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5-1-29 16:29:57
|
显示全部楼层
, }( P9 ^4 M4 I! p& f( C+ V
这有待诗人的积极努力和自我觉醒,诗之外是无能为力的。因为生活在群体中的诗人,恰恰在意识上形成了独立于群体之外的孤岛(边缘)情结。解开这个情结可以做到但并不容易,除非破茧而出。) O8 Y0 ^3 Y; P
. j3 N7 @& h% U4 K
纵观当下诗作,表现社会题材的也不在少数,但总体上呈现为一种隔膜的状态。这固然和近四十年来大的写作取向有关,也与诗人没有真正回归群体相一致。
' |2 q" T7 {8 b4 [8 u9 J' w: S
2 i! ^' w& ] R1 \. z# e6 @要像表现自我一样真诚、全面、细致,那样描绘出来的群体生活的诗篇才能打动人心。“诗中有我”在创作者方面固然是重要的,“诗中有我”就读者而言同样的重要。- v4 y7 K& R8 P6 H$ H1 D- d) {
K1 l( ~: b5 W' y' D, L5 {: B u
为什么要写作诗歌,并且要发布出来?这是我经常自问的。是自娱吗?是只写给某个人的吗?是为未来而写作的吗?如果是这样,那要公开干吗?为未来写作,等身后由后人发表就是了。所以我认定诗歌写作,除了表现内容的需要外,还在寻找诗的读者。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 k! @# f; J ~' V/ |9 f6 `% C2 `
8 Q! B- K7 Z4 i' \$ Y( ]7 N所以读者在整个的诗之框架中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支撑!一个不恰当的比方,诗是爬满藤蔓的葡萄,读者恰恰就是它的支架。如果和读者无关,我(读者)支撑着你干吗?让你就在地上趴着吧。当前诗的整体境况就是如此。
{) m9 J! C8 l7 k4 S
+ x$ |5 `, W8 O2 `6 L" q所以诗人们不宜再陶醉于边缘化了,不宜再抱着三个不屑不放了。不仅要放下三个不屑,还要真诚放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