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698|回复: 4

诗是精炼含蓄的艺术语言,韵否无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8-20 18:02: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诗是精炼含蓄的艺术语言,韵否无论
文/ 山城子

日前我曾在一篇文中谈诗说:诗是以精炼含蓄艺术的语言,抒情言志寓理的文学体裁与语言艺术。其实简明一下,就可以说成“诗是精炼含蓄的艺术语言。”

但此文的标题还缀上了“韵否无论”四个字。所以画蛇添足,是因为有人说没足不是蛇。
诗自古以来就有押韵或不押韵的,但从来没人说不押韵的不是诗。所谓“无韵非诗”,是近期网上有那么几个人,到处贴帖,救世主似的说要拯救中国的汉诗,必须把不讲究押韵的自由体新诗开除诗籍,把北岛顾城海子们开除诗人籍云云…且不止一人把语音学家创造的拼音方案中的韵母表,拿出来排列一下,谓之“某某新韵”或“某某某新韵表”——于是乎那“某某”或“某某某”,就在世鼻祖一样地到处指手划脚,稍有不从,便指名道姓地满口污秽你,不得不惊动管理员或版主封杀马甲,或删帖。
我本不屑与之理论的,无奈人家打上门来,指着鼻子说,你这样地推崇他们的诗(海子们)、赞美无韵的诗就是“太坏了”,“误人子弟”,就是“背叛老祖宗”云云,不一而足。
汉诗的老祖宗,留有姓名的无疑是屈原、宋玉。两位都是楚辞的代表人物,都是早经写入中国文学史的伟大诗人。他们写的诗,大多是不讲究押韵的,每行的字数也长长短短不固定,可谓之是很自由体的。而今的自由体新诗,应是两千五百年之后的与楚辞的最美的呼应。也许那几个所谓“无韵非诗”者,是要先扫清海子们,然后再逆历史而上,去讨伐屈原与宋玉吧?真是任“沉”而“史”远呀!

移开屏风,还是开门见山的好。只说诗是精炼含蓄的艺术语言,韵否无论。

看看屈原的《国殇》吧!

操吴戈兮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土争先。
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
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
天时懟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这首歌,当年唱起来是何等地震荡胸膛,百转衷肠,威震八方。声浪,何等地地动山摇;声音,何等地直上九霄;声韵,何等地痛彻骨髓;声势,何等雷霆般咆哮!也许,只有《黄河大合唱》可以与之媲美;《义勇军进行曲》可以与之同享骄傲!诗旨的明确就是爱国诗人心的剖白呀。这一唱,立下了爱国主义的最原生最高亢最昂扬的万世诗标。关键是这样的场景的描绘,用了这样少的文字,这就是精炼;不直说为国而战,就是含蓄。
《国殇》是一种震撼之美,全然不同于《离骚》。《离骚》浪漫,每喻兰艾等香草;《离骚》奇丽,想象在天外,神灵影象富丽窈窕。尽管诗旨一致,手法则各尽其妙。《国殇》是现实主义手法的代表,一如现场报道。所以这样处理,在于寓歌于教。祭祀为国捐躯的烈士,让那些壮烈的影像,从激昂的歌声中进入视野,进入头脑,进入忠诚于祖国的每一个细胞。壮怀激烈、前仆后继、同仇敌忾、视死如归,归去也是一世的英豪。可以看出为诗的手法全在于追求作品的社会效果,特别是感情的需要,达此效果,这就是高超的语言艺术。屈原的一腔爱国之情欲传播给国人,只有这样表达为最好。

