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1-9-21 15:37:56
|
显示全部楼层
理论在线
看鸟儿飞上天空
——读牟海静诗集《静海浪花》
文/ 山城子
网络时代了,如我一样的诗爱者,天天驰骋论坛,贴诗阅稿,回帖交流。于是乎志趣相投便成了网友,话不投机自然就是陌路。与牟海静老师是最近博客关注而成为朋友的,尽管还不大熟悉。但浏览她网上的作品,觉得是可以相互交流学习,而不会“半句多”的网友。
“半句多”的情形,网络上也不时碰到。我喜欢自由体新诗,见到上品就载下来学习,几年来已经积下500余篇学习随笔或笔记。所学习的新诗正如当下诗歌主流一样,大多是不押韵的,也有押韵的——押不押韵无论,只要上乘我就爱不释手。谁知我贴在网络上的这些帖子,被几个主张“无韵非诗”(不押韵就不是诗)的人,视如洪水猛兽,罪状多多而大兴讨伐,甚而进行辱骂和指名的人身攻击。当然,这些不文明的网人及帖子,很快就被版主给查封或删除了。几个处得密切的朋友劝我说别理他们-自由体新诗是中国近百年来诗歌创作的主流,是历史,几个唯心主义者是无法将其抹煞或篡改的。一想也是,与他们论战近两个月,耽误不少事。算了算了,今天爽性把牟海静老师放在我邮箱里的准备出版的诗集《静海浪花》转到电脑里,静下心来学习。
黔中的天气很凉快,环境惬意;牟老师的诗很适合阅读,心情愉悦。说适合阅读,是她诗语言既精炼含蓄,又通俗晓畅,并不时地进行积极修辞,从而使语言具备了诗歌所应有的艺术性。我强调这些,因为这些很符合诗的本质特征。
诗的本质特征,是指诗语言的精炼含蓄与艺术。也就说它能够从众多的文学体裁与语言艺术中以其自身的特征区分出来。因为这精炼含蓄与艺术,是融合在一起的,是作为整体性的标志而呈现的。因此不能用小说当中偶尔出现的简洁笔墨,或生动形象的一些描写,抑或某处的意味深长,就说小说的语言也是精炼含蓄与艺术的。小说的简洁、幽默、或含蓄,是很零星的,单一的,绝不像诗的语言是同时呈现为精炼含蓄又很艺术的。至于散文、戏剧、报告文学,其语言可能也不时零星的单一的出现精炼,或含蓄,或比较艺术,但也不是三者融合而至,实在无法与诗语言混为一谈。
通常的语言艺术有相声、快板书、戏曲或评弹的唱词等。相声是大家都很熟的语言艺术,它的特点是做包袱与抖包袱,语言都是大众化的口语,偶尔也有单一的精炼,或为抖包袱故意的含蓄、幽默、诙谐,但整体来看与诗语言的精炼含蓄与艺术,是大相径庭的。至于快板书、唱词的语言,强调的是通俗、流畅与押韵。这样,诗又以本身的特征与其他的语言艺术种类分离开来。
顺便提及,有人认为有韵(主要指押韵)是诗的第一特征。明显的不能成立。不能成立的理由是:第一,这样在文学体裁当中,就不能与有韵的赋、骈文等韵文区分开来;第二,更不能在语言艺术中同特讲究韵的快板书、唱词区分开来。
鉴于语言的精炼含蓄与艺术是诗的本质特征,因此诗的内涵是可以作如下表述的:诗,就是以精炼含蓄与艺术的语言,来抒情言志寓理的文学体裁和语言艺术。
通观牟海静老师的诗作品,主要是抒情言志的篇什。本集分为四辑。第一辑:山沟中的一株草;第二辑:桃花落满沙滩;第三辑:一个人的夜晚;第四辑:目光之爱。以下,是我分辑摘录学习的纪录,愿与作者本人交流,也愿与有兴趣的网络朋友交流。
一、看鸟儿飞上天空。
诗人写一株树,或一棵草、一束花,抑或一只鸟,都深沉地渗透着自己的感情,其实就是在写自己,就是抒自己的情,言自己的志。请看第一辑里的这首《鸟儿就该飞上天空》
树梢上掠过一只纯白的飞鸟
身后洒下欢乐的歌儿
曾经的它被折断双翅
投入牢笼
疼痛和忧伤浸满了它的心
无望的凝望着外面的世界
外面的世界也下着雨
冰凉的雨丝打在它身上
它娇小的身躯承受着
这不该承受的疼痛、忧伤和雨丝
风儿来舔尝它的伤口
云儿来给它解闷
太阳来温暖它的心
星星来逗它高兴
它渐渐地恢复了
尽管它的翅膀还有伤痕
它能起飞了
飞出了已经生锈的铁笼
树林上空飞着一只纯白的鸟儿
树叶上晶莹的露珠听到了它欢乐的歌儿
诗歌语言的精炼含蓄与艺术,从整体上看是融合在一起的。
现在我们从整体看这首诗无疑是很精炼的。它概括了诗人生活中痛苦的遭际,又写出了振奋精神而致力于诗歌创作的志向。而如果用散文写出来这样的内容,怕没个一两千字是不成的。当然,如果写成小说,那就要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了,也许可以敷衍个中篇的。说语言精炼,当然是相对于其它文学形式而言。而事实上,这样的精炼是与含蓄融合在一起的。
