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199|回复: 10

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诗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7-9 21: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诗歌


文/哑榴



1.启蒙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童年的启蒙,儿歌的篇幅应当短小精巧,结构应当单纯而不复杂。旧体诗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对格律和押韵有严格的要求。白话诗一出现,打破旧诗格律,不拘字句长短,让白话诗优势迅速凸显。

。口语,通俗易懂,没有含蓄的弦外之音,只是一句句质朴有力而掷地有声的口头话语,语气急促, 字字如鼓。这首诗气势慷慨激越,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战斗性。

假使我们不去打仗(田间)


假使我们不去打仗,
敌人用刺刀
杀死了我们,
还要用手指着我们骨头说:
"看,
这是奴隶!"


。哲理诗

《断章》 (卞之琳 )

你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抒情诗

《雪花的快乐》(节选)(徐志摩)

飞飏,飞飏,飞飏——
  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
那时我凭借我的身轻,
  盈盈地,沾住了她的衣襟,
  贴近她柔波似的心胸——
  消融,消融,消融——
  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

诗人徐志摩在他的《猛虎集》序文中写道:“诗人也是一种痴鸟,他把他的柔软的心窝紧抵着蔷薇的花刺,口里不住地唱着星月的光辉与人类的希望,非到他的心血滴出来把白花染成大红他不住口。他的痛苦与快乐是深成的一片。”

。结论

无论什么体裁的诗歌,最初的入门都是从那些通俗易懂,便于传唱的诗歌开始。既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又有优美的艺术形式。

2.灵犀,或电流

古书记载,有一种犀牛名通天犀,有白色象线一样贯通首尾,被看作是一种灵异之物,所以叫做灵犀。灵犀,就像诗歌的触角,也是捕捉器。这有些像搜索引擎,总会在第一时间从浩如烟海的记忆里,像激光一样直接打在你所要寻觅的东西上。在《灵犀,或电流》这首诗歌里,我对此有这样的描述:

我的灵感/ 不可捉摸/ 像无处安放的裸线/ 踏入/ 才知,被电击(选自3)
拉闸/哈哈,我要看/美丽的电弧花/就像第一次你见到我/或者,第一次/我见到你/眼神碰触的,刹那(选自4)
等你踏入的/那一刹那/所有的物品//都放出奇幻的,焰火/神说/这是两颗心灵之间/近距离的,感应(选自5)
在这里,我想说/我就要这样神经/只有神经在跳动/诗行才会一起跳动/诗歌的氛围/不是那些花哨置景/而是你/被自己体内的神经触动/所有的没有神经的普通物体/跟着你神经(选自7)

灵感,最初也许只是一个模糊的物像,闪光的鳞片似的一闪而过。那个闪着鳞光从眼前一闪而过的神秘的物像究竟是什么呢?你会悟出她是一首诗的雏形,正在寻觅正确的词语来表达。这是一个迅速孵化的过程,你会找到一只孵化器来孵化,这个孵化器就是熟知的生活。

3.入口,和出口

那个闪着鳞光从眼前一闪而过的神秘的物像究竟是什么呢?你会找到一个“意”。例如《雪花的快乐》这首诗里,“飞舞”,“贴近”,“融化”的雪花是“像”。极乐的爱是“意”。先有意,由意去寻像。先有像,由像去觅意。诗歌的原始生发不外乎这两种。意和像的合成才构成意像“快乐的雪花”。万物皆有灵,人是万物之灵长,其灵气更在万物之上,吸纳万物之灵气为我所用,灵气集中生发在个体生命里,与万物心有灵犀一点通。动物,植物,人类,是自然进化的结果。一切神秘的自然现象都是有感应的,用诗歌的触角来感知,灵感来捕获,让诗歌成为这些种神秘现象发现的过程,以期达到与万物万像的构通,显影。声音,色彩,行为动作,都是有主旨意义的,是生存”欲“的表现形式。这些欲望和主旨在诗歌里即意,表现出来即像。由此可见,诗歌之“意”,之“像”,都是生命之蕴含,生命力原始之生发,生命与万物和谐之沟通,对话。

进入一首诗的入口,或通道,是读懂一首诗的关键。诗歌表现情感,通过意像与情感对接来实现。首先这些新奇的意像会带给你陌生感,引起自己的阅读兴趣。进而让生命的体验来对照作品里的物象,有没有叠合。叠合起来,这就是出口。除了我们经历过的,还有什么可以成为诗歌?我们熟悉,才能写出耳闻目睹真实的东西。离开生活,诗歌什么都不是。排列诗歌就是将经历过的生活重新排列一次。除了“我”,我的“思想”,我再也写不出任何东西,因为,我没有经历,我不懂,我不知道怎样说,怎么开口。诗人是解读诗歌的密码,是密码的发明者,携带者,篡改着,升级者。不同诗歌丛林用不同密码来解说。密码是诗人与自然,诗人与诗人进行对话的工具。这个密码是诗人独有的,经过省悟,长期摸索而获得的。密码是诗歌意像丛林里的花语。读懂树,树会开花,读懂丛林,丛林里所有语句都会开花。读诗的时候,读到是别人的诗歌,流下的却是自己的泪水。

4.发现的词语,陌生化

诗歌的生存法则,是发现,千百次发现。哪里有这么多发现呢?想像,洞开脑颅的想像。万物之灵气也是富有创意的,人类未知的领域总在随着己知的圈内不断扩大而扩大外圈。万物也是心灵互通的,万物构成诗歌之像,万灵构造诗歌之意。万物之物与物,物与灵,灵与灵之间相互对比,映射,发现不同与相同之处,这也是一首诗与另一首诗之间的差异。诗歌的共性和差异也是如此,只不过是意与像,意群与像群,像群与像群之间的共性和差异。这也是诗与诗,诗人与诗人,流派与流派之间的共性和差异。

发现是丛林再生的法则,所有词语都在不断被发现,被发现的过程重新定义,篡改。所有词语都可能成为下一篇诗歌丛林里的原始的主旨,和神灵。它所生发的功能意像从原石里解析,呈现宝石的光华,在意像丛林里格外醒目。诗歌的意像丛林里没有两株一摸一样的树,也没有两只一摸一样的鸟。如果这样的树,和鸟,还存在,这样的诗便缺乏新意,拥有太多的水分,甚至千篇一律,内容注定是苍白的。诗之新奇在于立意与表意之像的大胆结合。新的意像带来视觉和感官的刺激。意,与像,其深层结合的原理则是生命的普遍性,各种生命迹象拥有相同的轨迹。生老病死是生命的基本形态。

由此及彼,由外到内,时间,空间,是盛放物像的器皿。将不同的物像放到同一器皿中,派生出新意。你可以说地球是一粒石子,将一粒石子和地球放入同一器皿。构成石子和地球的基本单位是原子,分子。你可以将美女和野兽恶魔放到同一个笼子里,看看下一步会发生怎样的戏剧性效果。一首诗的氛围里究竟要显示哪些物像,这样看你所要表达的旨意是什么。诗歌的新奇,一定是大胆的构思。将你手中的诗歌元素,和物像重新切割,合理组装(装配成一幅可能的生命的图画),塞入一场不可预抖和不可估计结果的阴谋。诗歌往往落人旧辙,那么,不妨更大胆地一斧头将这条路砍断,掉入另一个时空去冒险。

5.现代诗歌的意像丛林

一首好诗可以百读不厌。精确到每一字,一句。都是那么和谐,完美。各种意像的嵌入,如蝶在路。幽深的处所,总是碰见惊喜连连。这个曲,是曲径通幽。太直的路,立马就到了,如说明文。诗的审美愉悦要持续振荡灵魂,则一路之上,要不断让一些小小的时空伸向自己,让这些小小的时空连缀起来,形成眼花缭乱的大时空。即使是一只蝶,她掠过的波澜和旋涡,也是一条长长的,细细的河流……意与像的一次结合构成诗歌的单元,如林之木,多个树单元才构成森林。诗歌是意像的森林,那些树木会变幻出人生百相,百味。意像丛林里的树按照作者的意图跳舞,按照统一的节拍,和旋律,意像们纷份跳出来,制造一些动静,和氛围。所有的词语都会受到某种感召,不自觉地如枯叶从地面爬起,跳起舞来。最美丽的诗行不是你预定的,而是在诗意氛围里,灵魂的自觉行为,开天辟地鬼使神差就蹦出那么一句。几句。紧接着,最神奇的诗行,故事,在不可思议的地点,尾尾游来,鱼贯而出。最有价值的诗行从潜意识里流出来,像神在说话。最近的一首创作,当然不属于百读不厌的作品,离那种作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作为这些臃长文字的补充,还是不妨拿出来,换一种方式来述说我的一些观点:

黑蚂蚁(哑榴)

一只蚂蚁,一个铅字,竖起触角行走
从一颗心,到另一颗,找寻一个破译自己的人
找寻一个可以被自己翻译的人
只有他知道,破译这些铅字的密码
当他只用一只蚂蚁破译了,便将这个消息烽火传递
铺天盖地的小蚁们手举火炬尾追而来,寻觅这颗僵死的心
爱呀,爱呀,——那一个铅字如此陈旧
被咬破,被割裂,被噬空,流出新鲜的浆液

我在人群之中找到他,在他的内心播种
另一些形容词,动词,感叹词。在神秘之地
一次次拖动巨大的翅膀,和旗帜
一次次上演人间的悲喜。破译文字的人早己深陷其中
每一只小蚂蚁的生死并无盖棺,也无定论
这些铅字也是可以加速奔跑的小兽
死掉几个,大地成疡,又能伤得了谁

一千只蚂蚁最终破译了,残肢,断足
也破译了,一只骷髅,被铅字包围,被幸福噬空
所有的铅字,都在大地标记,用触角传递密语
直接将一具庞大的生命之躯骸持久地翻译成
红红火火,轰轰烈烈的疆场
没有悉知的密码,活着,或者死掉
只如僵尸,无声,无息

铅字们黑压压。动着。布置小小的陷阱
足以让这些欢宴持续数日
蚂蚁们居住在美丽的城堡
关闭城门。一天的故事充满传奇
也写满忧伤。爱情只是一只陈旧的花瓶
哺育幼小。不舍昼夜

黑压压长长的队伍比长征还长,比长江还长
黑压压的蚂蚁大军出动,风卷残云
小人国里爱恨情仇,爱憎分明
比你破译的人间更惨烈,也更温暖

20170616。


6.意像的滥用导致现代诗的乱像

字组成词,词组成句子,诗行组成诗。字组成词也沒见随便几个字可成新词,那要字干什么。词组成句子,要让人懂得吧,要说出所以然吧。诗行成诗,不能是零碎的梯子吧。胡乱切割,搭配,叫人看风景,怎么看?无头无尾,无根无底的诗句,乱枝乱草杂乱堆放,这还是一株诗草吗?这还是一处风景吗?很多诗歌,胡乱堆垒一大堆词藻。意像乎?然。无头,无尾,无中生有,一点皮屑当虎皮,一个残鳞充龙凤。这也罢了,三句诗换了九片鳞,一首诗歌里全是残鳞废足,表达什么?自己也说不明白。

诗歌也是说话,首先要把话说清楚,再去意像。话说不明,没有逻辑,没有思路,怎么写诗。难道诗就是胡话连篇吗?!诗歌虽然讲究只能意会,不能言传,但至少让别人知道你写的东西,是一句完整的话,一个完整的形象。一个动物钻进暗箱,还有尾巴露在外面。现代诗的疑点,难点,也是出在意像。意像可以简单,单一。表现出来,直接,明了。意像可以纷呈,多元,表现深邃,纷繁。意像与意像间的连联,要自然,不可凸兀。大街上猛然走出一条恐龙,打死谁都不信。意像之间的转折,切换,要找到词语之间共同的属性,让人生发共呜,一起共振。如果强行转换,两个没有半点共性的物质强行关闭在同一间笼子里,这就像将一个剧本里的人物,放到另一个剧本里。简直是风马牛不相及。自然现象里找不到的,那就到情感世界里去找,所有的像都是为情感服务,为心灵画像。所有的意像都是可能的,是艺术的真实。但是艺术的真实并非可以违背自然规律,社会规律,艺术的最基本的规律。

诗歌意像,像也是自然之像,当自然之像与心灵之像叠合在一起的时候,便成为诗歌。让这些像有了含义,有了灵魂。自然之像分层次,有结构,并非胡乱拼凑。诗歌里缺少意像,如同没有翅膀飞舞的丛林,纵然花好月圆,但缺少动感,诗文便呆板,滞涩。意像是诗的翅膀,将我们的目光拉扯得更加迷离,深远。但任何意像的出现,飞舞,都有入口,出口。有看得见的轨迹。诗中意像的飞舞,要划过长长的轨迹,有头,有尾,才可以让人看出它是一个完整的东西。即使有所变异,变形,还是同一个东西,本质属性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只不过换了个名字,换了一身装扮。

7.不要高估了诗歌的技艺

不要高估了自己的技艺,低估了诗歌内容的冲击力。好的素材和内容,是诗歌成活的基础,万丈高楼的根基。生活阅历,生命体验,化作内心刻骨的爱恨情仇,这是诗歌的血肉,和骨头。技艺,好比一首诗筋脉,如何将这些血肉协调统一起来,还原成生命的形态。技艺固然重要,但内容才是诗歌的本质。诗在诗之外,这之外的东西,一要体验过,二要悟出来。悟,很重要,只有浸入诗中现场,与作者同步思考,才能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地体验到,啊,这句诗这样写,真是妙呀。同步很重要,所以诗歌创造的氛围同样重要,没有让作者进入那个创作现场,没有在诗中还原出诗歌诞生的一些背景,至少是有一些铺垫,甚至只是一个箭头,难以同步进入诗意的振荡。诗歌也就是不同心灵间一次同步的振荡,持久的振荡,自然会产生极大的冲击力。

无为而为,无技而技。无中生有,有中生无。不作民众眼里的大师,而求民众眼里一首好诗。历史上的大师也非永远的历史,时代的炼金炉还会对其进行无情的筛选。人间有万技,技有高低深浅,何况是诗乎?!万技之一来作诗,万技之万来读诗,何求一人可通万?何求万人皆举一?大道至简,大诗至拙,跟人说技,不若跟人谈情。万像皆在变化,诗乃万像之影子推移。幼芽之诗还胜老朽之雕,一切法则在诗面前都显苍白无力。诗即灵,即显,灵浮于水,显于流。大众内心那份灵性,用几个铅字来显,愉悦了一生的时光。诗之理论无填鸭之食,只有启蒙之光。一语道破,便是诗。写几首灵性的好诗给民众吧,所谓之民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高手在民间,我不赞同“精神贵族”一说。只会导至诗歌与民众的进一步脱节。诗歌源于生活,一个具体生活的人不只是活在诗歌里,而是活在当下,与民众同甘共苦。杜甫可以向我们作证。对诗歌最有发言权的是经历过大悲大喜的人,经历过时代变迁的当事人。诗人们有没有溶于这些伟大的生活呢?不得而知。对这些原始的生活积累进行提练,引导,让诗歌走下矿进去采掘,这也许是诗人们该做的事。时代集体失声了吗?诗人的吶喊在哪里?诗人的肩负在哪里?在象牙塔里闭门造车吗?!也该放下身段走下台阶了,是时候了。诗人是时代的星火,播撒在大地,才可以燎原。诗人想过这个问题没有?孤独,可以永久称颂传唱吗?!大众并不孤独,孤独对大众没什么好处。大众之网络不是红红火火的吗,大众的诗群不是日臻扩大吗?诗歌从未有像现在走近大众,贴近心灵。至于脱节,只是悟得与否,深与浅。其源头不在受者,而在所谓“孤独”吧。王者,请走下神坛,戴上草民的加冕。一个人走得太远,太边缘,太深奥,太精英,太孤独,也是另一个极端,脱节的那一极。草根诗人的作品,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真正的源于生活,高于生活。阿色的作品《一级棉》,是我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刚刚读到的一篇(只是千千万草根诗人中间万万分之一)。

