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873|回复: 2

新浪网圈上的《山城子聊中国现代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3-23 10:50: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昨天我花了一夜静静地用心聆听《山城子聊中国现代诗》,这可是一篇内涵十分丰富的诗论啊!呵呵,山城子也是迄今为止我所见到唯一一个论诗能谈到像美国大诗人惠特曼那样深刻和见解独到的人(也许还有比他论诗论得好一些的,但大概因为我的见识短陋而将其忽略了吧)!实在是因此而对这位新近才在新浪网上露面的老人家佩服得五体投地!我希望他的这些能够震撼当今诗坛和教育当代诗人的大作能更快地普及并进入大众的心灵,为此花去很久的时间将其精华部分抽取出来,以冀大众先睹为快。以下是我认为山城子聊中现代诗谈得精妙的语段,摘录于此,不妨分飨给大伙儿!《民族诗刊》第一时间在此将这个鸿篇巨制的诗论作专栏推荐!                           山城子[右下图]/李德贵著《山城子聊中国现代诗
      
  以“文字语言”结构成偏正短语,是有意区别于“声音语言”的,非是“语言文字”联合短语的颠倒。诗歌的声音语言(朗诵)无疑是严格以文字语言的一个个音节发声的。
  诗是文学艺术的临界区域。从文学这边看,诗是最高雅的文学体裁;从艺术那边看,诗又是最高雅的文字语言艺术。诗所以雅于两边,全在于它是以有着特别要求的文字语言为载体的文学或艺术。
  对于诗,不论我们如何强调内容与形式,意象与意境,情感与情思,而一旦文字语言离开或达不到“特别要求”,就不可能产生好诗、优诗、精品诗、名诗、名句。
  从文学的各种样式来说,其文字语言一般都要求准确、简明、生动、形象。而对于诗,除上述要求,则又特别要求精炼、含蓄和有张力。其中的准确、简明、精炼,是要凭借语法的熟捻和严密;生动、形象、含蓄、张力则赖于修辞的巧妙与出新。  
                        ——节选自《文字与语言》


  中国现代诗的本质,就是它的定义,就是“中国近代新文化运动之后出现的以汉语白话文为语言形式的不受任何限制的自由体诗歌”。事实上我们为新出现的名词下定义,一般说来都是从事物的本质上来概括的。
  至于诗歌现象,就是诗歌外延中各式各样的具体的诗歌形态,因而,中国现代诗的现象就是中国现代诗外延中各式各样的具体的一首首现代诗的文字及其含意的形态。
                        ——节选自《本质与现象》

  中国现代诗,总体上说无疑是要以当代广泛的社会生活为内容的,而以当代汉语的书面语或口语自由分行(散文诗除外)的文字排列为形式的。
  要注意的是:既然文学隶属于社会意识,那么就都是社会存在在文学家头脑中的反映,诗自然是最高雅的文学样式,但依然也是社会存在在诗人头脑中的反映。因此,中国现代诗的内容应当比古典诗的内容宽泛得多,毕竟社会在前进,知识在爆炸,人也在发展,所能反映的就远比古人多了。问题是我们的诗人们大多陷于自我情绪的宣泄,以为写别的就不是诗了似的。如果这些人不从这个误区里走出来,是很不利中国现代诗的良性发展的。

                        ——节选自《内容与形式》

    在有利于写诗的心情下,是可以生发灵感的。
    灵感这东西,即神秘也平常,它不过是一种审美情感或理性认识的翩然而至。科学家的灵感,在于积累观察和实验,感性突然升华为理性;艺术家的灵感在于审美情绪张扬后突然的灵动;作家的灵感在于头脑加工或试加工社会生活中突然出现的闪光点。
    就诗创作而言,安顿心情,有利于灵感的发生。
    诗既是文学,又是语言艺术,因此诗的灵感,既可从社会生活闪光中来,也可从审美情感的张扬中来。这两个途径,都有赖于先安顿心情。
    安顿心情,就是在利于写诗的某种心情下,不再想与诗无关的事情,让心情单一起来,快乐就保持快乐,惆怅就保持惆怅,防止客观的干扰,让主观专注起来。最好是独处一室静静的,没什么别的事情要做,只需释放出思维乃至潜意识来飘浮游荡。这时,好比为灵感搭建了一个心境的舞台,就只待它出场了。
                       ——节选自《心情与灵感》