这首诗的含蓄,在于使用了象征的手法-以鸟的形象,象征性地写自己,以铁笼象征痛苦遭际中的忧伤痛苦的精神氛围。我们可以体会,如果诗人不采取这样的手法处理行文,就一定要写出遭际的具体内容,因而会增加一些语言,那样也就消减了精炼的程度。
至于艺术,就是在精炼含蓄的文本行走过程中,那些不时出现的积极修辞。本首诗依次使用的积极修辞是:动词“洒下”的拟物式活用、以“歌儿”比喻鸟鸣、“折断双翅”暗喻痛苦遭际、“牢笼”象征痛苦的精神氛围、动补式双音合成词“浸满”的拟物式活用、“外面的世界”的顶针、“下着雨”暗喻忧伤、形容词“娇小”的拟人式活用、“承受”的反复及而后的成分排比、“舔尝”与“解闷”的拟人式活用、形容词“温暖”活用为动词的同时也是拟人式活用、动词“逗”的拟人式活用、“能起飞了”象征从忧伤痛苦中解脱出来了、“生锈的铁笼”象征痛苦忧愁的精神氛围、“树林上空飞着一只纯白的鸟儿”的反复、动补式双音合成词“听到”作拟人式活用、“歌儿”比喻鸣啭。20行的诗凡20处积极修辞-这辞是修在既精炼又含蓄的文本中的。
这就是当今自由体新诗中的好诗,很有普遍性,很符合诗的本质特征,符合诗的定义。所以强调这个,是因为网上有几个人不承认不押韵的自由体新诗的咄咄怪事。
二、看一座躬身的桥
做为一个普教战线上的人民教师诗人,牟海静老师不可能不把她对教育事业的深情带到作品中来。第二辑《桃花落满沙滩》中,我看到了一座躬身的《桥》,是很值得我学习的。毕竟我也有过长期的教育生涯,是很容易共鸣的。
你谦恭地俯身
凝视,河水缓缓流过
你身居高处,却眼睛向下
把影子和品质融入
河水,柔软纯洁的身子
这首诗依然采用象征手法,以桥“俯身”的身影,象征教师自觉地为人师表的纯洁高尚的品质修养。仅5行,不必说有多精炼了,借助象征而含蓄,整首拟人保证其艺术性。动补式双音合成词“融入”的拟物式活用,成功地含蓄了教师自觉地以为人师表的精神境界与学生打成一片。这样的老师是可敬的。
三、很少入诗的自警意识
为人师表不容易。唯其不容易,而必增强自警意识,时时给自己敲警钟-别犯错误。在第三辑中,我特别青睐这首八行小诗《错误》:
总有些时候裸露出来
就像风湿病
摸透脆弱关节的脾性
穿过我的疏忽
渗入骨髓
不经意间
咬我一口
隐隐作痛
当下自由体新诗的魅力,在于广泛地拓宽了词类活用的范围,遂使诗文本在精炼含蓄的同时,其语言的艺术性有了突飞猛进的突破与提高,是古体诗没法比拟的了!
第一行借助标题而叙。形容词“裸露”在活用为动词的同时,还兼了拟物式的活用。否则,作为抽象的“错误”,是不能进入视觉的呀!“象风湿病”比喻很贴切而新颖(没人这样喻过)。动补式双音合成词“摸透”作了拟人式活用。“穿过”“渗入”先后作拟物式活用; “咬”,比拟式活用。
如果没有以上这些积极修辞的使用,这样抽象的诗题,是很难写出具体形象的。诚然,如果诗人没有对诗的内涵的深入理解与文本娴熟的实践经验,则是不会写出这样好的作品的。
四、走出遭际的阴影之后
读到第四辑,我读出了愉悦与安详的味道。作品随着心情舒展开来。最喜欢下面这首:
山楂红了
火一样的果子
挂满枝头
每一颗都鼓胀着酸涩和甜蜜
与绿叶相依
那些曾经的风雨已远去
携手汲取山泉的日子也成历史
如今,共沐秋风,满怀踏实
远道而来的游客,驻足
感受着这场生命的盛事
山楂红了
宛若现在,我们
一起坐在时光里
安祥又静谧
山楂是我最喜欢水果之一,喜欢它的开胃与绵软的酸。看到标题,就想到2008年秋在辽西游某寺院,寺前的山坡上就是一座没有围栏的山楂园,正是一片火红的时刻,很有说不出的一种境界在呀!想不到到了牟海静的笔下,竟是生命的颂歌了。
精炼的句子在通俗晓畅中行进,而以“火一样的果子”含蓄着生命的旺盛,同时跟进的则是语言的艺术技巧。第一节三行,用了比喻及两个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第二节“与绿叶相依”是将比喻与拟人揉在一起,接下来风雨、山泉、秋风,也都是或坎坷或悠闲的日子的比喻;第三节“感受着这场生命的盛事”,是揭示诗旨的诗眼所在;第四节最欣赏动词“坐在”的通围式活用,遂使时光,也可以有了场地或处所的阅读效果。
