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城子诗美学七论
● 山城子
网名:山城子、山城子-李、山城子/李。
本名:李德贵。男性,汉族,辽西北镇人。
系澳洲国际华人作家笔会会员、北美华人文学社会员,及多家文学网站版主。
已于国内外90余家报刊杂志或民刊发表诗、文、评1000余篇(首)。网上诗文集(集中在“中成诗界”)已编完22卷,一百三十余万字
著有《文学史歌》75章在航空系统内刊连载两年。现退休闲居在贵州省平坝县境内,致力于诗学与美学的学习。
存有教育专著书稿《走进素质教育》、《走过“自学互教”》两部,约25万字。
各种文章30余次获奖,80余篇被收入各种文集。因创立高中政治“自学互教”教学法,个人传略载国家教育部教育科学研究中心、国家人事部人才管理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单位编辑出版的10余种辞书。
长诗体学术论著《形象诗美学》已完成十三章,120节2万余行。
目录
一、说说美与美感
二、美学的内涵与外延
三、说说诗美学
四、何谓“形象”诗美学
五、写诗过程的美学解释
六、读诗过程的美学解释
七、创作与阅赏的美学联系
一、说说美与美感
事实上,什么是美,什么是美学,中外美学界从来没有统一的认识,一直处于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状态。我则从我的审美经验出发,为美下的定义是:美是客观存在与人的主观情感之间建立起来的和谐统一的关系,及其兴奋情性的过程。
就设个例子来说吧——
假设我们一些诗友站在南京长江公路桥的中段廊杆旁东望:但见大江东去,船舸争流,烟波浩淼。——这就是“客观存在”。这一瞬间你会想到什么呢?你的“主观情感”是否会因而兴奋起来进入诗境呢?是不是有一种美感产生出来了呢?如果是,那说明长江的“客观存在”与你的“主观情感”已经建立起来了“和谐(景悦情,情入境)统一(融合为一体)关系”,而“兴奋情性的过程”,大概要持续到我们离开。
这个“关系”与“过程”,就是美。注意,上文提到的“美感”与“美”,决不可混同。美感,是人们对美(亦即对那个关系与过程)的主观感觉。我们知道,感觉纯粹是主观的,而美则是主客观的统一。全然两码事,两个概念。
我们知道,定义某个概念,就是指出它的本质。我们说“美是什么”,回答出的那个“什么”,就是本质。说“美是什么”而“众说纷纭”,就是对美的本质的探讨尚“莫衷一是”。
上面我对美的解释,与狄德罗(法国近代哲学家)的“美是关系”,字面上有交叉,但不是相同的认识;与李厚泽(我国当代著名学者)的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相近,但差异还是明显存在的;而与朱光潜(我国当代著名学者)美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大脉相通,细脉有别。因为朱老先生具体为“以主观去统一客观”。我认为这样表述不够完全。因为,“客观存在”与“主观情感”的相逢,有景物与人、事物与人、动物与人、宠物与人、人与人、意识与人等诸多的情况,其中前四种,应当说是“以主观去统一客观”,而后两种,就不一定了。比如相处之美、交往之美、友谊之美、亲情之美、性爱之美、爱心之美的建立,都是互为主客观的,这时的“客观”也是“主观”,“主观”也是“客观”,因此把命题反过来说也是符合实际的。再如各种艺术品种之美的建立,作为艺术品其本质是意识的,也就是创作者 “主观情感” 的载留。而这个载留的“主观情感”,对于欣赏者的“主观情感”来说,却是“客观存在”。而欣赏者被创作者载留于作品中的“主观情感”感动了,或感动至深,从过程看,不就是以客观存在去统一了主观情感了吗?
