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109|回复: 0

研讨短诗帖子(5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9-10 17:09: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研讨短诗帖子(5篇)

【中诗简牍(总52卷)第七期研讨帖】周香均的《七月七日》
研讨者:山城子

【状元卷】

七月七日
作者:周香均

七月七日,小暑,宜祭祀,
晴空万里,举案过顶,祭拜鬼神,
这天是个杀人的日子,
历史被剔出骨头,
卢沟桥堆满了鬼和魂,血和耻。


本期编辑石棉说:
“无疑,这首诗表达的是与民族耻辱历史剧痛这样的宏大主题,全诗只用五句,简洁透彻,诗人能把痛楚植入每一字,形成巨大的力场,让这短短的五行诗携带无法比拟的剧痛震撼读者的心灵。同时如此凝练如此锋利的文字它毫不欠缺审美呈现。”

【研讨】

诗,就是诗人将真实的情(感)思(想),含蓄在诗文本里的文学体裁和语言艺术。真实情思,编辑石棉已经说得很清楚了,我不再重复。我是要学习研讨一回,这样重大的主题,诗人是如何含蓄在语言的艺术呈现里的。
首先,标题为复沓短语“七月七日”,开头立刻反复,其沉重的心情已经在里边了。“小暑,宜祭祀”,看似直白,实则带出了两方面的艺术效果。一是这只有在农家历里才可以见到的文字,很纯粹地强调了中国气息(现代诗早已摆脱了西化),二是“祭祀”一词中,已经含了作者深挚的情怀了。是掩痛楚于无形。
“晴空万里”,暗示再也不是黑云压城的年代了;“举案过顶”,透出了何等地赤诚;“祭拜鬼神”,就是祭拜那次事变中死在日本侵略者抢下的中国军人和无辜的百姓们啊!
“这天是个杀人的日子”——这是何等震撼的句子,一下子将读者拽回了当年日本鬼子枪杀中国人的现场。“不忘国耻”的潜台词,已经力透纸背了。这就是艺术的力量啊!
“历史被剔出骨头”——这里诗人用比拟,立使国耻具有了可视的阅读效果。“卢沟桥堆满了鬼和魂,血和耻。”用一个“堆”字,“鬼”“魂”“血”“耻”便大山一样地矗立在读者面前了。你能不与诗人同仇敌忾了吗?这就是语言艺术呈现的魅力。

2016-9-9于夏云镇


【中诗简牍(总52卷)第七期研讨帖】立雪的《登峰》
研讨者:山城子

【榜眼卷】

登峰
文/ 立雪

我脚有伤,从没登过一次山  
但我还是决定  
背上我的执着,去登珠峰

我宁愿失去一切,也不放弃  
去登一次  
这座世界上,最高的山峰

你说你要星星,我就给你去摘  
珠峰顶上  
是离星星,最近最近的地方


【研讨】

应当说每个诗人,都写过情诗,包括不是诗人的我也写过。但各有各的表达意象。
立雪在这首诗里选择了两个主要的意象,一个是“珠峰”,一个是“星星”。其实一看到这首诗,我的心里就响起了佘太君的评剧唱词“一两星星,二两月;三两清风,四两云”。自然,这样的事情是没法办到的。
没法办到,也要设法办到——设个“登珠峰”的法子,至少离星星近了,说不定就摘到了。表达爱,不再山盟海誓,改为摘星星了——珠峰岂可人人攀登,比喻再大的困难,也要设法克服。这样的男子,女人当爱。
诗不论含蓄什么情思,也必须依赖语言的艺术化呈现,否则就不是诗了。本诗看似直白,其实诗人还是尽量地使用了艺术化的手段。比如“背上我的执着”是动词的拟物兼通感式活用,遂使“执着”也看见了似的。
再如第三节“你”、“星星”、“最近”的复沓,无疑强化了艺术感染力。诚然,整体看这首诗的语言,精炼的程度还需提高。

2016-9-9于夏云镇


【中诗简牍(总52卷)第七期研讨帖】洪芜《夜归人的脚步》
研讨者:山城子

【探花卷】
《夜归人的脚步》
作者:洪芜

一到这个时辰,他就坐在客厅的沙发上。
数这条狭长的民国巷子夜班后归家人的脚步。
第一个拐了左,是刘家的大侄子。
第二个转了右,是钱家的儿媳妇。
第三个一直走到小巷深处,是摆地摊的老王。
第四个在小巷口停下,是补鞋匠张师傅。
数到第五个,他神情兴奋,从沙发上弹起。
脚步只在门口停顿了一下,拐个弯,便不见。
他的女儿, 五年前,下了晚班,再也没能回来。