所谓通围式,借鉴通感的命名而命名。说时光可以坐,就是将第四维的时间,与三围的空间等同相看了。如果下个定义,就是指把与表示空间位置词语相搭配的,改与时间词语相搭配,反之亦然。这样的词语活用,称为通围式活用。
自由体新诗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汉语修辞手段的大发展。各式各样新颖新奇新鲜的语言现象,大多是积极修辞密集或创新了的节段。
不因韵害意,也是古诗的传统之一。这点上,自由体新诗不仅继承,而且有了长足的发展。诗贵真情,绝不因对表达真情有影响而去盲目用韵(押韵)。牟海静的诗,情真意切,读来感人,很耐寻味。
以上,一辑一诗的进行了认真学习,很有启发,受益匪浅。
谢谢牟海静老师
2011-8-19于黔中
第三辑 选自中国诗歌在线论坛(下)
——网络自由体新诗美句赏析工程(连载)
作者:山城子
目录:
29、拟人中的拟喻与词类活用……摘自沈彩初的组诗《疯言对风语》之<风,一直虚拟的在线>
30、简单,然而美…………………摘自星星草《手的相对论》
31、看似平常,实则不然…………摘自邱枫的组诗《很远》之《流年》
32、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就是美……摘自赵福治的组诗《善卷,今日我与你青梅煮酒》之《二.在善卷古坛前,听雨》
33、美的创新-借代式省写…………摘自风荷组诗《写给青夏的七封信》之《第七封》
34、要喻,就喻别人不曾喻………摘自蔡智慧的情诗《致——》
35、他和他的身影与词类活用……摘自伟岸组诗《攥紧我的名字》之《父亲的小米》
36、很诗性的景物描写……………选自姜华的组诗《时光里的闪电》之《一个残疾男孩在街头歌唱》
37、很诗性的景物描写……………选自弦河的组诗《在观音山,回归自然》之《碧空在云层之外》
38、爱的别一种定义………………选自苏美晴的短诗《不再爱了》
29、拟人中的拟喻与词类活用
文/ 山城子
美句:
你把我童年树上的项链
一串又一串鸟鸣
摘下来返还我
(摘自沈彩初的组诗《疯言对风语》)
赏析:
“你”是风的人格化,就是拟人格的运用。
项链——自然都是穿成串的,所以可以以“串”为量词。
鸟鸣——是由听觉接受的,其量词可用“声”“阵”。现在诗人沈彩初,却以“一串”来修饰限制“鸟鸣”。于是拟喻的阅读效果就糅合在一起而出现了。拟——这里是拟物,就是将鸟鸣的声音比拟为“项链”了;同时也有比喻的效果,喻体是“项链”,本体是“鸟鸣”。所以两种效果同时出现,就是因为两格糅合在一起了。于是,“一串”不仅成功了复沓,也成功了拟喻式的活用。被拟喻式活用的还有动词“挂”。
正是由于诗人使用了上述一系列积极修辞手段,才产生了这样美的行文。
2011-5-19于文化村
附全诗:
◎风,一直虚拟的在线
人活在世上都有很多无奈
虚拟的在线
在线的又是那么虚拟
所有的谎言
都藏在阳光背面
哎!这叫人多悲哀
我一次次从睡梦中伸出指头
紧紧攥着一支笔
来凿穿类似于核桃一样的寂寞
你把我童年树上的项链
一串又一串鸟鸣
摘下来返还我
每日每夜,我都在想象中独步
春天的旷野
你怀抱着花香
与青草的气息向我跑来
我多想用爱的手指
为你梳一梳秀发
补充:
第一节的二三行,是传统的顶针与回环两格的糅合,用于新诗,显出一种别致的美丽。
第二节的第三行,也很美。美在动词“凿穿”的拟物式活用,形容词“寂寞”活用为名词,中间还裹挟一个很形象的比喻。
第三节第三行的动词“怀抱”,也是拟物式活用,遂使“花香”与“青草的气息”,都有了形状似的可以抱在怀里了。
2011-7-8于黔中夏云镇
30、简单,然而美
文/ 山城子
美句:
“手有时候是我的
有时候又不是”
(摘自星星草《手的相对论》)
赏析:
这样简单的话语,却含蓄着丰富深沉和真实的内涵。特别是对广大劳动人民来说,手更多的时候不是自己的。例如一个技术工人一天8小时的劳动,可以创造出400元的价值,但他的劳动力价值每天只有100元。这就是说,在劳动的这8小时之内,其中只有两个小时他的手在为自己获取,其它的6小时,则是给老板获取,等于不是自己的手。
广而言之,西方发达国家的总统或首相或总理的那双手,发表演说时大多比划得很有力,但也还是不属于他自己的,因为它不是在为自己做事,而是为那些金融寡头在赚更大的钱。
前不久媒体上报道新疆的一些未成年人被歹人挟持到大城市当扒手,那手还能属于自己了吗?