    同样为歌的汉乐府诗,尽管也要唱起来,但韵脚也很不严格-照比当今非诗的快板书、顺口溜、三句半的整整齐齐的韵脚差多了。但因语言的精炼含蓄与艺术,流传至今的许多乐府诗,都是上乘之作。只举个《陌上桑》吧: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湘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
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
罗敷前置辞:“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
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
十五府小史,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
为人洁白晰,鬑鬑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
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通篇行文,五言而行走,精炼而简洁。这样一个斗智斗勇的曲折的故事,如果写成现代小说,不是中篇怕是树立不起来人物形象的。没有直接叙述那个使君如何仗势欺人,诗旨都含蓄在事件发生的客观记叙中。至于语言的艺术,主要表现在一些积极修辞中。例如占了一半有余的对话:三处用顶针,八处排偶句,洋洋洒洒如骈体。末尾三叠字,可见罗敷从容之色之魅力如在目前,可感可掬。
与此同时,诗人艺术的语言,与其艺术手法融合在一起行进,并在行进中展示主人公美丽形象。你说不出具体的模样,
什么眉,什么眼,什么腰身,什么脸庞,全在于读者的审美观与想象。想象吧-反正路过的人放下担子,捋着小胡子,眯着眼睛望。小伙子见到她,就摘了帽子假装整理纱巾,为的是引起她的注意。其实心里边早已涌动着渴望。至于那些田里做农活的男人,就干脆扎堆地坐下来,远远地看着她,心里边就象有蜜流淌。手法与语言,就是这样艺术起来的。
秦罗敷的性格有着两种模样:一个是机灵颇有胆识,一个是傲慢与恃强,至于为什么,也在于读者的偏爱与想象。你偏爱她仅仅是个无背景弱势的采桑女,那么面对丑恶的官吏,她不仅聪明、机灵、勇敢,还能洞悉官吏恐上的心理。所以
一出口就敢骂使君是个大蠢驴。你偏爱她不会用瞎话退敌,而是回娘家来的高官妻,那么面对这样一个淫荡的污吏,她当然要鄙视以傲慢,蔑视以恃强,骂他个狗血喷头,然后再洋洋而得意。但,两者可归一。表达的都是罗敷性格的凌厉,都是对恶吏的别样的控诉,都是那个时代的民意。

再举今诗的例子吧,继续证明诗是精炼含蓄的艺术语言,韵否无论。

来看北岛的《守夜》:

月光小于睡眠河水穿过我们的房间家具在哪儿靠岸
不仅是编年史也包括非法的气候中公认的一面
使我们接近雨林哦哭泣的防线玻璃镇纸读出
文字叙述中的伤口多少黑山挡住了
1949年在无名小调的尽头花握紧拳头叫喊

就这样的五行。一、二、五押韵的。三四行不押韵。但韵是无论的,三句半押韵,但不是诗的。
这首却是诗,表达了一种复杂的心情,却非常短。是精炼所致,诗旨隐藏在系列意象的背后,朦胧而含蓄。而我认为最值得称道的是该诗在语言艺术上的创新。现分述于下:
1、        进入“小于”。

“月光小于睡眠河水穿过我们的房间家具在哪儿靠岸”
——“小于”的行走,不是当下流行的口语。“小于”的焊接,也不是汉语语法中的规范。却因“小于”的模糊比较,而创新了诗的语言,或叫做诗性的叙述。诗人是让读者体会,夜虽然漫长,却长不过人们的长睡不醒。
——汉语的表达,进入学术层面就是修辞。消极修辞负责语法意义的表达准确无误,积极的修辞负责表达得生动活泼形象巧妙艺术。这个“小于”之用,在于致使两个无可比较的事物有了比较的可能,这叫巧妙,符合积极修辞的宗旨和效果,是汉语修辞的自然生长。没人可以阻止语言生命的新陈代谢,一如没人可以阻止地球的旋转一样。
——从我把握的41种权威们总结的修辞方法中,归属不了北岛的“小于”;从我最近私自构建的15种新修辞格中,还是归属不了。我不忍这种“小于”的没有名份,今个趁着夜色,就给它建设一栋别墅吧。不必找名人题楣,拙笔即书之为“借比”。不是“借代”,亦非“比喻”。新定个义是:借比格是指凭借可以比较的词汇连接,使两种不可比较的事物产生比较效果的修辞方法。
——“河水”比喻什么?“家具”不是舟船,却用了舟船的谓语,这应当属于成分的“错置”,属于一种我曾定义过新的辞格。

