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619|回复: 1

女知青,一段被选择性遗忘了的历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1-20 11:29: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女知青,一段被选择性遗忘了的历史
                       ——读宾歌老师的诗歌《女知青》
                                文/深圳,子在川上曰

    <>女知青
        文/宾歌

    1976年农历小年的那天
    生产队杀了一头小猪
    地点就在女知青的住房边
    也就是猪栏隔壁
    每户抓阉分一块猪肉
    猪头给了队长
    人们散去的时候
    女知青在一堆猪屎里
    捡到一截肠子

    她是大城市来的
    她没攒够分肉的工分
    她把这截肠子在柴火上烤熟
    她又记起了香肠的味道
    那是她在知青点过的最后一个小年
    后来,没有人知道她的去向
    她的红纱巾还挂在猪栏边

    我不熟悉宾歌,也没有读过他的其他诗歌。这首诗是我哥们陈润生发在微信群里才看到的。我之所以品读这首诗,是基于以下几个原因:一、这首诗浅显,但是不容易懂,因为现在很多人都根本不知道,也想象不明白女知青这种事情。二、女知青作为某个特别时期的政治运动的牺牲品,是不应该被选择性忘记的。三、中国人从上到下喜欢盲从,喜欢搞运动,却很少人反对,提出不同意见,而极个别反对的人也往往都被打倒成了牺牲品。四、我们对于喜剧,是乐于传播宣扬的。而对于悲剧,总是选择性遗忘,或者干脆直接过敏。这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劣根性。
    好了,先说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背景吧。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这个概念是毛伟人1956年提出来的,主要是学生们自愿报名,组成垦荒队,去农村或者边疆垦荒,支援祖国的经济建设。当时参加的人数也较少。1966年,轰轰烈烈的红卫兵造反运动,也就是震惊世界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到了1968年,红卫兵们的造反运动愈演愈烈,已经不受党中央控制了。国民经济全面衰退,每天不上课,无事可做专门造反的学生们已经高达一千多万人。12月份,毛伟人提出了知识青年必须下放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主张。于是,上山下乡立马成为了一项政治运动。谁不下乡,谁就是对党和政府不忠诚。   
    说到这里,很多人可能不理解,上山下乡有什么了不起。如果在乡下呆不习惯的话,就赶快回来呗。其实,很多当年下乡的知青也是这样想的。但是,实际情况却不是这样的。在那个特殊时期,与知青同时下乡的还有知青的户口。知青下乡,户口也随之一起迁到了乡下。户口迁出了,如果原单位不开证明函,又找不到接收单位,是迁不回来的。在当时,每家每户的口粮,也是严格按照户口领取的,而且领粮食的时候必须带着户口簿。另外,当年我国对于人口的流动也是严格控制的。稍远一点距离的走村访友,都必须到大队部或者工作单位开具证明并且盖上公章,否则你不仅吃不到饭,买不到车票,住不到旅店,更会被当做盲流抓起来强制劳动,一年或者数年后,再遣送回原籍。二千万男女知青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下放到了农村,接受贫下中农的劳动教育。一个地方,如果下放的知青数量很多,就会设置知青点来安置。如果数量少,则会直接安排在农民家里居住。我家里当年就住进了一个来自于长沙的知青。
    当时的农村,生产率低下,没有化肥和农药,肥料全部靠人畜粪便以及草木灰等农家肥,杀虫则要靠人工捕杀,所以种植出来的农作物产量很低。而收获上来的粮食,大部分又被国家征收了,只留下少部分作为口粮按照劳动力的大小,或者职务的高低分配下来。相较之下,知青的劳动力是最低的,连农村的女人和半大小屁孩都比不上,所以分配到的口粮就更少了,可以说是食不果腹。另外,在农村,是靠体力挣工分吃饭的。谁的力气大,谁敢杀敢打,谁的级别高,这样的人挣的工分就多,年底分配的口粮就多。所以,当时的知青受到欺凌是经常的事情,而女知青就更不能幸免了。诗中所写的1976年,我那年四岁。听父母说,那几年我家五口人,每年分配下来的稻谷总共400斤,折合成大米才300斤,猪油2斤,菜籽油2斤,知青们应当更少。人性决定了一个人只要到了生死存亡的边缘,很多弱点就会彻底暴露出来了。很多的男知青,为了能够吃饱饭,经常偷鸡摸狗。一部分女知青为了多吃一口饭,就下嫁给了当地的村民。特别是1978年以后,女知青为了能够让那些刁难的大队干部打一纸证明,盖上公章,使自己能够安全脱离农村,回到城里,更是投其所好,无所不用其极。