这样极普通的两个句子,却道出了世界上最大最普遍的事实。你说这样的句子美不美呢?我说美!
2011-5-29于文化村
附全诗
《手的相对论》
“我的手”
这样的语言
并不准确
准确一点说
应该是:
“手有时候是我的
有时候又不是”
但我并不能
更准确地界定出
什么时候属于我
什么时候不属于我
正如它握着银色汤羹
与拿着一把匕首
有何区别?
扔石头砸你
或者缓慢地
伸到你的私处
捏着钞票交换盐巴
更可恨的是
我要敲出“我”
它却偏要打成“他”
有时不高兴,还要
将我打得鼻青脸肿
我又有什么办法
我又不是千手观音
补充:
这是用能够创造人类本身,因而也创造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人体器官——手,为素材写出的人生的某些无奈,从而引导读者产生对现实社会的深刻思考的作品。作品的文本都是朴实明白的叙述,甚至不够艺术,但其深刻的蕴含,却让人另眼相看。
2011-7-8于黔中夏云镇
31、看似平常,实则不然。
文/ 山城子
美句:
已是黄昏
在大去中
我还能打捞出
什么
(摘自邱枫的组诗《很远》之《流年》)
赏析:
说“黄昏”,看来年龄已经不轻,也许逼近退休了。就是说已经过了成就一番事业的盛年时期。但诗人并非是没有想法的芸芸众生,因此于心不甘,又苦于没有展示个人可成就的舞台,些许惆怅,已经流露在字里行间了。
看似很平常很通俗的句子,实则极有积极修辞的功力蕴藏、其间。“黄昏”比喻年龄趋晚已经约定俗成,顺手拈来;说“大去”,不说“走向死亡”是传统的委婉格的运用;“打捞”是动词的拟物式活用;疑问代词“什么”在这里指代未竟的期待,具有模糊朦胧的修辞效果。
学习了,并问好。
2011-6-5于贵阳市金阳新区
附全诗
流年
多么贫瘠
我只养育我的光
靠近天空
如同一棵树木
剥去外壳的陈旧
生出新的枝叶
向上
经年如流
风暴藏入身体
消歇
已是黄昏
在大去中
我还能打捞出
什么
补充:
每行都很短,语言通俗朴实,却不乏诗性的技艺,而显出语言的美丽。比如第一行形容词“贫瘠”的脱配式移就活用,就透出一种别致的美。第二行动词“养育”的拟人式活用,第五行动词“剥去”的拟物式活用,还有第二节的动词“藏入”的拟物式活用,以及第一节“树”的比喻,第二节“流”的比喻,都以各自的积极修辞效果,完成了诗性的写作使命。
201107-8黔中夏云镇
32、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就是美
文/ 山城子
美句:
一滴淳朴,两滴淡泊
三滴润心,春天的嫣红里
喧嚣之外的孤峰岭上,书外的雨
与书内的雨,沐浴德山满目葱郁的翠
(摘自赵福治的组诗《善卷,今日我与你青梅煮酒》之《二.在善卷古坛前,听雨》)
形容词“淳朴”与“淡泊”,分别被数量词“一滴”“两滴”限制,就有了名词的性质。这既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同时也是数量词的拟物式活用。正是因为这种拟物式的活用,才“逼”使形容词化为了名词。
形容词“嫣红”与“喧嚣”,加上个表示方位的后缀“里”、“外”,也具有了名词的性质。
至于最后的形容词“翠”,被“满目葱郁”修饰后,也具有了名词的性质。诚然,“翠”的本意是名词的翡翠之翠,因为呈现嫩绿色,于是“翠”就有了引申为表示嫩绿颜色或色泽的形容词的性质。诗人在这里是把“翠”当作形容词,而通过对其加以修饰,又名词化了。但这个名词性质的“翠”,是物化了的颜色,而绝非翡翠。
另外,仔细看其积极的格依次是:成分排比-成分排比/复沓-两个“雨”的不同暗喻-动词“沐浴”的拟物式活用-“德山”的明喻。
这另外里,已经是七番积极修辞了,而上边的两个数量词与五个形容词的活用,也是七次积极修辞。四行诗而积极凡十四,这样技艺后的语言能不积极地呈现美丽吗?
哈!认真地向福治兄弟学习!
