的诗歌(四首)
  文/上海朱荣兴
  
  
  未穿衣棠的小河
  
  如果小河穿了衣棠
  可以兜住上游来水
  水势丰盈枯黄叫欢
  可是也会漫提造孽
  
  所以,小河一直未穿衣棠
  像一个光腚的小孩
  几分可爱中挟带直率
  直率的童真是未穿衣棠的小河
  静静的
  缓缓的
  就似平稳的日子
  
  
  读你额上的鳞片
  
  你额上的鳞片
  小时候可没有这么多
  这是年片
  有一年长一片
  可我
  读出这鳞片上
  每片都写有一字
  像那个河洛图------天书
  钻心地读
  连起来是一首诗
  
  
  子夜的灯
  
  父亲半夜仍未归
  子夜的灯芯暗了
  灯忽地一闪亮
  是父亲推门而入
  
  他答:半夜前路口遇一黄灯,闪烁不停
  不能冲黄灯,所以只能停车傻等
  我问为何不打个电话?
  父亲答:开车打电话扣3分
  又问为何不下车打电话?
  父亲又答:下车属于违章停车也要罚款
  再问为何不绕道而行?
  再答:该路段禁止掉头,开车逆行扣12分!
  ......
  我无语
  灯一闪不闪
  
  
  岛的一些改变
  
  岛上的龙虾指数型增长
  青树丛到处繁殖
  尖锐的绿针叶,小孩爱玩又怕刺痛
  "农家乐"在狭岛上像连续函数
  
  乡间找不到小孩和青壮年
  小学校缩小了七八倍规模
  再没有我小时候甩陀螺吃铜板的景象
  到乡下玄,我还像以前
  醉心水稻的秧苗绿呦坳
  可田头承包给了西瓜
  我一个人坐在春风里的田埂水泥路面上
  任风摇晃
  直至啃下一个西瓜
  儿子用瓜皮削鱼塘水面
  一条大鱼急忽忽跳出
  跌进我的口袋
  一股腥味穿透
  披绿的空虚瓜棚
  一个刚从大桥上回家的老汉
  恰巧解开了十多年的心锁
  他有很多弄不懂
  
  
  诗是怎样的
  
  诗面前
  没有无可阻挡的高山
  却有河流那般绵长持久
  
  诗可以超越有限的生命
  使光华映入白石成就翡翠
  
  迷醉自已
  像把少女的芳唇当作酒杯
  喝下美酒
  
  写诗把自我忘记
  浪漫的过程
  只有烟圈里似悟空旋升天空
  
  诗无比自由
  像鸥鹭在海面飞舞
  
《一条河打马经过我的身边》 外四首   

                  文/落云听雨
  
  群山坐在我的对面  我们中间
  一条俯奔下来的河  以天空为镜
  漫天之云  漫过脚踝
  水草游遁  惊颤鱼的呼吸

  梦中走过的情人  打马经过我的身边
  嘶鸣声声  握紧花开
  不记得记忆融化于漩涡
  在我的心上插下一地金路标
  以朝阳为杯盏  邀你共饮
  让沸腾的酒  践行你的归期
  
  
      芦苇白发  浮去河岸浓雾
  有型无形的肺叶空气
  以一声咳嗽带走指缝间的干涸
  以打不倒的姿态  迎接东南西北风
  只有站在最低  你才不至于独自凋零
  
  只是你是否还记得我
  我曾是你的旅人和过客
  我化为一滴水  成为你的一部分
  顺着你前行的方向奔流  无止无休
  
  
  《颗粒归仓》

  雪刀穿过  天空到处千疮百孔
  清脆的鸟鸣和油绿的叶子  不知去了哪里
  而任何一匹快马  都赶不过时光的风
  寥阔的原野  谁的影子歪歪斜斜  却背不走一片枯叶

  当春风温和的奏响序曲
  请准备一条小溪  和一块田地
  若干最朴实的种子  翻开沟壑
  汗水潜入苏醒的大地
  萌动于岁月  加深一层憧憬
  你会听到花朵的声音
  果实的声音  渐次而来
  瓜与豆  得与失  事有因果
  农人有着颠扑不破的真理
  高举起太阳火炬  愿望起伏于苍绿

  当你走进大地深处
  蛰伏于那片忘我的园地
  一粒种子苍茫的等待
  足以唤醒所有沉寂的风雨
  连同流过指间的沙  随同秋风慢慢变黄
  归于粮仓  等待下一个轮回,
  
  
   《天空的羊群》

  像吹落一个人的思绪  吹落石头
  大片大片的河流泛滥成殇
  我保持沉默  指缝间拔出骨头
  埋入泥土  种下爱与恨
  天空震颤不语   太阳下沉
  大把大把的光阴慢慢退去
  散尽流沙  无法救活一朵即将枯萎的花

  虚拟的四季  难以言尽的终点
  曾经熟悉的名字  化为了尘埃
  我日复一日寻找我灰烬里的根
  犹如天空的羊群寻找草原
  才发现一些蛊惑已寂若星辰
  
     

      《惹红尘》

      人们  你是否看见一路尘土飞扬
  云上月下  允许自己隐姓埋名
  安然打坐 抽走慧根 空字当头
  允许一个不醒的梦  隔离烟火
  终将欲念的种子  洒在时光之外

  爱上孤独  爱上自己的一无所有
  犹看一些美丽的章节  成为画过的风景
  身后留下一片羽毛轻扬
  让游荡的心翻过高山与海洋
  在薄暮的清晨终于沉寂下来
  而那些晚风中的呢喃温言
  均成为禅语中消失的零碎片段
  
   《沦陷》

  我们在忙着赶路  最易辜负良辰
  没有风搅起泥潭里的沉絮
  避开子乌虚有的描摹  及不详的人和事
  经年雨水  让月色三缄其口  空门无力
  拿不走一寸光阴

  我们可以选族逃离  选择做一株植物
  让自己沦陷给时间  黑白反证
  懂得和收藏花蜜的蜜蜂互爱
  让奔突的火焰从此升空
  
  我们的眼睛  悉心数过掌心的纹路
  而一场风雪足以抵挡世间的尘垢
  以一粒种子的姿态归隐  纵向发展
  劈开尽染丛林 我们都是大地的子民


  【作者简介】:落云听雨, 原名:李营, 汉族, 江苏新沂人,自由撰稿人。
  
 马(微型组诗)
诗/八大少

1,
来吧,亲爱的伙伴
请教我如何在大自然的韵律中
跳出曼妙的盛装舞步

2,
你擂响这面生机勃勃的巨鼓
和我心跳产生共鸣
驼我跑出时间,跑出草原

3,
没有停止狂奔的一生
怎么也跑不出眼睛里的世界
啊!草原是你的妈妈

4,
飞扬的鬃毛如仙子的云袖
要多写意就多写意
要多快乐就多快乐

5,
蹄声像泉水的叮咚
每一声都是起点,新的世界
又如晨钟暮鼓带我悟道

6,
奔跑的流畅
就是远处群山起伏的线条
仿佛你就是其中一座

7,
欣赏你的仰天长啸
跃起的霸气和桀骜不驯
是远古的图腾,气吞山河

8,
想你是我温顺缠绵的情人
长睫毛是拂面的春风
比大眼睛还会说话

9,
腾云驾雾让我刺破迎面的风
锐不可当
前进,前进,再前进

10,
不忍看你眼里的无奈,悲伤
还有幻想,这逐渐减少草原
这越发破败的家

11,
老马识途啊
请原谅我走错了路
请原谅我忘记了故乡

12,
偶尔在农村看见修蹄钉马掌
儿时记忆多么亲切
妈妈为我缝补的衣服最暖

13,
山路崎岖,汗如雨
多像一位在外打工,拉着
积攒一年爱的父亲,回家过节

14,
这是你特殊的语言
时常刨击地面:
大地里有金子,远方有银子

15,
美妙的尾巴
如狂草的笔,在风尘中
重新注解大千世界
2013年3月3日  
  
  
  



 楼主| 发表于 2013-3-22 11:41:46 | 显示全部楼层
古风诗词曲
(收编各类古旧诗)

五绝二题/ 山城子

贺蜀道人生七十大寿(首句平起入韵式)

人生有古稀,今已不稀奇。
网络飘白发,行文少壮逸。

2013-3-15于黔中

贺蜀道人生的老母亲百岁大寿(首句仄起入韵式)

切切晚来馨,亲亲百岁人。
远侄诗祝寿,同女正七旬。

2013-3-15于黔中


 楼主| 发表于 2013-3-22 11:42:03 | 显示全部楼层
叙事诗
(只选编具有叙事性质的诗作及史实题材的作品)

叙事二题

文  /  墨涛


《寡妇》

走在季节的伤口
心底的悲把花朵冻结
只有那一朵圣洁的白色小花
陪伴你剩余的日子

恶运遮住太阳
忧伤的夜晚和清冷的月光一起哭泣
孤苦无助相伴残余的月弯
疼痛着相思的星子眼睛

皱纹疯长在荒芜的屋子里
铭记丈夫当初恩爱的话语
那爱情的结晶,孩子
在残缺的家失去一个叫父亲的人

如同失去饭桌前曾经温馨的劝餐夹菜
和每次出门时的叮咛
沉默于世人怜惜的眼光
灵魂的支撑坍塌

逝去的笑容僵持在孩子和寡妇的脸上
木然的笑,呆呆的哭泣
都无法挽回全家福里完整的笑容
你走了,没留下任何一句遗言就走了
走的这么匆匆,没带走叫爸爸的嘴
也没带走妻子唠叨的嘱咐

就这么无声的走了
谁都没有预料的走了
那账本上欠下的借款谁还?
那白发苍苍的二老谁养?