2、进入“非法”。

——“不仅是编年史也包括非法的气候中公认的一面”
气候属于自然范畴,法与非法属于社会范围。法与非法都是权力给社会人强制规定的,自然界只循着规律和睦或不和睦。非诗的语言“非法”是不可以限制“气候”的;诗性的叙述却是可以的。因为这样的搭配,不仅有拟或喻的形象在里边美丽成意象,同时陌生新鲜诙谐了语言——诗毕竟是语言的艺术,语言不艺术何以成诗呢?
——既然这样的搭配,出了形象、意象,出了新鲜、诙谐,无疑应归属积极的修辞方法。大体笼统可以用“异配”敷衍,就是“移就”,也叫“移用”格的。但认真起来“移就”格是不收留这个“非法”的,因为“移就”们的“法”里没有它。移就们的“法”是这样规定的:移就是将描写甲事物形状的词语移来描写乙事物形状的一种辞格。学者陈望道先生说:“常见的,大概是把人类的形状移属于非人类的或无知的事物。”对照这样的法与法的解释,“非法”一词就不得进入了。因为移就是限于“描写形状”,描写人或事物的性状那是形容词的责任,通常叫做“修饰”。你“非法”不过是个否定副词与一个抽象名词的结合,任务在于对人或事物进行“限制”。文本中的“非法”不是修饰性的描写,而是限制性的叙述。多么不同呀!
——我的任务是为上无归属的新生的修辞方法定名定义。那么就定名为“移限”吧。
定义呢,就是:移限是将叙述甲事物所用限制的词语移来用于对乙事物进行限制的一种辞格。

3、进入“哭泣”、“文字叙述中”和“小调”

“使我们接近雨林哦哭泣的防线玻璃镇纸读出”
——“哭泣”属于人类的个体,不属于社会建造的各种“防线”。这样奇异的组装短语,就致使隐喻着什么的“防线”的意象具有了人的情感。使用的词格也是“移限”。
——后面相连的部分分明剥离了介词短语“从…里(中、上)”的繁壳,使语言呈现内质的陌生感与新鲜的省炼。

“文字叙述中的伤口多少黑山挡住了”
——“伤口”本义属于人与动物,扩展到植物,后来又被诗人们收到心中,作为疼痛的代名词。因此伤口应当呈现于人、动植物的体上,或者心中。这里无疑也是疼痛在心里了,但被省略了,让读的媒介过程“文字叙述中” 直与之衔接,成为“移限”格的继续运用。
——接下来诗人开除了一个介词“被”,使“黑山”有了一些主动的形象。

“1949年在无名小调的尽头花握紧拳头叫喊”
——“尽头”之与空间是路、是江河、是天空,之与时间是岁月、是日子。这里却被“无名小调”给抢走了。方法还是“移限”。句子中的主语“花”分明是个美好的象征,被后面连动式谓语拟人后非常的生动形象。
——“1949年”是共和国,也是诗人北岛诞生的年份,“无名小调”是愁苦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形象写照吗?“尽头”是这种愁苦的结束么?“花”是谁?为什么要“握紧拳头叫喊”?这些都深邃到诗旨里去了。但这,不都是凭借语言的艺术处理实现的吗?

令一个追逐语言层面技巧的诗爱者惊讶,一首5行的小诗,诗人为使语言的艺术化,竟于16处使用了活用了创造性地用了语言技巧,依次为:移限-比喻-错置/借代-移限-比喻/比喻-移限-省略介构/借代的拓宽-移限-省略介词/比喻-移限-象征-拟人。
想一想吧,没有语言处理的功夫,诗人北岛不是单凭着“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等这样的名句,就可以界碑似的矗立在中国新诗的旅程上的呀!

2011-8-20
发表于 2011-8-20 20:34:02 | 显示全部楼层

读城子兄引经据典的《诗是精炼含蓄的艺术语言,韵否无论》,受益匪浅。
 楼主| 发表于 2011-8-22 15:06:49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1-9-1 22:46:24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
 楼主| 发表于 2011-9-1 23:28:03 | 显示全部楼层

问好霞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