【研讨】

这首,应当归入微型散文诗。散文诗也要求语言的艺术化呈现,尽管这篇对语言艺术化呈现的处理,在于整体,而不在一行行句子上。说整体,是指该篇作品表达方式的新颖——这就是通过从“第一个”至“第四个”的排比铺垫,一如高屋建瓴般,滴落到揭示诗旨的“第五个”上。
正是这样的白描手法的艺术铺垫和滴落,才使落笔处,产生了令人嗟叹不已的阅读效果。于是,一位思念女儿几近痴呆的老人的形象,就如在目前了。应当说语言的朴素,通俗,加上适当的表达方式,也能营造出好的意境来。本篇还给读者留了大量的空白,借以猜想打工妹毕竟出了哪方面的意外?于是作为读者,会想到许多类似的惨痛的故事。

2016-9-10于夏云镇


【中诗简牍(总52卷)第七期研讨帖】一叶之秋《回信》
研讨者:山城子



【探花卷】
回信
作者:一叶之秋

不打算回信,我想的你都知道
想不到的,你都一一叮咛过了
午夜的雨丝曾在某处落笔
我竟唏嘘了好久
信外长空,雁阵回应着每一组措辞
哦!好像你来过了
我也应该去过了


【研讨】

参加“中诗简牍”每期的研讨,已经成了我今年的习惯动作。每期推出的作品颇多,但个人水平所限,我能读出味道的总在少数。说水平所限,是说大部分我读不太懂——好像是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意象,自己用习惯了,以为别人也懂,其实不然。我的微信好友中,有那么两三位写了诗就发给我的。每有我看不懂的时候,我就直问你想表达什么呀?对方就如实回答。于是我就明白了对方用的意象,只是个人的规定,并没有约定俗成。我想这也是自由体新诗存在的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如何解决,还是要回回头,别走得太远。每逢灵感来临,你实话实说,一任情感自然流淌,千万不要东施效颦乱搭配起来。诗是情感或主张抑制不住的表达,不是命个题硬作出来的东西。
这样有些离题了——拉回来,说一叶之秋的《回信》,则是我读得懂的,且很共鸣的一首。毕竟如今都不写信——写信的时代至少过去了三十年了。年轻的时候,我经历了近十年的两地恋爱,婚后两地分居的生活,写信的情形依然历历在目。说“午夜的雨丝曾在某处落笔”,这样的比喻是说思念中所想起的往事绵绵如雨,不写信的人可能体会不到。说“信外长空,雁阵回应着每一组措辞”,用“雁阵”比喻书信来往,而知心的话还是要想一想如何深情地表达,这就是“措辞”意象的含义了。最后的两行诗,是诗旨所在。其实每一次写信的过程,都如并肩于岸,相嬉于水,触膝于舟,也若动炊于厨,动筷于桌,洗碗于池。当然“哦!好像你来过了/ 我也应该去过了”
本诗当然还可更精炼些。比如第二行的“一一”、第四行的“了”、第五行的“一”、第七行的“应该”均可去掉。

2016-9-10于夏云镇


【中诗简牍(总52卷)第七期研讨帖】包尘《风暴来临》
研讨者:山城子


【探花卷】

风暴来临
作者:包尘

风暴来临之前
一群鸽子
在天空刷屏
刷过来 刷过去
不一会它们
就落在尖尖的屋顶上

我在数有多少只鸽子
挤在屋顶上
但却被风暴瞬间删除

也许 从来就没有这群鸽子


【研讨】

这是一首文字浅显而意境颇为朦胧的小诗。说浅显,是每行都说得明明白白;说颇为朦胧,是这些明明白白的话放在一起,竟不知诗人毕竟要表达什么。按理说,鸽子——象征和平,而风暴——则是战争。应当是不难懂得了。但“一群鸽子”这个“象”,究竟是含着什么“意”,二十国峰会嘛?不好妄猜。因为“但却被风暴瞬间删除”,这就不好理解了。坦言:水平所限,我摸不到这个诗文本里含蓄着什么样真实的情(感)思(想)了。
但,我想说包尘用的“刷屏”与“删除”这两个信息时代的专业用语,用的非常好。好之一,比喻得既新颖又很恰当,这是语言艺术化的必要手段;好之二,是机智地暗示了作品的时代背景。这比那些看了不知你是汉、唐的人,还是明、清的人;是写明清的事,还是汉、唐的事,不知要强多少倍呢。

2016-9-10于夏云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