  谈标准,我也只能袒露一下我心中潜移默化与升华出来的东西。我认为一首好诗的大体标准应是:
  第一:印象上要特殊于别人,不给人以似曾相识的感觉;
  第二:内容上要落到地上来,不要悬在半空里虚无飘渺;
  第三:结构形式与内容协调,不要不论写啥都一个姿势;
  第四:意境统一不支离破碎,意象缤纷鲜亮不用别人的;
  第五;遣词要通俗准确新颖,造句要生动形象精炼含蓄。
                       ——节选自《标准及差异》


  精髓被喻嫁到诗歌上来,特别是喻嫁到中国现代诗上来,它应当是什么呢?我在网上看到有人说“题材是诗歌的精髓”,这显然是误会。题材不过是不同领域生活在作家头脑中反映的感性材料,是该领域内素材的总称。也就是作家书写的客观对象。精髓则是诗歌内在的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命脉和灵魂。
  那么,什么可以维系诗歌的生存与发展呢?这就是创新。因此我说诗歌的精髓是诗文本的创新。可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形式创新。
  这是指在自由体内根据内容的要求的创新。例如大卫树先生超长行排列的“花瓣诗”,洛夫先生及其他诗人不时用的一字一行的排列,就属于形式的创新。还有对称形的排列,菱形排列,以及其它几何图形的排列,也都是形式的创新。再就是分节,也可以体现出创新。在我没有接触网络诗歌前,还没有看到过一个单行,也可以划为一节诗;也没见过一句诗可以把上半句放在前节末尾,而下半句成为下一节的开头。这样的创新,在诗文本中都很微妙的散发出清香。当然,你现在还想不出更多的形式的变化,但当你的诗情走势需要时,变化形式的灵感就应运而生了。
  第二:手法创新。
  手法是指文体性质的整体表达方式。例如议论文有正论、驳论、反证、类推等手法。中国现代诗的手法,事实上已经创新了许多。例如荒诞、密集用象、原始客观语态等就是传统新诗中所未见的。至于象征、隐喻、反讽、寓言、意识流等手法已经成为普遍性的运用了。相信,还会有新的手法在写诗实践中诞生出来。
  第三:语言创新。
  这应当是最重要的创新,是支撑诗歌精髓的创新。这是因为诗歌既是文学体裁,又是语言艺术。既然是语言艺术,只有在语言上创新,才能促进语言艺术的发展。中国现代诗始自“中间代诗人”直连70后80后,文本中出现了大量的所谓“反语法”现象,也有称之为“语言颠覆”或“颠覆语言”的,也有直接指出是“病句”的。其实不然,事实上它们都没什么病,反而都健康。岂止健康,用句广告语说那叫“奔儿棒”。因为不是扩大了词类活用,就是创新了修辞格,从而使语言以前所未有的精炼、新颖、活脱、省简、俏丽、机智,呈现在诗文本中,直扬发展的势头,展示精髓的光芒。
  第四:题材创新。
  题材创新,或者叫题材的新创。毕竟古代人类的活动范围有限,难及今人。例如古代极少有科学诗,也不可能抒写电视连续剧,更无8000公里之外思国怀乡之作,以外交为题材的诗作也罕见。至于古已有之或者传统有之的题材,也还有新的变化。例如军旅题材从颂歌到人文的转变,教育题材从赞歌到批判现实的转变,都属于题材的创新或新创。
  以上四个方面的创新,其实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具体到一首诗各方面各有突出罢了。有人看不到中国新诗的精髓,看不到它的创新和迅猛发展,于是说它“正在走向死亡”的有之,说它正在“自杀”的有之,干脆说“中国的诗死了”有之。我说不必操心了,事实上是它正方兴未艾,并以不可阻挡之势磅礴于现代媒体网络之上。
                       ——节选自《精髓与精华》