寡妇把灵魂交与上帝
祈求神灵赐予幸福
把每个黑夜祈祷成白天
也许天使会传递爱的思念
丈夫,你在天国冷吗?


       诗文解读:我最近经朋友简绍,认识了一位死了男人的48岁的寡妇,她给我讲述了丈夫去世的经过和作为寡妇的两年孤独、落寞、悲伤、甚至绝望的730天怎样走过。吃安眠药自杀一次,被有妇之夫调戏30多次,亲人疏远,朋友断交,儿子结婚难,亲家不来往,工作中断,吃不香、睡不着,生活无着落。听闻如此噩耗,心悲恸不已,几经落笔都无法成诗,断断续续写了又毁掉不成其文三遍,写作被其哭泣声打断。心碎了一地。历经半月有余,待心情平静下来才重新整理了思路,创作了这首诗歌,就是大家看到的文字,由于她信仰基督教,所以诗中结尾写了有关上帝的句子。但如果没有信仰基督,她可能早已自杀不在人世了。所以感谢基督教会的人拯救了一位苦命的女人。

《速 度》

一位摩托车爱好者
喜欢点燃激情和梦想
经常行驶在去往未来的路上
把肉体抛在现实的清冷里
只把灵魂装入火热的青春里
加速,加速,再加速

风把伤痛的记忆带走
砂子不断地亲吻这张倔强的脸
那些冰冷的语言像垃圾一样丢在身后
马达的轰鸣声加快心脏跳动的速度
血液在灵魂里唱起了欢快的歌
加速,加速,再加速

他只有一条腿真腿
还有一条假腿
在现实的时间里他走不出铿锵
但他流血的心一直都是铿锵有力的
他不要低保,他更不要鄙视
加速,加速,再加速

在一百迈的瞬间是他自信的王国
没有人可以随便地伤害到他
他驾驭了属于他的世界
很多姑娘看不上他那条假腿
包括谈了三年感情的女朋友
加速,加速,再加速

他有自己的摩托车修理铺
他技术纯熟,收费很低
很多顾客都带走了满意的笑脸
甚至多给的钱都被他退回
他不需要别人的怜悯
加速,加速,再加速


 楼主| 发表于 2013-3-22 11:42:25 | 显示全部楼层
爱与情歌
(性爱与情爱的专辑)

喜迎金婚,双影嵌诗

山城子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楼主| 发表于 2013-3-22 11:42:41 | 显示全部楼层
诗界群英会
(会员自选力作)


  2012自选诗20首
  文/图书拥百城
  
  
  1.桔子熟了
  
  窑儿弯的桔子熟了
  还没有人来采摘
  熟透了的禁不住秋风吹
  扑咚扑咚掉落
  那些蚂蚁
  倾巢而出
  就在地上
  舔食裂开桔子里的糖水
  也有一些蚂蚁
  舍此顾彼
  往树上爬
  爬在最高最大最红的桔子上
  晒太阳
  望天空
  偶尔一同掉下来
  不知道啥回事
  2012.11
  
  
  2.风吹过凤鸣巷
  
  风吹过凤鸣巷
  吹过默默不语的屋脊
  吹过花开花落的桂花树
  吹过忙忙碌碌的蚂蚁
  吹来歌声,鞭炮声,机器声,读书声,说话声,鼾声
  瞬间又把它们吹走
  黄昏时吹走了太阳
  黎明时吹走了月亮
  吹走了时光,落叶,灰尘和梦想
  唯一吹不走的
  是菜园里
  秋天黄,春天绿的野草
  2012.11.4
  
  
  3.伸出篱笆外的栀子花
  
  伸出篱笆外的栀子花
  白而香
  那些散步的人嗅嗅后
  还是把它们摘走了
  有几朵
  爬满了蚂蚁
  躲过了
  那些手
  2012.6
  
  
  4.滑冰鞋闪烁七彩光芒
  
  深秋了
  晚饭后不久
  天色就很暗了
  翰林广场的路灯还没有开放
  早就有一群小孩穿着滑冰鞋
  在广场的葡萄架下鱼贯而入
  鱼贯而出
  滑冰鞋闪烁七彩光芒
  在湿润的水泥地上返照
  像飘逸的云彩
  迷人极了
  阿0站在桂花树下
  一直羡慕地观看
  发现几个没有穿戴护膝
  小小年纪不怕跌倒
  滑得风生水起
  一会儿分开
  一会儿抱团
  一会儿猛冲
  一会儿立停
  偶尔还在打太极拳的队形里来回穿插
  直把阿0荡漾的心
  带回到遥远的乡下童年
  2012.10.16
  
  
  5.秋风辞
  
  时冷时热
  这是现在无法逃避的大气候
  躺在床上想一些事情
  心生很多奇秒的想法
  听虫鸣迷迷糊糊就入了睡
  尔后又被虫鸣吵醒
  梦里依稀竖起了旗帜
  成为了一方小诸
  一到秋天果子熟
  就会冒出遍地的虫子
  它们痴迷这个尘世
  没日没夜地唱着颂歌
  它们不知疲倦的声带
  好像就是为这个尘世
  梦里也曾看见了闪电
  早晨起来
  天气并没有变化
  还是昨天的样子
  巨大的宇宙只是
  一个齿轮卡住另一个齿轮有序转动
  一个机器绑着另一个机器吞进资源倾泄垃圾
  只有那些风
  行走天地间
  来无影去无踪
  顺其自然
  大彻大悟
  2012.8-9
  
  
  6.菊花,走在回家的路上
  
  晚饭后
  天色就略有些暗了
  阿0又沿这条山径散步
  县城的喧哗
  被密密匝匝的灌木林挡在了身外
  走到叉路口
  一时不知选择去哪个方向
  就坐在裸露的石头上
  静心入定
  发现自己的心跳好像美妙的音乐竟如此悦耳动听
  寂静里
  听见熟透的果子
  偶尔掉下来
  一阵窸窸窣窣
  是小兽吗
  好像用落叶漫不经心地藏起了它们
  归巢的鸟声
  和赶路的秋风擦身而过
  远比昨天叫得急切
  
  夏季的这个时候
  落日被山峰吞下去了
  但是天空的浮云
  在返照夕光
  夜幕被天光高高提起
  天地亮爽
  野草绿亮
  树梢透明
  
  而现在
  夜色从黛色茂密的樟树林
  最先黑下来
  之后向周围散乱的枞树迅猛泅开
  只有空旷处
  依稀有些留白
  隐约可以看见
  零星的菊花
  举着金黄灯笼
  照着阿0
  走在回家的路上
  2012.10
  
  
  7.一块铁深埋土中
  
  一块铁深埋土中
  不知从什么时间开始
  它除了适应周围的黑就是倾听大地的密语
  偶尔有脚步声走近
  转瞬又走远了
  它已习惯孤独寂寞和时间的流逝
  某一日它横空出来
  立在阳光里
  斑斑锈迹退去
  内蕴的锋刃依然寒气逼人
  一个曾经怀揣梦想的人
  打它跟前经过
  弯腰拾起
  当剑遥指落日
  流下了泪水
  2012.8
  
  
  8.不见炊烟袅袅升起
  
  阿0在河堤散步
  落日藏在白杨树林里一路躲闪跟踪
  这巨大的天体尾随其后津津乐道毫无倦意
  一直炫目的光芒
  一经被树叶荒草层层攻击
  现在就变作了豹子睡眼惺忪的余光
  道水河里的晚霞
  荡漾成满河的碎金子源源泊向岸边
  给缺钱的人一些安慰和空想
  垂钓者迅猛拉起钓杆
  求生的鱼挣脱鱼钩扑咚一声又钻进了河里
  惊溅的水花
  击疼了置若罔闻的河床
  孤独的白鹭惊飞
  飞升的羽翼
  把缓缓低垂的夜幕又微微卷上
  荷锄而归的老人
  身后牵着的羊磨磨蹭蹭
  还在贪吃路边准备承接露水的野草
  羊们不知暮色汹涌
  它们一生的洁白
  逃不了黑夜的围攻
  迅速下滑的夜幕
  卷走了巨大的阴影
  月亮星星脱颖而出
  垂弱的天光已经掩没不了它们
  依山而建的楼房沿山麓奔跑而去
  如夜行的火车在时间的深渊里兀立
  不见炊烟袅袅升起
  时间的长袍里塞满了归巢的鸟声
  回去吧阿0
  城市辉煌的灯火已经照亮了崎岖不平的夜空
  2012.6.27
  
