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后现代叙述语境-读方文竹《周末,去了一趟北京图书馆》
文/ 山城子
反复读这三节(共16行)小诗。诗虽小,容量却很大很大。这样的文本效果,无疑是因为使用了后现代叙述的技法。
技法不过是表达方式与修辞的有机糅合罢了。诚然,诗人敲键时头脑里并不装着这些工具,而是一任情思与语言自在结合的自然流淌。问题对于学习者来说,不找到被诗人情思与语言裹挟进来的表达方式,以及糅合在里边的修辞艺术,就不知道人家的诗文本何以有很大的魅力。而懵懵懂懂地只觉得好,不知道何以好,那好的秘密就永远是秘密了。
读前三行的感觉,竟然大珠小珠落玉盘般地落下一串共7个并列的意象来。你必须稍停下来想一想,每个意象在现实中的对应事物是什么?我想了一下:“食客”=在图书馆里读书的人们,书是精神食粮嘛。这是隐喻方式与借代修辞格的糅合。后面的“古人”“今人”“坟墓”“谎言”“锁链”“笛手”都是阅读书籍具体的分类与内容:有古人著的书及写古人的,有今人著的书及写今人的,有写死亡或覆灭或没有生命的内容的,也有骗人的一些内容的,还有的是对思想的禁锢的,也有的是唱赞歌的等等。这些,我看到了指代方式与借代的糅合,隐喻方式与借代的糅合。正是这样的文本构成了有些沮丧的语境,仿佛找不到真正的精神食粮似的。
4-6行,是第一节诗的第二个层次,诺大的图书馆还是有吸引人的著述——被喻为“樱桃”。“樱桃好吃树难栽”,能让文化人青睐的著述实在不好写,因此少之又少啊!“那么多的牙齿与我同咬一只樱桃”,又是借代与比喻。“谁的”的复沓,是一种赞美,赞美写下好书的人——“(樱桃的)汁液”是今人,受益匪浅;“碑石”是古人,“一只新鞋”如说至少有一半可以继承的了。仍然是隐喻与借代的糅合。但语境到这里却为之一扬。
7-8行又一层次,是从书中跳到了现实。是有双关或寓意的直白。前者“饥肠辘辘”,双关着中国文化建设的紧迫性,不能只用快餐“方便面”来充饥呀!这又是隐喻与双关的糅合了。“馆前的鲜花照样盛开”,这里既是对馆前景观的补叙,又借来表达对美好新事物必然代替旧事物的规律性的认识,从而流露出充满信心或执着信念,是诗眼所在。还是隐喻与借代的糅合。语境从上层次的感性,飞跃到理性了。山城子禁不住击掌叫好!
第二节的四行,还是一样的隐喻与拓展的借代相糅合。紧承上节末的理性,而转化为情感,毕竟有了睿智(我在句法里摸到了刀尖)的文化建设(图书馆是一句巨型语言)的方略,(很有力地反复了“馆前的鲜花照样盛开”),相信是可以实现的,语境到了高潮。
第三节的四行,也还是一样的隐喻与拓展的借代相糅合。但对陈子昂《登古幽州台》诗句的引用,语境立刻从高潮上猛然跌落了。因为个体身份(借“证件”代替)——不过是在校研究生(走进图书馆的人),纵有志向与方略,又谈何容易?无论如何又很怆然或潸然了。但规律是不可抗拒的,于是再次反复诗眼“馆前的鲜花照样盛开”,给怆然或潸然以安慰。
于是乎,一位新时期的思考并关注当下文化建设的,有志于奉献才智而又被体制局限着无从发挥作用的,因而难免矛盾苦恼又坚信理想终究会实现、文化终究会有新的发展的,文化学者的形象被树立起来了。
以上学习,我深深体会到:后现代叙述语境的所谓“拒绝抒情”,其实只是在诗文本的表面不出现抒情的文字,但所呈现的每一个意象里,都紧紧地裹挟了更强烈的抒情。因此,更能于无声处感动人。哈,第一次这样坐下来认真地学习后现代叙述语境的奥秘,是深受启发的了。所以要谢谢方文竹老师。另,理解上的错误与偏差难免,还请谅解。
《周末,去了一趟北京图书馆》
方文竹
那么多的食客会见古人 今人
那么多的坟墓 那么多的谎言
锁链和笛手
那么多的牙齿与我同咬一只樱桃
谁的汁液照亮了世界
谁的碑石旁放下我的一只新鞋
饥肠辘辘 我摸到了风衣内的方便面
馆前的鲜花照样盛开
这是春天 我的感动我的澎湃
图书馆是一句巨型语言
我在句法里摸到了刀尖
馆前的鲜花照样盛开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我只是一个走进图书馆的人
走进自己的证件
馆前的鲜花照样盛开
1997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