    诗歌既是一种文学体裁,又是一种语言艺术,这是没有疑义的。因此就不能不重视运用语言、结构语言、裁剪语言的技巧,至少也应该别忽略语言的功夫。
    诚然,诗人们诗情突至不能自已的时候,一串串的文字如出山的泉水一泻而下。这是常事。就有人认为这感情的流淌是天然浑成的,那阵势谁还来得及想技巧不技巧的问题呢?其实不然,事实上越是天然浑成的东西,越是看不出斧凿痕迹的艺术品,越是功夫高的表现。这就像有了擒拿术的武警人员擒拿拒捕的嫌疑犯一样,情势危急千钧一发时刻,谁能来得及想一想应当用哪套动作呀!但却娴熟行云流水般就解决问题了。
    谁没有情绪激越如潮涌的时候,但山里农民吼出的是心里早有的山歌,老北京不免就喊几嗓子哼熟了的京剧。且山民甲可能就比山民乙吼的耐听,老北京们喊的京剧韵味也不一样的。这是因为他们平时积累的吼与喊的技巧习惯有分野罢了。诗也如此,所以一气呵成,是因他平时已经积累了广泛深厚的处理语言的技巧了。借用鲁迅的话说“血管里流出的是血,水管里流出的是水。”语言处理能力在“水”的水平上,他就是个水管,在“血”的水平上,他就是个血管。血管明明流出的是血,你能说那与他生长并积累的红血球无关吗?
                       ——节选自《语言的功夫》


    各流派之间的批评、交流、借鉴是有益的。但凡事有度,超越了界限就走向反面,就走向了帮派。帮派的特征是相互攻击谩骂,于诗自然是无益的。不要攻击,更不要谩骂,要说出你的观点就要心平气和,心平气和人家也许可能接受,即或不接受,也不必非得改造人家,都改造成一个模样,诗歌就走下坡路了。
    年轻人火气旺,容不得别人观点与自己的对立。其实对立统一是普遍存在于一切事务中的,诗歌岂能例外?既然有对立,就弄清对立的原因,能求同则求同,不能求同则暂时存异也能交下好朋友。比如李白与杜甫,风格手法迥异,却相敬相爱,古诗界的榜样呀!回帖时不要动不动就指斥人家垃圾语言或语言垃圾,须知垃圾中也能拾得零金碎银古币玉石出来的。凡事一分为二,学人家的长处,与人为善,与派为善,与群为善,就不会产生帮派了。
                       ——节选自《流派与帮派》


    新华字典为“风格”定义为:指文艺作品在思想上和写作上的特点。诗是文艺作品之一种,那么,单就诗的风格而言,外延过来就应当是:指诗意指向上和艺术韵味上的特点。
    不必死抠定义。我们不妨先看看祖先流传下来的诗的大分野的风格有些什么?从诗意指向上看,有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之分;从艺术韵味上看则有豪放派与婉约派之别。
    现实主义自诗经始,浪漫主义从楚辞兴,豪放与婉约盛于唐宋。现实主义顶尖代表当推杜甫,浪漫主义鼻祖是屈原,豪放没人敌李白,婉约难比李清照。
    当下的中国现代诗,所有诗人诗作,自然可以分别隶属于大分野的某种风格。例如大气派的莽汉,就豪放,清丽含蓄的女诗人作品则婉约,直接关注社会的是现实主义,浮想联翩着眼未来的也许可以归于浪漫。
    但风格既诗人诗作的特点,这样宏观地挂靠起来自然不那么准确。那么,微观到具体的诗人诗作呢?当然就多样性纷呈,且交织缠绕极其缤纷起来了。

