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0-6-25 21:17:33
|
显示全部楼层
长诗连载
山城子·《形象诗美学》书稿(52-60)
美,陪你去拜会白沙
——《形象诗美学》书稿[52](第十一章 诗的创新美// 修辞创新美-2)
1、
美,今天环城漫步
陪你去拜会白沙
金阳到乌当没有多远
就脚踏实地去吧
她的《玫瑰园》里
有诸多修辞创新的奇葩:
“小别的湖面 今夜
明晰如我 恬静如我”
——(白沙《不是为了告别》)。
山,这应当是比喻
却与一般比喻迥异
这是逆向思维的一种创新
定个名,当叫“逆喻”
美,古代有倒喻与反喻
只是我一时说不出例句
不知是否也是这样逆着打比方
就像用你羞红的脸
比方苹果的鲜丽
反正这样的逆果
别样美气
你看通常应是:
“今夜 我(思绪)的明晰
我(心情)的恬静
一如波澜不惊的湖面”
但,这样的表达
审美就远远不如原句
原句强调了主体形象的内质
而不是湖面这个客体
2、
美,我更喜欢她的那句
初读时
甚至觉得不可思议:
“那样傲慢地 尘灰说出了风”
——(白沙《尘灰行》)
山,这不是一般的拟人
尘也好,灰也罢
作为细小物体也不会违背惯性定律
“扫帚不到,灰尘照例不会自己跑掉”
处于惯性,其改变必须受到外力
现实里尘灰是被动滴
风是主动滴
但到了该句,恰恰相反
“尘灰”变化为主动滴
而风处于被动滴
因此,与拟人格揉为一体滴
还有个“变主”格存在滴
或者叫作通过拟人而“变主”
这样一来,就像通过比喻而夸张
最终要判断为夸张
那么此句就应当判断为“变主”句
下个定义就是:
描写中的变被动事物
为主动事物的
修辞方法叫“变主”格
哈哈!你说可有理
3、
美,还有一句,请你分析:
“我不可以把内部的憋闷喊出来
而一面鼓却可以 ”
——(白沙《我读不懂的真实》)
哦!通过对鼓的拟人
就与“我”并列在一起
鼓喊——可以
“我”喊——不可以
多么鲜明的对比
反衬得又何其有力
但,山呀你也知道
人的憋闷与一面鼓
不相对立
也不是一事物两方面的对立
因此无法符合对比的定义
同样也不合衬托的定义
可明明又比又衬了
情形就像“包2奶”本来重婚了
却找不到条款判重婚罪
如果不修改婚姻法
不妨出台一个《包2奶处罚条例》
这不不就行了吗
我这里就出台一个叫“比衬”
意思就是对比与衬托别样的合一
有什么不可以
而且可以这样定义:
将非对立事物并列一起
进行对比又衬托
的修辞技艺
美,我看非常可以
4、
还有呢,请你继续分析:
“远眺是黄昏
这里是广场 ……”
——(白沙《暮色》)
哈!谁都看得明白
这样偶句(排偶格)的排列整齐
如果恢复非诗性叙述
应是:“黄昏,我站在广场远眺。”
这样单句结构是:
状语-主语-谓语-(介词)-补语
而诗人简单为两个分句
简单成:“主-谓;主-谓”句
但这样第一个分句“远眺”主语
却是偏正结构双音合成的动词
而现有语法规范中的主语
是名词、代词及名、代性质的短语
但句子被诗化以后
则动词蛮好地充当了主语
一种陌生感,从文字里流溢
别样的馨香,令人玩味不已
应当说这是语言艺术的又一个新技艺
一种新修辞的技艺
从构成上看就是句子成分的错置
打乱原有句子的成分排序
重新组合我们不妨就叫它“错置”格
如果下个定义
当为:错置格是指为了强调某种动作或性状
将其错置为主语的一种修辞方法
例如为了强调“沉静”的氛围
我可以写出“沉静是夜深”或“沉静是海底”
嘿!真好,真好
深深地领教
5、
美,还有一段路,咱们继续:
“她忍耐一切
忍耐我,忍耐没有粮食的锅台”
——(白沙《旧城》)
这又是一个发明
技法上的发明
修辞上的发明
诗人为突出人物性格
并凸显生活窘境
就特意模糊了“忍耐”
其典型的例句就是“忍耐我”
忍耐我什么?