  
  9.暴雨终于歇了
  
  暴雨终于歇了
  大地低凹处的积水忙着收割
  天空中狼奔豕突的乌云
  这些浅薄的积水一刻也不放弃
  它要把天空暗藏的乌云一网打尽
  它要和浩淼的太平洋叫板较劲
  好像它的下面就是浩瀚的龙宫
  也能呼风唤雨吞吐日月囊括星星
  它把这些乌云囤积居奇
  在必要时抛出去化作狂风暴雨冲洗脏乱的尘世
  暴雨后的地面散发前所未有的气味
  黄昏前出来觅食的蚂蚁一无所获
  这些被太阳晒得乌黑的生命
  为了生存盲目扎堆马上就要被黑夜和谐了
  它们将饿着肚子一通宵睁大眼睛消耗青春和生命
  退守潮湿发霉的巢穴挨到天亮
  如此重复而已!
  2012.7
  
  
  10.一枚螺丝
  
  阿0在河堤散步
  不经意发现了一枚螺丝
  铁质黛色一公分长
  站在路中央独自放着幽光
  它是从哪个机器上掉下来的
  它自己不知
  它也不知那个机器是否还需要它
  或者现在正亟需它是否正在路上急切地找它
  (或者自己先前被拧上去只是一个备用或者纯属多余?)
  它只知道自己以前是在一块巨大的铁中
  浑厚无比简直就是一个宇宙
  不知道是谁把它从巨大的铁里游说出来做成了这个螺丝
  现在机器丢下它跑了
  (有意还是无意?)
  它成了孤独者在落日里只是发着幽光
  弃它而去的机器是否还在正常运转它一无所知
  它很担心还会有其它的螺丝跟自己一样吗?
  那么机器就很危险了
  这个机器是独立唯一的机器还是机器里的机器也无法确认
  它要到哪里去找那个机器呢?
  这些过往的车辆,飞机,挖掘机,秘密试验品......是否就是它要找的机器呢
  或者它来直天外那就无法估量了
  阿0用脚踢它
  它就动一下
  然后一动不动
  只是在落日里发着幽光
  阿0想把它踢入荒草或者河流
  最后还是放弃了
  因为这个螺丝站在这里
  一定有它的使命
  一定有发现它的眼睛
  2012.5.19
  
  
  11.7月的道水河
  
  连日暴雨住了
  洪水终于去了
  沙质土的河堤
  一些地方塌了
  低处的庄稼荡然无存
  晚饭后从城里出来散步的人
  吹着河风指指点点
  有人荡着腰盆放丝网
  有人背着电瓶捞鱼
  红衣少年在年久失修的桥上
  来回走动抛撒鱼钓
  只有那些在被水淹过的田地里
  复种的农民
  好像不知道欣赏蓝天白云
  弓着腰不曾欠身
  好像天太重了
  一直压着他们
  此刻已是黄昏
  风吹白落日
  没有一丝声音
  2012.7.2
  
  
  12.在路上
  
  1.
  
  枯草上的积雪
  化得真快
  那些白
  春风把它们藏在了哪里?
  
  2.
  
  白鹭贴着河面飞
  它的白
  融入一河白云里
  不见了
  
  3.
  
  一会儿浮出水面
  一会儿泊在缸底
  一会儿绕圈圈
  金鱼的乐趣
  只有金鱼知道
  
  4.
  
  一只蜻蜓
  坐在荷上
  打盹
  它的影子
  随波逐流
  
  5.
  
  故乡的炊烟高过了山脊
  那是故乡挥舞手臂
  喊游子回家
  2012.7
  
  
  13.道水边的油菜地
  
  道水河边大块小块的油菜
  农民抢晴天都收割了
  那些掩藏在油菜地里的墓碑
  就一下子现了出来
  一些人选择在雨后
  扯去油菜兜
  又栽上了红薯或苞谷
  跟在爷爷奶奶身边的孙子
  抛掷小土块赶小鸟
  时不时争着递上秧苗
  2012.5
  
  
  14.麻雀的幸福
  
  那些麻雀
  一生只穿灰色的外套
  往雪地里一站
  空虚的人类一眼就认出来了
  不像我们竟相穿品牌穿制服
  失了个性
  找到了食物
  不是一个麻雀独享
  而是一群麻雀飞来
  大家一起吃
  吃完了扑棱棱一起飞走
  不会丢下弱小者
  麻雀没有名字
  它们的名字就是自由,飞翔,幸福
  但是它们一定有家族
  一定有它们的家族
  传承下来的闪光的东西
  一天之中的某个时候
  它们会聚在窗台上
  叽叽喳喳气氛热烈
  此时它们不是在打扰我们
  而是在向我们示好
  只是我们不予理踩
  当我们能接受麻雀的叽叽喳喳时
  那就是麻雀的幸福
  也就是我们人类的幸福
  2012.5.29
  
  
  15.毛竹
  
  屋后这片毛竹
  孩子砍来弄成短笛
  含在嘴里胡乱吹着曲子
  女人一根一根捆扎起来
  一把竹扫帚
  清扫门前的落叶
  汉子小心削出锋刃
  密布在后山陷阱里
  捕杀月光下的猎物
  毛竹不管这些
  只管春来发几枝
  2012.3.29
  
  
  16.纸船
  
  1.
  
  下雨了
  路边的积水里
  两个小女孩
  放纸船
  没有风
  她们猫着身子
  用嘴吹
  
  2.
  
  天晴了
  积水蒸发好快
  纸船就要搁浅了
  小女孩掬来自来水
  纸船
  在小女孩的梦里远航
  
  3.
  
  积水终于干涸
  泡塌了的纸船
  一半陷在尘土里
  一半曝晒在阳光
  成了垃圾
  小女孩拨出来
  哈哈气
  扬向空中
  看它飞
  2012.4.1
  
  
  17.春天来了
  
  春天来了
  阿0从昏暗的老屋走出来
  用手遮挡太阳
  东风浩荡
  桂花树的老叶
  萧萧下
  2012.3.28
  
  
  18.一片落叶
  
  起风了
  一片落叶牵引着阿0的目光
  它先从葱郁的大树上飘下来
  在空中飞出美丽的弧线
  然后轻轻歇在了裸露的根上
  来不及亲吻大地
  和对根的感恩
  又被一阵风吹起来
  在低空盘旋
  它离开了大树
  只是挪了一下位置
  要去一个新的地方
  非常自然
  当它安静地躺在斜坡上
  一只蚂蚁从叶的背面迅速爬了出来
  落叶不知道
  在它生命的过程里
  帮助一只蚂蚁
  实现了飞翔的梦
  2012.3.15
  
  
  19.凤鸣巷短句
  
  凤鸣巷扫落叶的老人
  昨天扫了
  今天又扫
  
  
  20.冬天了,道水河又浅下去一些
  
  冬天了
  道水河又浅下去一些
  冷飕飕的老北风毫无遮拦地刮到了河底
  尘世的漂流物在谋求避风港
  如此时刻
  太阳偏偏不出来
  那些夏天的鱼虾
  一丝不挂
  不知藏在了哪里
  如何取暖?
  
  河岸上,一些春天的阔叶林
  一跨进秋天的门槛
  就自己渐次抖落掉叶子,花朵,果实
  这些消耗之物
  来抵御寒风,冷雨,冰雪
  无休止的侵袭
  赤身裸体
  屹立天地间
  
  而我们
  与之反行
  依次添加棉衣,棉裤,口罩,耳套,手套,帽子
  电热毯,热水袋
  围坐火炉,暖气
  饮酒
  认认真真和这个冬天较量
  偶尔稍不小心
  有的还是败下来了
  2012.12.15
  
  
  
 楼主| 发表于 2013-3-22 11:42:56 | 显示全部楼层
文苑
(除文评外各类文体的汇编)

 楼主| 发表于 2013-3-22 11:43:11 | 显示全部楼层
诗歌综艺
(各类形式的诗理论、诗评论)


山城子 · 百年新诗百首选读之35—40

向网上老师学习——百年新诗百首选读[35]

选:
《中年》
// 马兆印

人到中年,听到温度往低处
掉,听到火车拉响
笛声,提速,中年的赞美
就慢,那些放弃的事物
已无动于衷
家住水里的稻子
在谷仓,偷偷开花
迁徙的人
把影子扔在田里
炊烟在屋后瘦,溪前
不说话的香樟
守着方言,守着一碗
社保,等春风
等白花花的尘世

2009-12-26

马兆印:男,福建著名诗人。《诗三明》论坛版主,《诗歌蓝本》执行总监。出版两部诗集:《在铁路上写作》、《内心的瓷》。
诗观:在和平年代,诗歌就是诗歌!