    宾歌老师这首诗中杀猪的情景,我是很熟悉的。当时农村每年杀年猪过年,全生产队的社员们都围在了一起,我们这些小孩子因为有肉吃了,更是蹦跳着,大呼小叫着。生产队会计则忙着按照社员们一年工分的多少以及宰杀的猪肉多少,计算出每家每户可分配的猪肉的数量,再抓阄决定猪肉的部位。至于宾歌老师诗中的女知青,确实是没有分配猪肉的资格的。
    读宾歌老师的这首诗,有几点需要注意:第一、女知青的住房在猪栏隔壁,苍蝇蚊虫蛇最多的地方。这说明了女知青在那里境遇很差,不受人待见,被人歧视欺凌应当是常事。第二、猪头给了生产队长,这说明了在她劳动的村子,是个讲特权的地方,队长就是那个小团体的王。第三、女知青在猪屎里面捡到了一截猪大肠,用火烧熟了吃了,就这样度过了一个凄凉的小年。这说明了她实在是饥饿难耐。特别是她想起了她以前在大城市里过年的香肠味道的对比,更是让她悲哀和悲凉。第四、她消失了,没有人知道她去了哪里,只有悬挂在猪栏上的她的红丝巾。红丝巾代表着她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遗落,表示了她的绝望。那么她到底去了哪里?是自杀了?还是一个人漫无目的地走向了大山深处,被猛兽吃掉了?或者是献身于队长,换来了一份盖了公章的户口迁出的证明,回到了大城市里的父母身边?不管是哪一种?对于她来说,都是毁灭和悲哀。
    宾歌老师的这首诗是对一个特定历史时代的缩写和忠实的记录,特别是在如今这个大家都为金钱和房子、美色所疯狂的年代,在这个上山下乡运动被政府和国民选择性遗忘的年代,在“女知青”这三个字被很多媒体网络论坛过敏的情况下,更是显得难能可贵。这样的诗是不带任何功利色彩的纯诗,值得我们静下来来品读、回味,反思和反省。
    写到这里,再说一些题外话吧:
    第一、当年住在我家里的知青,由于受到了我父母的照顾,最后安全回到了长沙。没多久就在亲友的多方活动下,成为了一位公安干警。这在当时,是很牛皮的事情。所以,后来我大哥去长沙读大学,每个星期天,他都去接我大哥到他家里吃饭,他说,如果没有我父母的照顾,在农村的那几年的日子,简直不可想象。
    第二、当年两千多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他们从当时相对优越的城市生活,一下子打落到了社会最底层,没有尊严,没有自由,天天为了能够活下去而劳作着。这对他们的人生观改变很大,特别是最后疯狂的返城潮。这部分人中的很多人都变得为了利益,而不顾一切了。最近习老大反腐,反下来的贪官中的大部分人都有这部分的经历。现在层出不穷的老人诬陷上前救助的好心人的事件,这些老人中很多也有先当红卫兵造反,再下放到农村改造的经历。当然,还有更多的知青,他们没有变坏,还坚守着自己的底线。这部分人和他们的子女,还苦苦支撑着这个社会的道德体系,让这个社会还不至于崩溃。
    第三,两千多万知青的上山下乡,把他们的学习的最好年龄,大好青春都白白耗在了农村,把他们的聪明才智耗在了为了每天能够多吃一口饭而勾心斗角上。他们在接受艰辛的体力劳动的同时,也学会了逢迎和屈从于强势和强权者。这导致了我国知识层面的断裂。虽然这部分人中,后来有很多人又继续学业,当上了专家学者,作为公知在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上频频露面,发表文章和演讲。但是,他们已经失去了作为专家和学者的独立人格。他们没有了自己的系统知识,没有了自己的独立观点。他们的知识和观点都是为领导服务的。领导需要什么样的知识,他们就炮制出什么样的知识。领导需要什么样的结论,他们就提出什么样的观点来配合。各位可以百度一下,看看最近几十年来,我们的那些专家学者们都提出了一些什么奇怪的观点,得出了一些什么样的荒诞可笑的结论就会明白。
发表于 2016-11-20 15:19:45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个时代,什么事情都会发生。红纱巾,迎风时自然会飘起来。女知青,远在他乡,你的苦我见到过。同龄人的呼唤,你应听见,我们不要猪头,不要猪的肠子,只希望你在这个或那个世界都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