2011-7-8于黔中夏云镇
附原诗:
二.在善卷古坛前,听雨
此去已是经年,惊醒我的
是从宋代《方舆胜览》地理志上传来的雨声
一滴淳朴,两滴淡泊
三滴润心,春天的嫣红里
喧嚣之外的孤峰岭上,书外的雨
与书内的雨,沐浴德山满目葱郁的翠
听过这一段的雨
我心雨相连,连人间的善念
也连古时的峻节
笔下的烟雾,从凡人到贤士的梦
在指尖盛放。足下的路
与善卷古坛暗喻一种象征,静立抑或仰视
都在我遥望的高度
这个季节,掸掸身上的灰尘
我坐在久远的大义中,听
虞夏遗风的花开
(注:《方舆胜览》为宋代地理总志。)
补充:
第一节开头的“雨声”已经是比喻。这比喻一直延续到第二节的第一行,承上而启下。然后用多种意象表达诗人汲取我国古代文化精髓的虔诚与执着的精神。不仅此,更希望有更多的人——全体华夏儿女都来继承中华民族勤劳善良与爱国主义的优秀传统。这就是落笔处“虞夏遗风的花开”的喻意。
最后这两行,也是很美的句子。先是动词“坐”的拟物式活用,遂使“久远的大义”(悠久的爱国主义传统)有了一种场合或处所的感觉;然后是动词“听”的通感式活用——这是由于省略“的声音”,从行文字面上造成的通感效果。再就是形容词“久远”的移就式活用,使“大义”凸显了厚重的历史感。
2011-7-8于黔中夏云镇
33、美的创新-借代式省写
文/ 山城子
美句:
净身。我梳高高的发髻,亮出宋朝的额头
去采菊,忘了是在早春
词语们还在安睡,花儿静泊在琴键里
(摘自风荷组诗《写给青夏的七封信》之《第七封》)
七首诗都很美,第七首更美。第七首凡9行,3行一节,这是第二节,是美的腰身。
“净身。”一个动宾式的合成词,被点了个句号,干净利索。美在形容词“净”活用为动词。
梳高高的发髻,是把自己打扮成宋代知识女性的模样,高贵而文雅。说“亮出宋朝的额头”,不是将那个朝代拟人了,而是“亮出梳得像宋朝女人那样的头饰”借代式的省写。说借代式,是指用“额头”这个头饰的局部,代替了“头饰”这个整体。原本没有诗性的语言,经过这样巧妙地处理,立刻省俭而美丽起来。
最美的是第三行,两个分句构成。美在“词语”被拟人,而“花儿”被拟物。被拟物的“花儿”又暗喻着诗主体形象的神态,被拟人的“词语”,则是诗主体形象感情的借代。动词“泊”的拟物式活用,具有极别致的美感。正是这样静美地跌入谷底的铺垫,使下一节的意外,才来得令人措手不及的惊喜,使全诗陡然升华,令人拍案叫绝。
问好楼主,向你学习!
2011-6-7于黔中文化村
附全诗
第七封: 这意外,这美
怀抱陶罐汲水,昨夜的暖还在手心
你是隔岸的隔岸
而井水很甜,提供想象
净身。我梳高高的发髻,亮出宋朝的额头
去采菊,忘了是在早春
词语们还在安睡,花儿静泊在琴键里
回来,坐在阶前。竟有雨从漂泊的诗句里落下来
我的哥哥正在竹篱外,绿水摇啊
这意外,这不可复制的美
补充:
第一节的末行“而井水很甜,提供想象”,给人一种新颖的含蓄之美的感觉。那意思是说美丽的爱情,应当像这清冽的井水一样甘甜。这样的想象并非很新颖,但由于诗人把动词“提供”活用得别致,就把想象也给表达得很美了。这里的活用属于动词的拟人式活用,其特殊的美感在于不是将物拟人,而是把“井水很甜”,亦即物的某种性质给拟人了。
第三节的“竟有雨从漂泊的诗句里落下来”是连用借喻的一种婉约表达。如果非诗性的直接表达,这里应当是“我激动地哭了”。为什么呢?因为日思夜想的心上人“哥哥”正在“竹篱外”等她呢!“漂泊的诗句”这个喻体,对应的本体是“思念的情感”;“雨…落下来”这个喻体,对应的本体是“落泪”。借喻是只出现喻体而不出现本体也不使用喻词的一种比喻。第二行,是个行内的大跳跃,高兴得不仅泪如雨下,而且立刻转化为乐不可支了——吟出了个“绿水摇啊”,其情绪激烈的转换几乎不可言传了,只能体会那内在的韵味。第三行“这”的复沓及不对称排偶也诗性的可以。
2011-7-13于夏云镇
34、要喻,就喻别人不曾喻。
文/ 山城子
美句:
花骨朵般的雨水
下到北国便纷纷绽放
(摘自蔡智慧的情诗《致——》)
赏析:
雨水可有“花骨朵”般的嘛?有——这是美丽的思念。
这里用“花骨朵”喻美丽的思念情感,而用“雨”喻思念的绵绵不绝。后者之喻,不可算新鲜,但前者肯定是别人不曾这样喻过的——觉得是第一次见到。美在不曾喻做喻体,而本体则是另一个事物的喻体,从而形成了双重的比喻。
被思念的人在北方,只恨不能一下子到那里绽放为花朵!“绽放”不仅是动词的比喻式活用,同时也可看作对思念情感的美丽比喻。
真好!学习了!