读:
谌容曾以一部《人到中年》闻名于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文坛。福建当代著名诗人马兆印,是先有名,而后偶尔以短诗形式涉及到了这个题材。诚然,这期间有许多文人都从不同的角度,写过这个题材。关注和关心中年,其实就是关注和关心民族与国家。毕竟中年是国家与民族建设中的中坚力量。应当说他们的整体状态,就是国家与民族的整体状态;他们之一部分或大部分的状态,就是国家与民族的局部或大体的状态。先认同这个,我们就容易走进作品的质旨。
从诗中的一些句子看,比如“家住水里的稻子”、“把影子扔在田里”,诗人马兆印应当写的是弱势的中年群体(比如迈入不惑历程的农民工,或下岗的工人)。关注这一部分人的生存状态,是因为诗人的心里装着他们,装着他们而以诗的形式表达出来,全然是品格与人性使然。于是,诗人的品格美与人性美,就渗透在一种婉伤的诗意氛围里了。而以这样的氛围交流于读者,影响读者,是让读者的心中也装着这样的中年群体。这是诗的社会功能了。
兼为文学式样和语言艺术的诗,其社会功能的发挥,无疑是赖以艺术性,并同艺术性成正比例增长的。就是说艺术性越高,越能吸引读者来阅来品来共鸣。马兆印的这首短诗给我的感觉,艺术性是很上乘的。我们都知道艺术性的保证在于修辞,尤其是积极修辞。词类活用是积极修辞的重要手段,这手段成就了先秦许多散文大家,也成就了不少当今的中年与青年诗人。我的意思当然包括马兆印在内的。
第二行的第一个字“掉”,所以从首行的句末单独放在这里,无疑是在排列形式上的强调。这样的一个动词,是不改变词性,而改变动作对象的词类活用。这种活用古代没有,而大量地出现在今诗中。这应当是当代诗人对词类活用这种积极修辞方法的开拓与发展。其实也是对民间活用语言的提炼。比如“价格”这个经济名词,在民间早就被“掉”给动作了,还引申为没面子的“掉价”。相同意思的“丢人”,也是不改变词性,而改变动作对象的活用。“温度”毕竟是一种物态物质性状之一测量的名称,使用的动词是“升高”与“降低”。这里不说“降低”而说“掉”,就有了一种如物体的重量的感觉。这里又与通感(以触觉通听觉)、暗喻(以温度暗喻对生活冷暖的感受)两个修辞格揉在一起使用,遂使这开头的诗句显出了别致地准确与灵动。灵动在于词类活用,准确在于通感与暗喻的使用——由触觉变听觉有令人惊心的效果,用温度喻对生活冷暖的感受,可谓天然浑成了。
与动词“掉”的活用相同的,是第九行的“扔”字。“影子”是无法“扔”的,然而就“扔”了。于是影子也就像有形有重的物体一样,具体在“田里”了。既然可以“扔”在那里,影子也就不是影子,而是惦念,是牵挂。中年上有老下有小,外出打工如何放得下心来呢?作为读者联想到这些,足见“扔”的活用与“影子”的比喻,其张力够有多么大。
至于第十行的“瘦”,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这古已有之,是诗人马兆印对传统技艺娴熟地继承。自然这一“瘦”,那“炊烟”也就不是炊烟了,我们不能不想到留守的人,且一个“瘦”字,又隐隐地道出了生计的艰辛。而最后一行的“白花花”,则是属于定格的词类活用,叫移就格。但这样的移就效果其张力立刻增强——我们想到“白花花”的阳光普照大地,而这样的普照又是一种明确的比喻。诚然,前面复沓了“等”字,这一复沓,诗人的无奈或怨其不争的隐情就排偶在那里了。表明的是更深更理智地关注与关心啊!
没说到的积极修辞还有一、二行“听”的复沓和排偶;第四行“事物”的借代与第五行的拟人;六、七、十一行的拟人;十二行“守”的复沓与排偶。啊哈——十四行的短诗,凡十八次积极修辞,语言如何不显出别致的灵动与张力美来,诗的意境如何不显出婉伤无奈的情韵美来呢?
谢谢五年前就在网上指导我习诗的诗人马兆印,我一直把他视为我的老师和兄弟。谢谢老师这首诗给我的启迪,谢谢兄弟使我又把握了一些如何把诗写成诗的秘籍。


现场感的白描之美————百年新诗百首选读[36]

选:
《安静》
文/李少君

临近黄昏的静寂时刻
街边,落叶在轻风中打着卷
秋风温柔地抚摸着每一张面孔
油污的摩托车修理部前
树下,一位青年工人坐在小登上发短信
一条狗静静地趴在他脚边

全世界,都为他安静下来

李少君:著名诗人。系海南省文联副主席、《天涯》杂志主编。出版有《李少君自选集》等多部诗集。


读:

具有现场感的诗作,大都采用传统的现实主义的笔法行文,而具体的语言呈现,又都喜欢白描。著名作家、诗人李少君的诗作《安静》与《她们》(发表于《诗选刊》2009年3月下半月),就属于这个品类,且很上乘。
那小伙子给谁发短信呢?我想应当是远在乡下的父母,抑或媳妇或恋人。诗人自然也是这样判断的,所以他让“全世界,都为他安静下来”。这是何等地关注与尊重的倾情呀!
这样的倾情,是运用简洁明白的白描手法勾勒出来的。这一勾,就勾出了极具现场感的城市街头风俗画,勾出了打工者下工后所进行的日常俗事镜头。
这样的倾情,给读者以震撼——还是有人关注和关心着这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呀!不仅关注关心,还很尊重,还要感染更多的人尊重他们!这样难能可贵的精神,诗人是通过一系列的朴素意象铺垫出来的,特别是第三行的拟人手法的运用,那是个面,然后顺势跌落到一个点上,最后夸张一个“全世界”,就画龙点睛了。
这样的倾情,给读者以美感;这美感,当然来自现场感的白描之美。


选:
《她们》:
文/李少君

清晨起来就铺桌叠布的阿娇
是一个慵懒瘦高的女孩
她的小乳房在宽敞的服务衫里
自然而随意地晃荡着

坐在收银台前睡眼朦胧的小玉
她白衬衫中间的两粒纽扣没有扣好
于是隐隐约约露出些洁白的肉体
让人心动遐想但不至于起歪心

这些懵懵懂懂的女孩子啊
她们浑然不知自己的美
但她们模糊地意识到自己的弱
晚上从不一个人出门上街
总是三三两两,勾肩搭背
在城市的夜色中显得单薄

第一节。细腻的白描,把我们读者也推到了阿娇(农民工)的跟前,与诗人一同享受对于她的好感。
第二节。同样的细腻,又把我们拉到了另一位打工者小玉的面前,与诗人一同享受对于她的好感。
最后一节。感慨评议之后,还是回到现场的白描。最后的一个意象“单薄”,道出了诗人对“弱”势的她们,深切的关怀。
读罢掩卷,我不由默默地祈祷,为那些远离家乡亲人到城市打工的农村的姑娘小伙子们!我这样的共鸣,自然与诗人营造的现场感的白描之美分不开的。

深邃厚重的爱国情怀————百年新诗百首选读[37]


选:
《生命的龙吟》
文/ 赵福治
《生命的龙吟》
——写给黄河•赵福治(北京)  

跟着呼唤流动,时隐时现的风   
牵引指尖的混浊,蜿蜒从五行之外溯流而上   
炎炎赶来的记忆,穿梭烈酒   
花草和冰块,以起自巴颜喀拉山的跋涉   
丈量从土到云的距离。吞吐两岸的氤氲   
飘而真实的舞蹈,随阴阳开合   
泥沙俱下的脉络里,我看到有苍茫闪动   

一路穿越村舍,树木,浊泪   
以及辈辈沿袭的犬吠鸡鸣,九曲十八弯的别样情怀中   
前世今生的美丽和沧桑,滔滔而来,鸟化的文字   
用远去书写先人的脊背,在第一粒沙砾里   
马踏飞燕的姿势站立成河道的思索,从左或从右开始   
无须注释,跌岩起伏已注定是历程的理由,水啊   
这天上而来的水啊,谁使你浩浩荡荡   
不眠不休,是世界屋脊皑皑白雪的灵性   
还是寒冷晶莹的坚冰   

无梦的晚上,不能称之为夜   
面河而坐,有红尾金鳞的鱼群楚楚起歌   
这是跳龙门的金鲤吗?补天的女娲从前曾在此走过   
五彩石的黄色,和柳枝的挥洒   
将河水激活。由水到鱼,由鱼到龙   
云外的天火和龙吟伴随岁月,女娲啊   
泥沙落定的光芒里,我们真是你塑黄土以为身   
取河水以为血催生的精灵   

水流声声,鼓荡生命的音符,岁月的芽萌发   
一些意象开始慢慢重叠,季节的铜绿   
如渐凝渐重的云,洒出无数生命的点   
我们用太极,转动四大发明的每一个细节   
我们用一生的感悟,去聆听一种呼声,泛滥的河水   
也曾祭起成吉思汗骑兵的凶悍。弥漫的狼烟里   
也曾闪现帝国唐朝的强盛。而喜洒的东方之泪里   
有诸子百家在岸边的争鸣,将春秋印证。水啊   
这无处不在的水啊,漫过乡土,从子午流柱的切换中   
从二十四节气的更迭中,自西而东,奔腾的热情望日而升