一级棉(阿色)

距离京畿一百里 缴纳带藁秸的谷物
距离京畿二百里 缴纳禾穗
距离京畿三百里 缴纳去掉藁芒的禾穗

距离京畿九百里
父亲拉着板车 
我们一起去毗邻的县城卖棉花

水分测定仪的钢钎子
插在棉包上面  
发不出一丝声响

解开棉包
一朵朵棉花 洁白 柔软
被母亲摘得很干净

一级棉
旁边拿本子登记的小伙子
催着我们到前面过磅

秋天的棉站 阳光明亮
一些不甘心的农民 
箍着白手巾 凉晒自家棉花内汗水的盐味
像山海经里的狌狌一样
肩膀微驼
投来羡慕的目光

棉花市场放开以前,买棉难,难买棉,对棉农的挑剔有加,这个一级棉是不可挑剔的洁白,是棉农心灵的洁白。这是中国农民的本色,是人类苦难结晶的生命之花。没有生活写不出这样的诗歌,雪城高原的雪莲一样圣洁。

8.通感,灵像

除了常用的修辞手法外,通感是现代诗的另一重要的修辞手法,也是开启现代意像的一根不可或缺的钥匙。人的各种器官相互沟通,认识,协调。你用耳朵看,用眼晴听,用色彩感触……通感的使用,开启了诗歌的多维空间。图画是平面艺术,雕塑是立体艺术,音乐是听觉艺术,三D电影是声光电的合成艺术。通感还可以将人的心理与这些平面,立体的艺术形式进一步架起沟通的桥梁。通感是不同属性的意像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变通,相互切换的依据。对事物进行全方面透析,从生理到心理。让诗歌不再是单层次,单个空间的延展,而将诗意扩层到多层次多空面的穿透,进而形成一个魔幻般的诗歌氛围。真正地实现,言有尽,而意无尽。

你听见的鸟鸣,可能变成了露珠,也可能变成了飞瀑,潭水。也可能变成一缕花香。这些都是纯粹的给人以感官和神经刺激而生发出快意的东西。你看见雪花飞舞可能想起一次射击,自然的雪花与人的射击行为带给自己同样新奇的感受。人的心理与这些物像达成相当程度的默契。当然还有可能变成了一朵出窍的灵魂。你感觉自己飞出去了,拍打着翅膀。庄生化了蝶,你化了鸟儿,忘了自己,沉浸在一种物我相忘的艺术境界。借助通感,诗歌可以给心灵画像。灵像,即为性灵画像。在《告别辞:地衣》这首诗歌里,枪声与地衣的生长本来风马牛不相及,但是地衣在雨后的快速生长与弹雨的迅疾带给自己的感官刺激却又是如此的相似。仿佛子弹飞过,地衣就迅速复活了。地衣的黑颜色与鲸鱼的皮肤是一致的,它的膨胀速度用鲸鱼来夸张,用海来形容,也会让人有些匪夷所思,但仔细一想,这遍地的地衣不就是一片黑色的海洋么。

告别辞:地衣(哑榴)

这是弹雨吧。
地衣复活了。
开了十枪,
好幸福哟。

枪声远去,
他又睡在光秃的岩石上。
有人说是黑蛇蜕的皮,
有人说是病死蝌蚪的婴儿,
有人说是天空坠落的尘烟。

爱我的人,
必用阳光指证我。
他的疯狂总在一夜之间,
涨成海,或鲸。

9.误区

什么是大众的审美诉求?两个字,不懂。另外两个字,不屑。你不屑于我,我也不会给你好脸色看。诗人圈子内的人读诗,也是似懂非懂,读出荆棘丛生寸步难行,更不用说圈子外的大众。文艺是大众的文艺,首要的任务是为大众服务,诗歌是什么文艺?唯独诗歌可以成为小部分人小资的奢侈品么?通俗易懂的诗歌就不会深刻吗?这是一个误区。恰恰相反,最深刻的东西却藏在浅显的生活里。诗人们创作了汗牛也拉不完的作品,连自己也懒得去翻阅,一心想堆积更高的山峰。给谁看?谁要这些东西。诗人当务之急,是要解剖自己,从误区里走出来。大多数植物的果实都藏在浅壤里,和并不高大的天空。

诗人是痛苦的,但他却可以让灵魂插上诗歌的翅膀飞翔。如果一味沉溺于痛苦,吟唱痛苦,让痛苦日复一日咬噬心灵,这种诗歌只能算停留在痛苦,而不能超脱。诗歌要穿越自身的囚禁抵达心灵的自由,进而穿越人类的痛苦,找到未来的方向。诗歌需要温度,强烈的爱的热度。当下一些诗歌一味沉迷于现状,模仿现实生活的疲软,困乏不堪,冰冷,麻木。口口声声垃圾,污染,冰冻,……通篇诗歌找不出一句散发出激情和温热的诗句。一个被寒冷冻伤的人,需要的正是体温的传递,将寒冷逼出体外。现实生活的冷漠更需要诗人情感的传递,复苏僵硬的心灵,飞扬起青春和生命的磁力线。

完全抛弃现代诗歌的格律是另一个误区。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这首诗就有什么样的节奏。细腻的思想感情自然是柔风细雨,粗粝的思想感情也不缺雷电交加。和谐是立文之本,若天然为上。好的诗歌注意营造自然气氛。如同天籁之音生于无形,涓涓细流不引自来。节奏是诗歌的脉搏,或舒缓或紧张,一切按照诗中思想情绪的波动而变化。情感或思想,这是诗歌的灵魂。如果一首诗不能表达强烈情感意境或深刻的思想,即使有无比高亢的韵律,充其量也只是顺口溜。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应是一脉相承,气韵相连的。在诗歌的一行之内顿挫有致,行与行之间音律相生,段与段之间山重水复,柳暗花明。一首诗读下来真如滔滔江水,回肠荡气,一发不可收拾,肆意汪洋。现代诗向诗人提出了更高更符合现代审美意识的要求。改变旧体诗的那种韵律要求,摒弃的仅仅是格式化的形式的东西,绝非韵律本身。

还有一个误区。对所谓大师的过度狂热的崇拜。内心崇拜倒也罢了,内心里明明连这些作品还没有弄懂,也去盲目跟风,叫喊。历史上在诗歌上取得成绩的著名诗人,不是每一首诗歌都是经典,经典总是那么很少数量的作品,那么几篇形式和内容都完美的作品。要么是形式很美,内容有些缺憾。要么是内容很抢眼,形式却依然没有突破。诗歌结构应如云母片一样紧密。一行紧接着一行,被同一种内力挤压,弯曲。布局则如梅技乍吐,松密相间,虚实有度。让灵魂之香气萦绕,弥漫,经久不散。这样的作品,看着舒服,读了也会获得较大的审美愉悦,相信绝大多数诗歌爱好者都会认同。这样的作品是值得推广,和传唱的作品。这样的作品像星火,是可以根植于民间,流芳于大地。

10.屁股决定脑袋

以梦为马,梦想还是要建立在现实的需求的基础上。为此,我的一位朋友暁荷提出了“以律为马。”我仔细推敲了一下,觉得还是可行的。这个律,是自然的规律,人类社会演变的规律,是艺术的规律。人类认识的无形随着认识的深入将以更加精微的有形出现在人们的视野。暁荷将现在人们活出的形态比喻为“壶酒中的天地”,酒精的分量比喻为人类清醒的程度,将自驾游比喻为人类的未来——律。诗人的心灵像一块磁铁,你的磁场里有什么就会吸引什么,你给的爱越多你的磁场就越强大。把任何事物改变成你想要的样子,你只须做一件事那就是改变你的感受,减少酒壶里酒精的分量。诗人们应当改变一下观念,行动起来,到民间去,到街道去,到矿井去,到第一线去,血与火纷飞的现场……不仅要去,要写出好东西。重要的是,要写出人们喜闻乐见的好诗,要将自已的诗读给他们听,而且能听得懂,心里明白。不要等到百年之后让别人去给你考古,破释(百年之后的事谁又能预料呢?)。
脑袋决定屁股吗?不!恰恰相反,屁股决定脑袋。屁股下面的石头是承担者,更是反作用力。任何脑袋都是从屁股下面的石头伸出根来。这里,我用民众的需求比喻石头,优秀的作品要扎根在石头里,带着时代赋予的使命,带着民众对诗歌的春天的向往,负重飞翔,脱出另一番轰轰烈烈的新天地。写到这里,我的啰嗦也该告一段落,突然冒出一句诗”带着屁股上的石头飞行。“那就作为这片臃肿的文字的结束吧。

带着屁股上的石头飞行(哑榴)

坐在石头上,生根
起身的一刻
拨起,变绿的石头
三千溺水
生出毛细血管,拉扯着他

从此,飞翔变成了渴望

从此,屁股上掉着一块石头
脚印,陷得更深
一步,一花。一步,一果
即使在空气里
在飞行的途中
也会感到,屁股下面传来的
反作用力。在空中如履大地
从此,出发更艰难
坠落,更迅疾,恐怖

砸下一个,一个坑

20170710







 楼主| 发表于 2017-7-10 21:05:20 | 显示全部楼层
霸王莲.jpg
 楼主| 发表于 2017-7-17 21:15:15 | 显示全部楼层
定稿一一


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诗歌


文/哑榴


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诗歌?
1.启蒙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童年的启蒙,儿歌的篇幅应当短小精巧,结构应当单纯而不复杂。旧体诗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对格律和押韵有严格的要求。白话诗一出现,打破旧诗格律,不拘字句长短,让白话诗优势迅速凸显。

。口语,通俗易懂,没有含蓄的弦外之音,只是一句句质朴有力而掷地有声的口头话语,语气急促, 字字如鼓。这首诗气势慷慨激越,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战斗性。

假使我们不去打仗(田间)


假使我们不去打仗,
敌人用刺刀
杀死了我们,
还要用手指着我们骨头说:
"看,
这是奴隶!"


。哲理诗

《断章》 (卞之琳 )

你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抒情诗

《雪花的快乐》(节选)(徐志摩)

飞飏,飞飏,飞飏——
  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
那时我凭借我的身轻,
  盈盈地,沾住了她的衣襟,
  贴近她柔波似的心胸——
  消融,消融,消融——
  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

诗人徐志摩在他的《猛虎集》序文中写道:“诗人也是一种痴鸟,他把他的柔软的心窝紧抵着蔷薇的花刺,口里不住地唱着星月的光辉与人类的希望,非到他的心血滴出来把白花染成大红他不住口。他的痛苦与快乐是深成的一片。”

。结论

无论什么体裁的诗歌,最初的入门都是从那些通俗易懂,便于传唱的诗歌开始。既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又有优美的艺术形式。

2.灵犀,或电流

古书记载,有一种犀牛名通天犀,有白色象线一样贯通首尾,被看作是一种灵异之物,所以叫做灵犀。灵犀,就像诗歌的触角,也是捕捉器。这有些像搜索引擎,总会在第一时间从浩如烟海的记忆里,像激光一样直接打在你所要寻觅的东西上。在《灵犀,或电流》这首诗歌里,我对此有这样的描述:

我的灵感/ 不可捉摸/ 像无处安放的裸线/ 踏入/ 才知,被电击(选自3)
拉闸/哈哈,我要看/美丽的电弧花/就像第一次你见到我/或者,第一次/我见到你/眼神碰触的,刹那(选自4)
等你踏入的/那一刹那/所有的物品//都放出奇幻的,焰火/神说/这是两颗心灵之间/近距离的,感应(选自5)
在这里,我想说/我就要这样神经/只有神经在跳动/诗行才会一起跳动/诗歌的氛围/不是那些花哨置景/而是你/被自己体内的神经触动/所有的没有神经的普通物体/跟着你神经(选自7)

灵感,最初也许只是一个模糊的物像,闪光的鳞片似的一闪而过。那个闪着鳞光从眼前一闪而过的神秘的物像究竟是什么呢?你会悟出她是一首诗的雏形,正在寻觅正确的词语来表达。这是一个迅速孵化的过程,你会找到一只孵化器来孵化,这个孵化器就是熟知的生活。

3.入口,和出口

那个闪着鳞光从眼前一闪而过的神秘的物像究竟是什么呢?你会找到一个“意”。例如《雪花的快乐》这首诗里,“飞舞”,“贴近”,“融化”的雪花是“像”。快乐,融入,深爱,是“意”。先有意,由意去寻像。先有像,由像去觅意。诗歌的原始生发不外乎这两种。意和像的合成才构成意像“快乐的雪花”。万物皆有灵,人是万物之灵长,其灵气更在万物之上,吸纳万物之灵气为我所用,灵气集中生发在个体生命里,与万物心有灵犀一点通。动物,植物,人类,是自然进化的结果。一切神秘的自然现象都是有感应的,用诗歌的触角来感知,灵感来捕获,让诗歌成为这些种神秘现象发现的过程,以期达到与万物万像的构通,显影。声音,色彩,行为动作,都是有主旨意义的,是生存”欲“的表现形式。这些欲望和主旨在诗歌里即意,表现出来即像。由此可见,诗歌之“意”,之“像”,都是生命之蕴含,生命力原始之生发,生命与万物和谐之沟通,对话。

进入一首诗的入口,或通道,是读懂一首诗的关键。诗歌表现情感,通过意像与情感对接来实现。首先这些新奇的意像会带给你陌生感,引起自己的阅读兴趣。进而让生命的体验来对照作品里的物象,有没有叠合。叠合起来,这就是出口。除了我们经历过的,还有什么可以成为诗歌?我们熟悉,才能写出耳闻目睹真实的东西。离开生活,诗歌什么都不是。排列诗歌就是将经历过的生活重新排列一次。除了“我”,我的“思想”,我再也写不出任何东西,因为,我没有经历,我不懂,我不知道怎样说,怎么开口。诗人是解读诗歌的密码,是密码的发明者,携带者,篡改着,升级者。不同诗歌丛林用不同密码来解说。密码是诗人与自然,诗人与诗人进行对话的工具。这个密码是诗人独有的,经过省悟,长期摸索而获得的。密码是诗歌意像丛林里的花语。读懂树,树会开花,读懂丛林,丛林里所有语句都会开花。读诗的时候,读到是别人的诗歌,流下的却是自己的泪水。

4.发现的词语,陌生化

诗歌的生存法则,是发现,千百次发现。哪里有这么多发现呢?想像,洞开脑颅的想像。万物之灵气也是富有创意的,人类未知的领域总在随着己知的圈内不断扩大而扩大外圈。万物也是心灵互通的,万物构成诗歌之像,万灵构造诗歌之意。万物之物与物,物与灵,灵与灵之间相互对比,映射,发现不同与相同之处,这也是一首诗与另一首诗之间的差异。诗歌的共性和差异也是如此,只不过是意与像,意群与像群,像群与像群之间的共性和差异。这也是诗与诗,诗人与诗人,流派与流派之间的共性和差异。

发现是丛林再生的法则,所有词语都在不断被发现,被发现的过程重新定义,篡改。所有词语都可能成为下一篇诗歌丛林里的原始的主旨,和神灵。它所生发的功能意像从原石里解析,呈现宝石的光华,在意像丛林里格外醒目。诗歌的意像丛林里没有两株一摸一样的树,也没有两只一摸一样的鸟。如果这样的树,和鸟,还存在,这样的诗便缺乏新意,拥有太多的水分,甚至千篇一律,内容注定是苍白的。诗之新奇在于立意与表意之像的大胆结合。新的意像带来视觉和感官的刺激。意,与像,其深层结合的原理则是生命的普遍性,各种生命迹象拥有相同的轨迹。生老病死是生命的基本形态。