一点具体也不透露
不透露
是现代诗朦胧趋势和主张互动的内在要求
这三个字的一句诗
是以“我”模糊了“忍耐”
从而造成朦胧的审美效果
同时给读者以想象的广阔
而实现互动。我想:
是忍耐我的调皮?
忍耐我的因为饿而纠缠不休?
还是忍耐打破了一只瓷碗?
但如果如我想到的具体依次排列出来
诗意就大减
正是为了争强诗意
遵循朦胧和互动
所以诗人就处理为这样的模糊语言
就叫“模糊”格吧
哈哈!当然不与“模糊象征”的创作手法混同
手法是手法
修辞是修辞
模糊修辞格是指:
为扩大某个动作或性状词语的张力
从而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
故意省略多种可能的具体细节的
修辞方法
山,你认为可以吗?
太可以了,美
我又想到另一个句子
“他们伸出手,想阻止什么”
——(白沙《妈妈,让我来照顾你》)
这里是通过疑问代词“什么”
实现模糊的
山,收住吧,乌当到了
看前面云下,翠竹依风处
就是诗人白沙的家
美,你应当是属龙的
——《形象诗美学》书稿[53](第十一章 诗的创新美// 修辞创新美-3)
1、
美,其实你不是属蛇的
你应当是属龙的
替你查过万年历
你生在那年的立春前
山,属相是古来的文化
是物种和谐的朴素观念
是一种隐性的教育
人生下来就要热爱大自然
美,我很赞同你的见解
也喜欢穆晓禾的诗篇
叫做《十二属相》
前年发表在《新诗大观》
更喜欢他在其中
有些句子很俏皮地呈现
是吗?山
快找出来我看看
2、
美,你看这个句子
是不是一种俏皮的新鲜
“我说,八戒,一生应戒的事太多”
——(穆晓禾《十二属相/猪》)
哈哈!真俏皮
两个“戒”字从行文看是复沓
从意义看却不同一般
一般复沓,词义不变
是为强调而实施的波澜
浓重一回意象的明艳
这里的两个“戒”字
前名(词)后动(词)
含义在复沓中发生了转变
不应再叫复沓
另起个名字就有了条件
就叫“转义”格吧
你看如何,山
3、
呵呵!不错
可以定义为:
指同一个字词先后出现在句子中
而呈现不同词义
从而使句子幽默俏皮诙谐起来
的修辞方法
那么,你的根据是什么
山,说根据不难
所以另起名字
就是因为特殊
以特殊区别于一般
比如本质为一般等价物的金银
不就因为特殊
另起了名字叫“货币”吗?
事实上用货币表现出来的交换价值
也不叫交换价值
而改称了“价格”
经济学有镜
修辞学自然可以拿来照了
从而实现自身的发展
美,还有呢,你看:
“如水的女子
涉水而来”
——(穆晓禾《十二属相/蛇》)。
前“水”取清纯柔美之义
后“水”是指河
“马走斜日,斜阳日下”
——(穆晓禾《十二属相/马》)。
前“日”为字形
后“日”绝非字形
“在牛城的街巷
滋生牛气的思想
有要牛起来的心思和想法”
——(穆晓禾《十二属相/牛》)。
这是“牛城”、“牛气”、“牛起来”三个有相同词素
而意义不同的三个词在句子中的排列
其关于“牛”的意象叠出
盎然情趣已在字里行间了
转义,转义
意义发生在当句的转移呀!
4、
美,再看他的另一种句子
是怎样新鲜出来的呢?