星辰之下,没有一种事物   
同我们如此相通。没有一种铭心   
令我们如此感动,多少年了,从大禹开始   
我们只痴心于一种颜色,我们日复一日   
面朝黄土,旱季的呐喊和汛情的抗争   
使所谓的文化,随圆明园的残缺   
和神州五号的升空而沉淀。在土为道   
在河为灯的情结里,我们植黄花   
种黄豆,我们着一种肤色,我们饮你的水   
古老的国度,古老的民族,唯黄土深厚   
唯黄水滋润,唯黄色斑斓,这神秘的生命之黄   
悬在我们的头顶。而一年一度的春节   
是岸边一颗总也抹不去的红痣,年年动容   

幻奔流以为乳,化涛声以为汁,纵横一万里   
有河图洛书同行,上下八千年,北斗闪烁于苍穹   
黄河啊,我们是游弋于你的鱼啊,生   
长在你的怀抱,死,去领略你的云雾袅袅   
日出而作,为存在而呼吸,沿掌纹的宿命   
日落而息,为情感而漂泊,引洁白月华以为魂   
汲太阳光芒以为魄,决口以磨练   
奋起以心声,于历史的对峙中,看烽烟四起   
狼嚎震空,而谁捧粮过头,以母性之光在云层闪现   
成千手千眼佛之状,扯一曲梵音   
燃盏盏金莲照亮红尘万种   

大象无形,一洼水便潮湿一切,潮湿眼角的纹   
和翻腾的云层。太阳深处的心跳   
延续岁月的不老。深入河流内部,我看到   
一个古老的国度正沿着河道升起,两岸每一片盎然的树叶上   
一个个飞翔的精灵展起双翼,挥动仰天长啸的河魂之帆   
升起字字珠玑的唐诗宋词。老子的道啊   
远古的风,没有那里的血可以浓于这里的水,没有那里的水,   
可以像这里的水化为我们体内奔涌的血。透过沧桑   
血的昭示下,气吞六合的秦时始皇和汉时武帝,正风尘赶来   

风是雨的头,那么龙卷风里   
龙是不是风的头。站立水端   
思索的光华透指而出,民谣推动波澜   
从那个早晨开始,当梦中水把窗纸浸透后   
我们不再习惯,在一步或十步之外看河里的水   
而把水放进心里,从什么时候开始   
我们又能看到花开,看到辛苦了一夜的露珠   
开始从枝头滴落。还有五星招展的红色   
奔腾在河流之内,像远古啸吟八卦之上的苍龙
(此诗05年发表于美国,先后在国内诗歌大赛上获奖2次,并被几个读本收入。)

赵福治:男,汉族。诗人,诗评家,祖籍河南,1969年生人,为虞城赵氏,宋朝八贤王——赵德芳后裔,现居北京。曾在深山中坐禅百余日,有诗歌《听雪》在首都地铁内展出,为奥组委文化部《2008奥运诗选》编委。曾主编《2009世界华语诗歌大展》和《2009年度诗人作品选》,现为北京《中国诗歌在线》季刊主编[1]。
作品已在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台湾和国内的《诗刊》、《星星诗刊》、《绿风诗刊》、《诗歌月刊》、《北方文学》等数十家报刊发表600多篇(首),有诗歌被翻译到国外(英文和俄文)。参与编辑的海内外第一本油画配诗集《藤上风》被美国华盛顿州图书馆定位为“21世纪中国诗歌”;个人传略被收入中国诗歌学会主编的《中国诗人大词典》。多次荣获全国诗歌大赛1-3等奖。

读:
共和国已经把端午这天法定为假日,今天国人都在享受这个纪念爱国诗人的假期,以种种形式缅怀屈原,并以其爱国的情怀时时不忘记汶川。不忘记汶川,就是心怀祖国,因为自“5.12”以来,“汶川”一时间成了祖国的代名词。网络上几乎百分之百的诗人,都抒写了“情系汶川”的诗作,爱国情绪空前高涨。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中,我阅读了北京青年诗人赵福治的一篇寄托了对祖国深邃厚重之爱的旧作《生命的龙吟》。
这是一篇05年在美国发表,又在国内先后两次参赛获奖的作品。能发表能获奖,就说明参与编辑和评选的诗人们高度地共鸣于祖国之爱。这印证了其爱国的情怀一直都不是诗人们缺乏的——唯此,“情系汶川诗现象”陡然而起,铺天盖地网上那是必然。至于有人诋毁不是“复活”,故作高深状以标榜什么,我大不以为然。其实中国诗何曾“死”过?说“中国诗歌死了”的人,正是看到中国诗歌鲜活了太多的流派,太多的手法,太多的探索,太多的后生诗人,而有一种被淹没的感觉,就突然喊出那么一声轰然。这就像故意引起老师注意的调皮生,突然大喊一声“课堂死了”一样,其实课堂死了,就不存在包括调皮生在内的一堂鲜活的师生了。课堂没有死,中国诗歌一直活得挺鲜活,鲜活的诗歌鲜活的诗人太多,包括说“死了”和说不是“复活”的一些人,也在贡献着中国诗歌空前的生龙活虎。
生龙活虎中,我一直在网上与福治兄弟的文字谋面,因而不断加深着中国诗歌不仅没死,而且一直都在龙腾虎跃着。这虎跃龙腾中,《生命的龙吟》就是无限连续中的一腾。龙是中国的图腾,龙之吟,就是祖国的颂歌。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副题说写给黄河,当然就是写给祖国母亲的。爱国诗篇林立于诗史,从悲情浩吟《离骚》的浪漫,到名山大川太白的豪放;从归天不忘国家统一的《示儿》,到大气磅礴的《沁园春.雪》,我们已经读得太多。而如福治这样深邃厚重风格之作,却是孤陋之我仅见的。那么,这篇《生命的龙吟》毕竟是怎样呈现这种风格的呢?这正是我想弄明白的——从而让这一次共鸣,得以鸣出学习的收获来。
◆ 朦胧呈现的意象行走
朦胧呈现,非指朦胧诗体。这是文本呈现的一种手法。大雾弥天,眼前只见空中有一角飞檐如淡墨而现,视者便知那是雕龙画柱的山寺,连同影影绰绰的古松,都在脑海中表象出来了。这就是手法,所见淡墨与影影绰绰就是意象了。
“花草和冰块,以起自巴颜喀拉山的跋涉/ 丈量从土到云的距离。吞吐两岸的氤氲 ”这里单看“花草和冰块”的本意并不朦胧,而喻意的四季周而复始,朝代的兴衰循环,就朦胧在里边了。发源于巴颜喀拉山的黄河的跋涉,就是祖国“龙的生命”的跋涉——繁衍生息的发展脚步;“吞吐氤氲”,吞进去时是衰落,吐出时又兴盛起来。
“马踏飞燕的姿势站立成河道的思索,从左或从右开始 / 无须注释,跌岩起伏已注定是历程的理由,水啊/ 这天上而来的水啊,谁使你浩浩荡荡”。这里的叙述与抒情本身就朦胧着——但中国的历史不论从现在溯向从前,还是自古至今,想一想,一如黄河的流淌一样曲曲折折又跌岩起伏,但生命的行程不可阻挡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的成功,那也是必然的了!
“远古的风,没有哪里的血可以浓于这里的水,没有哪里的水,/  可以像这里的水化为我们体内奔涌的血。透过沧桑 /  血的昭示下,气吞六合的秦时始皇和汉时武帝,正风尘赶来 ”啊——黄河之水,就是中华民族的血脉。秦皇的意象说的是祖国的统一大业,汉武的意象则是复兴大业的实现!“正风尘赶来”那是指日可待的了!
诗贵含蓄。福治就是这样让他长长的文本以“朦胧呈现的意象行走”而实现了含蓄,进而成就了深邃的阅读审美效果。我不想更多罗列例子,已经再三,其朦胧的呈现方法,就切记在我的心里了。
◆ 云集而来的文化底蕴
因为热爱祖国,必然要深入到祖国前人创造的浩瀚的文化典籍中去徜徉,徜徉的结果不仅仅是积累了渊博,同时也会使爱国的情结升华。升华的情结从内心生发出来,诗人必以诗的形式,这时的渊博就自然而然地表象为诗的文化底蕴了。青年诗人赵福治的文化底蕴,在这篇大作中真的就是云集而来。
“补天的女娲从前曾在此走过/  五彩石的黄色,和柳枝的挥洒 / 将河水活。 ”世界上各民族都有自己的“造人说”,中华民族的“造人说”就是女娲柳枝甩泥巴,后来天倾一角又是女娲用五彩石补上去的。这是中国的史前文化——神话传说。这样的意象是诗人在追溯华夏民族的远祖。
“也曾祭起成吉思汗骑兵的凶悍。弥漫的狼烟里/ 也曾闪现帝国唐朝的强盛。而喜洒的东方之泪里/ 有诸子百家在岸边的争鸣,将春秋印证。”这是对中国历史凸显部位概括地援引,籍以情感的转换与抒发。
“没有一种铭心/ 令我们如此感动,多少年了,从大禹开始 /…/…/ 使所谓的文化,随圆明园的残缺/ 和神州五号的升空而沉淀。”在一节诗中,诗人为了说明内心的感动于祖国,意象了“大禹”治水、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 “神州五号的升空”,从而含蓄地却又是何等强烈地表达了爱国之情呀!
至于更多文化的云集“春节”、“太极”、 “诸子百家”、“老子的道”、“唐诗宋词”、“千眼千手佛”等等其主要的文化脉络都为其情感的抒发朦胧又清晰在诗行里了。这如何不使文本的阅读效果密实而厚重起来呢?
◆ 传统灵活的积极修辞
有人说“诗到语言为止”,其实是“止”不得的。毕竟诗又是语言的艺术,而其艺术的实现离开积极的修辞是不可能的。福治的这篇诗作,正是他传统灵活的积极修辞的功底,在文本行走的每一步上成就了风格的深邃与厚重。
“牵引指尖的混浊,蜿蜒从五行之外溯流而上”这句里的“混浊”与“蜿蜒”,本义的词性,都是形容,而诗人灵活成了名词的性质。我们知道诸子百家典籍里的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修辞的奇葩。这就是传统灵活到现代了。以下出现的“氤氲、美丽、铜绿、凶悍”等等词汇,都是这样的活用。
“炎炎赶来的记忆,穿梭烈酒”、 “泥沙俱下的脉络里,我看到有苍茫闪动”。这里前句的“记忆”被“赶来”拟人,后句的“脉络”本身就是拟物。以下“马踏飞燕的姿势站立成河道的思索”、“这天上而来的水啊,谁使你浩浩荡荡”、“ 面河而坐,有红尾金鳞的鱼群楚楚起歌”等句,都用了拟人格。有了拟人或拟物的诗句,就必然鲜活灵动起来,这是没有疑义的了。
“水流声声,鼓荡生命的音符”、“季节的铜绿/ 如渐凝渐重的云”这两句是传统比喻格的创造性地运用,前者以“音符”喻水声,而音符又是音乐的借代;后者以“渐凝渐重的云”喻“铜绿”,而“铜绿”本身也非本体,本体被朦胧在“季节”里了。“大象无形,一洼水便潮湿一切,潮湿眼角的纹 / 和翻腾的云层。”这里“一洼水”、“眼角的纹”、“翻腾的云层”都在“潮湿”的活用中完成了朦胧的比喻。
摘出以上的例子,已经足可以让我确认:如果诗人不这样积极之上又积极地使用修辞方法,就不能使诗文本在朦胧呈现的意象里构成深邃的行走,而云集而来的文化底蕴也不能鲜活出它本有的厚重来。那么诗人炽热强烈的爱国之情,就不会有一个美丽的载体了。