由此及彼,由外到内,时间,空间,是盛放物像的器皿。将不同的物像放到同一器皿中,派生出新意。你可以说地球是一粒石子,将一粒石子和地球放入同一器皿。构成石子和地球的基本单位是原子,分子。你可以将美女和野兽恶魔放到同一个笼子里,看看下一步会发生怎样的戏剧性效果。一首诗的氛围里究竟要显示哪些物像,这样看你所要表达的旨意是什么。诗歌的新奇,一定是大胆的构思。将你手中的诗歌元素,和物像重新切割,合理组装(装配成一幅可能的生命的图画),塞入一场不可预抖和不可估计结果的阴谋。诗歌往往落人旧辙,那么,不妨更大胆地一斧头将这条路砍断,掉入另一个时空去冒险。

5.现代诗歌的意像丛林

一首好诗可以百读不厌。精确到每一字,一句。都是那么和谐,完美。各种意像的嵌入,如蝶在路。幽深的处所,总是碰见惊喜连连。这个曲,是曲径通幽。太直的路,立马就到了,如说明文。诗的审美愉悦要持续振荡灵魂,则一路之上,要不断让一些小小的时空伸向自己,让这些小小的时空连缀起来,形成眼花缭乱的大时空。即使是一只蝶,她掠过的波澜和旋涡,也是一条长长的,细细的河流……意与像的一次结合构成诗歌的单元,如林之木,多个树单元才构成森林。诗歌是意像的森林,那些树木会变幻出人生百相,百味。意像丛林里的树按照作者的意图跳舞,按照统一的节拍,和旋律,意像们纷份跳出来,制造一些动静,和氛围。所有的词语都会受到某种感召,不自觉地如枯叶从地面爬起,跳起舞来。最美丽的诗行不是你预定的,而是在诗意氛围里,灵魂的自觉行为,开天辟地鬼使神差就蹦出那么一句。几句。紧接着,最神奇的诗行,故事,在不可思议的地点,尾尾游来,鱼贯而出。最有价值的诗行从潜意识里流出来,像神在说话。最近的一首创作,当然不属于百读不厌的作品,离那种作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作为这些臃长文字的补充,还是不妨拿出来,换一种方式来述说我的一些观点:

黑蚂蚁(哑榴)

一只蚂蚁,一个铅字,竖起触角行走
从一颗心,到另一颗,找寻一个破译自己的人
找寻一个可以被自己翻译的人
只有他知道,破译这些铅字的密码
当他只用一只蚂蚁破译了,便将这个消息烽火传递
铺天盖地的小蚁们手举火炬尾追而来,寻觅这颗僵死的心
爱呀,爱呀,——那一个铅字如此陈旧
被咬破,被割裂,被噬空,流出新鲜的浆液

我在人群之中找到他,在他的内心播种
另一些形容词,动词,感叹词。在神秘之地
一次次拖动巨大的翅膀,和旗帜
一次次上演人间的悲喜。破译文字的人早己深陷其中
每一只小蚂蚁的生死并无盖棺,也无定论
这些铅字也是可以加速奔跑的小兽
死掉几个,大地成疡,又能伤得了谁

一千只蚂蚁最终破译了,残肢,断足
也破译了,一只骷髅,被铅字包围,被幸福噬空
所有的铅字,都在大地标记,用触角传递密语
直接将一具庞大的生命之躯骸持久地翻译成
红红火火,轰轰烈烈的疆场
没有悉知的密码,活着,或者死掉
只如僵尸,无声,无息

铅字们黑压压。动着。布置小小的陷阱
足以让这些欢宴持续数日
蚂蚁们居住在美丽的城堡
关闭城门。一天的故事充满传奇
也写满忧伤。爱情只是一只陈旧的花瓶
哺育幼小。不舍昼夜

黑压压长长的队伍比长征还长,比长江还长
黑压压的蚂蚁大军出动,风卷残云
小人国里爱恨情仇,爱憎分明
比你破译的人间更惨烈,也更温暖

20170616。


6.意像的滥用导致现代诗的乱像

字组成词,词组成句子,诗行组成诗。字组成词也沒见随便几个字可成新词,那要字干什么。词组成句子,要让人懂得吧,要说出所以然吧。诗行成诗,不能是零碎的梯子吧。胡乱切割,搭配,叫人看风景,怎么看?无头无尾,无根无底的诗句,乱枝乱草杂乱堆放,这还是一株诗草吗?这还是一处风景吗?很多诗歌,胡乱堆垒一大堆词藻。意像乎?然。无头,无尾,无中生有,一点皮屑当虎皮,一个残鳞充龙凤。这也罢了,三句诗换了九片鳞,一首诗歌里全是残鳞废足,表达什么?自己也说不明白。

诗歌也是说话,首先要把话说清楚,再去意像。话说不明,没有逻辑,没有思路,怎么写诗。难道诗就是胡话连篇吗?!诗歌虽然讲究只能意会,不能言传,但至少让别人知道你写的东西,是一句完整的话,一个完整的形象。一个动物钻进暗箱,还有尾巴露在外面。现代诗的疑点,难点,也是出在意像。意像可以简单,单一。表现出来,直接,明了。意像可以纷呈,多元,表现深邃,纷繁。意像与意像间的连接,要自然,不可凸兀。大街上猛然走出一条恐龙,打死谁都不信。意像之间的转折,切换,要找到词语之间共同的属性,让人生发共呜,一起共振。如果强行转换,两个没有半点共性的物质强行关闭在同一间笼子里,这就像将一个剧本里的人物,放到另一个剧本里。简直是风马牛不相及。自然现象里找不到的,那就到情感世界里去找,所有的像都是为情感服务,为心灵画像。所有的意像都是可能的,是艺术的真实。但是艺术的真实并非可以违背自然规律,社会规律,艺术的最基本的规律。

诗歌意像,像也是自然之像,当自然之像与心灵之像叠合在一起的时候,便成为诗歌。让这些像有了含义,有了灵魂。自然之像分层次,有结构,并非胡乱拼凑。诗歌里缺少意像,如同没有翅膀飞舞的丛林,纵然花好月圆,但缺少动感,诗文便呆板,滞涩。意像是诗的翅膀,将我们的目光拉扯得更加迷离,深远。但任何意像的出现,飞舞,都有入口,出口。有看得见的轨迹。诗中意像的飞舞,要划过长长的轨迹,有头,有尾,才可以让人看出它是一个完整的东西。即使有所变异,变形,还是同一个东西,本质属性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只不过换了个名字,换了一身装扮。

7.不要高估了诗歌的技艺

不要高估了自己的技艺,低估了诗歌内容的冲击力。好的素材和内容,是诗歌成活的基础,万丈高楼的根基。生活阅历,生命体验,化作内心刻骨的爱恨情仇,这是诗歌的血肉,和骨头。技艺,好比一首诗筋脉,如何将这些血肉协调统一起来,还原成生命的形态。技艺固然重要,但内容才是诗歌的本质。诗在诗之外,这之外的东西,一要体验过,二要悟出来。悟,很重要,只有浸入诗中现场,与作者同步思考,才能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地体验到,啊,这句诗这样写,真是妙呀。同步很重要,所以诗歌创造的氛围同样重要,没有让作者进入那个创作现场,没有在诗中还原出诗歌诞生的一些背景,至少是有一些铺垫,甚至只是一个箭头,难以同步进入诗意的振荡。诗歌也就是不同心灵间一次同步的振荡,持久的振荡,自然会产生极大的冲击力。

无为而为,无技而技。无中生有,有中生无。不作民众眼里的大师,而求民众眼里一首好诗。历史上的大师也非永远的历史,时代的炼金炉还会对其进行无情的筛选。人间有万技,技有高低深浅,何况是诗乎?!万技之一来作诗,万技之万来读诗,何求一人可通万?何求万人皆举一?大道至简,大诗至拙,跟人说技,不若跟人谈情。万像皆在变化,诗乃万像之影子推移。幼芽之诗还胜老朽之雕,一切法则在诗面前都显苍白无力。诗即灵,即显,灵浮于水,显于流。大众内心那份灵性,用几个铅字来显,愉悦了一生的时光。诗之理论无填鸭之食,只有启蒙之光。一语道破,便是诗。写几首灵性的好诗给民众吧,所谓之民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高手在民间,我不赞同“精神贵族”一说。只会导至诗歌与民众的进一步脱节。诗歌源于生活,一个具体生活的人不只是活在诗歌里,而是活在当下,与民众同甘共苦。杜甫可以向我们作证。对诗歌最有发言权的是经历过大悲大喜的人,经历过时代变迁的当事人。诗人们有没有溶于这些伟大的生活呢?不得而知。对这些原始的生活积累进行提练,引导,让诗歌走下矿进去采掘,这也许是诗人们该做的事。时代集体失声了吗?诗人的吶喊在哪里?诗人的肩负在哪里?在象牙塔里闭门造车吗?!也该放下身段走下台阶了,是时候了。诗人是时代的星火,播撒在大地,才可以燎原。诗人想过这个问题没有?孤独,可以永久称颂传唱吗?!大众并不孤独,孤独对大众没什么好处。大众之网络不是红红火火的吗,大众的诗群不是日臻扩大吗?诗歌从未有像现在走近大众,贴近心灵。至于脱节,只是悟得与否,深与浅。其源头不在受者,而在所谓“孤独”吧。王者,请走下神坛,戴上草民的加冕。一个人走得太远,太边缘,太深奥,太精英,太孤独,也是另一个极端,脱节的那一极。草根诗人的作品,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真正的源于生活,高于生活。阿色的作品《一级棉》,是我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刚刚读到的一篇(只是千千万草根诗人中间万万分之一)。

一级棉(阿色)

距离京畿一百里 缴纳带藁秸的谷物
距离京畿二百里 缴纳禾穗
距离京畿三百里 缴纳去掉藁芒的禾穗

距离京畿九百里
父亲拉着板车 
我们一起去毗邻的县城卖棉花

水分测定仪的钢钎子
插在棉包上面  
发不出一丝声响

解开棉包
一朵朵棉花 洁白 柔软
被母亲摘得很干净

一级棉
旁边拿本子登记的小伙子
催着我们到前面过磅

秋天的棉站 阳光明亮
一些不甘心的农民 
箍着白手巾 凉晒自家棉花内汗水的盐味
像山海经里的狌狌一样
肩膀微驼
投来羡慕的目光

棉花市场放开以前,买棉难,难买棉,对棉农的挑剔有加,这个一级棉是不可挑剔的洁白,是棉农心灵的洁白。这是中国农民的本色,是人类苦难结晶的生命之花。没有生活写不出这样的诗歌,雪城高原的雪莲一样圣洁。

8.通感,灵像

除了常用的修辞手法外,通感是现代诗的另一重要的修辞手法,也是开启现代意像的一根不可或缺的钥匙。人的各种器官相互沟通,认识,协调。你用耳朵看,用眼晴听,用色彩感触……通感的使用,开启了诗歌的多维空间。图画是平面艺术,雕塑是立体艺术,音乐是听觉艺术,三D电影是声光电的合成艺术。通感还可以将人的心理与这些平面,立体的艺术形式进一步架起沟通的桥梁。通感是不同属性的意像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变通,相互切换的依据。对事物进行全方面透析,从生理到心理。让诗歌不再是单层次,单个空间的延展,而将诗意扩层到多层次多空面的穿透,进而形成一个魔幻般的诗歌氛围。真正地实现,言有尽,而意无尽。

你听见的鸟鸣,可能变成了露珠,也可能变成了飞瀑,潭水。也可能变成一缕花香。这些都是纯粹的给人以感官和神经刺激而生发出快意的东西。你看见雪花飞舞可能想起一次射击,自然的雪花与人的射击行为带给自己同样新奇的感受。人的心理与这些物像达成相当程度的默契。当然还有可能变成了一朵出窍的灵魂。你感觉自己飞出去了,拍打着翅膀。庄生化了蝶,你化了鸟儿,忘了自己,沉浸在一种物我相忘的艺术境界。借助通感,诗歌可以给心灵画像。灵像,即为性灵画像。在《告别辞:地衣》这首诗歌里,枪声与地衣的生长本来风马牛不相及,但是地衣在雨后的快速生长与弹雨的迅疾带给自己的感官刺激却又是如此的相似。仿佛子弹飞过,地衣就迅速复活了。地衣的黑颜色与鲸鱼的皮肤是一致的,它的膨胀速度用鲸鱼来夸张,用海来形容,也会让人有些匪夷所思,但仔细一想,这遍地的地衣不就是一片黑色的海洋么。

告别辞:地衣(哑榴)

这是弹雨吧。
地衣复活了。
开了十枪,
好幸福哟。

枪声远去,
他又睡在光秃的岩石上。
有人说是黑蛇蜕的皮,
有人说是病死蝌蚪的婴儿,
有人说是天空坠落的尘烟。

爱我的人,
必用阳光指证我。
他的疯狂总在一夜之间,
涨成海,或鲸。

9.误区

什么是大众的审美诉求?两个字,不懂。另外两个字,不屑。你不屑于我,我也不会给你好脸色看。诗人圈子内的人读诗,也是似懂非懂,读出荆棘丛生寸步难行,更不用说圈子外的大众。文艺是大众的文艺,首要的任务是为大众服务,诗歌是什么文艺?唯独诗歌可以成为小部分人小资的奢侈品么?通俗易懂的诗歌就不会深刻吗?这是一个误区。恰恰相反,最深刻的东西却藏在浅显的生活里。诗人们创作了汗牛也拉不完的作品,连自己也懒得去翻阅,一心想堆积更高的山峰。给谁看?谁要这些东西。诗人当务之急,是要解剖自己,从误区里走出来。大多数植物的果实都藏在浅壤里,和并不高大的天空。

诗人是痛苦的,但他却可以让灵魂插上诗歌的翅膀飞翔。如果一味沉溺于痛苦,吟唱痛苦,让痛苦日复一日咬噬心灵,这种诗歌只能算停留在痛苦,而不能超脱。诗歌要穿越自身的囚禁抵达心灵的自由,进而穿越人类的痛苦,找到未来的方向。诗歌需要温度,强烈的爱的热度。当下一些诗歌一味沉迷于现状,模仿现实生活的疲软,困乏不堪,冰冷,麻木。口口声声垃圾,污染,冰冻,……通篇诗歌找不出一句散发出激情和温热的诗句。一个被寒冷冻伤的人,需要的正是体温的传递,将寒冷逼出体外。现实生活的冷漠更需要诗人情感的传递,复苏僵硬的心灵,飞扬起青春和生命的磁力线。

完全抛弃现代诗歌的格律是另一个误区。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这首诗就有什么样的节奏。细腻的思想感情自然是柔风细雨,粗粝的思想感情也不缺雷电交加。和谐是立文之本,若天然为上。好的诗歌注意营造自然气氛。如同天籁之音生于无形,涓涓细流不引自来。节奏是诗歌的脉搏,或舒缓或紧张,一切按照诗中思想情绪的波动而变化。情感或思想,这是诗歌的灵魂。如果一首诗不能表达强烈情感意境或深刻的思想,即使有无比高亢的韵律,充其量也只是顺口溜。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应是一脉相承,气韵相连的。在诗歌的一行之内顿挫有致,行与行之间音律相生,段与段之间山重水复,柳暗花明。一首诗读下来真如滔滔江水,回肠荡气,一发不可收拾,肆意汪洋。现代诗向诗人提出了更高更符合现代审美意识的要求。改变旧体诗的那种韵律要求,摒弃的仅仅是格式化的形式的东西,绝非韵律本身。

还有一个误区。对所谓大师的过度狂热的崇拜。内心崇拜倒也罢了,内心里明明连这些作品还没有弄懂,也去盲目跟风,叫喊。历史上在诗歌上取得成绩的著名诗人,不是每一首诗歌都是经典,经典总是那么很少数量的作品,那么几篇形式和内容都完美的作品。要么是形式很美,内容有些缺憾。要么是内容很抢眼,形式却依然没有突破。诗歌结构应如云母片一样紧密。一行紧接着一行,被同一种内力挤压,弯曲。布局则如梅枝乍吐,松密相间,虚实有度。让灵魂之香气萦绕,弥漫,经久不散。这样的作品,看着舒服,读了也会获得较大的审美愉悦,相信绝大多数诗歌爱好者都会认同。这样的作品是值得推广,和传唱的作品。这样的作品像星火,是可以根植于民间,流芳于大地。