“丑时,开始反刍稻草
反复往事,反味最后的糖果”
——(穆晓禾《十二属相/牛》)
山,这两行诗很像分句排比
像又不很像
分句排比以双音合成词起句
一般用的是同一个词
效果在于语言气势的增强
这里却是一个词素“反”相同
而构成合成词的另一个词素
却不一样,所以实际上
是有相同词素的
三个词义不同的词的排列
其效果在于层出变化的意象
这情景前所未见(姑妄说之)
但完全符合积极修辞的模样
我就名其为“排词”格吧
定义为:是指由同一个词素
构成三个以上不同含义的词
像排比一样排列起来的
修辞方法
山,你看这样是否勉强?
5、
不,不,一点也不
我看完全可以模仿发扬
比如
我眼前出现幻觉
进入幻境,开始幻想
再如
他未免荒谬
与人荒疏,陷入荒唐
或如
你出语精彩
行文精悍,观点精当
哈哈!不一而足
与排比像
却又不像
美,和你跳格玩好吗?
——《形象诗美学》书稿[54](第十一章 诗的创新美// 修辞创新美-4)
1、
美,和你跳格玩好吗?
我说的是跳新格
跳就跳呗
现在世界上谁怕谁
那你就先出一格
然后我再出一格
2、
山,那就换换胃吧
——就出个“换谓”格:
“还未摘下
它的味道就在嘴里直淌”
(网诗:高军彦《山楂》)
哈!“味道…直淌”
是一种省简的词语搭档
其实味道非液态
怎能流淌
而是味道引得口水淌
“引得口水”被省了
诗性叙述简洁又流畅
这种搭配与“异配”格不同
异配是省略比喻过程
然后搭配成动宾
而这里是省略动补后的
主谓式的搭配
啊哈!还真是换谓了
“味道”的谓语一般是
“苦辣酸甜鲜”等形容词
这儿却换成“淌”这个 动词
山,你先前没见过吧
又是一朵创新的花
3、
美,轮到我了
一下子又想起咱的老乡:
“我把我展放在桌面上 书纸上
让诗读我”
(穆桂荣《永远的节拍》中的《绽放》)
山,老乡说“让诗读我”
老乡是沉醉在诗创作的快乐当中了
老乡把诗的灵魂
看成了花或鸟的小精灵
让精灵欣赏诗人的沉醉
诗人的快乐
诗人的美丽
如无这样的精神享受
谁还苦吟苦行呢?
不过这里可以归纳一个
“隐拟”的新修辞格
诗是快乐的天国
诗是新颖语言的加工厂
诗是修辞沿革的花径
而诗是不会“读”的呀
但只要将其拟人化
不仅是诗
别的什么也是可以“读”的了
但传统的拟人对像都是物
不是意识,欲将意识拟人
需要有个转换物才行
比如先把诗誉为一朵花
或者一个小鸟儿
那么,让花或鸟来读
就是拟人了
这时出现的动词“读”
如不省略拟人的过程
是符合词类活用“移就”格的
但诗人将转换的过程省掉
也就是把传统的拟人“隐”了去
不就有理由叫“隐拟”了吗?
可定义为:
通过省略拟人过程
达到活用动词的修辞方法
就叫隐拟
美,你说得真好
真可谓条条是道
4、
山,我这回出的格
起个名字叫“省接”格:
“如果,一滴声响
是屋檐下一个故事的轮回”
(赵福治《北美枫》创刊号《屋檐下正在融化的冰柱》)
是福治兄弟的句子
很美的意象呀
“一滴声响”
省略中间“水落地的”几个字
直接与“声响”衔接
新鲜又简约
我猜定义应是:
把比较复杂的偏正式短语
通过省略部分限制或修饰的成分
使其构成简单短语的
修辞方法
山,还真是这样的呀
你总结的一点不差
5、
美,跟你说
打从朦胧诗兴盛的时候啊
就有人指责诗人“反语法”
我以为那是太表皮了
只要走进诗的肌肤内观察
就明白那不过是语言修辞
“与时俱进”的升华
是的,山
如今的经济社会进入了效益时代
语言也要讲究效益的呀
不论何种产品
只要增加新的技术含量
就可以提升价码
诗文本有了换谓、隐拟、省接等
新的修辞技巧含量
其美学价值也就显著提升了
是的,是的
确实是的呀!!