附全诗
《致——》
听说你客居的北国正下着大雪
我端坐在江南古城一隅
手捧着阳春三月一样的温暖
周遭宁静 内心安祥
一定是这江南
花骨朵般的雨水
下到北国便纷纷绽放
可有一朵落在你的眼里
把手伸进
润滑如丝的阳光里
我触摸不到零下的温度
悲伤藤蔓一样
从指尖攀沿而上
仅此而已 仅此而已
补充
想念是一种美丽。诗人先后以“阳春三月一样的温暖”“花骨朵”“润滑如丝的阳光”为喻,喻其想念的美丽。但想念又必然带来伤感,于是又以“藤蔓”为喻,“从指尖攀沿而上”,也就是“却上心头”了。
但又怕引动对方的伤感,于是反复“仅此而已”,既安慰对方,也安慰自己。把情感表达得惟妙惟肖。
2011-7-13于夏云镇
35、他和他的身影与词类活用
文/ 山城子
美句:
秋天了,他和他的身影
被那片金黄抬起又放下
(摘自伟岸组诗《攥紧我的名字》之《父亲的小米》)
简析:
第一行之美妙在于“他”与“他的身影”的并列行文。前者是诗的主体形象“父亲”,后者是诗人视野可及的形象,即一个客观,而另一个是主观映像。这样的表达很新鲜,有现场感。
第二行是密集的词类活用。首先是形容词“金黄”的活用为名词,接着是动词“抬起”与“放下”的拟人式活用。这样的灵动语言,父亲的收割动作,被写得很生动很形象。
学习了!
2011-6-10
\
\父亲的小米
父亲的小米总让我想起
一大片金黄的谷地
秋天了,他和他的身影
被那片金黄抬起又放下
他那弯腰割稻谷的动作
像一只秋虫钻来钻去
有时他直起腰,一群麻雀
就在头顶上打着旋飞去
而今深秋,父亲的小米
让我怀想,那一大片的原野
正飘着五谷的香
补充
对父亲的思念,进而描绘父亲割稻的动作和情景——意在诗外,诗外之意是别忘记农民,他们才是养育全体人类的父亲。诗的标题,以及文本中对标题的反复,强调的就是“养育”——养育着全人类。
32、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就是美
文/ 山城子
美句:
一滴淳朴,两滴淡泊
三滴润心,春天的嫣红里
喧嚣之外的孤峰岭上,书外的雨
与书内的雨,沐浴德山满目葱郁的翠
(摘自赵福治的组诗《善卷,今日我与你青梅煮酒》之《二.在善卷古坛前,听雨》)
形容词“淳朴”与“淡泊”,分别被数量词“一滴”“两滴”限制,就有了名词的性质。这既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同时也是数量词的拟物式活用。正是因为这种拟物式的活用,才“逼”使形容词化为了名词。
形容词“嫣红”与“喧嚣”,加上个表示方位的后缀“里”、“外”,也具有了名词的性质。
至于最后的形容词“翠”,被“满目葱郁”修饰后,也具有了名词的性质。诚然,“翠”的本意是名词的翡翠之翠,因为呈现嫩绿色,于是“翠”就有了引申为表示嫩绿颜色或色泽的形容词的性质。诗人在这里是把“翠”当作形容词,而通过对其加以修饰,又名词化了。但这个名词性质的“翠”,是物化了的颜色,而绝非翡翠。
另外,仔细看其积极的格依次是:成分排比-成分排比/复沓-两个“雨”的不同暗喻-动词“沐浴”的拟物式活用-“德山”的明喻。
这另外里,已经是七番积极修辞了,而上边的两个数量词与五个形容词的活用,也是七次积极修辞。四行诗而积极凡十四,这样技艺后的语言能不积极地呈现美丽吗?
哈!认真地向福治兄弟学习!