10.屁股决定脑袋

以梦为马,梦想还是要建立在现实的需求的基础上。为此,我的一位朋友暁荷提出了“以律为马。”我仔细推敲了一下,觉得还是可行的。这个律,是自然的规律,人类社会演变的规律,是艺术的规律。人类认识的无形随着认识的深入将以更加精微的有形出现在人们的视野。暁荷将现在人们活出的形态比喻为“壶酒中的天地”,酒精的分量比喻为人类清醒的程度,将自驾游比喻为人类的未来——律。诗人的心灵像一块磁铁,你的磁场里有什么就会吸引什么,你给的爱越多你的磁场就越强大。把任何事物改变成你想要的样子,你只须做一件事那就是改变你的感受,减少酒壶里酒精的分量。诗人们应当改变一下观念,行动起来,到民间去,到街道去,到矿井去,到第一线去,血与火纷飞的现场……不仅要去,要写出好东西。重要的是,要写出人们喜闻乐见的好诗,要将自已的诗读给他们听,而且能听得懂,心里明白。不要等到百年之后让别人去给你考古,破释(百年之后的事谁又能预料呢?)。
脑袋决定屁股吗?不!恰恰相反,屁股决定脑袋。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屁股下面的石头是受力者(承担者),更是反作用力。任何脑袋都是从屁股下面的石头伸出根来。这里,我用民众的需求比喻石头,优秀的作品要扎根在石头里,带着时代赋予的使命,带着民众对诗歌的春天的向往,负重飞翔,拓出另一番轰轰烈烈的新天地。写到这里,我的啰嗦也该告一段落,突然冒出一句诗”带着屁股上的石头飞行。“那就作为这片臃肿的文字的结束吧。

带着屁股上的石头飞行(哑榴)

坐在石头上,生根
起身的一刻
拨起,变绿的石头
三千溺水
生出毛细血管,拉扯着他
从此,飞翔变成了渴望

屁股上,掉着一块石头
脚印,陷得更深
一步,一花。一步,一果
即使在空气里
在飞行的途中
也会感到,屁股下面传来的
反作用力。在空中如履大地
从此,出发更艰难
坠落,更迅疾,恐怖

砸下一个,一个坑

20170710








 楼主| 发表于 2017-7-17 21:15:46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支持!
 楼主| 发表于 2017-9-10 19:26:0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诗歌


文/哑榴



1.启蒙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童年的启蒙,儿歌的篇幅应当短小精巧,结构应当单纯而不复杂。旧体诗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对格律和押韵有严格的要求。白话诗一出现,打破旧诗格律,不拘字句长短,让白话诗优势迅速凸显。

。口语,通俗易懂,没有含蓄的弦外之音,只是一句句质朴有力而掷地有声的口头话语,语气急促, 字字如鼓。这首诗气势慷慨激越,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战斗性。

假使我们不去打仗(田间)


假使我们不去打仗,
敌人用刺刀
杀死了我们,
还要用手指着我们骨头说:
"看,
这是奴隶!"


。哲理诗

《断章》 (卞之琳 )

你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抒情诗

《雪花的快乐》(节选)(徐志摩)

飞飏,飞飏,飞飏——
  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
那时我凭借我的身轻,
  盈盈地,沾住了她的衣襟,
  贴近她柔波似的心胸——
  消融,消融,消融——
  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

诗人徐志摩在他的《猛虎集》序文中写道:“诗人也是一种痴鸟,他把他的柔软的心窝紧抵着蔷薇的花刺,口里不住地唱着星月的光辉与人类的希望,非到他的心血滴出来把白花染成大红他不住口。他的痛苦与快乐是深成的一片。”

。结论

无论什么体裁的诗歌,最初的入门都是从那些通俗易懂,便于传唱的诗歌开始。既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又有优美的艺术形式。

2.灵犀,或电流

古书记载,有一种犀牛名通天犀,有白色象线一样贯通首尾,被看作是一种灵异之物,所以叫做灵犀。灵犀,就像诗歌的触角,也是捕捉器。这有些像搜索引擎,总会在第一时间从浩如烟海的记忆里,像激光一样直接打在你所要寻觅的东西上。在《灵犀,或电流》这首诗歌里,我对此有这样的描述:

我的灵感/ 不可捉摸/ 像无处安放的裸线/ 踏入/ 才知,被电击(选自3)
拉闸/哈哈,我要看/美丽的电弧花/就像第一次你见到我/或者,第一次/我见到你/眼神碰触的,刹那(选自4)
等你踏入的/那一刹那/所有的物品//都放出奇幻的,焰火/神说/这是两颗心灵之间/近距离的,感应(选自5)
在这里,我想说/我就要这样神经/只有神经在跳动/诗行才会一起跳动/诗歌的氛围/不是那些花哨置景/而是你/被自己体内的神经触动/所有的没有神经的普通物体/跟着你神经(选自7)

灵感,最初也许只是一个模糊的物像,闪光的鳞片似的一闪而过。那个闪着鳞光从眼前一闪而过的神秘的物像究竟是什么呢?你会悟出她是一首诗的雏形,正在寻觅正确的词语来表达。这是一个迅速孵化的过程,你会找到一只孵化器来孵化,这个孵化器就是熟知的生活。

3.入口,和出口

那个闪着鳞光从眼前一闪而过的神秘的物像究竟是什么呢?你会找到一个“意”。例如《雪花的快乐》这首诗里,“飞舞”,“贴近”,“融化”的雪花是“像”。极乐的爱是“意”。先有意,由意去寻像。先有像,由像去觅意。诗歌的原始生发不外乎这两种。意和像的合成才构成意像“快乐的雪花”。万物皆有灵,人是万物之灵长,其灵气更在万物之上,吸纳万物之灵气为我所用,灵气集中生发在个体生命里,与万物心有灵犀一点通。动物,植物,人类,是自然进化的结果。一切神秘的自然现象都是有感应的,用诗歌的触角来感知,灵感来捕获,让诗歌成为这些种神秘现象发现的过程,以期达到与万物万像的构通,显影。声音,色彩,行为动作,都是有主旨意义的,是生存”欲“的表现形式。这些欲望和主旨在诗歌里即意,表现出来即像。由此可见,诗歌之“意”,之“像”,都是生命之蕴含,生命力原始之生发,生命与万物和谐之沟通,对话。

进入一首诗的入口,或通道,是读懂一首诗的关键。诗歌表现情感,通过意像与情感对接来实现。首先这些新奇的意像会带给你陌生感,引起自己的阅读兴趣。进而让生命的体验来对照作品里的物象,有没有叠合。叠合起来,这就是出口。除了我们经历过的,还有什么可以成为诗歌?我们熟悉,才能写出耳闻目睹真实的东西。离开生活,诗歌什么都不是。排列诗歌就是将经历过的生活重新排列一次。除了“我”,我的“思想”,我再也写不出任何东西,因为,我没有经历,我不懂,我不知道怎样说,怎么开口。诗人是解读诗歌的密码,是密码的发明者,携带者,篡改着,升级者。不同诗歌丛林用不同密码来解说。密码是诗人与自然,诗人与诗人进行对话的工具。这个密码是诗人独有的,经过省悟,长期摸索而获得的。密码是诗歌意像丛林里的花语。读懂树,树会开花,读懂丛林,丛林里所有语句都会开花。读诗的时候,读到是别人的诗歌,流下的却是自己的泪水。

4.发现的词语,陌生化

诗歌的生存法则,是发现,千百次发现。哪里有这么多发现呢?想像,洞开脑颅的想像。万物之灵气也是富有创意的,人类未知的领域总在随着己知的圈内不断扩大而扩大外圈。万物也是心灵互通的,万物构成诗歌之像,万灵构造诗歌之意。万物之物与物,物与灵,灵与灵之间相互对比,映射,发现不同与相同之处,这也是一首诗与另一首诗之间的差异。诗歌的共性和差异也是如此,只不过是意与像,意群与像群,像群与像群之间的共性和差异。这也是诗与诗,诗人与诗人,流派与流派之间的共性和差异。

发现是丛林再生的法则,所有词语都在不断被发现,被发现的过程重新定义,篡改。所有词语都可能成为下一篇诗歌丛林里的原始的主旨,和神灵。它所生发的功能意像从原石里解析,呈现宝石的光华,在意像丛林里格外醒目。诗歌的意像丛林里没有两株一摸一样的树,也没有两只一摸一样的鸟。如果这样的树,和鸟,还存在,这样的诗便缺乏新意,拥有太多的水分,甚至千篇一律,内容注定是苍白的。诗之新奇在于立意与表意之像的大胆结合。新的意像带来视觉和感官的刺激。意,与像,其深层结合的原理则是生命的普遍性,各种生命迹象拥有相同的轨迹。生老病死是生命的基本形态。

由此及彼,由外到内,时间,空间,是盛放物像的器皿。将不同的物像放到同一器皿中,派生出新意。你可以说地球是一粒石子,将一粒石子和地球放入同一器皿。构成石子和地球的基本单位是原子,分子。你可以将美女和野兽恶魔放到同一个笼子里,看看下一步会发生怎样的戏剧性效果。一首诗的氛围里究竟要显示哪些物像,这样看你所要表达的旨意是什么。诗歌的新奇,一定是大胆的构思。将你手中的诗歌元素,和物像重新切割,合理组装(装配成一幅可能的生命的图画),塞入一场不可预抖和不可估计结果的阴谋。诗歌往往落人旧辙,那么,不妨更大胆地一斧头将这条路砍断,掉入另一个时空去冒险。

5.现代诗歌的意像丛林

一首好诗可以百读不厌。精确到每一字,一句。都是那么和谐,完美。各种意像的嵌入,如蝶在路。幽深的处所,总是碰见惊喜连连。这个曲,是曲径通幽。太直的路,立马就到了,如说明文。诗的审美愉悦要持续振荡灵魂,则一路之上,要不断让一些小小的时空伸向自己,让这些小小的时空连缀起来,形成眼花缭乱的大时空。即使是一只蝶,她掠过的波澜和旋涡,也是一条长长的,细细的河流……意与像的一次结合构成诗歌的单元,如林之木,多个树单元才构成森林。诗歌是意像的森林,那些树木会变幻出人生百相,百味。意像丛林里的树按照作者的意图跳舞,按照统一的节拍,和旋律,意像们纷份跳出来,制造一些动静,和氛围。所有的词语都会受到某种感召,不自觉地如枯叶从地面爬起,跳起舞来。最美丽的诗行不是你预定的,而是在诗意氛围里,灵魂的自觉行为,开天辟地鬼使神差就蹦出那么一句。几句。紧接着,最神奇的诗行,故事,在不可思议的地点,尾尾游来,鱼贯而出。最有价值的诗行从潜意识里流出来,像神在说话。最近的一首创作,当然不属于百读不厌的作品,离那种作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作为这些臃长文字的补充,还是不妨拿出来,换一种方式来述说我的一些观点:

黑蚂蚁(哑榴)

一只蚂蚁,一个铅字,竖起触角行走
从一颗心,到另一颗,找寻一个破译自己的人
找寻一个可以被自己翻译的人
只有他知道,破译这些铅字的密码
当他只用一只蚂蚁破译了,便将这个消息烽火传递
铺天盖地的小蚁们手举火炬尾追而来,寻觅这颗僵死的心
爱呀,爱呀,——那一个铅字如此陈旧
被咬破,被割裂,被噬空,流出新鲜的浆液

我在人群之中找到他,在他的内心播种
另一些形容词,动词,感叹词。在神秘之地
一次次拖动巨大的翅膀,和旗帜
一次次上演人间的悲喜。破译文字的人早己深陷其中
每一只小蚂蚁的生死并无盖棺,也无定论
这些铅字也是可以加速奔跑的小兽
死掉几个,大地成疡,又能伤得了谁

一千只蚂蚁最终破译了,残肢,断足
也破译了,一只骷髅,被铅字包围,被幸福噬空
所有的铅字,都在大地标记,用触角传递密语
直接将一具庞大的生命之躯骸持久地翻译成
红红火火,轰轰烈烈的疆场
没有悉知的密码,活着,或者死掉
只如僵尸,无声,无息

铅字们黑压压。动着。布置小小的陷阱
足以让这些欢宴持续数日
蚂蚁们居住在美丽的城堡
关闭城门。一天的故事充满传奇
也写满忧伤。爱情只是一只陈旧的花瓶
哺育幼小。不舍昼夜

黑压压长长的队伍比长征还长,比长江还长
黑压压的蚂蚁大军出动,风卷残云
小人国里爱恨情仇,爱憎分明
比你破译的人间更惨烈,也更温暖

20170616。


6.意像的滥用导致现代诗的乱像

字组成词,词组成句子,诗行组成诗。字组成词也沒见随便几个字可成新词,那要字干什么。词组成句子,要让人懂得吧,要说出所以然吧。诗行成诗,不能是零碎的梯子吧。胡乱切割,搭配,叫人看风景,怎么看?无头无尾,无根无底的诗句,乱枝乱草杂乱堆放,这还是一株诗草吗?这还是一处风景吗?很多诗歌,胡乱堆垒一大堆词藻。意像乎?然。无头,无尾,无中生有,一点皮屑当虎皮,一个残鳞充龙凤。这也罢了,三句诗换了九片鳞,一首诗歌里全是残鳞废足,表达什么?自己也说不明白。

诗歌也是说话,首先要把话说清楚,再去意像。话说不明,没有逻辑,没有思路,怎么写诗。难道诗就是胡话连篇吗?!诗歌虽然讲究只能意会,不能言传,但至少让别人知道你写的东西,是一句完整的话,一个完整的形象。一个动物钻进暗箱,还有尾巴露在外面。现代诗的疑点,难点,也是出在意像。意像可以简单,单一。表现出来,直接,明了。意像可以纷呈,多元,表现深邃,纷繁。意像与意像间的连联,要自然,不可凸兀。大街上猛然走出一条恐龙,打死谁都不信。意像之间的转折,切换,要找到词语之间共同的属性,让人生发共呜,一起共振。如果强行转换,两个没有半点共性的物质强行关闭在同一间笼子里,这就像将一个剧本里的人物,放到另一个剧本里。简直是风马牛不相及。自然现象里找不到的,那就到情感世界里去找,所有的像都是为情感服务,为心灵画像。所有的意像都是可能的,是艺术的真实。但是艺术的真实并非可以违背自然规律,社会规律,艺术的最基本的规律。

诗歌意像,像也是自然之像,当自然之像与心灵之像叠合在一起的时候,便成为诗歌。让这些像有了含义,有了灵魂。自然之像分层次,有结构,并非胡乱拼凑。诗歌里缺少意像,如同没有翅膀飞舞的丛林,纵然花好月圆,但缺少动感,诗文便呆板,滞涩。意像是诗的翅膀,将我们的目光拉扯得更加迷离,深远。但任何意像的出现,飞舞,都有入口,出口。有看得见的轨迹。诗中意像的飞舞,要划过长长的轨迹,有头,有尾,才可以让人看出它是一个完整的东西。即使有所变异,变形,还是同一个东西,本质属性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只不过换了个名字,换了一身装扮。

7.不要高估了诗歌的技艺

不要高估了自己的技艺,低估了诗歌内容的冲击力。好的素材和内容,是诗歌成活的基础,万丈高楼的根基。生活阅历,生命体验,化作内心刻骨的爱恨情仇,这是诗歌的血肉,和骨头。技艺,好比一首诗筋脉,如何将这些血肉协调统一起来,还原成生命的形态。技艺固然重要,但内容才是诗歌的本质。诗在诗之外,这之外的东西,一要体验过,二要悟出来。悟,很重要,只有浸入诗中现场,与作者同步思考,才能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地体验到,啊,这句诗这样写,真是妙呀。同步很重要,所以诗歌创造的氛围同样重要,没有让作者进入那个创作现场,没有在诗中还原出诗歌诞生的一些背景,至少是有一些铺垫,甚至只是一个箭头,难以同步进入诗意的振荡。诗歌也就是不同心灵间一次同步的振荡,持久的振荡,自然会产生极大的冲击力。