美,咱们去访问田老师的《女孩》
——《形象诗美学》书稿[55](第十一章 诗的创新美// 修辞创新美-5)
1、
美,今天阳光白云很闲
咱们的心情也很闲
就去访问田老师的《女孩》吧
那《女孩》也很闲
山,那就让《女孩》显现吧:
《女孩》
文/ 田春雨
准确地说,应该是一个想去北京的
女孩——白净的想法
透着红,像一块碧玉
无瑕的青春,伸手
抓住了会跑的白云
蓝天那么大
我的同学—— 一个女师范生
很清秀的三年时光,面目模糊的我
一瘦再瘦,直到毕业
我才知道她有那么远的一个念头
其实,我的生活
也想展翅,在某文学院里
休憩,蓝天那么大
诗歌像一只白鸦,整夜失眠
我们的相约,令她失望
现在,北京离我还那么
远,很陌生的距离
没有改变,而她
又在哪里?一阵风吹过来
没有惊动任何事情
我越来越胖
坐在她的后面,我看见
一个渺茫的前途—— 这一个梦
没有丝毫的浪漫:
她已离我而去,北京还在
异乡的秋天
王志国
我在风中走远
像一粒永远都停不下来的尘埃
没有谁与我同行,除了风
除了身后悲伤的落叶
我的孤独,一直未向谁吐露
让故乡老屋前的小路继续弯曲吧
这苍茫世界里被瓦解的小小背景
经过秋天,经过衰草支撑的澄净天空
留下了一条回家的路,和没有归乡人
巨大的虚空
但在小城巴中
秋风还在犹豫,九月菊刚刚露出金子般灿烂的笑脸
没有一天比一天锋利的秋风,没有一天比一天降低的雪线
异乡的秋天里,我比始终徘徊在城外的秋风更迟疑
再怎么努力,也没有完全切入城市的生活
要不是一片浅黄的枫叶突然飘落我的窗前,要不是
这片浅黄的枫叶上不显痕迹的内伤
我一直没有发现,异乡的秋天已经来临
而且,比故乡的秋天更隐蔽,更容易勾起一个人的愁伤
2、
多么高挑的女孩呀
拖地裙是未来的婚纱吗
为什么有人愁伤
美,咱就不探寻了
山,我知道你
看中的是人家那新鲜的纽扣
就移近一些吧
我与你一起摩挲
3、
你看这一枚
够有多美:
“白净的想法
透着红”
是的呀!山
什么样的“想法”这般的美丽呢?
让我想到苹果花初开时的色彩
其实想法本无色
但同样的美丽是可以苹果花为喻的
而比喻中的借喻
是要省略喻的过程
这样就简洁为如斯的移就格语句了
如果将其从移就格分离出来
是否可以叫做“移彩”呢?
美,当然是可以的
定义也简单
就是将借喻中喻体(有形事物)的颜色
移用到本体(抽象事物)上去的
修辞方法
噢!山,很准确的呢
我很同意
4、
美,你再看这枚:
“无瑕的青春”
山,这个句子从“移彩”格类推
就是通过借喻的“移状”了
美,还有这枚:
“很清瘦的三年时光”
山,将修饰面容的词语
用来修饰时光
也别致的可以
也可归入“移状”格吧?