                                              ——节选自《诗歌的风格》

    作为语言艺术的诗歌,从来没有离开自己赖以生存的土壤,这就是社会生活。没有先秦各诸侯国的社会生活,就生长不出305篇的诗经,也生长不出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没有两汉的社会生活就不可能有汉乐府的美丽叙事,也不可能有《古诗十九首》初露锋芒;没有三国鼎立,如何凸显“三曹”一代魏晋风骨?没有东晋的农耕乡野生活,如何开一代田园先河?不逢盛唐的多彩多姿,何以隆起唐诗的高峰?……
  中国现代诗,产生于“五、四”运动后中国的水深火热之中。设若没有养活与被养活者的天大不公的旧中国社会土壤,怎么能茂盛出《大堰河,我的褓姆》这样的精品诗歌?没有十年内乱及而后的反思,哪里会茁壮出《天安门诗选》和之后的《中国,我的钥匙丢了》《我的祖国》的等一大批反传统的朦胧呢?没有改革开放商品大潮冲击社会急剧变动的多元观念杂陈的社会现象,也不会有而后的中间代、70后、80后流派纷争、山头林立的当代诗歌现象。一句话,社会的存在决定社会的意识,离开社会生活,就没有文学,也没有文学样式之一种的诗歌。
  诗歌的源与流问题,曾有过许多纷争。后来的共识无疑是生活为源,诗史为流。流脉之影响自然深刻,但源头活水才可以生长新的诗歌,才可以使诗史续流。
  弄不清源与流的关系,必使我们诗歌作品每况愈下。有人不屑社会生活,误从流中觅源,甚至跑到“外流”中寻找灵感,误荒诞手法为质,为荒诞而荒诞,为怪诞而怪诞,尽是虚幻出来的牛头马面横撕竖砍的拼凑排列,相信过后他自己也不知道想说什么。我想不出新词,就用个掉牙的老词“梦呓”吧!也有人从自我意识中觅源,翻过来倒过去的死呀活呀悲呀愁呀上帝呀魔鬼呀地折腾语言文字,弄得文字语言疲惫不堪,给谁看谁都累得慌。
  诚然,我不反对借鉴古典和西方,那是必要的,但那毕竟是借鉴,而不是觅源;我也不反对“自我”题材,因为任何“自我”都是浸泡在复杂社会生活中的“自我”,如实地反映“自我”,无法回避社会生活的烙印,那是很正常的事情。但“自我”中的意识不是源,即便硬要流淌出来,也因虚妄不着地而不可能引脉入流的。
                         ——节选自《诗歌的土壤》


  诗歌的功底应当有哪些具体的构成呢?
  1.因为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所以首先是语言功底。
  2.诗歌又是高雅的文学体裁,因此需要文学功底。
  3.诗歌是社会生活在诗人头脑中的艺术反映,当然要有社会知识的功底。
  4.诗歌是一种高度概括的文学,也就当有对应的高度概括世界最一般规律的哲学功底。
  5.诗歌作为一种与艺术相通的文学样式,也还应当有些艺术功底。