至于国内外众多先贤、学者、哲人中,持美是客观的“客观说”, 与持美是主观的“主观说”,都是不合实际的谬误或偏颇。因为,如果说美是主观的,那么我们说的美感就不成立了。美感这个词里的“感”无疑是主观的,那么“美”就不可能是主观的了。因为只有主观反映客观,哪有主观反映主观之说呢?那么,如果说美是客观的,就可以称之为美的事物。而对同一个美的事物,任何正常人就都可以体会到其美感,但实际上不是这样。比如“贾府的焦大也不爱林妹妹的”(鲁迅语)。这如同说对于林黛玉的美(才情、志向、气质、面貌),焦大是感觉不到的。这也如站在长江大桥上欲要纵身一跳的失恋少女,不会与我们一起融入烟波浩淼的诗境是一个道理。所以美也不是客观的。美只能是客观存在对人的主观感觉的吸引或刺激,或者人的主观感觉对客观存在的认知与共鸣,从而建立起来的和谐统一的关系,以及这个关系持续兴奋情性的过程。过程里有主观的情性,关系里有客观的和谐,两者缺一不可。所以说美的本质既是客观的,也是主观的,是主客观的统一的关系与过程。
二、美学的内涵与外延
上篇我简略地说了美与美感。这里主要说美学,说美学的内涵与外延,也就是美学的定义与分类。
我喜欢先提出定义,然后再说为什么要这样定义。根据我对美的本质的认识,我给出的美学定义是:美学就是揭示客观存在与主观感觉建立和谐统一关系及其兴奋情性过程的规律的学说。简言之就是揭示美的规律的学说。
诚然,有人已经为美学下了一些定义,但那都是基于他们对美的本质的认识。对美的本质认识不同,给出的美学定义也必然相异。我对美的本质认识,不同于别人,因此我给出的美学定义,也不可能与别人相同。
我们先回忆一下“规律”这个概念。规律就是事物变化发展过程中内部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而联系则是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注意,联系最终落实到关系上。什么样的关系呢?叫“相互制约相互影响”。但我们必须明白,这个“制约”与“影响”,是两个大词,是许多小词的总代表。其中“制约”就代表着制约、主导、领导、决定、支配、引起等等,“影响”则代表着影响、刺激、熏染、逆反、叛逆、反作用等等。这样,我们就可以理解不同事物的内部的要素之间,它们实际上存在的关系,就是该事物内在的规律。比如在商品经济这个大事物里面,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一个要素,商品的价值量也是一个要素,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前者决定后者,商品交换也是一个要素,它与商品的价值量的关系,是必须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商品经济内部这三个要素之间形成的连环制约被制约的关系,就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
不是要讲经济学,而是要通过大家熟悉的这个例子弄明白规律的含义。用规律的含义看美,美本身就是个极特殊的我们可知的这个“物质客观世界+人类的主观世界”的一种规律。因为它们的内部,“客观存在”是个要素,“主观感觉”也是个要素,而两者一旦相互良性影响就形成和谐统一的关系。这不就是规律吗?不就是美吗?但这是个总的规律。总的规律,我们已经在给出的美的定义中揭示了,并且美的概念,本来就是美学首先要揭示的总规律。也就是说,如果把美学比作人,那么,美的概念这部分知识内容,就是人的神经中枢。问题我们还必须揭示在神经中枢制约下的人的各个内在的生理系统、生理构造、生命过程等等内部的关系。这,就如同我们还要揭示不同领域的“客观存在”与各个具体的“主观感觉”之间,建立或发生的具体的和谐统一关系及兴奋过程中关系的呈现。这就在美的范畴内构成了具体的规律系统。这时,我们就称这个规律系统为美学了。
例如:我的《形象诗美学》网络书稿的第一章,其中[1]写的是美的现象,[2]写的是美的本质,[3]——[5]是美的外延。而[6]写的就是美学的内涵与外延,且单独地作了书稿的第二章。而第三章在[8]中写到的:
美,你是说这婉约
内,含而不露,耐人寻味
外,敛而未束,缤纷词彩
辞令山道弯弯
九曲十八拐
淑女顾盼寂静无语
君子妙喻旨在言外
这一段就是集中揭示诗内,传统风格婉约这个要素,与诗的内容、意境、意象诸要素之间的制约或影响的关系。这就是美学的分支文学美学或艺术美学中的诗美学的具体规律的揭示。
鉴于美的外延很大很大,因此美学的外延也是很大很大。我在网络书稿第二章[6]中曾罗列一些:
走进鱼虫鸟兽风花雪月
我就是自然美学
走进亭台楼阁桥廊牌塔
我就是建筑美学
走进人际关系的和谐愉悦
我就是道德美学
走进电子信息航天时代
我就是科技美学
走进文学戏剧舞蹈音乐书法绘画
我就是艺术美学
角色中还有角色
比如文学艺术美学这个角色
还可以系列角色下去:
曰绘画美学
曰书法美学
曰音乐美学
曰舞蹈美学
曰戏剧美学
曰小说美学
曰散文美学
啊哈!还有诗美学……
但这些也仅是一部分。比如我从事教育教学工作,那就应当有教育美学,其分支就应当有课堂教学美学。不是有“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之说吗?其实说的就是课堂教学美学。……如此看来,美学自身是个内容极其庞大的学说。从前、现在、将来,不会有哪个人,能以一人之力,系统地完成它。但只要愿意,谁又都可以从自己熟识的领域出发,选一个分支的分支来进行探索,比如我就选了“诗美学”。因为我爱诗又写诗。而从美学的角度来研讨诗作,可以提高我的诗艺和诗审美的能力。也许将来,我还可以研究课堂教学美学,因为我创立的学生“自学互教”课堂本身,就是一个创造美的过程。只是我对目前中国的教育迟滞于应试的泥沼很失望,于是退休后就一头扎到诗里来了。
三、说说诗美学
上篇我简略地说了美学的内涵与外延,这回想说说诗美学。因为诗既是文学体裁,又是语言艺术,所以它既属于文学美,又属于艺术美,是两栖的性质。我在《形象诗美学》的第三章 第7节《 美,今夜特别与你相约》里为诗美学下的定义是“诗的审美理论,就是诗美学”。我还说道:“当然是‘山城’版本/ ‘中国’字样,印在扉页”,就是说,这个诗美学的概念,是我个人的总结,在现存的美学著作上,是找不到的。
那么,什么又是“诗的审美”呢?我在第7节里说“诗的审美,不就是诗的欣赏/ 鉴赏或赏析嘛/ 斯事,自古未曾停歇”。从美学的角度说,就是诗作为文学艺术具体的客观存在与读者的主观情感产生共鸣,所建立起来的关系及其过程,就是诗的审美。在这个审美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关于诗创作的一系列规律,就是诗的审美理论。如果跳开美学的角度,其实就是关于诗歌的创作理论与诗的欣赏原则。这里说的创作理论与欣赏原则,其实是同一个理论,只是对创作者来说,叫创作理论,而对阅读者来说就是欣赏原则。比如,诗要含蓄,那么作者就以此作为理论指导,设法利用创作手法、表达方式及语言技巧,来使诗句含蓄;而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则以含蓄为欣赏原则(审美标准),分析体会作者使用什么手法、方式或技巧实现了含蓄。看看,这里的含蓄,不就是那个“同一个理论”吗?