是的
我也这么想
还有呢:
“那么远的一个念头”
山,意识本无距离
这里属于意识的“念头”
竟有了距离
也新颖的可以
远或近
是时空存在于人感觉上的状态
自然也可以归入“移状”了
5、
美,也给个定义吧
定义应当是:
“移状”格是指
将借喻中喻体(有形事物)的状态
移用到本体(抽象事物)上去
的修辞方法
不错不错
准确无疑
美,咱们去看北岛怎样《守夜》
——《形象诗美学》书稿[56](第十一章 诗的创新美// 修辞创新美-6)
1、
美,人约黄昏后
咱们到北岛那里走走
看他怎样《守夜》
很有看头:
“月光小于睡眠河水穿过我们的房间家具在哪儿靠岸”
(北岛《守夜》)
山,“小于”的行走
不是当下流行的口头
“小于”的焊接
汉语语法中也未曾有
“小于”的模糊比较
却让诗意很浓厚
诗人是让读者体会
夜虽然漫长
却长不过人们的长睡
汉语
毕竟是修辞丰富的语汇
是的,美
消极修辞负责语法意义的表达准确无误
积极修辞负责表达得生动活泼形象巧妙艺术
这个“小于”之用
在于使两个无可比较的事物
有了比较的可能
这叫巧妙,与积极修辞的宗旨和效果相符
是汉语修辞的自然生长
就像衍生的植物与动物
没人可以阻止语言生命的新陈代谢
一如没人可以阻止太阳越过正午
2、
山,这应当是修辞的创新
你如何给它以归属
美,我不忍这种“小于”的没有名份
今个趁着夜色
就给它建设一栋别墅
不必找名人题楣
拙笔即书:
此为“借比”
不是“借代”,亦非“比喻”
就新定个义
:
借比格是指
凭借可以比较的词汇连接
使两种不可比较的事物
产生比较效果的
修辞条目
3、
美,再看这句:
“不仅是编年史也包括非法的气候中公认的一面”
(北岛《守夜》)
山,气候属于自然范畴
法与非法属于社会范畴
法与非法都是权力给社会人强制规定的
自然界只循着规律而走
非诗的语言“非法”
是不可以来限制“气候”
诗性的叙述却是可以
而且必然意味浓厚
是的,美
因为这样的搭配
不仅有拟或喻的形象在里边美丽成意象
同时生出来陌生新鲜诙谐的韵味
这样的搭配
既然出了形象、意象
出了新鲜、诙谐
无疑应归属积极的修辞地位
大体笼统可以用“异配”敷衍
就是“移就”,也叫“移用”格的
但认真起来“移就”格是不愿意收留
因为这个“非法”
“移就”们的“法”里没有它
移就们的“法”是这样规定的:
移就是将描写甲事物形状的词语
移来描写乙事物形状的
学者陈望道先生说:
“常见的,大概是把人类的形状
移属于非人类的或无知的事物。”
对照这样的法与法的解释
“非法”一词就不得进入
因为移就是限于“描写形状”
描写人或事物的性状那是形容词的责任
通常叫做“修饰”
你“非法”不过是个否定副词与一个抽象名词的结合
以对人或事物进行“限制”为
任务
文本中的“非法”不是修饰性的描写
而是限制性的叙述
4、
山,多么新鲜
咱们任务在肩
是为尚无归属的新生的修辞方法定格
我看就定格为“移限”
定义呢,就是:
移限是将叙述甲事物所用限制的词语
移来用于对乙事物进行限制
美,很好
例如
“使我们接近雨林哦哭泣的防线玻璃镇纸读出”
(北岛《守夜》)
“哭泣”属于人类的情感
不属于社会建造的各种“防线”
这样奇异的组装短语
就使隐喻着什么的“防线”的
意象具有了人的情感
使用的词格也是移限
再如
“文字叙述中的伤口多少黑山挡住了”
(北岛《守夜》)
“伤口”本义属于人与动物
扩展到植物,后来又被诗人们收到心中
作为疼痛的代名词
因此伤口应当呈现于人、动植物的体上
或者心中
这里无疑也是疼痛在心里了
但被省略了
让读的媒介过程“文字叙述中” 直与之衔接
成为“移限”
还有
“1949年在无名小调的尽头花握紧拳头叫喊”
(北岛《守夜》)
“尽头”之于空间是路、是江河、是天空
之于时间是岁月、是日子
这里却被“无名小调”给抢走了
方法还是“移限”
句子中的主语“花”分明是个美好的象征
被后面连动式谓语拟人后
非常的生动形象
5、
山,北岛在这样短的一首诗里
就有这样诸多创新
难怪成了代表人物
美,还有呢,你看;
“使我们接近雨林哦哭泣的防线玻璃镇纸读出”
(北岛《守夜》)
还是这句后面相连的部分
“玻璃镇纸读出”分明剥离了介词短语
“从…里(中、上)”的繁壳
使语言呈现内质的陌生感与新鲜的省炼
“文字叙述中的伤口多少黑山挡住了”
(北岛《守夜》)
还是这个句子的后部分“多少黑山挡住了”
分明开除了一个介词“被”
从而使“黑山”有了一些主动的形象
我也有呢
“没受伤农药化肥”
(山城子《晒白菜》)
我本周写的一首小诗《晒白菜》的首句
有诗友留帖问,“是否故意‘反语法’?”