流成桃花水的乡思——百年新诗百首选读[38]


选:
《我总是忘记》
风动

小路
和那些幼小的名字
路边清香的水草丛
闪烁的一朵朵笑脸
红的蓝的白的紫的
那些一同被螃蟹咬过被蜜蜂蛰过的名字
不断的溜过破洞的袋口
那三月的田野
飘香的阳光
风醉醺醺的追赶蝴蝶
让麦田和油菜花笑的东倒西歪
那金色的海洋波涛汹涌
太阳羞怯地躲进薄薄的棉絮
阳光却被夹在阁楼的门缝里

    我总是忘记
铁轨
和那些站台
晨雾 把公鸡叫醒
送走了小路和渡口
火车开动
沿着站台与阳光之间
不断的拉长 拉长
终于甩开了尾巴
那颤抖的自由
站台
冲进了村庄与田野
穿过万家灯火
火车的鼾声中惊醒的站台
清晨的冷风中颤栗的站台
午夜的站台
南方六月的站台
(2004-11-2)

   风动:北美华人诗人,北美中西文化交流协会第一界理事会成员。

读:
如果说家的概念就是母亲,那么家乡的含义就是童年了。任何人童年的记忆,都远远深刻于后来的匆忙而过。而说“我总是忘记”,就是说“总也忘记不了”,谁让修辞学上有个“反语”的格呢?
反语有庄谐两方面的用法。谐用,在于嘲讽或戏谑;庄用,则是为了强调相反的含义。风动先生这首乡思诗是后个用法,强调它对于生养自己的土地一时一刻也未曾忘记。
《我总是忘记》一诗,是从“酷我 北美枫”网上下载的,我在电脑上读一遍,共鸣一回,连读几遍,则共鸣成一片,挥之不去,流淌成桃花水了。

全诗两节。第一节写童年,第二节写离别。多么真切的童年,多么真切的家乡,然而不得不离别了。童年的记忆太深刻了,离别的记忆更是刻骨铭心呀!
谁没有童年,谁没有童年的伙伴儿,谁能忘记童年的伙伴?作者连同与小伙伴儿活动在一起时的小路、水草丛、叫着各种名字的有着各种颜色的小野花儿、河里的螃蟹、花丛里的蜜蜂,还有蝴蝶都记得真真切切。这种记忆是连同稚气的快乐深刻在心的——风是醉的,阳光是香的,野花是笑的,麦子和油菜花更是笑得东倒西歪……读到这儿,谁能不想起自己的童年和童年的小伙伴儿以及经年地玩在一起疯在一起的情形呢?七九河开,八九雁来。我们挎着筐去挖野菜,是谁发现了田鼠洞,立刻围在一处挖呀刨呀,总是在最后一刻田鼠突然窜出来,就追呀打呀乐呀,闹得天上的雁鸣跌落下来。八月秋高,毛豆烧烧。嘴巴鼻子都吃成黑的,互相指着笑一回又一回。冷在三九,热在三伏。三伏天光着屁股在河里打水仗不出来,三九天不光着屁股在野外打雪仗不回家。
——谁能不怀念那花季前无忧无虑的孩提时代呀!
——深刻的共鸣呀!震荡不起共鸣的诗不是好诗。

许多人一辈子也没有离开童年的土地,也不知道幸与不幸?但离开总有各自的原因。诗人的离开也许是为了把阳光从“阁楼的门缝里”解放出来(第二节出现的“颤抖的自由”就是认证吧),于是就离开了。那离开的刻骨铭心就在意识里流成桃花水了,那飘落的桃花瓣儿,一浪一浪地流去,都幻化成“站台”了。“站台”意象的不断反复和流动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让读者想见一个人坐在火车上远离家乡的那种心情的孤独、痛楚,表情的痴呆、无奈,思绪的迷茫、不确定……我也曾有过离开,一次探求生存的离开。一个人八千里路的目标之旅,从火车到火车,坐得腰酸腿痛眼睛冒火呀!从平原进入了大山,一座连一座挡住了视线……不说了那心情——深刻的共鸣呀!震荡不起共鸣的诗不是好诗。
这流成桃花水的乡思啊!感谢风动先生让我想起了童年,想起了家乡,想起了梦一样的离开!


明晰的意象,朦胧的思维——百年新诗百首选读[39]

选:
《临走的火车》
//远观

从承德站前,我抠出兜里的零钱
买了一合烟
三年了,一直是蓝钻的那种品牌
我的嘴适应了它,我的鼻子一直冒着
那种古老的气味
我身边的一个大学生,拿着一本
泰戈尔的诗歌读起来
我看得出他是学中文的,他安静地读
我第一次看见我身边的人
会拿起一本诗歌刊物
认真的读起来
停车,上厕所,喝饮料
他一直拿着它,我问他是不是学中文的?
他的眼睛开始看我,小声说是
我告诉他我也写诗
在地下通道里写诗,也这么仔细地阅读
他笑了,我说火车进了隧道,然后
我掏出一本他们诗刊
他笑了,他拿过去告诉我
他已经很久没看见他们了
他的脸上露出了惬意的微笑
好,我就把他们送给你


远观:1981年生,本名袁东峰,河北宽城人。80后作家、诗人,研究文学、易经、影视娱乐策划等。现在同时担任多家公司和媒体策划顾问。出版散文集《那些错过的时光》。

读:

明晰的意象,朦胧的思维。这种特点的诗非常利于普及。一看就明白,谁看谁明白,看的人就多了。但对不同文化层次、知识结构、文学底蕴的读者,其思考的角度、深度和广度也是不同的。诚然,那就是读者自己的事了。对于诗人来说,这样特点的诗写的越多越好,最好造成一种阵势,直接冲向已经忘了诗歌为何物的社会去。
远观在《北美枫》2006年创刊号第30页发表的《临走的火车》,就是这种特点的诗。
这首诗没有分节,但有3个层次。前5行为第1层,写“我”买烟;6—14行为第2层,写“他”读泰戈尔的诗;15—22行为第3层,写“我”送给“他”一本《他们》诗刊。
诗人就这么动漫一样为读者放映了三组镜头,全然的清清楚楚的叙述,连一句傍白(说明)都没有。自然是小学生也一读就明白的诗。
小学生读东西不肯停下来。嘻嘻!他买一合烟,“蓝钻”是什么烟呀?爸爸一买就是一条,大中华的,好几张票呢!他…哈哈!扣半天扣出几个毛毛钱。呕呕!大学生,读泰戈尔的诗。还有姓泰的呀!上厕所都在读,比漫画书还好玩吧?他给他一本书,他们的诗刊,他们是谁们呀?
中学生读东西也很快,但比小学生要耐得住一些。承德呀!那有避暑山庄,诗人是不是旅游去来的,烟没了,钱也不多了。他碰上一位大学生——我以后也要成为大学生的,老爸说别无选择。是文科,怪不他读泰戈尔的诗,老师好象说过老泰是诺贝尔得主,来过上海,会见过鲁迅呢!读的挺认真,喝饮料眼睛也不离开?哇!我有这个劲头就好了!哈哈!在地下通道里写诗,地铁吧?那里更有灵感么?他们诗刊,他们诗刊?一本诗刊?反正给大学生了,车上遇知音了!
大学生的诗歌读者比例大些吧?至少读文科的学生爱诗的应当多一些。翻出一看,诗性的直叙,好!省得猜灯谜了!——毕业后捡垃圾、当丐邦去也别当诗人,读读诗倒是件雅事,不能陷进去,陷进去就一辈子寒酸如诗中人,烟也只能吸差的了。嘿嘿!这位完了,铁定要进去,你抱着泰戈尔痴迷,莫非想创造个奇迹——为中国挣一个文学大奖来?做梦吧?——瑞典人读不懂方块字,你就是超过沈从文、老舍、王蒙、贾平凹、北岛、舒婷们,他们的汉语成绩也还是超不过一个中国中学生。现代诗变变身,谱上曲,或可借着歌星的光环走到舞台上,但那也就是歌词不是诗了,因此你只能在“地下通道”进行。谁让你是当代的诗人,你看众多媒体这赛那赛有过诗人当评委的么?嗨呀“他们诗刊”,要不是那位写诗的教授提起过,还真不知道说的就是《他们》诗刊,咋连个《 》都舍不得用呢?现在怕是“第三代”的文物了吧?真是“天涯何处无芳草”,竟在火车上邂逅了,就算是文物也要相赠了——多么执著又沉重的希冀呀!
现在轮到一个老学生读这首诗了——45岁才拿到中文本科文凭的老学生,至今还在学习今诗的老学生,一个过了花甲的老学生。
我思摸着,这“诗性的直叙”,与我在网上常遭致批评的“直白”绝然是两回事。前者是用清晰的意象来说话,后者则是非诗性的直叙。比如这第一层诗,要是改成直白的语言,大致是“与诗结缘,就与阿赌绝缘/ 三年了,我鼻子里一直冒着/ 蓝钻牌子,淡蓝色的烟”。这么写,前边那位小学生立刻就没兴趣了,因为动漫里只出字,没有影像动起来。第二层改成直白(这个我内行的),大致就是“邂逅一位大学生/ 他一直读着泰戈尔/ 那个认真得样子/ 简直是我当年的化身/ 不免心中一阵阵高兴/ 火车上遇知音”。不必说还是“见字不见人”,“有声没有韵”。弄明白这一点,我今后的习作,还会“直白”么?即使是“恶习难改”,至少也知道那是诗之大忌了。
用清晰的意象给读者看,读者自己就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小学生见动漫,中学生见避暑山庄地铁什么的,大学生想及诺贝尔文学奖的不公平等等,各有个的审美过程。我作为一个老的诗爱者,体会到诗人的诗心不死,不仅做清贫的守候,还将炽热的希冀传递下来。潜台词还有外国的东西可以借鉴,但还得走回民族来,土生土长的“第三代”,继承也好,扬弃也罢,还是值得研究的,并不比泰戈尔逊色呀!这样,一位孜孜于今诗的诗人形象,就站立在我的面前了。
如果单从文字上挑剔的话,我不认为这首诗不能删除一些字词,比如共用了12个第一人称代词“我”;又如“他的眼睛开始看我”,如果突出眼睛,“他的”就没有必要。也许诗人是为了让清晰的意象更清晰吧?那,就当别论了。


谁肩上压着整个世界——百年新诗百首选读[40]

选:
《一担柴禾》
//溪语

一担柴禾,从记忆深处挑出来
从寒暑假的肩膀上
横过来
左肩酸了换右肩
两肩累了歇一歇
沙木扁担
总是指向回家的方向

一担柴禾,从树的枝节落下
就像秋天的叶
被风剪了下来
双手把砍柴刀插进柴禾
让锋芒深藏不露
让汗珠洒一把阳光

一担柴禾在山峰打捆
溜滑的山歌
来自对面的蝴蝶结
每根柴禾都透着欢畅
每个毛孔都溢出力量

一担柴禾,是必须承受的重量
行走在山间小径
前面是柴禾
后面也是柴禾
挑着这担子
一不留神就迈进现实生活
前面是女儿
后面是父母


溪语:男人、诗人、商人。(转自溪语博客)

读:

那些天天在媒体露面的“举足轻重”者,特别是手中握着核打击开关的人,看到我写下的这个标题,一定很自负地说,写的是我哩!但不幸得很,我写的并不是你,也不是你们。我写的是你和你们的衣食父母,是生你养你们的大地赤子,是“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没有农民,没有以数亿计的农民,你们哪里可能神气活现地与来了完全免除农业税并实施种粮补贴制度,但伴随着教育消费的迅长,医疗开支的激增,农资价格的上涨,农民的实际收入,在老少边穷地区,仍然是捉襟见肘,入不敷出。溪语写的短诗《一担柴禾》(载《北美枫》2006创刊号第29页)反映的正是这部分农民艰难的生存状态。
对农民来说,吃、穿、住,是经年的三件大事。而“烧”是“吃”的重要组成部分,毕竟人类先祖早已走出茹毛饮血的野蛮时代。具体到“一担柴禾”,就不仅仅是解决烧的问题,因为柴可以卖,可以补贴家庭的吃、穿、住、行、用。应当说诗作者是抓住了农家生活最有代表性的素材,不仅做了标题,还反复吟咏贯穿全篇。
第1节7行诗。眼睛触及到文字的意义,我的泪就下来了。但那时我不是“挑”,而是“背”,不是“一担柴禾”,而是“一背柴禾”。我说的那时,是从不满10岁即开始,直到我离开故乡之前。溪语写的是山区,我的故乡在平原,平原要比山区更缺烧柴。夏天青纱帐起来了,早没了柴烧,就割青蒿草以充;秋天抓高粱玉米叶子,搂豆叶子;冬天搂枯草皮子,拾风吹落的枯树枝子;春天大地一片精光,只好找豆茬地去拔豆根子,拔得手掌起泡流血。每一背柴禾都用绳子双股勒紧,挤进去胳膊,勒住肩膀,勒得红红的烧烧的。那些不堪回首的“寒暑假”呀!作者将我拉进深深的回忆之中了。
第2节6行诗。其亮点在后两行。“让锋芒深藏不露”,那是一种怎样吃苦耐劳的坚韧呀!这坚韧也还含了“执意逃离”吧?至少我还将其用到了逃离的准备——学习上啊!“让汗珠洒一把阳光”,岂仅是一把呢?
第3节5行诗。看来作者写的人没有“逃离”,那毕竟是少数人。总得喘口气了,总得准备生产新的农民了(一样是大事)——我们诗的主人公开始谈恋爱了,就随之轻松一回,仿佛听到那位男歌星唱起了《蝴蝶结》,啊!“红红的蝴蝶结”,我只记得这一句歌词。
第4节8行诗。我们跟着主人公走过“山间小径”,就又沉重起来了,因为“一不留神就迈进现实生活”。那重担哪里还是“柴禾”?分明就是一个“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又岂止是一个家庭?事实上是全国的家庭,再放大一点则是全世界的家庭,那个家庭不是担在农民这副沉重的担子上呢?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农民的肩上是压着整个世界的。
“世界上没有农民,任你是谁,也休想活命。”我对我任教的学生如是说。但真的碰上一个蒙昧又敢讲话的,说“怕不会吧!”我问“那你吃什么?”他说“我有钱,我买面包香肠吃呀!”我问“面包香肠是哪里来的?”“食品厂生产的呀!”“食品厂哪来的面和猪肉?”其他学生插话了,说“还不都是农民生产的吗!”——他还没悟出“钱”是怎么回事,“价值”的概念也仅仅停留在字面上,至于“分配”乃至“不公平的分配”就更模糊了。于是我给他们讲了一个关于溃散的国民党军官,如何用一枚金戒指换一个馍吃的故事。设若全世界的农民一年不生产粮食,这个世界会被怎样的改变呢?说什么“民以食为天”,那个皇帝少吃一顿饭了吗?
也许说得远了,请谅。谁让我是个农民的儿子呢?