2011-7-8于黔中夏云镇
附原诗:
二.在善卷古坛前,听雨
此去已是经年,惊醒我的
是从宋代《方舆胜览》地理志上传来的雨声
一滴淳朴,两滴淡泊
三滴润心,春天的嫣红里
喧嚣之外的孤峰岭上,书外的雨
与书内的雨,沐浴德山满目葱郁的翠
听过这一段的雨
我心雨相连,连人间的善念
也连古时的峻节
笔下的烟雾,从凡人到贤士的梦
在指尖盛放。足下的路
与善卷古坛暗喻一种象征,静立抑或仰视
都在我遥望的高度
这个季节,掸掸身上的灰尘
我坐在久远的大义中,听
虞夏遗风的花开
(注:《方舆胜览》为宋代地理总志。)
补充:
第一节开头的“雨声”已经是比喻。这比喻一直延续到第二节的第一行,承上而启下。然后用多种意象表达诗人汲取我国古代文化精髓的虔诚与执着的精神。不仅此,更希望有更多的人——全体华夏儿女都来继承中华民族勤劳善良与爱国主义的优秀传统。这就是落笔处“虞夏遗风的花开”的喻意。
最后这两行,也是很美的句子。先是动词“坐”的拟物式活用,遂使“久远的大义”(悠久的爱国主义传统)有了一种场合或处所的感觉;然后是动词“听”的通感式活用——这是由于省略“的声音”,从行文字面上造成的通感效果。再就是形容词“久远”的移就式活用,使“大义”凸显了厚重的历史感。
2011-7-8于黔中夏云镇
33、美的创新-借代式省写
文/ 山城子
美句:
净身。我梳高高的发髻,亮出宋朝的额头
去采菊,忘了是在早春
词语们还在安睡,花儿静泊在琴键里
(摘自风荷组诗《写给青夏的七封信》之《第七封》)
七首诗都很美,第七首更美。第七首凡9行,3行一节,这是第二节,是美的腰身。
“净身。”一个动宾式的合成词,被点了个句号,干净利索。美在形容词“净”活用为动词。
梳高高的发髻,是把自己打扮成宋代知识女性的模样,高贵而文雅。说“亮出宋朝的额头”,不是将那个朝代拟人了,而是“亮出梳得像宋朝女人那样的头饰”借代式的省写。说借代式,是指用“额头”这个头饰的局部,代替了“头饰”这个整体。原本没有诗性的语言,经过这样巧妙地处理,立刻省俭而美丽起来。
最美的是第三行,两个分句构成。美在“词语”被拟人,而“花儿”被拟物。被拟物的“花儿”又暗喻着诗主体形象的神态,被拟人的“词语”,则是诗主体形象感情的借代。动词“泊”的拟物式活用,具有极别致的美感。正是这样静美地跌入谷底的铺垫,使下一节的意外,才来得令人措手不及的惊喜,使全诗陡然升华,令人拍案叫绝。
问好楼主,向你学习!
2011-6-7于黔中文化村
附全诗
第七封: 这意外,这美
怀抱陶罐汲水,昨夜的暖还在手心
你是隔岸的隔岸
而井水很甜,提供想象
净身。我梳高高的发髻,亮出宋朝的额头
去采菊,忘了是在早春
词语们还在安睡,花儿静泊在琴键里
回来,坐在阶前。竟有雨从漂泊的诗句里落下来
我的哥哥正在竹篱外,绿水摇啊
这意外,这不可复制的美
补充:
第一节的末行“而井水很甜,提供想象”,给人一种新颖的含蓄之美的感觉。那意思是说美丽的爱情,应当像这清冽的井水一样甘甜。这样的想象并非很新颖,但由于诗人把动词“提供”活用得别致,就把想象也给表达得很美了。这里的活用属于动词的拟人式活用,其特殊的美感在于不是将物拟人,而是把“井水很甜”,亦即物的某种性质给拟人了。
第三节的“竟有雨从漂泊的诗句里落下来”是连用借喻的一种婉约表达。如果非诗性的直接表达,这里应当是“我激动地哭了”。为什么呢?因为日思夜想的心上人“哥哥”正在“竹篱外”等她呢!“漂泊的诗句”这个喻体,对应的本体是“思念的情感”;“雨…落下来”这个喻体,对应的本体是“落泪”。借喻是只出现喻体而不出现本体也不使用喻词的一种比喻。第二行,是个行内的大跳跃,高兴得不仅泪如雨下,而且立刻转化为乐不可支了——吟出了个“绿水摇啊”,其情绪激烈的转换几乎不可言传了,只能体会那内在的韵味。第三行“这”的复沓及不对称排偶也诗性的可以。
2011-7-13于夏云镇
34、要喻,就喻别人不曾喻。
文/ 山城子
美句:
花骨朵般的雨水
下到北国便纷纷绽放
(摘自蔡智慧的情诗《致——》)
赏析:
雨水可有“花骨朵”般的嘛?有——这是美丽的思念。
这里用“花骨朵”喻美丽的思念情感,而用“雨”喻思念的绵绵不绝。后者之喻,不可算新鲜,但前者肯定是别人不曾这样喻过的——觉得是第一次见到。美在不曾喻做喻体,而本体则是另一个事物的喻体,从而形成了双重的比喻。
被思念的人在北方,只恨不能一下子到那里绽放为花朵!“绽放”不仅是动词的比喻式活用,同时也可看作对思念情感的美丽比喻。
真好!学习了!