我答曰:省略一个介词,就有了诗性化的美感
这句诗如果按非诗性叙述
应是“(白菜)没有被农药化肥污染”
而现在的诗性叙述
首先使用了比拟格(没“受伤”——拟人,或拟物)
——没被什么伤着呀?
后面补充说明的词语是“农药化肥”
行文中省略的是介词“于”
山,有意思有意思
我来定格吧:
下个定义就是:
为使句子省敛且可呈现美感
从而故意省略介词或介构的修辞方法
简称省介格
美,谁是在水一方的伊人?
——《形象诗美学》书稿[57](第十二章 古诗赏美// 诗经•蒹葭美)
1、
美,谁是在水一方的伊人
每常听你在那儿唱: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遡洄从之,道阻且长。
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遡洄从之,道阻且跻。
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遡洄从之,道阻且右。
遡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诗经•蒹葭 )
山,伊人就是我呀
是古人把我歌唱
你也想唱吗
那就把这歌词改成现代模样
2、
好咧!美
那我就边改边唱:
一片芦荻青青茫茫
白色的露水像凝结的一层薄霜
所说的那个美人呀
她就在这水域的不知哪个方向
若逆流而上去找她
道路崎岖坎坷而漫长
若顺流而涉去追寻
仿佛就在水域中间的哪个地方
一片芦荻凄凄惘惘
白色的露水湿漉漉地让人心惶
所说的那个美人呀
她也许站在水边崖畔哪个地方
若逆流而上去找她
道路艰险陡峭而难上
若顺流而涉去追寻
又像就在水中间的那个干埝上
一片芦荻阳光明亮
白色的露水也不停地反射光芒
所说的那个美人呀
她应在那个风景优美的水边上
若逆流而上去找她
道路颠簸曲折不通畅
若顺流而涉去追寻
一如在水域中间的那个沙洲上
山,你唱得真不错
韵脚押的很响亮
若是有人记住谱
拿在手里谁都可以委婉悠扬
3、
美,我觉得那句“白露为霜”
还是我翻译的比较确当
其实阳光下的露水
本来是一片白的颜色,如霜晶亮
还有那个“在水一方”
可依下文增添不确定的方向
如若确定,何必有逆有顺
(游为顺流而涉
洄是逆流而上)
但逆与顺分明是供择的选项
还有那凄凄
就是凄凄
不必作萋萋的想象
执意求索的艰辛
心情急切也不免凄惶
凄惶也不放弃
再一望则是一派明亮(采采)的阳光
山,听你这意思
怕是触摸到了我的心上
4、
美,你所潜藏的这位伊人
就是一个美丽的人生理想
上下求索
只有顺势才有希望
不可逆道(规律)
那会徒劳时间与力量
山,服你了
你真的触摸到了我的心上
你翻译的那个美人
它就是一个象征着成功的意象
凡事欲要成功
必须循着轨道与方向
遵循了(规律)
就容易得仿佛就在水中央
背道而驰
艰难险阻没商量
所以说美呀
这应当是诗经里哲理的篇章
先民多么智慧
把成功的法则谱成了歌儿
到处传唱
也是孔子慧眼
不曾将其遗弃路旁
5、
诚然,不弃路旁
还在于艺术的文本包装
排比段
是诗经共同的漂亮模样
这一首
叠字的运用很是精当
说“苍苍”
把景起兴
说“凄凄”
是渗透了情绪
说“采采”
是激励起信念的阳光
总体之妙
在寓理于形象
难怪大都当成了爱情诗
其实恋爱
亦须这个法则指向
美,陪你去溯访楚国