无为而为,无技而技。无中生有,有中生无。不作民众眼里的大师,而求民众眼里一首好诗。历史上的大师也非永远的历史,时代的炼金炉还会对其进行无情的筛选。人间有万技,技有高低深浅,何况是诗乎?!万技之一来作诗,万技之万来读诗,何求一人可通万?何求万人皆举一?大道至简,大诗至拙,跟人说技,不若跟人谈情。万像皆在变化,诗乃万像之影子推移。幼芽之诗还胜老朽之雕,一切法则在诗面前都显苍白无力。诗即灵,即显,灵浮于水,显于流。大众内心那份灵性,用几个铅字来显,愉悦了一生的时光。诗之理论无填鸭之食,只有启蒙之光。一语道破,便是诗。写几首灵性的好诗给民众吧,所谓之民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高手在民间,我不赞同“精神贵族”一说。只会导至诗歌与民众的进一步脱节。诗歌源于生活,一个具体生活的人不只是活在诗歌里,而是活在当下,与民众同甘共苦。杜甫可以向我们作证。对诗歌最有发言权的是经历过大悲大喜的人,经历过时代变迁的当事人。诗人们有没有溶于这些伟大的生活呢?不得而知。对这些原始的生活积累进行提练,引导,让诗歌走下矿进去采掘,这也许是诗人们该做的事。时代集体失声了吗?诗人的吶喊在哪里?诗人的肩负在哪里?在象牙塔里闭门造车吗?!也该放下身段走下台阶了,是时候了。诗人是时代的星火,播撒在大地,才可以燎原。诗人想过这个问题没有?孤独,可以永久称颂传唱吗?!大众并不孤独,孤独对大众没什么好处。大众之网络不是红红火火的吗,大众的诗群不是日臻扩大吗?诗歌从未有像现在走近大众,贴近心灵。至于脱节,只是悟得与否,深与浅。其源头不在受者,而在所谓“孤独”吧。王者,请走下神坛,戴上草民的加冕。一个人走得太远,太边缘,太深奥,太精英,太孤独,也是另一个极端,脱节的那一极。草根诗人的作品,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真正的源于生活,高于生活。阿色的作品《一级棉》,是我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刚刚读到的一篇(只是千千万草根诗人中间万万分之一)。

一级棉(阿色)

距离京畿一百里 缴纳带藁秸的谷物
距离京畿二百里 缴纳禾穗
距离京畿三百里 缴纳去掉藁芒的禾穗

距离京畿九百里
父亲拉着板车 
我们一起去毗邻的县城卖棉花

水分测定仪的钢钎子
插在棉包上面  
发不出一丝声响

解开棉包
一朵朵棉花 洁白 柔软
被母亲摘得很干净

一级棉
旁边拿本子登记的小伙子
催着我们到前面过磅

秋天的棉站 阳光明亮
一些不甘心的农民 
箍着白手巾 凉晒自家棉花内汗水的盐味
像山海经里的狌狌一样
肩膀微驼
投来羡慕的目光

棉花市场放开以前,买棉难,难买棉,对棉农的挑剔有加,这个一级棉是不可挑剔的洁白,是棉农心灵的洁白。这是中国农民的本色,是人类苦难结晶的生命之花。没有生活写不出这样的诗歌,雪城高原的雪莲一样圣洁。

8.通感,灵像

除了常用的修辞手法外,通感是现代诗的另一重要的修辞手法,也是开启现代意像的一根不可或缺的钥匙。人的各种器官相互沟通,认识,协调。你用耳朵看,用眼晴听,用色彩感触……通感的使用,开启了诗歌的多维空间。图画是平面艺术,雕塑是立体艺术,音乐是听觉艺术,三D电影是声光电的合成艺术。通感还可以将人的心理与这些平面,立体的艺术形式进一步架起沟通的桥梁。通感是不同属性的意像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变通,相互切换的依据。对事物进行全方面透析,从生理到心理。让诗歌不再是单层次,单个空间的延展,而将诗意扩层到多层次多空面的穿透,进而形成一个魔幻般的诗歌氛围。真正地实现,言有尽,而意无尽。

你听见的鸟鸣,可能变成了露珠,也可能变成了飞瀑,潭水。也可能变成一缕花香。这些都是纯粹的给人以感官和神经刺激而生发出快意的东西。你看见雪花飞舞可能想起一次射击,自然的雪花与人的射击行为带给自己同样新奇的感受。人的心理与这些物像达成相当程度的默契。当然还有可能变成了一朵出窍的灵魂。你感觉自己飞出去了,拍打着翅膀。庄生化了蝶,你化了鸟儿,忘了自己,沉浸在一种物我相忘的艺术境界。借助通感,诗歌可以给心灵画像。灵像,即为性灵画像。在《告别辞:地衣》这首诗歌里,枪声与地衣的生长本来风马牛不相及,但是地衣在雨后的快速生长与弹雨的迅疾带给自己的感官刺激却又是如此的相似。仿佛子弹飞过,地衣就迅速复活了。地衣的黑颜色与鲸鱼的皮肤是一致的,它的膨胀速度用鲸鱼来夸张,用海来形容,也会让人有些匪夷所思,但仔细一想,这遍地的地衣不就是一片黑色的海洋么。

告别辞:地衣(哑榴)

这是弹雨吧。
地衣复活了。
开了十枪,
好幸福哟。

枪声远去,
他又睡在光秃的岩石上。
有人说是黑蛇蜕的皮,
有人说是病死蝌蚪的婴儿,
有人说是天空坠落的尘烟。

爱我的人,
必用阳光指证我。
他的疯狂总在一夜之间,
涨成海,或鲸。

9.误区

什么是大众的审美诉求?两个字,不懂。另外两个字,不屑。你不屑于我,我也不会给你好脸色看。诗人圈子内的人读诗,也是似懂非懂,读出荆棘丛生寸步难行,更不用说圈子外的大众。文艺是大众的文艺,首要的任务是为大众服务,诗歌是什么文艺?唯独诗歌可以成为小部分人小资的奢侈品么?通俗易懂的诗歌就不会深刻吗?这是一个误区。恰恰相反,最深刻的东西却藏在浅显的生活里。诗人们创作了汗牛也拉不完的作品,连自己也懒得去翻阅,一心想堆积更高的山峰。给谁看?谁要这些东西。诗人当务之急,是要解剖自己,从误区里走出来。大多数植物的果实都藏在浅壤里,和并不高大的天空。

诗人是痛苦的,但他却可以让灵魂插上诗歌的翅膀飞翔。如果一味沉溺于痛苦,吟唱痛苦,让痛苦日复一日咬噬心灵,这种诗歌只能算停留在痛苦,而不能超脱。诗歌要穿越自身的囚禁抵达心灵的自由,进而穿越人类的痛苦,找到未来的方向。诗歌需要温度,强烈的爱的热度。当下一些诗歌一味沉迷于现状,模仿现实生活的疲软,困乏不堪,冰冷,麻木。口口声声垃圾,污染,冰冻,……通篇诗歌找不出一句散发出激情和温热的诗句。一个被寒冷冻伤的人,需要的正是体温的传递,将寒冷逼出体外。现实生活的冷漠更需要诗人情感的传递,复苏僵硬的心灵,飞扬起青春和生命的磁力线。

完全抛弃现代诗歌的格律是另一个误区。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这首诗就有什么样的节奏。细腻的思想感情自然是柔风细雨,粗粝的思想感情也不缺雷电交加。和谐是立文之本,若天然为上。好的诗歌注意营造自然气氛。如同天籁之音生于无形,涓涓细流不引自来。节奏是诗歌的脉搏,或舒缓或紧张,一切按照诗中思想情绪的波动而变化。情感或思想,这是诗歌的灵魂。如果一首诗不能表达强烈情感意境或深刻的思想,即使有无比高亢的韵律,充其量也只是顺口溜。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应是一脉相承,气韵相连的。在诗歌的一行之内顿挫有致,行与行之间音律相生,段与段之间山重水复,柳暗花明。一首诗读下来真如滔滔江水,回肠荡气,一发不可收拾,肆意汪洋。现代诗向诗人提出了更高更符合现代审美意识的要求。改变旧体诗的那种韵律要求,摒弃的仅仅是格式化的形式的东西,绝非韵律本身。

还有一个误区。对所谓大师的过度狂热的崇拜。内心崇拜倒也罢了,内心里明明连这些作品还没有弄懂,也去盲目跟风,叫喊。历史上在诗歌上取得成绩的著名诗人,不是每一首诗歌都是经典,经典总是那么很少数量的作品,那么几篇形式和内容都完美的作品。要么是形式很美,内容有些缺憾。要么是内容很抢眼,形式却依然没有突破。诗歌结构应如云母片一样紧密。一行紧接着一行,被同一种内力挤压,弯曲。布局则如梅技乍吐,松密相间,虚实有度。让灵魂之香气萦绕,弥漫,经久不散。这样的作品,看着舒服,读了也会获得较大的审美愉悦,相信绝大多数诗歌爱好者都会认同。这样的作品是值得推广,和传唱的作品。这样的作品像星火,是可以根植于民间,流芳于大地。

10.屁股决定脑袋

以梦为马,梦想还是要建立在现实的需求的基础上。为此,我的一位朋友暁荷提出了“以律为马。”我仔细推敲了一下,觉得还是可行的。这个律,是自然的规律,人类社会演变的规律,是艺术的规律。人类认识的无形随着认识的深入将以更加精微的有形出现在人们的视野。暁荷将现在人们活出的形态比喻为“壶酒中的天地”,酒精的分量比喻为人类清醒的程度,将自驾游比喻为人类的未来——律。诗人的心灵像一块磁铁,你的磁场里有什么就会吸引什么,你给的爱越多你的磁场就越强大。把任何事物改变成你想要的样子,你只须做一件事那就是改变你的感受,减少酒壶里酒精的分量。诗人们应当改变一下观念,行动起来,到民间去,到街道去,到矿井去,到第一线去,血与火纷飞的现场……不仅要去,要写出好东西。重要的是,要写出人们喜闻乐见的好诗,要将自已的诗读给他们听,而且能听得懂,心里明白。不要等到百年之后让别人去给你考古,破释(百年之后的事谁又能预料呢?)。
脑袋决定屁股吗?不!恰恰相反,屁股决定脑袋。屁股下面的石头是承担者,更是反作用力。任何脑袋都是从屁股下面的石头伸出根来。这里,我用民众的需求比喻石头,优秀的作品要扎根在石头里,带着时代赋予的使命,带着民众对诗歌的春天的向往,负重飞翔,脱出另一番轰轰烈烈的新天地。写到这里,我的啰嗦也该告一段落,突然冒出一句诗”带着屁股上的石头飞行。“那就作为这片臃肿的文字的结束吧。

带着屁股上的石头飞行(哑榴)

坐在石头上,生根
起身的一刻
拨起,变绿的石头
三千溺水
生出毛细血管,拉扯着他

从此,飞翔变成了渴望

从此,屁股上掉着一块石头
脚印,陷得更深
一步,一花。一步,一果
即使在空气里
在飞行的途中
也会感到,屁股下面传来的
反作用力。在空中如履大地
从此,出发更艰难
坠落,更迅疾,恐怖

砸下一个,一个坑

20170710

1.灵犀

古书记载,有一种犀牛名通天犀,有白色象线一样贯通首尾,被看作是一种灵异之物,所以叫做灵犀。灵犀,就像诗歌的触角,也是捕捉器。这有些像搜索引擎,总会在第一时间从浩如烟海的记忆里,像激光一样直接打在你所要寻觅的东西上。这是一种非凡的感触,感知,有些匪夷所思。这时,你要寻找的东西,也许只是一个或几个词语,有些陌生,倏忽发出迷人的光亮,翡翠原石一样出现在眼前。也许只是一个模糊的物像,闪发的鳞片似的一闪而过,正在寻觅正确的词语来表达。那个闪着鳞光从眼前一闪而过的神秘的物像究竟是什么呢?你会悟出她是一首诗的雏形。这是一个迅速孵化的过程,你会找到一只蛋,也许是一块石头,一个词语来孵化。诗人们都拥有这种孵化器。它不是机械的,是灵性的,如生命破茧,说破就破了

2.意像

一个名词会被更多的动词形容词修饰。其外延会不断缩小,其内涵会不断增加。词语是构成诗歌的细胞。词语被修饰被定义之后,便拥有说话的功能。诗句不是简单的说话,而是用意像在表述。先有意,由意去寻像。先有像,由像去觅意。诗歌的原始生发不外乎这两种。意和像的合成才构成意像,它是本体和喻体的和谐统一。如果表述的意义很平凡,但用来表述意义的像很新颖,则诗歌可以成立。反之,如果像是很普通的风景,意义却不同凡响,更加透彻深刻,则诗歌也可以成立。诗歌的确是用像来说话,而且用来表述的像是灵异的,灵性的。

诗歌里的像之所以灵异,充满灵性,实则是生命体的本能使然。万物皆有灵,人是万物之灵长,其灵气更在万物之上,吸纳万物之灵气为我所用,灵气集中生发在个体生命里,与万物心有灵犀一点通。动物,植物,人类,是自然进化的结果。一些神秘的自然现象都是有感应的,用诗歌的触觉来感知,灵感来捕获,让诗歌成为这些种神秘发现的过程,以期达到与万物万像的构通,显影。声音,色彩,行为动作,都是有主旨意义的,有生存的欲望。这些欲望和主旨在诗歌里即意,表现出来即像。由此可见,诗歌之意,之像,都是生命之蕴含,生命力原始之生发,生命与万物和谐之沟通,对话,统一。说诗歌是有生命的一点不假。


3。现代诗歌的意像丛林

当一种像定义为一种意义之后,也是可以找到像与像之间的相互映射。意像不是单一的一个意与一个像之间的结合,而是一个意与几个像,或一个像与几个意,或多意多像同时生发,构成了诗义的丰富和色彩斑澜。这是有根据的,万物万像互通灵气,人和人骨子里拥有很多相同的东西。

像即意,意即像。像与像的连续派生,产生蝴蝶效应。美感也就自然而然地产生。多意,多像,不是会产生歧义吗?这是一个意与像之间达成共同的默契的问题。意与像的一次结合构成诗歌的单元,如林之木,多个树单元才构成森林。诗歌是意像的森林,那些树木会变幻出人生百相,百味。意像丛林里的树按照作者的意图跳舞,按照统一的节拍,和旋律。意像们纷份跳出来,制造一些动静,和氛围。所有的词语都会受到某种感召,不自觉地如枯叶从地面爬起,跳起舞来。意像丛林里有了诗意的氛围,最神奇的故事,在不可思议的地点,最有价值的诗行从潜意识里流出来,像神在说话。最美丽的诗行不是你预定的,而是在诗意氛围里,灵魂的自觉行为,开天辟地鬼使神差就蹦出那么一句。

庞大的诗歌丛林里,沒有一株完全相同的树,即使是重复。诗歌意像的纷呈上影,让诗歌变得无限可能。


4发现的词语

诗歌的生存法则,是发现,千百次发现。哪里有这么多发现呢?想像,洞开脑颅的想像。万物之灵气也是富有创意的,人类未知的领域总在随着己知的圈内不断扩大而扩大外圈。万物也是心灵互通的,万物构成诗歌之像,万灵构造诗歌之意。万物之物与物,物与灵,灵与灵之间相互对比,映射,发现不同与相同之处,这也是一首诗与另一首诗之间的差异。诗歌的共性和差异也是如此,只不过是意与像,意群与像群,像群与像群之间的共性和差异。这也是诗与诗,诗人与诗人,流派与流派之间的共性和差异。

沒有完美的意像群,其森林与人间所见森林并无二致,这样的诗便千篇一律,内容注定是苍白的。发现是丛林再生的法则,所有词语都在不断被发现,被发现的过程重新定义,篡改。所有词语都可能成为下一篇诗歌丛林里的原始的主旨,和原石。它所生发的功能意像从原石里解析,呈现宝石的光华,在意像丛林里格外醒目。