  推荐阿麦:《我把夜晚涂成黑色》
  文/哑榴
  
  
  阿麦:《我把夜晚涂成黑色》
  
  某年某月的某个夜晚。我把房间涂成黑色,我把自己涂成
  黑色,我把大马路涂成黑色,我把羊群和麦苗涂成黑色,我把
  喜爱的诗歌和心爱的女人涂成黑色
  通过纸梯子,我看到有人在吸烟,用左手敲打头颅。有人走出咖啡厅
  向更黑的地方走去。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在密谋,然后急匆匆地走向
  更高的楼层。医院的走廊里,女婴的哭声在慢慢变弱……
  我把黑色揉碎,然后焚烧。我在灰烬中寻找黑色的翅膀,黑色的眼睛
  黑色的挽歌,黑色的宫殿……那些细雨,那些沙砾,那些鬼火——
  在逐渐变黑。一束花,在黑色的句子上枯萎,然后摇着我的左手
  ——呐喊!我把沙漠涂成黑色。我把月亮涂成黑色。我把萤火虫
  涂成黑色……骆驼在干渴中死去。少女在拖沓的句子上死去。玫瑰
  在断墙上死去。我把我的梦幻,和那个心爱的女人
  涂成黑色。这一夜,我看到——我和我的祖国
  被涂成了黑色。我摊开右手,那些苜蓿,鸟儿、花朵、葡萄酒
  小麦、稻穗、棉花、李白的句子……和我的肺叶一起
  被谁涂成了黑色!!
  
  ————————————————————
  
  哑榴推荐语:
  
  将一切美好的东西涂成黑色,揉碎,梵烧。
  为了“我在灰烬中寻找黑色的翅膀,黑色的眼睛。”
  现实的一切不堪入目,还不如干脆涂黑,让人们警觉它的真实。
  夜色降临到大地上,人们却看不见自己被黑色包围,吞噬。
  阿麦,连他的肺叶也被熏黑了。隐隐的沉痛,感到有话要说,——
  让这种痛如同放大的黑色悄悄落到我们心灵之上。
  沉痛堆积之后,如同腐叶也要燃烧,如同腐泥也要出新芽。
  这些黑色的文字,经过我们的咀嚼,诗意的黎明之光浮起,令人愉悦。
  
  哑哑。2013,2,29
  
  
诗与文字

上海朱荣兴

诗里有文字,诗意没有文字,诗用文字,诗不是文字,文字不是诗,

我选择诗,我要选文字,我选诗句不是选文句,

我用文字写诗,我不能用其它,我看诗看文字,我想诗不想文字

文字排列不是诗,文字排列可以成诗,文字组合不是诗,文字任意组合都不是诗

我看文字里也有诗,一心想文字怎样才成诗?

先人造字的过程就是一首诗,造字前大脑里已谱成了诗,我们用字的思考过程如梦似诗

我们把文字幻为动人音符的过程正是迷人的诗,噢,要有个创造因子,

有个磨句子的过程,心中在用文字之前己造好了诗

我在想:文字因为着诗而更美,诗放大了文字,充实了文字,也使文字动态拓扑

所以诗新辟了文字的美域,诗使文字大美,文字不是诗,文字拥有诗

所有的文字都指向诗,所有的偶然都指向必然,所有的诗人都指向高峰

就像所有翅膀的向往

 楼主| 发表于 2013-3-22 11:43:27 | 显示全部楼层
编后(由编辑部主任、副主任撰写或选稿)

诗是心灵的映像

卢兆玉

一方面诗人可以复制原生的生活内容,并由此进入对生活的复述,从中揭示诗人对人生的感悟或审美;另一方面诗人更喜欢重新加工生活的图形,使其成为在诗人内心复合的映像。对一些诗人来说他们可能更喜欢后者——这一经历复杂过程所呈现出的画面。有如画家的画而不是更准确的摄影。诗人不是传声筒也不是摄影师当然更不是复读机。在今天这个所谓的信息的时代,诗人更不可能满足于做信息的传递者。如同对原生做再处理一样,诗人在获得信息之后相信他会把对信息的处理作为自己的责任并使之成为诗的一个重要的部分。
我们说诗可以指某一首诗,也可以指一首诗形成的过程。即从材料成为诗的这个全程。一个诗人即主导这一全程的人。我们常常说诗人这个词,不只是举证其对诗的拥有,即他曾创作过某些诗篇,是这些诗篇的版权拥有者,不,我们的意思决不止于此。我们说谁谁是诗人,是说他将“生活”创造成了诗,是对成诗全程的仰慕。是的做为读者我们不可能详细地知道每一首诗产生的过程,但我们一定知道这个过程不可略去的存在,没有这一诗化的过程就没有诗的存在。
诗从生活中产生但生活不是诗更不是像有些人说的“诗就在那里。”是诗人发现了诗或诗在那里等待着诗人。如果生活就是诗,那我们每一个人都在诗中生活,诗就成了等同于生活的另一个词汇而变得毫无意义。诗人的工作也就成了多余,但现在不是这样的,绝对不是这样的。诗是由诗人历经诗的过程而产生的,所以这才有了生活之外的意义,才会成为一些人一生的追求,并因为其出色的成就而受到人们的景仰。这样的诗人也就成了一首诗,一首超出常人的诗,如同诗超出生活一样。
有些诗人因为时代而成名,有的诗人成就了一个时代,也有生不逢时的人但他们留下了诗章。诗人与时代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割断了与时代的关系,诗人就失去了他的立足之地,当然也就失去了所谓的历史地位。今天我们一些读者看不到这一点,以为一些诗过时了一些诗人也过时了,甚至因为过时而否定他们曾经存在的意义,把他们从诗史的历程中勾画掉,好像就从来没有发生过这一类诗或这一类诗人似的。然而历史不会忘记,任何时代任何人所涂上去的颜色历史是不会改变的。这尤其是有“字”为证的诗的存在。
因此诗人是幸运的,这幸运就在于他们用文字记录下“生活”的同时也记录下他们自己,无需史学家们书记他们的名字,他们已用诗将自己记录在史页上。“白纸黑字”中国人就喜欢这么说。这就是证据,这就是有案可查,这就是史料。生活在今天的我们有没有史的意识呢?我认为应该有。人来到这个世界只有一次,唯一的一次啊。很快我们都会化着尘埃或烟消云散。但我们既然有幸结缘了诗,结缘了可以“白纸黑字”留下凭据的诗,证明着我们曾经的存在。因此一个诗人首先要从内心敬畏诗。只有敬畏诗的诗人才能与诗同在。才能创作出更多的好诗。
说到好诗,一定有人疑问了“什么是好诗?”如果我直接回答这个问题我就真蠢。但好诗一定会具备如下一些因素:言前人所未言的;比前人言得更好的;言同代人所未言的;比同代人言的更好的。有比较才有鉴别,有鉴别自然会存在好次之分。如果我们不知道那一首诗比那一首诗可能会好些,那只能说明我们读诗太少。说到这个问题,就又回到诗化本身。不能以为只要我们把文字罗列起来或排列出分行就是诗,就是可以蒙蔽他人的不分好次的白纸黑字。其实对于诗的入镜还是有一定限度的。前人们一直在做的诗的选编,尽管因为编者不同而各取所需,但大框框是差不离的。今后的人也会为诗做选编的。现在我们知道有《全唐诗》《全宋词》这些真的就是全编吗?不说李白诗作损失十之八九,就是全入选了,将来可能有《网络全诗》么?回答一定是否定的。或许会出现伪冠全名者。
因此好的诗一定会产生于当时并留下痕迹,那些被埋没的被遗忘的被后人所重新发现的毕竟是极少极少数。诗和诗人、读者(研究者也是读者)是三位一起的。没有诗人固然没有诗,没有读者(我是说没有绝对的没有)也不会有诗的兴旺。这和石头就在那儿,你看不看石头它都在那儿不是同一回事。诗注定要有作者之外的第二人,才会出现于世。没有第二人听到或看到那诗就等于不存在。所以谈到诗,我们就不能不想到读者。或许这也是诗的必然的功利吧。佛陀传教,为什么要传教呢?这个世界虽然物以稀为贵,但人的世界还是要有群起的效应的。读者就是这群起的效应吧。诗,无论是什么,一定要通向读者是必定的。
仅以此篇做为对《只有相通的才会产生共鸣》一文的呼应。

2013-3-25



点评

不知道这个放在这里合不合适?但我还是希望哑榴或沫若兄另有择稿。真诚地希望。  发表于 2013-3-25 22:21
发表于 2013-3-22 19: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辛苦了沫若使者!{:soso_e181:}
发表于 2013-3-24 10:18:10 | 显示全部楼层
{:soso_e181:}
发表于 2013-3-24 16:19:57 | 显示全部楼层
沫若使者 发表于 2013-3-22 11:43
编后(由编辑部主任、副主任撰写或选稿)

问好若水诗友
发表于 2013-3-26 00:29:03 | 显示全部楼层
下一期卷首语标题

《论坛没有声音是我们所不希望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