——《形象诗美学》书稿[58](第十二章 古诗赏美// 楚辞•国殇美)
1、
美,今天太闲
何妨陪你溯回楚国游览
那就溯吧,山
请关闭你的耳朵与双眼
好的,哦,悠忽间
果然到了荆楚地面
哇!美,你看你看
那么多的兵车正在交战:
啊!手持吴国制造的戈呀,身穿犀牛皮做的铠甲
战车交错粼粼呀,刀光剑影厮杀
旌旗蔽日呀,敌兵如云滚滚压过来了
箭如急雨纷纷飞落呀,勇士们勇敢地冲锋向前呵
敌兵侵入我们的阵地呀,将我们的队伍践踏
有的车前左边的马被砍死,右边的马也被砍伤了
有的战车陷入泥坑两轮被埋住呀,绳索绊住了四匹马
可战士还是抡起镶玉的鼓槌呀,咚咚地击打战鼓呵
天昏地暗呀,直杀得威严的神灵也震怒了
残酷地斩尽杀绝呀,尸横遍野
出征而不回呀,前进而不返
大平原一望无边呀,就是回家也太遥远
佩带着长长的宝剑呀,挟着秦国的弓弩
身首分离呀,保卫国家的壮志依然
忠诚而又英勇呀,武艺高强而身手不凡
始终刚毅坚强呀,不容敌人侵犯
为国捐躯呀,爱国的精神不死
威武不屈的魂魄呀,变成鬼也是英雄啊!
山,这一场敌众我寡的战斗
楚国的将士全都牺牲了
我们看到的
正是屈原写的那首《国殇》呵!
2、
是的是的,一点不差
我还记得原文
你也记得原文
咱们一起大声地诵出来好吗
啊!《国殇》
操吴戈兮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土争先。
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
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
天时懟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美,你落泪了
山,你也落泪了
3、
美,你是想到屈原了
山,你也是想到屈原了
是的,这一首歌呀
当年唱起来是何等地震荡胸膛
百转衷肠
威震八方
声浪,何等地地动山摇
声音,何等地直上九霄
声韵,何等地痛彻骨髓
声势,何等雷霆般咆哮
也许,只有《黄河大合唱》
可以与之媲美
《义勇军进行曲》
可以与之同享骄傲
诗旨的明确就是爱国诗人
心的剖白呀
这一唱
立下了爱国主义的
最原生
最高亢
最昂扬
的万世诗标
4、
山,我的体会:
《国殇》是一种震撼之美
全然不同于《离骚》
《离骚》浪漫
每喻兰艾等香草
《离骚》奇丽
想象在天外
神灵影象富丽窈窕
尽管诗旨一致
手法则各尽其妙
5、
美,我的体会:
《国殇》是现实主义手法的代表
一如现场报道
所以这样处理
在于寓歌于教
祭祀为国捐躯的烈士
让那些壮烈的影像
从激昂的歌声中进入视野
进入头脑
进入忠诚于祖国的
每一个细胞
壮怀激烈
前仆后继
同仇敌忾
视死如归
归去也是一世的英豪
山,理解你的意思
是说,为诗的手法
全在于追求作品的社会效果
特别是感情的需要
屈原的一腔爱国之情
欲传播给国人
只有这样表达为最好
美,说说你眼中的罗敷
——《形象诗美学》书稿[59](第十二章 古诗赏美// 汉乐府诗•陌上桑美)
1、
美,汉朝有乐府
那儿,你最熟悉
天下好歌
都在那儿汇聚
我知道有《陌上桑》
主人婆很美丽
山,你真能发明创造
哪儿来的“主人婆”
噢噢,你说罗敷
对对,“秦氏有好女”
那么,美
说说你眼中的罗敷
究竟她
是个怎样的美丽?