5陌生化


一首好诗,除了精确的立意,表意之像,其能否天衣无缝地结合则是成败的关键。诗之新奇在于立意与表意之像的大胆结合。新的意像带来视觉和感官的刺激。其深层结合的原理则是生命的普遍性,各种生命迹象拥有相同的轨迹。生老病死是生命的基本形态。由此及彼,由外到内,各种生命形态,意识表现出来的生理物理特征,即生命之原像。

时间,空间,是盛放物像的器皿。将不同的物像放到同一器皿中,派生出新意。你可以说地球是一粒石子,将一粒石子和地球放入同一器皿。构成石子和地球的基本单位是原子,分子。你可以将美女和恶魔放到同一个笼子里,看看下一步会发生怎样的戏剧性效果。一首诗的氛围里究竟要显示哪些物像,这样看你所要表达的旨意是什么。

诗歌的新奇,一定是大胆的构思。将你手中的诗歌元素,和物像重新切割,组装,塞入一场不可预抖和不可估计结果的阴谋。诗歌往往落人旧辙,那么,不妨更大胆地一斧头将这条路砍断,掉入另一个时空去冒险。

6密码

进入一首诗的入口,或通道,是读懂一首诗的关键。诗歌表现情感,通过意像与情感对接来实现。首先这些新奇的意像会带给你陌生感,引起自己的阅读兴趣。其间发生的现像,或自然现像,或人文景观,具有显著的特征。不同丛林用不同密码来解说。密码是人与自然,人与人进行对话的工具。诗歌用密码来进行对话。这个密码是诗人独有的,经过省悟,摸索而获得的。密码是意像丛林里的花语。读懂树,树会开花,读懂丛林,丛林里所有语句都会开花。

7熟悉的


除了我们经历过的,我们还有什么可以成为诗歌?我们熟悉,才能写出耳闻目睹真实的东西。离开生活,诗歌什么都不是。排列诗歌就是将经历过的生活重新排列一次。除了我,我再也写不出任何东西,因为,我没有经历,我不懂,我不知道怎样说,怎么开口。在生活里不能说,不能哼声的,在诗歌里,可以嚎啕。在诗歌里发泄之后,还要将卑微的生活继续。在诗歌里说出的东西,在现实生活里不一定要说,因为你在诗歌里哭泣有诗人在听。在现实生活里你得忍受,闭口不谈。因为聆听者不是诗人,是会误读你的人,是会迅速伤害你的人。

8入口


进入一首诗的入口,或通道,是读懂一首诗的关键。诗歌表现情感,通过意像与情感对接来实现。首先这些新奇的意像会带给你陌生感,引起自己的阅读兴趣。其间发生的现像,或自然现像,或人文景观,具有显著的特征。不同丛林用不同密码来解说。密码是人与自然,人与人进行对话的工具。诗歌用密码来进行对话。这个密码是诗人独有的,经过省悟,摸索而获得的。诗人是密码的携带者,和创造者。诗歌通过密码相互交流。密码是意像丛林里的花语。读懂树,树会开花,读懂丛林,丛林里所有语句都会开花。



9诗歌是心灵的镜子

为文字而文字,就像本末倒置。我们的文字里,都要有一个活生生的活着的人,而不是文字的僵尸;谁都爱惜自己的身体,熟知自己的身体。文字从身体出发,从熟悉的地方出发,浇灌我们的身体。文字是身体里的泉水。我们的诗歌里,都要有一个有血有肉善于疗养生息的高级动物。首先要,然后才会吐出口中的芬芳。

文字是自由的,从身体和脑海里流出来。随心所欲流出来。这样,活着,写字或写诗,无所压抑,流露出真情实感,也如泉水一样清澈,照亮我们的灵魂。要让文字丰富,首先要活出滋味;要让诗歌出彩,首先让心灵透亮。

10现代诗的韵律

诗的香来自于诗意,诗香的散发,依赖空气分子作为传媒。那么,什么样的风,借助这种风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这首诗就有什么样的节奏。细腻的思想感情自然是柔风细雨,粗粝的思想感情也不缺雷电交加。和谐是立文之本,若天然为上。好的诗歌注意营造自然气氛。如同天籁之音生于无形,涓涓细流不引自来。节奏是诗歌的脉搏,或舒缓或紧张,一切按照诗中思想情绪的波动而变化。强烈情感意境或思想,这是诗歌的灵魂。如果一首诗不能表达强烈情感意境或深刻的思想,即使有韵律,充其量也只是顺口溜。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应是一脉相承,气韵相连的。在诗歌的一行之内顿挫有致,行与行之间音律相生,段与段之间山重水复,柳暗花明。一首诗读下来真如滔滔江水,回肠荡气,一发不可收拾,肆意汪洋。

现代诗向诗人提出了更高更符合现代审美意识的要求。改变旧体诗的那种韵律要求,摒弃的仅仅是格式化的形式的东西,绝非韵律本身。如同现代流行音乐,现代舞,自然也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

11真实


每一只“丑陋”的茧里,都会蜕化一只“真实”的蝴蝶。蜕变出壳,粼粼飞起。金龟子一样浑身熠熠闪烁着奇异的光彩。什么茧里能飞出未来的大诗人?这可是一个未知数。所以,我们现在还是要吃饱,睡足。做一只大大的胖胖的青虫。
孩子的屎尿,比说出假话的人,舒畅多了。 至少,不用,憋。 我们就要保持如此,该干啥就干啥,说啥就说啥。 活到哪,不要委屈自己。对,就是真实。只有真实,自己才不会“空”掉自己的躯壳。我们的皮囊是有限的。不应当装入更多的虚无之物。 装入一个真实的“我”,不怕笑话,够本了。

12诗歌的肌理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肩足膝并用,奏刀騞然。刀已用了十九年了,宰牛数千头,方得熟能生巧,游刃有余,目无全牛。而刀口却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我们自己的身体里也有一头思想的牛,只有顺从思想的来路,摸透思想的脉络,肌肉和骨头要分离清楚。一刀下去,刀刀到位。解剖自己,进而解剖别人,将一切痛苦的疙瘩从体内彻底清除。生活也一样,要有一个准确的切入点。牛身上的骨节是有空隙的,生活的纷繁杂乱也有内部的秩序和规律,游戏是有规则的。只有摸清这些规律,了解这些规则,才能懂得自己这把刀子该往哪里使劲!庖丁每当碰上筋骨交错的地方,就十分警惕而小心翼翼,目光集中,动作放慢。
 楼主| 发表于 2017-9-10 19:29:06 | 显示全部楼层
当所有的主义,精英的说教都变得黯哑,误入歧途的灵魂枯萎在求索的路途,找不到回家的门槛。一个人内心的美,对美好世界的渴望却似春风,春雷,自发的降落诗意的雨滴。秉承五千年光芒的红烛,诗人是这个时代的传道者,和幸福的领路人。肩负着新的时代赋予他们的使命,采摘世界上一切优秀文化的芳香,种子,播撒到自己生活的土地。他们采摘沉睡千年的无人问津古老神秘的星火,借助网络的东风,传遍九州,让苦难的灵魂苏醒,感到希望正如火炬召唤体内的精灵。

  即使是一株小草,即使是一朵小花,我愿意在这里都赋予他一个响亮的名字:网络诗人。即使是一株稻穗,麦穗,即使是一块矿石,一滴石油,一块煤,我在这里都愿意将它们纳入诗歌。让卑微,屈辱,都拥有一个美好的梦想。让一切可以发光,发热的,聚合成一轮一轮新的太阳。尘世间,肮脏的,阴暗的角落,真的太多,让这些角落里都有网络诗人燃烧的火焰……

  诗人,如果要我来给他下一个定义,那就是用诗意的文字表达生活的实际生活者。诗人,能够用诗歌来表达,与普通的人并没有什么差别。将诗人从群体中分割出来,只有一个标准可以适用,那就是会不会用诗歌表达,表达的怎么彻底深入,那就要看被生活磨练的痕迹是深,是浅。这样看来,诗人就成为了时代的一份子,不是孤独的,不是无用的书生。因为诗歌,会给诗人提供更加强大的思想武器,精神的大刀,不朽的人格是强大的盾牌。诗人是生活的最强者,诗歌是生活的号角。诗歌并非某某一群人痴心妄想的专利,而是走向广阔田野的具体的生活。将诗人与非诗人主观隔离开来,只有一种结果,那就是脱离了实际生活,容易走火入魔误入歧途。

  我们是极其普通的劳动者,及其普通的生活。诗歌作为一种精神追求,我们决不可指望诗歌可以为我们带来丰厚的物质奖励。如果一定有,那也一定是精神的享受,和愉悦。如果有,那也一定是物质之外的在长期的守望中潜移默化的看不见的,和谐,安宁。让诗歌回到生活,绝不是一句简单的空话。就是要让诗歌走进每一颗普通的心灵,让诗歌的光芒照亮每一个平凡的面孔。我们不稀罕高高在上的星星匪夷所思的狂笑,而宁愿凝听山野里农夫的低语,凝听坐在电脑面前稚嫩的缪斯急促的呼吸。

  一首诗歌可以写得幼稚,但是作为写作者的态度一定虚心,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在网络,在论坛,放松一下,随意歌吟,未尝不可。我们的诗歌可以写得很一般,但在诗歌之外的那个人,一定是一个严肃的生活着的人。在写诗歌的过程中,学会做人,重新塑造自己。对待自己的诗歌要像对待自己的人生一样,一步一个台阶。我们不一定走得很远,在诗歌里,一定要创作出“真实的自己”。写出来,还是个站立起来的人。

  诗歌,真的有那么大的功能吗?不就是一首诗歌吗?我看不懂。还有人会这样说,诗人,最无用的人。不知道有人说最无用的是书生吗,诗人比书生扭曲的更加不像个人。这样说话的人,一定不会明白一个诗人内心的光源。是啊,我会这样告诉他,一颗诗人的心灵是无比珍贵和美好的,像世界上其他一切最美好的事物一样,像尘世间无处不在的光,不必怀疑光源的纯洁度,也不必询问光源的照射的空间。网络诗人,我们要在心灵里点燃无数这样的光源,汇合成照亮寒舍周围,照亮乡村,城市的光团。

  网络给了我们如此大的舞台,急功近利的低劣表演只会令人不屑。我们要有这样的信心和打算,在颓废和坍塌的腐朽的大地之上,重建一个新的精神空间,重新播种一片诗歌的丛林,重塑一轮光鲜的太阳。

  2016,6,23

 楼主| 发表于 2017-9-10 20:17:24 | 显示全部楼层
浅论诗歌


文/哑榴

1.启蒙

无论什么体裁的诗歌,最初的入门都是从那些通俗易懂,便于传唱的诗歌开始。古今流传下来的作品,经历过大浪淘沙,依然如大海的珍珠,没有从我们的视线里消失。这种现象应当带给我们一种深刻的启示: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咏鹅》(骆宾王)

假使我们不去打仗,/敌人用刺刀/杀死了我们,/还要用手指着我们骨头说:/"看,/这是奴隶!"/《假使我们不去打仗》(田间)

你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断章》 (卞之琳 )

飞飏,飞飏,飞飏——/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那时我凭借我的身轻,/盈盈地,沾住了她的衣襟,/贴近她柔波似的心胸——/消融,消融,消融——/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雪花的快乐》(徐志摩)

2.灵犀

古书记载,有一种犀牛名通天犀,有白色象线一样贯通首尾,被看作是一种灵异之物,所以叫做灵犀。灵犀,就像诗歌的触角,也是捕捉器。这有些像搜索引擎,总会在第一时间从浩如烟海的记忆里,像激光一样直接打在你所要寻觅的东西上。这是一种非凡的感触,感知,有些匪夷所思。这时,你要寻找的东西,也许只是一个或几个词语,有些陌生,倏忽发出迷人的光亮,翡翠原石一样出现在眼前。也许只是一个模糊的物像,闪发的鳞片似的一闪而过,正在寻觅正确的词语来表达。那个闪着鳞光从眼前一闪而过的神秘的物像究竟是什么呢?你会悟出她是一首诗的雏形。这是一个迅速孵化的过程,你会找到一只蛋,也许是一块石头,一个词语来孵化。诗人们都拥有这种孵化器。它不是机械的,是灵性的,如生命破茧,说破就破了。

2.意像

一个名词会被更多的动词形容词修饰,其外延会不断缩小,其内涵会不断增加。词语是构成诗歌的细胞。词语被修饰被定义之后,便拥有说话的功能。诗句不是简单的说话,而是用意像在表述。先有意,由意去寻像。先有像,由像去觅意。诗歌的原始生发不外乎这两种。意和像的合成才构成意像,它是形体与旨意的共生体。如果表述的意义很平凡,但用来表述意义的像很新颖,则诗歌可以成立。反之,如果像是很普通的风景,意义却不同凡响,更加透彻深刻,则诗歌也可以成立。诗歌的确是用像来说话,而且用来表述的像是灵异的,灵性的。

诗歌里的像之所以灵异,充满灵性,实则是生命体的本能使然。万物皆有灵,人是万物之灵长,其灵气更在万物之上,吸纳万物之灵气为我所用,灵气集中生发在个体生命里,与万物心有灵犀一点通。动物,植物,人类,是自然进化的结果。一些神秘的自然现象都是有感应的,用诗歌的触角来感知,灵感来捕获,让诗歌成为这些种神秘发现的过程,以期达到与万物万像的构通,对话。声音,色彩,行为动作,都是有特殊意义的,有特别的生存的旨意。这些欲望和主旨在诗歌里即意,表现出来即像。由此可见,诗歌之意,之像,都是生命之蕴含,生命力原始之生发,生命与万物和谐之沟通,对话,统一。说诗歌是有生命的一点不假。

3.现代诗歌的意像丛林

当一种像定义为一种意义之后,也是可以找到像与像之间的相互映射。意像不是单一的一个意与一个像之间的结合,而是一个意与几个像,或一个像与几个意,或多意多像同时生发,构成了诗义的丰富和色彩斑澜。这是有根据的,万物万像互通灵气,人和人骨子里拥有很多相同的东西。像即意,意即像。像与像的连续派生,产生蝴蝶效应。美感也就自然而然地产生。多意,多像,不是会产生歧义吗?这是一个意与像之间达成共同的默契的问题。意与像的一次结合构成诗歌的单元,如林之木,多个树单元才构成森林。诗歌是意像的森林,那些树木会变幻出人生百相,百味。意像丛林里的树按照作者的意图跳舞,按照统一的节拍,和旋律。意像们纷份跳出来,制造一些动静,和氛围。所有的词语都会受到某种感召,不自觉地如枯叶从地面爬起,跳起舞来。意像丛林里有了诗意的氛围.最神奇的故事,在不可思议的地点,最有价值的诗行从潜意识里流出来,像神在说话。最美丽的诗行不是你预定的,而是在诗意氛围里,灵魂的自觉行为,开天辟地鬼使神差就蹦出那么一句。庞大的诗歌丛林里,沒有一株完全相同的树,即使是重复。诗歌意像的纷呈上影,让诗歌变得无限可能。

4.意像的滥用导致现代诗的乱像

诗歌也是说话,首先要把话说清楚。话说不明,没有逻辑,没有思路,怎么写诗。难道诗就是胡话连篇吗?!诗歌虽然讲究只能意会,不能言传,但至少让别人知道你写的东西,是一句完整的话,一个完整的形象。一个动物钻进暗箱,还有尾巴露在外面。意像可以简单,单一。表现出来,直接,明了。意像可以纷呈,多元,表现深邃,纷繁。意像与意像间的连联,要自然,不可凸兀。现代文明的大街上猛然走出一条原始恐龙,打死谁都不信。意像之间的转折,切换,要找到词语之间共同的属性。如果强行转换,两个没有半点共性的物质强行关闭在同一间笼子里,这就像将一个剧本里的人物,放到另一个剧本里。简直是风马牛不相及。