附全诗
《致——》
听说你客居的北国正下着大雪
我端坐在江南古城一隅
手捧着阳春三月一样的温暖
周遭宁静 内心安祥
一定是这江南
花骨朵般的雨水
下到北国便纷纷绽放
可有一朵落在你的眼里
把手伸进
润滑如丝的阳光里
我触摸不到零下的温度
悲伤藤蔓一样
从指尖攀沿而上
仅此而已 仅此而已
补充
想念是一种美丽。诗人先后以“阳春三月一样的温暖”“花骨朵”“润滑如丝的阳光”为喻,喻其想念的美丽。但想念又必然带来伤感,于是又以“藤蔓”为喻,“从指尖攀沿而上”,也就是“却上心头”了。
但又怕引动对方的伤感,于是反复“仅此而已”,既安慰对方,也安慰自己。把情感表达得惟妙惟肖。
2011-7-13于夏云镇
35、他和他的身影与词类活用
文/ 山城子
美句:
秋天了,他和他的身影
被那片金黄抬起又放下
(摘自伟岸组诗《攥紧我的名字》之《父亲的小米》)
简析:
第一行之美妙在于“他”与“他的身影”的并列行文。前者是诗的主体形象“父亲”,后者是诗人视野可及的形象,即一个客观,而另一个是主观映像。这样的表达很新鲜,有现场感。
第二行是密集的词类活用。首先是形容词“金黄”的活用为名词,接着是动词“抬起”与“放下”的拟人式活用。这样的灵动语言,父亲的收割动作,被写得很生动很形象。
学习了!
2011-6-10
\
\父亲的小米
父亲的小米总让我想起
一大片金黄的谷地
秋天了,他和他的身影
被那片金黄抬起又放下
他那弯腰割稻谷的动作
像一只秋虫钻来钻去
有时他直起腰,一群麻雀
就在头顶上打着旋飞去
而今深秋,父亲的小米
让我怀想,那一大片的原野
正飘着五谷的香
补充
对父亲的思念,进而描绘父亲割稻的动作和情景——意在诗外,诗外之意是别忘记农民,他们才是养育全体人类的父亲。诗的标题,以及文本中对标题的反复,强调的就是“养育”——养育着全人类。
2011-7-13于夏云镇
36、名词性短语的“省敛式借代活用”
文/ 山城子
美句:
他唱得多么忧伤 差点把我击溃
我搜遍全身 找不出安慰的语言
(选自姜华的组诗《时光里的闪电》之《一个残疾男孩在街头歌唱》)
赏析:
“击溃”——动词的比喻式活用。可以想到诗人被那个残疾人歌曲的忧伤共鸣的深切程度。
“安慰的语言”——名词性短语的“省敛式借代活用”。这引号内的词类活用的名称,是我经过思考提出来的。是根据复原本来的语言而归纳的。
本来的语言当是:“(我搜遍全身,找不出)可以捐赠的钞票或硬币来,我知道,这种场合只有钱才是安慰他的最好语言,企图用话语来安慰他,则是苍白无力的,因为……”看,就是这样的原本的表达,然后选择其中最有代表意义的关键的短语“安慰的语言”,来替代这句繁琐的话。
这样分析之后,我们就明白了,为使诗歌的语言更精炼更省敛又可以明白无误地准确的表达原本繁琐的语言内容,一种新的积极修辞方法就产生出来了。
诚然,有的诗人可能也是为了追求某些诗性的效果,而有意省敛,但只有他自己明白,而别人怎样也看不懂,就无从进入审美——那样的在修辞上来说,肯定是违背了修辞的规律。违背修辞规律,只能对语言造成破坏,那是不可取的。
但姜华的这样的创新的句子,却谁都能明白,因为符合积极修辞的规律。
2011-6-18于夏云
一个残疾男孩在街头歌唱
他唱得多么忧伤 差点把我击溃
我搜遍全身 找不出安慰的语言
给他作为早茶 或晚餐
歌声中的创伤 酷似童年的我
一群冷漠的脸谱 涂在街口上
仍旧是多少年前的翻版
歌声依然动听 如泣如诉
在这个有两千年历史的小城穿越
那些跳跃的音符 像子弹
撞击在城墙上 又被挡回来
正午的光线有些摇晃 倾斜
在小城 没有谁被时光打动
补充:
想在这里阐述一下积极修辞的含义。
修辞方法含积极与消极两种,积极修辞相对于消极修辞而言。
消极修辞就是按着语言规律而进行的明白准确的语言表达方式方法;积极修辞则是在消极修辞的基础上而进行的具体生动形象逼真的艺术化的语言表达方式方法。
积极修辞方法又分两大类别:就是修辞格与词类活用,两者加起来,已有一百余种类。两者有少许交叉,例如移就格与拈连格,实质上就是两种词类活用。大量的词类活用又借助修辞格来完成,产生了许多新颖的词类活用的新种类,例如比喻式活用、拟人式活用等等。
前面说的“符合积极修辞的规律”,就是通过阅读效果,可以判定只要符合“具体生动形象逼真的艺术化的语言表达”,不论已有的积极修辞中有否种类,也都是一种积极修辞的语言现象。诚然,按其特点给予恰当的名称并定义,是为了交流的需要。
2011-7-14于夏云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