2、
她美丽的魅力在形象
你说不出具体的模样
什么眉,什么眼
什么腰身,什么脸庞
全在于你的审美观
全在于你的想象
你就想象吧,山
反正路过的人放下担子
就捋着小胡子
眯着眼睛望
小伙子见到她
就摘了帽子假装整理纱巾
为的是引起她的注意
其实心里边
早已涌动着渴望
至于那些田里做农活的男人
就干脆扎堆地坐下来
远远地看着她
心里边就象有蜜流淌
美,这样的写法
真是天衣无缝的美呀
谁也挑不出她
哪怕是白璧微瑕
3、
山,秦罗敷的性格
却有着两种模样
一个是机灵颇有胆识
一个是傲慢与恃强
至于为什么
也在于读者的偏爱与想象
你偏爱她仅仅是个
毫无背景弱势的采桑女
那么面对丑恶的官吏
她不仅聪明
机灵
勇敢
还能洞悉
官吏恐上的心理
所以
一出口就敢骂使君
是个大蠢驴
你偏爱她不会用瞎话退敌
而是回娘家来的高官妻
那么面对这样一个
淫荡的污吏
她当然要鄙视以傲慢
蔑视以恃强
骂他个狗血喷头
然后再
洋洋而得意
但,两者可归一
表达的都是罗敷性格的凌厉
都是对恶吏的别样的控诉
都是那个时代的民意
4、
美,今天是听你上课了
重点又精辟
而我对通篇的行文
也感兴趣
五言而行走
对话占了一半有余
三处用顶针
突出罗敷令记忆
八处排偶句
洋洋洒洒如骈体
末尾三叠字
可见罗敷从容之色之魅力
如在目前
可感可掬
汉乐府诗
用现在话来说
就是叙事诗
或故事诗
美在当初可以演唱
而今曲谱
不知流失何方
而今歌曲
却树立不起来
这般美丽的形象
5、
山,不必伤感
而今的诗
有它自己奔流的方向
冲出高山峡谷
就是大江大洋
回到《陌上桑》上来
咱俩不妨
角色一回
表情一回
来个书声朗朗: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湘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
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
罗敷前置辞:“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
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
十五府小史,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
为人洁白晰,鬑鬑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
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啊!真好!
啊!真好!
美,咱们到东汉去听歌
——《形象诗美学》书稿[60]
(第十二章 古诗赏美// 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美)
1、
美,要是听歌
还是到东汉去
歌词皓齿一样整齐美丽
一张嘴都是悠长的音域
是的,山
我最喜欢听那首牛郎织女
就是古诗十九首中的
不妨我唱给你: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
呵,这“迢迢”一叠
叠出了遥远的距离
而“皎皎”再叠
叠出了天河边那位女人的美丽
“纤纤”是整个的人太瘦弱了
“扎扎”是极单调那悲意
她哪有心织云锦呢
是想念那个人抑或希冀
才泪下如雨
山,你是说……
2、
美,我是说叠音(也称叠字)这格
乃古诗的特点之一
行文在字里行间
每每使渗入的情感加剧
你看到了最后
那“盈盈”与“脉脉”
完全可以互文见义
“盈盈”不是河水溢满
而是那“脉脉”深情的满溢
凄惨指向了封建礼教
没有自由相恋的待遇
岂止是相恋
诗眼就在那个“不得语”
“盈盈”是有太多的话(情感)
可不许你自由地说去
可见东汉中后期政治的腐朽
有志文人只能托言牛女
3、
山,你是说这首歌
是文人对政治的旁敲侧击
翻遍典籍
可没人解读成这般含义
美,我是说未尝不可
文人以织女自比
巧手便是政治智慧
然现实则拒之以“迢迢”千里
所以终日不能成章
所以暗自悲泣
4、
或说
这是借牛郎织女的神话
写人间男女的别绪
全篇只是写景状貌
而一片愁思流溢
尤其结束二句
真是委婉缠绵得可以
这也没什么不对
只是美在俗尘的层次里
即便皇上听到
也不会起疑
不必担心
文字成狱
却能使为诗者
获得平衡的心理
这是作者深层的美感
天衣无缝
悲情安置在故事里
5、
至于作为诗的艺术
堪称绝技
全诗五十字
六叠者几近四分之一
前边两对仗
末尾有互义
“章”字为借代
“雨”字是比喻
这样的短制
积极用格凡十一
又几乎是口语行文
流畅押韵
浅唱深吟
悲情隐隐
谁听了不为之
思之沉沉
2009-12-7于贵阳市金阳新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