胡乱切割,搭配。无头无尾,无根无底,很多诗歌,胡乱堆垒一大堆词藻,这就像一堆乱枝乱草杂乱堆放。意像乎?然。一点皮屑当虎皮,一些残鳞充龙凤。这也罢了,三句诗换了九片鳞,一首诗歌里全是残鳞废足,表达什么?自己也说不明白。诗歌里缺少意像,如同没有翅膀飞舞的丛林。意像是诗的翅膀,将我们的目光拉扯得更加迷离,深远。但任何意像的出现,飞舞,都有入口,出口,有看得见的轨迹。诗中意像的飞舞,要划过长长的轨迹,有头,有尾,才可以让人看出它是一个完整的东西。即使中途有所变异,变形,它还是同一条变色龙。

5.发现的词语

诗歌的生存法则,是发现,千百次发现。哪里有这么多发现呢?想像,洞开脑颅的想像。万物之灵气也是富有创意的,人类未知的领域总在随着己知的圈内不断扩大而扩大外圈。万物也是心灵互通的,万物运动构成诗歌之动像,万灵构造诗歌之动意。万物之物与物,物与灵,灵与灵之间相互对比,映射,从不同视角发现不同与相同之处,这也是一首诗与另一首诗之间的差异。诗歌的共性和差异也是如此,只不过是意与像,意群与像群,像群与像群之间的共性和差异。这也是诗与诗,诗人与诗人,流派与流派之间的共性和差异。

沒有完美的意像群,其森林与人间所见森林并无二致,这样的诗便千篇一律,内容注定不会新颖。发现是丛林再生的法则,所有词语都在不断被发现,被发现的过程重新定义,篡改。所有词语都可能成为下一篇诗歌丛林里的原始的主旨,和原石。它所生发的功能意像从原石里解析,呈现宝石的光华,在意像丛林里格外醒目。

6.陌生化

一首好诗,除了精确的立意,表意之像,其能否天衣无缝地结合则是成败的关键。诗之新奇在于立意与表意之像的大胆结合。新的意像带来视觉和感官的刺激。其深层结合的原理则是生命的普遍性,各种生命迹象拥有相同的轨迹。生老病死是生命的基本形态。人,从一个细胞分裂开始,最终被细菌分解成元素。这个过程,也是一切生命循环的过程,周而复始时间,空间,是盛放物像的器皿。将不同的物像放到同一器皿中,派生出新意。你可以将美女和恶魔放到同一个笼子里,看看下一步会发生怎样的戏剧性效果。一首诗的氛围里究竟要显示哪些物像,这样看你所要表达的旨意是什么。诗歌的新奇,一定是大胆的构思。将你手中的诗歌元素,和物像重新切割,组装,塞入一场不可预抖和不可估计结果的阴谋。诗歌往往落人旧辙,那么,不妨更大胆地一斧头将这条路砍断,掉入另一个时空去冒险。

7.密码

进入一首诗的入口,或通道,是读懂一首诗的关键。诗歌表现情感,通过意像与情感对接来实现。首先这些新奇的意像会带给你陌生感,引起自己的阅读兴趣。其间发生的现像,或自然现像,或人文景观,具有显著的特征。不同丛林用不同密码来解说。密码是人与自然,人与人进行对话的工具。诗歌用密码来进行对话。这个密码是诗人独有的,经过省悟,摸索而获得的。密码是意像丛林里的花语。读懂树,树会开花,读懂丛林,丛林里所有语句都会开花。通感,是开启现代意像诗歌的一根不可或缺的钥匙。人的各种器官相互沟通,认识。你用耳朵看,用眼晴听,用色彩感触……通感的使用,开启了诗歌的多维空间。图画是平面艺术,雕塑是立体艺术,音乐是听觉艺术,三D电影是声光电的合成艺术。通感还可以将人的心理与这些平面,立体的艺术形式进一步架起沟通的桥梁。通感是不同属性的意像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变通,相互切换的依据。对事物进行全方面透析,从生理到心理。让诗歌不再是单层次,单个空间的延展,而将诗意扩层到多层次多空面的穿透,进而形成一个魔幻般的诗歌氛围,真正地实现言有穷而意无尽……

8.熟悉的

除了我们经历过的,我们还有什么可以成为诗歌?我们熟悉,才能写出耳闻目睹真实的东西。离开生活,诗歌什么都不是。排列诗歌就是将经历过的生活重新排列一次。除了我,我再也写不出任何东西,因为,我没有经历,我不懂,我不知道怎样说,怎么开口。在生活里不能说,不能哼声的,在诗歌里,可以嚎啕。在诗歌里发泄之后,还要将卑微的生活继续。在诗歌里说出的东西,在现实生活里不一定要说,因为你在诗歌里哭泣有诗人在听。在现实生活里你得忍受,闭口不谈。因为聆听者不是诗人,是会误读你的人,是会迅速伤害你的人。

9.真实

每一只“丑陋”的茧里,都会蜕化一只“真实”的蝴蝶。蜕变出壳,粼粼飞起。金龟子一样浑身熠熠闪烁着奇异的光彩。什么茧里能飞出未来的大诗人?这可是一个未知数。所以,我们现在还是要吃饱,睡足。做一只大大的胖胖的青虫。孩子的屎尿,比说出假话的人,舒畅多了。 至少,不用,憋。 我们就要保持如此,该干啥就干啥,说啥就说啥。 活到哪,不要委屈自己。对,就是真实。只有真实,自己才不会“空”掉自己的躯壳。我们的皮囊是有限的,不应当装入更多的虚无之物。 装入一个真实的“我”,不怕笑话,够本了。

10.诗歌是心灵的镜子

为文字而文字,就像本末倒置。我们的文字里,都要有一个活生生的活着的人,而不是文字的僵尸;谁都爱惜自己的身体,熟知自己的身体。文字从身体出发,从熟悉的地方出发,浇灌我们的身体。文字是身体里的泉水。我们的诗歌里,都要有一个有血有肉善于疗养生息的高级动物。首先要,然后才会吐出口中的芬芳。文字是自由的,从身体和脑海里流出来。随心所欲流出来。这样,活着,写字或写诗,无所压抑,流露出真情实感,也如泉水一样清澈,照亮我们的灵魂。要让文字丰富,首先要活出滋味;要让诗歌出彩,首先让心灵透亮。

11.现代诗的韵律

诗的香来自于诗意,诗香的散发,依赖空气分子作为传媒。那么,什么样的风,借助这种风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这首诗就有什么样的节奏。细腻的思想感情自然是柔风细雨,粗粝的思想感情也不缺雷电交加。和谐是立文之本,若天然为上。好的诗歌注意营造自然气氛。如同天籁之音生于无形,涓涓细流不引自来。节奏是诗歌的脉搏,或舒缓或紧张,一切按照诗中思想情绪的波动而变化。强烈情感意境或思想,这是诗歌的灵魂。如果一首诗不能表达强烈情感意境或深刻的思想,即使有韵律,充其量也只是顺口溜。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应是一脉相承,气韵相连的。在诗歌的一行之内顿挫有致,行与行之间音律相生,段与段之间山重水复,柳暗花明。一首诗读下来真如滔滔江水,回肠荡气,一发不可收拾,肆意汪洋。

现代诗向诗人提出了更高更符合现代审美意识的要求。改变旧体诗的那种韵律要求,摒弃的仅仅是格式化的形式的东西,绝非韵律本身。如同现代流行音乐,现代舞,自然也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

12诗歌的肌理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肩足膝并用,奏刀騞然。刀已用了十九年了,宰牛数千头,方得熟能生巧,游刃有余,目无全牛。而刀口却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我们自己的身体里也有一头思想的牛,只有顺从思想的来路,摸透思想的脉络,肌肉和骨头要分离清楚。一刀下去,刀刀到位。解剖自己,进而解剖别人,将一切痛苦的疙瘩从体内彻底清除。生活也一样,要有一个准确的切入点。牛身上的骨节是有空隙的,生活的纷繁杂乱也有内部的秩序和规律,游戏是有规则的。只有摸清这些规律,了解这些规则,才能懂得自己这把刀子该往哪里使劲!庖丁每当碰上筋骨交错的地方,就十分警惕而小心翼翼,目光集中,动作放慢。

13.内容的冲击力

高估诗歌的技艺,同低估了诗歌内容的冲击力一样有害。好的素材和内容,是诗歌成活的基础,万丈高楼的根基。生活阅历,生命体验,化作内心刻骨的爱恨情仇,这是诗歌的血肉,和骨头。技艺,好比一首诗筋脉,如何将这些血肉协调统一起来,还原成生命的形态。技艺固然重要,但内容才是诗歌的本质。诗在诗之外,这之外的东西,一要体验过,二要悟出来。悟,很重要,只有浸入诗中现场,与作者同步思考,才能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地体验到,啊,这句诗这样写,真是妙呀。同步很重要,所以诗歌创造的氛围同样重要,没有让作者进入那个创作现场,没有在诗中还原出诗歌诞生的一些背景,至少是有一些铺垫,甚至只是一个提醒的箭头,难以同步进入诗意的氛围。诗歌也就是不同心灵间一次同步的振荡,持久的振荡,自然会产生极大的冲击力。

无为而为,无技而技。无中生有,有中生无。不作民众眼里的大师,而求民众眼里一首好诗。历史上的大师也非永远的历史,时代的炼金炉还会对其进行无情的筛选。人间有万技,技有高低深浅,何况是诗乎?!万技之一来作诗,万技之万来读诗,何求一人可通万?何求万人皆举一?大道至简,大诗至拙,跟人说技,不若跟人谈情。万像皆在变化,诗乃万像之影子推移。幼芽之诗还胜老朽之雕,一切法则在诗面前都显苍白无力。诗即灵,即显,灵浮于水,显于流。大众内心那份灵性,用几个铅字来显,愉悦了一生的时光。诗之理论无填鸭之食,只有启蒙之光。一语道破,便是诗。

14.误区

诗人是痛苦的,但他却可以让灵魂插上诗歌的翅膀飞翔。如果一味沉溺于痛苦,吟唱痛苦,让痛苦日复一日咬噬心灵,这种诗歌只能算停留在痛苦,而不能超脱。诗歌要穿越自身的囚禁抵达心灵的自由,进而穿越人类的痛苦,找到未来的方向。诗歌需要温度,强烈的爱的热度。当下一些诗歌一味沉迷于现状,模仿现实生活的疲软,困乏不堪,冰冷,麻木。口口声声垃圾,污染,冰冻,……通篇诗歌找不出一句散发出激情和温热的诗句。一个被寒冷冻伤的人,需要的正是体温的传递,将寒冷逼出体外。

什么是大众的审美诉求?两个字,不懂。另外两个字,不屑。你不屑于我,我也不会给你好脸色看。诗人圈子内的人读诗,也是似懂非懂,读出荆棘丛生寸步难行,更不用说圈子外的大众。文艺是大众的文艺,首要的任务是为大众服务,诗歌是什么文艺?唯独诗歌可以成为小部分人小资的奢侈品么?通俗易懂的诗歌就不会深刻吗?这是一个误区。恰恰相反,最深刻的东西却藏在浅显的生活里。优秀的作品要扎根在大地上,带着时代赋予的使命,播种具有生命力的种子,带着民众对诗歌的春天的向往,开花结果。

15.实际生活者

诗人,如果要我来给他下一个定义,那就是用诗意的文字表达生活的实际生活者。诗人,能够用诗歌来表达,与普通的人并没有什么差别。将诗人从群体中分割出来,只有一个标准可以适用,那就是会不会用诗意表达,表达的怎么彻底深入,那就要看被生活磨练的痕迹是深,是浅。这样看来,诗人就成为了时代的一份子,不是孤独的,不是无用的书生。因为诗歌,会给诗人提供更加强大的思想武器,精神的大砍刀,不朽的人格是强大的盾牌。诗人是生活的最强者,诗歌是生活的号角。诗歌并非某某一群人痴心妄想的专利,而是走向广阔田野的具体的生活。将诗人与非诗人主观隔离开来,只有一种结果,那就是脱离了实际生活,容易走入象牙塔,走火入魔,误入歧途。

我诗人都是极其普通的劳动者,及其普通的生活。诗歌作为一种精神追求,我们决不可指望诗歌可以为我们带来丰厚的物质奖励。如果一定有,那也一定是精神的享受,和愉悦。如果有,那也一定是物质之外的在长期的守望中潜移默化的看不见的,和谐,安宁。如果有,那也一定是对整个社会诗意栖息地的形成,作为一份子的荣耀。让诗歌回到生活,绝不是一句简单的空话。就是要让诗歌走进每一颗普通的心灵,让诗歌的光芒照亮每一个平凡的面孔。我们不稀罕高高在上的星星匪夷所思的狂笑,而宁愿凝听山野里农夫的低语。

一首诗歌可以写得幼稚,但是作为写作者的态度一定虚心,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在网络,在论坛,放松一下,随意歌吟,未尝不可。我们的诗歌可以写得很一般,但在诗歌之外的那个人,一定是一个严肃的生活着的人。在写诗歌的过程中,学会做人,重新塑造自己。对待自己的诗歌要像对待自己的人生一样,一步一个台阶。我们不一定走得很远,在诗歌里,一定要创作出“真实的自己”。写出来,还是个站立起来的人。



 楼主| 发表于 2017-9-10 21:29:37 | 显示全部楼层
aqzf2016@163.com

哑榴文稿
 楼主| 发表于 2017-9-11 00:14:42 | 显示全部楼层
浅论诗歌


文/哑榴

1.启蒙

无论什么体裁的诗歌,最初的入门都是从那些通俗易懂,便于传唱的诗歌开始。古今流传下来的作品,经历过大浪淘沙,依然如大海的珍珠,没有从我们的视线里消失。这种现象应当带给我们一种深刻的启示: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咏鹅》(骆宾王)

假使我们不去打仗,/敌人用刺刀/杀死了我们,/还要用手指着我们骨头说:/"看,/这是奴隶!"/《假使我们不去打仗》(田间)

你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断章》 (卞之琳 )

飞飏,飞飏,飞飏——/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那时我凭借我的身轻,/盈盈地,沾住了她的衣襟,/贴近她柔波似的心胸——/消融,消融,消融——/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雪花的快乐》(徐志摩)

2.灵犀

古书记载,有一种犀牛名通天犀,有白色象线一样贯通首尾,被看作是一种灵异之物,所以叫做灵犀。灵犀,就像诗歌的触角,也是捕捉器。这有些像搜索引擎,总会在第一时间从浩如烟海的记忆里,像激光一样直接打在你所要寻觅的东西上。这是一种非凡的感触,感知,有些匪夷所思。这时,你要寻找的东西,也许只是一个或几个词语,有些陌生,倏忽发出迷人的光亮,翡翠原石一样出现在眼前。也许只是一个模糊的物像,闪发的鳞片似的一闪而过,正在寻觅正确的词语来表达。那个闪着鳞光从眼前一闪而过的神秘的物像究竟是什么呢?你会悟出她是一首诗的雏形。这是一个迅速孵化的过程,你会找到一只蛋,也许是一块石头,一个词语来孵化。诗人们都拥有这种孵化器。它不是机械的,是灵性的,如生命破茧,说破就破了。

2.意像

一个名词会被更多的动词形容词修饰,其外延会不断缩小,其内涵会不断增加。词语是构成诗歌的细胞。词语被修饰被定义之后,便拥有说话的功能。诗句不是简单的说话,而是用意像在表述。先有意,由意去寻像。先有像,由像去觅意。诗歌的原始生发不外乎这两种。意和像的合成才构成意像,它是形体与旨意的共生体。如果表述的意义很平凡,但用来表述意义的像很新颖,则诗歌可以成立。反之,如果像是很普通的风景,意义却不同凡响,更加透彻深刻,则诗歌也可以成立。诗歌的确是用像来说话,而且用来表述的像是灵异的,灵性的。