                          ——节选自《诗歌的功底》
  1.如何才能深厚语言功底呢?
  我想首先要懂古典的与现代的汉语语法修辞知识。那是汉语言规律的系统总结。语法(是为消极修辞)管着我按常规说话,管着我们把话说得正确、准确、精确;修辞(专指积极修辞)管着我们把话说得好听、动听、耐听,也就是如何说得生动、形象、活泼、艺术、幽默、细腻、绵密或大气磅礴,丝丝入扣或回肠荡气。
  语法知识主要是要懂句子的结构,懂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以及它们的搭配和变化。修辞知识要把握起码的常用的比喻、拟人、拟物、夸张、借代、排比、排偶、对偶、反复、复沓、回环、顶针、通感、移就、异配、引用、用典、叠词、双关,以及词类的活用。
  通晓了这些理论,把握了这些规律,语言就有了规范,有了模本,加之勤于实践,就会熟能生巧,就会化陈出新,就能渐渐地见出功底来。
  2.如何才能增强文学功底呢?
  没有别的路可走,只有置身到浩瀚的文学海洋里去,泡一泡,游一游,闭上眼睛体验体验。我们是为汉诗的,应当读一读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史和中国当代文学史,自然也不排除世界文学史。只读史是不够的,还要读作品。不仅要读诗经、楚辞、汉乐府、古诗十九首、建安诗、正始诗、东晋田园诗、南北朝乐府民歌、唐诗、宋词、元曲、明清诗词及历代民歌,还要读先秦散文、汉赋、《史记》、唐宋散文八大家、四大文学名著,乃至鲁迅杂文等等。自然是时间不够用,不够用就选读,读有代表性的作品。中国人谈文学修养,不过就是这样多浏览,精彩处就研究研究何以精彩,于是潜移默化,量变到质变,就有了文学修养,就有了文学功底。
  3.怎样积累社会知识的功底呢?
  我觉得这是个很庞杂的问题。但至少得接触一下人类社会发展史、社会伦理学、社会心理学,浏览各地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和人文特色,了解各种宗教信仰等等。我们正处在人类社会经济的商品形态时期,人人都无法逃离,所以不懂商品经济就无法理解这个社会。与此同时,经济的集中表现,就构成政治,因此不懂国家、政党、民族、宗教和国际关系这些政治范畴,也就难以正确理解这个社会。无需说,我们面对这些社会常识还是不可或缺的。有了缺失,就欠了功底。
  4.如何得到哲学功底呢?
  有一条捷径。如果你在高中阶段没有认真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常识》,那就再自学一遍吧!马克思无疑是个世界级的伟人,他的聪明在于把前辈哲学家黑格尔、康德、费尔巴哈们的合理部分拿来重新组合起来,于是成为囊括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万事万物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其实他们研究得很微观,如果单是从宏观研究,我们的老祖宗周公、李冉、庄周早在两千年前就给我们形象地概括出这最一般的规律来了,被现代哲学家们称之为朴素唯物论和朴素辩证法。说朴素,表明简练而原始。原始才是真的东西。不妨读读它们的原著,可以借助于注释嘛!如何才能检验自己是否获得了哲学常识呢?有个简便的方法:用任何一个事物为对象,可以从不同方向不同层次看出它所含有的所有哲学原理来;也可以用任何一个哲学原理为衡量,去从不同方向不同层次正确地解释万事万物。如斯,就是把哲学学到手了。学到手还愁什么功底呢?
  5.关于艺术功底的吸纳。
  我们平时总爱说诗情画意。诗艺与画艺,实质上是处处相通的。汉诗对应的是国画是书法,外诗对应是油画与雕塑。文学里说的速写、工笔、白描、泼墨、渲染、衬托等手法本来就是绘画的专利,却早就被前人借鉴过来了。相声、戏剧小品艺术,特殊点在于抖包袱。马也有几首诗的包袱抖的特耐读,比赵本山捧腹多了。艺术门类不少,戏剧、音乐、舞蹈、影视、绘画、书法、雕塑、建筑、工艺等等。各门类艺术技法也颇多,了解一些,熏染一些,借鉴一些,于诗的创作无疑是有好处的。
                      ——节选自《深厚您的功底》


  诗应是真情实感的自然流淌,而制作的诗致命点就是没有主观情绪在里边,其渗透的是一种商品的嗅觉。
  因此山城子主张:欲步入诗门的诗爱者,请准备好你的真情实感,并且自然地流淌出来。不当诗匠,要做诗人。
  大凡艺术的东西不可成匠。所谓匠者,大体是来料加工,来样制作,来件组装,是“三来”的熟练操作者。在加工界能成匠,是一种技能,一种荣誉,一种骄傲。但在诗界,成了诗匠,则是一种耻辱。
                      ——节选自《不当诗匠,要做诗人》