诗的创作理论或称诗的欣赏原则,其实就是诗美学的具体内容。它包含很广,外延很大。大体说应当有:
创作方法——现实主义、批判现实主义、超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古典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
写作手法——象征手法、隐喻手法、荒诞手法、白描手法、童话手法、意识流手法、对比手法、映衬手法,夸张手法等;
诗的意象——实象、虚象、幻象等;
诗的结构——启、承、转、合;
语言特点——含蓄、精练、流畅、形象、灵动等等;
修辞方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排比、对偶、引用、反复、顶针、回环、通感、拈连、移用、反诘等等,以及词类活用;
诗的形式——整齐型、参差型及其它;
诗的体裁或类别——古诗、白话诗、抒情诗、叙事诗、自由体、韵律诗、寓言诗、童话诗、长诗、短诗、微型诗、组诗、散文诗、诗剧、诗的报告等;
诗的风格——豪放、婉约、清丽、厚重、朴实、飘逸等;
诗的题材——工业诗、城市诗、田园诗、军旅诗、教育诗、儿童诗、哲理诗、禅诗等;
诗的创新——形式创新、体裁创新、手法创新、语言创新、修辞创新、风格创新、题材拓展等;
诗人修养——品行、气质、人格、阅历、文化积淀等。
我在第7节里,只简略地介绍了中国古代诗学(亦即诗美学)的研究者及其作品,而没有介绍世界上以及我国当代诗学理论(亦即诗美学)的专家学者及其著作。
以上,我觉得我已经基本上说清了诗美学的内涵(定义)与外延(涉及的范围)。
四、何谓“形象”诗美学
我说了关于诗美学的定义,以及它大体包含的内容。这里是要说明一下《形象诗美学》网络书稿本身。
今年二月,我从故乡辽西到上海小住。其间首次接触到一部美学著作,陆续读完使我豁然开朗,不仅明了了美学的整个领域,及其百家争鸣,莫衷一是的情形,而且知道了我自2006年4月开始写阅诗随笔、读诗笔记等诗评文章和诗学理论凡50多万字,本身就属于美学著作的范畴了。
又因现有的美学理论,与自己的认识尚不能丝丝入扣,就产生了也要研究美学的冲动。事实上也不麻烦,不过是要给什么是美、什么是美学以个人的回答,就是给出我总结出的定义。其他如美感、审美、审美对象及美所覆盖的众多领域(分类),各路专家学者还是能够统一认同并运用于交流的,我也可以拿来运用交流的。因此写一部美学专著,亦非难事。
我知道自己研究美学,必须选择自己熟知的领域。我最熟知的是教育教学,将来也许来研究课堂教学美(现在的应试教育课堂不美)。但退休后我一直与诗亲密,于是决定先从诗这个领域切入美学的研究。这样就有了写一部诗美学的想法。
我不大愿意阅读那些学院式的学术著作,因为不仅术语连篇,句子冗长,那种只与专家交流的态势,总有故作专业高深的嫌疑,让普通的文化人和老百姓不敢接近。所以,我一个老百姓,就要以老百姓的明白流畅的语言阐述我的观点,尽可能地避免术语,避免高深莫测。
而美学著作本身不美,就总有些说不过去。所以,我决定放弃论述与说明文体,而采用今诗的文学形式。我们知道,文学是形象思维,而学术著作是逻辑思维。这样就有个难题摆在我面前,就是要用形象思维来完成逻辑思维的任务。其实我在任教高中政治的时候,曾在课堂上解决过这样的问题。比如引导学生扮演资本家说发家史,从而揭示资本家无偿占有剩余价值的秘密,就是用形象思维完成了逻辑思维的任务。
与此同时的考虑,我不主张学术著作写成灌输性的教科书,而应当是带有欣赏性与启发性的双重功能。一是让人看了有美感,二是让人有所思考,也进入研究的状态。就是说不是向读者传授知识,而是启发读者在字里行间自己通过研究,来自行汲取知识。
有了这样的诸多考虑,拟设美与山两个形象,展开对话式的诗文本,来带过诗美学大体的理论内容,把研究的功能递给读者——这就是“形象”的作用,也是“形象”的宗旨。所以这部网络书稿定名为《形象诗美学》。
按着诗美学的大体内容,本书稿计划写十三章。依次为:
第一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