诗歌里的像之所以灵异,充满灵性,实则是生命体的本能使然。万物皆有灵,人是万物之灵长,其灵气更在万物之上,吸纳万物之灵气为我所用,灵气集中生发在个体生命里,与万物心有灵犀一点通。动物,植物,人类,是自然进化的结果。一些神秘的自然现象都是有感应的,用诗歌的触角来感知,灵感来捕获,让诗歌成为这些种神秘发现的过程,以期达到与万物万像的构通,对话。声音,色彩,行为动作,都是有特殊意义的,有特别的生存的旨意。这些欲望和主旨在诗歌里即意,表现出来即像。由此可见,诗歌之意,之像,都是生命之蕴含,生命力原始之生发,生命与万物和谐之沟通,对话,统一。说诗歌是有生命的一点不假。

3.现代诗歌的意像丛林

当一种像定义为一种意义之后,也是可以找到像与像之间的相互映射。意像不是单一的一个意与一个像之间的结合,而是一个意与几个像,或一个像与几个意,或多意多像同时生发,构成了诗义的丰富和色彩斑澜。这是有根据的,万物万像互通灵气,人和人骨子里拥有很多相同的东西。像即意,意即像。像与像的连续派生,产生蝴蝶效应。美感也就自然而然地产生。多意,多像,不是会产生歧义吗?这是一个意与像之间达成共同的默契的问题。意与像的一次结合构成诗歌的单元,如林之木,多个树单元才构成森林。诗歌是意像的森林,那些树木会变幻出人生百相,百味。意像丛林里的树按照作者的意图跳舞,按照统一的节拍,和旋律。意像们纷份跳出来,制造一些动静,和氛围。所有的词语都会受到某种感召,不自觉地如枯叶从地面爬起,跳起舞来。意像丛林里有了诗意的氛围,最神奇的故事,在不可思议的地点,最有价值的诗行从潜意识里流出来,像神在说话。最美丽的诗行不是你预定的,而是在诗意氛围里,灵魂的自觉行为,开天辟地鬼使神差就蹦出那么一句。庞大的诗歌丛林里,沒有一株完全相同的树,即使是重复。诗歌意像的纷呈上影,让诗歌变得无限可能。

4.意像的滥用导致现代诗的乱像

诗歌也是说话,首先要把话说清楚。话说不明,没有逻辑,没有思路,怎么写诗。难道诗就是胡话连篇吗?!诗歌虽然讲究只能意会,不能言传,但至少让别人知道你写的东西,是一句完整的话,一个完整的形象。一个动物钻进暗箱,还有尾巴露在外面。意像可以简单,单一。表现出来,直接,明了。意像可以纷呈,多元,表现深邃,纷繁。意像与意像间的连联,要自然,不可凸兀。现代文明的大街上猛然走出一条原始恐龙,打死谁都不信。意像之间的转折,切换,要找到词语之间共同的属性。如果强行转换,两个没有半点共性的物质强行关闭在同一间笼子里,这就像将一个剧本里的人物,放到另一个剧本里。简直是风马牛不相及。

胡乱切割,搭配。无头无尾,无根无底,很多诗歌,胡乱堆垒一大堆词藻,这就像一堆乱枝乱草杂乱堆放。意像乎?然。一点皮屑当虎皮,一些残鳞充龙凤。这也罢了,三句诗换了九片鳞,一首诗歌里全是残鳞废足,表达什么?自己也说不明白。诗歌里缺少意像,如同没有翅膀飞舞的丛林。意像是诗的翅膀,将我们的目光拉扯得更加迷离,深远。但任何意像的出现,飞舞,都有入口,出口,有看得见的轨迹。诗中意像的飞舞,要划过长长的轨迹,有头,有尾,才可以让人看出它是一个完整的东西。即使中途有所变异,变形,它还是同一条变色龙。

5.发现的词语

诗歌的生存法则,是发现,千百次发现。哪里有这么多发现呢?想像,洞开脑颅的想像。万物之灵气也是富有创意的,人类未知的领域总在随着己知的圈内不断扩大而扩大外圈。万物也是心灵互通的,万物运动构成诗歌之动像,万灵构造诗歌之动意。万物之物与物,物与灵,灵与灵之间相互对比,映射,从不同视角发现不同与相同之处,这也是一首诗与另一首诗之间的差异。诗歌的共性和差异也是如此,只不过是意与像,意群与像群,像群与像群之间的共性和差异。这也是诗与诗,诗人与诗人,流派与流派之间的共性和差异。

沒有完美的意像群,其森林与人间所见森林并无二致,这样的诗便千篇一律,内容注定不会新颖。发现是丛林再生的法则,所有词语都在不断被发现,被发现的过程重新定义,篡改。所有词语都可能成为下一篇诗歌丛林里的原始的主旨,和原石。它所生发的功能意像从原石里解析,呈现宝石的光华,在意像丛林里格外醒目。

6.陌生化

一首好诗,除了精确的立意,表意之像,其能否天衣无缝地结合则是成败的关键。诗之新奇在于立意与表意之像的大胆结合。新的意像带来视觉和感官的刺激。其深层结合的原理则是生命的普遍性,各种生命迹象拥有相同的轨迹。生老病死是生命的基本形态。人,从一个细胞分裂开始,……最终被细菌分解成元素。这个过程,也是一切生命循环的过程,周而复始时间,空间,是盛放物像的器皿。将不同的物像放到同一器皿中,派生出新意。你可以将美女和恶魔放到同一个笼子里,看看下一步会发生怎样的戏剧性效果。一首诗的氛围里究竟要显示哪些物像,这样看你所要表达的旨意是什么。诗歌的新奇,一定是大胆的构思。将你手中的诗歌元素,和物像重新切割,组装,塞入一场不可预抖和不可估计结果的阴谋。诗歌往往落人旧辙,那么,不妨更大胆地一斧头将这条路砍断,掉入另一个时空去冒险。

7.密码,通感

进入一首诗的入口,或通道,是读懂一首诗的关键。诗歌表现情感,通过意像与情感对接来实现。首先这些新奇的意像会带来陌生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其间发生的生理现像,或自然现像,或人文景观,才以借助不同密码来解说。密码是人与自然,人与人进行对话的工具。诗歌用密码来进行对话。这个密码是诗人独有的,经过省悟,摸索而获得的。密码是意像丛林里的花语。读懂树,树会开花,读懂丛林,丛林里所有语句都会开花。读懂鸟兽,鸟兽会懂得人类的语言。

通感,是开启现代意像诗歌的一根不可或缺的钥匙。人的各种器官相互沟通,认识。你用耳朵看,用眼晴听,用色彩感触……通感的使用,开启了诗歌的多维空间。图画是平面艺术,雕塑是立体艺术,音乐是听觉艺术,三D电影是声光电的合成艺术。通感还可以将人的心理与这些平面,立体的艺术形式进一步架起沟通的桥梁。通感是不同属性的意像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变通,相互切换的依据。对事物进行全方面透析,从生理到心理。让诗歌不再是单层次,单个空间的延展,而将诗意扩层到多层次多空面的穿透,进而形成一个魔幻般的诗歌氛围,真正地实现言有穷而意无尽……

8.熟悉的

除了我们经历过的,我们还有什么可以成为诗歌?我们熟悉,才能写出耳闻目睹真实的东西。离开生活,诗歌什么都不是。排列诗歌就是将经历过的生活重新排列一次。除了我,我再也写不出任何东西,因为,我没有经历,我不懂,我不知道怎样说,怎么开口。在生活里不能说,不能哼声的,在诗歌里,可以嚎啕。在诗歌里发泄之后,还要将卑微的生活继续。在诗歌里说出的东西,在现实生活里不一定要说,因为你在诗歌里哭泣有诗人在听。在现实生活里你得忍受,闭口不谈。因为聆听者不是诗人,是会误读你的人,是会迅速伤害你的人。

9.真实

每一只“丑陋”的茧里,都会蜕变一只“真实”的蝴蝶。蜕变出壳,粼粼飞起。金龟子浑身熠熠闪烁着奇异的光彩一一什么环境里能飞出未来的大诗人?这可是一个未知数。所以,我们现在还是要吃饱,睡足。做一只大大的胖胖的青虫。孩子的屎尿,比说出假话的人,舒畅多了。 至少,不用,憋。 我们就要保持如此,该干啥就干啥,说啥就说啥。 活到哪,不要委屈自己。对,就是真实。只有真实,自己才不会“空”掉自己的躯壳。我们的皮囊是有限的,不应当装入更多的虚无之物。 装入一个真实的“我”,不怕笑话,够本了。

为文字而文字,就像本末倒置。我们的身体里,我们的文字里,都要有一个有血有肉善于疗养生息的高级物,都要有一个活生生的活着的思想,而不是文字的僵尸。文字是身体里的泉水,从身体和脑海里流出来,随心所欲流出来。这样,活着,进进出出,写字或写诗,无所压抑,流露出真情实感,流淌着爬出脑颅的灵魂。要让文字丰富,首先要活出滋味;要让诗歌出彩,首先让心灵透亮。

10.现代诗的韵律

诗的香来自于诗意,诗香的散发,依赖空气分子作为传媒。那么,什么样的风,借助这种风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这首诗就有什么样的节奏。细腻的思想感情自然是柔风细雨,粗粝的思想感情也不缺雷电交加。和谐是立文之本,若天然为上。好的诗歌注意营造自然气氛。如同天籁之音生于无形,涓涓细流不引自来。节奏是诗歌的脉搏,或舒缓或紧张,一切按照诗中思想情绪的波动而变化。强烈情感、思想,这是诗歌的灵魂。如果一首诗不能表达强烈情感或深刻的思想,即使有韵律,充其量也只是顺口溜。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应是一脉相承,气韵相连的。在诗歌的一行之内顿挫有致,行与行之间音律相生,段与段之间山重水复,柳暗花明。一首诗读下来真如滔滔江水,回肠荡气,一发不可收拾,肆意汪洋。

现代诗向诗人提出了更高更符合现代审美意识的要求。改变旧体诗的那种韵律要求,摒弃的仅仅是格式化的形式的东西,绝非韵律本身。如同现代流行音乐,现代舞,自然也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

11.诗歌的肌理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肩足膝并用,奏刀騞然。刀已用了十九年了,宰牛数千头,方得熟能生巧,游刃有余,目无全牛。而刀口却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我们自己的身体里也有一头思想的牛,只有顺从思想的来路,摸透思想的脉络,肌肉和骨头要分离清楚。一刀下去,刀刀到位。解剖自己,进而解剖别人,将一切痛苦的疙瘩从体内彻底清除。生活也一样,要有一个准确的切入点。牛身上的骨节是有空隙的,生活的纷繁杂乱也有内部的秩序和规律,游戏是有规则的。只有摸清这些规律,了解这些规则,才能懂得自己这把刀子该往哪里使劲!庖丁每当碰上筋骨交错的地方,就十分警惕而小心翼翼,目光集中,动作放慢……

12.内容的冲击力

高估诗歌的技艺,同低估了诗歌内容的冲击力一样有害。好的素材和内容,是诗歌成活的基础,万丈高楼的根基。生活阅历,生命体验,化作内心刻骨的爱恨情仇,这是诗歌的血肉,和骨头。技艺,好比一首诗筋脉,如何将这些血肉协调统一起来,还原成生命的形态。技艺固然重要,但内容才是诗歌的本质。诗在诗之外,这之外的东西,一要体验过,二要悟出来。悟,很重要,只有浸入诗中现场,与作者同步思考,才能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地体验到,啊,这句诗这样写,真是妙呀。同步很重要,所以诗歌创造的氛围同样重要,没有让作者进入那个创作现场,没有在诗中还原出诗歌诞生的一些背景,至少是有一些铺垫,甚至只是一个提醒的箭头,难以同步进入诗意的氛围。诗歌也就是不同心灵间一次同步的振荡,持久的振荡,自然会产生极大的冲击力。

无为而为,无技而技。无中生有,有中生无。不作民众眼里的大师,而求民众眼里一首好诗。历史上的大师也非永远的历史,时代的炼金炉还会对其进行无情的筛选。人间有万技,技有高低深浅,何况是诗乎?!万技之一来作诗,万技之万来读诗,何求一人可通万?何求万人皆举一?大道至简,大诗至拙,跟人说技,不若跟人谈情。万像皆在变化,诗乃万像之影子推移。幼芽之诗还胜老朽之雕,一切法则在诗面前都显苍白无力。诗即灵,即显,灵浮于水,显于流。大众内心那份灵性,用几个铅字来显,愉悦了一生的时光。诗之理论无填鸭之食,只有启蒙之光。一语道破,便是诗。

13.误区

诗人是痛苦的,但他却可以让灵魂插上诗歌的翅膀飞翔。如果一味沉溺于痛苦,吟唱痛苦,让痛苦日复一日咬噬心灵,这种诗歌只能算停留在痛苦,而不能超脱。诗歌要穿越自身的囚禁抵达心灵的自由,进而穿越人类的痛苦,找到未来的方向。诗歌需要温度,强烈的爱的热度。当下一些诗歌一味沉迷于现状,模仿现实生活的疲软,困乏不堪,冰冷,麻木。口口声声垃圾,污染,冰冻,……通篇诗歌找不出一句散发出激情和温热的诗句。一个被寒冷冻伤的人,需要的正是体温的传递,将寒冷逼出体外。

什么是大众的审美诉求?两个字,不懂。另外两个字,不屑。你不屑于我,我也不会给你好脸色看。诗人圈子内的人读诗,也是似懂非懂,读出荆棘丛生寸步难行,更不用说圈子外的大众。文艺是大众的文艺,首要的任务是为大众服务,诗歌是什么文艺?唯独诗歌可以成为小部分人小资的奢侈品么?通俗易懂的诗歌就不会深刻吗?这是一个误区。恰恰相反,最深刻的东西却藏在浅显的生活里。优秀的作品要扎根在大地上,带着时代赋予的使命,播种具有生命力的种子,带着民众对诗歌的春天的向往,开花结果。

14.实际生活者

诗人,如果要我来给他下一个定义,那就是用诗意的文字表达生活的实际生活者。诗人,除了能够用诗歌来表达,其余与普通的人并没有什么差别。将诗人从社会群体中分割出来,只有一个标准可以适用,那就是会不会用诗意表达,表达的怎么彻底深入,那就要看被生活磨练的痕迹是深,是浅。这样看来,诗人就成为了时代的一份子,不是孤独的,不是无用的书生。因为诗歌,会给诗人提供更加强大的思想武器,精神的大砍刀,不朽的人格是强大的盾牌。诗人是生活的最强者,诗歌是生活的号角。诗歌并非某某一群人痴心妄想的专利,而是走向广阔田野的具体的生活。将诗人与非诗人主观隔离开来,只有一种结果,那就是脱离了实际生活,容易走入象牙塔,走火入魔,误入歧途。

诗人都是极其普通的劳动者,过着及其普通的生活。诗歌作为一种精神追求,我们决不可指望诗歌可以为我们带来丰厚的物质奖励。如果一定有,那也一定是精神的享受,和愉悦。如果有,那也一定是物质之外的在长期的守望中潜移默化的看不见的东西,和谐而安宁。如果有,那也一定是对整个社会诗意栖息地的形成,作为其中一份子的荣耀。让诗歌回到生活,绝不是一句简单的空话。就是要让诗歌走进每一颗普通的心灵,让诗歌的光芒照亮每一个平凡的面孔。我们不稀罕高高在上的星星匪夷所思的狂笑,而宁愿凝听山野里农夫的低语,老妪的哭啼,婴儿的笑声。

一首诗歌可以写得幼稚,但是作为写作者的态度一定虚心,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在网络,在论坛,放松一下,随意歌吟,未尝不可。我们的诗歌可以写得很一般,但在诗歌之外的那个人,一定是一个严肃的生活着的人。在写诗歌的过程中,学会做人,重新塑造自己。对待自己的诗歌要像对待自己的人生一样,一步一个台阶。我们不一定走得很远,在诗歌里,一定要创作出“真实的自己”。写出来,还是个站立起来的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