  意识流是诗的一种常用的表达方法。意识流通常以朦胧跳跃的影像姿势前行,用一系列的意象,来结构深沉的意境,从而宣泄诗人的某种情绪或者思想。读意识流一般来说,尽管行文有跳跃,但既然是“流”,读来的感觉一定是悠长而畅达的。
  如何才能把诗写得具有多重的透视美呢?让那些眼光敏锐的,可以看到深层次的美,而对一般视力的大多数,可以领略外观的和较浅层次的美,一如郑板桥的墨竹,既能让一般百姓看出瘦瘦风采,又能让扬州墨客读出凛凛风骨来。
                                              ——节选自《商量一首诗》

  诗无疑是启迪艺术的,特别是启迪诗歌艺术的。因而,它的意蕴和余味在诗歌的语言和样式上。语言上的特殊就在于它的原始、客观、单色上。西渡先生称之为具有“陌生化”的效果。陌生是什么?不就是新颖别致么?从众多的朱唇粉面的熟识中,突然出现一个干净朴实陌生的素面朝天,生活中的这种事是很吸眼球的呀!诗界亦如斯。


  限于诗的讨论,也可以谓之诗境、诗象。它可以出现在小学生的近义词系里,却是含意范围不可混同的两个概念。近义部分在“意”——意识、意思、意义、意向,大体都含在里边了;不同在“境”与“象”的区别。
  境是整体的构成,是一种情感或思想的背景和氛围;象是分散的具体个别,是掩映背景或透漏氛围的语言媒介的成象。一般说一首诗里只能有一个意境(长诗例外),意象只要需要,却可以层用不穷的。好比“与君一席谈”,领悟明晰了一个话题的旨趣,这“旨趣”是整体的一个,则相当于一首诗的意境;而谈活中的每句或生动活泼或幽默形象的话语,每个令人深思令人感动的细节,就类似于诗中的一个个意象了。又好比进入一个朋友的新居,从客厅、卧室、书房,看到厨房、卫生间、阳台,你获得了一个总体印象,这个印象极似读出的诗中意境;而客厅的格局、装饰,卧室的布置、陈放,书房的藏书、摆设,厨房的炊具、餐具,卫生间的设施、材质,阳台的面积、采光等等,就都是诗中的意象了。
                        ——节选自《意境和意象》


  技者一般指技术,很专业的东西;不同在于“艺”与“巧”的区别。艺指艺术,巧是巧妙。因此,技艺当指某种技术升华后运用自如所呈现出来的艺术性,技巧则是指技术实施过程中处理问题的巧妙性。含意迥然相异。
  单就诗或文学范畴而言,技艺是指作家驾驭文学体裁、手法、方式等的审美选择和实施的能力;而技巧则是行文中处理语言表达效果的智慧。技艺关乎整体设计(构思)水准,技巧关乎局部处理(表达)功夫;具体说我们可以从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上谈作家的技艺,而从遣词造句的功夫上论他的技巧。
  审美选择及其实施,在于作家对社会生活观察体悟的深度与广度,以及对文学体裁、手法、方式的谙熟。这两方面的结合斟酌恰到好处的选择和实施,就是符合审美标准的选择和实施。这样构思创作出的文学作品,必然能表现出作家技艺的高超或高迈。
  处理语言表达的智慧,则基于作家对语法修辞规则的全面把握及有效运用,和对语言表达内在规律的深刻认识及合理创新。特别是诗歌作品,由于它本来就是一种语言的艺术,因此特别强调遣词造句出新出美出强的功夫。一首诗作有了这样的功夫,可称之为诗人行文技巧熟捻、新奇或超凡了。
                      ——节选自《技艺和技巧》


《山城子聊中国现代诗》相关链接:
山城子聊中国现代诗[01-05]
山城子聊中国现代诗[06-10]
山城子聊中国现代诗[11-15]
山城子聊中国现代诗[16-20]
山城子聊中国现代诗[21-25]
山城子聊中国现代诗[26-30]
山城子聊中国现代诗[31-35]
山城子聊中国现代诗[36-40]
                               (编辑 饮诗醉在花季
发表于 2009-3-24 15:31:0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节选很经典啊,哥哥!
 楼主| 发表于 2009-3-24 15:51:35 | 显示全部楼层
问好兄弟!
——节选的人在《民族诗刊》博客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