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0-1-29 11:29: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与欣赏
约定双休——兼读《观云长短句·双日休》Tags: 长短句, 兼读, 双日, 双休, 约定
因为一时间打不开中成,便想到了网上搜索,而搜索中成诗界时也无什可得(可以搜索到中成诗文网刊及中成发布在其它论坛如诗歌报论坛的信息)后来想到了观云忘我,于是开始了对观云忘我的搜索,这样就搜索到了这首《 观云长短句·双日休》见诗先锋论坛,没有什么跟贴,总共只有两则回贴,(这会我想再打开诗先锋的论坛看看,可是也打不开了,估计和昨日中成的情况差不多)因此,原有两则回贴的大意是:一个读者提出了不该在一首诗中连用三个休字,或要用必得用出新意来,而观云的回复则说:这有点教条了吧。依我所见三个休字,一字也易不得,不信你试试。诗先锋是有素有屠户之称的,而且多数情况下要求被屠者无条件地接受,可是观云偏不,并也热闹过个别贴子,可这次人家不复了,不再试试了,于是便落得个冷清。其诗见如下:
[观云长短句]双休日
工休诗不休
诗休万事丢
清晨天垂雨
雨打梧桐
只见高枝又落数叶秋
观云忘我
丁亥年六月廿九于华语报到贴
很显然这是一个更接近于传统格式的书写,连纪元都用上了国标,然而却注明了[观云长短句]可见又意在创新而不守教条。全诗只有五句,前三句为整齐的五言,后两句一短一长相得益彰。所以,就构成了观云所说的长短句,也即词的别称。单匹。
工休诗不休
诗休万事丢
难怪人家要批评三个休字呢?原来不仅用了,而且连用,可谓词穷。但也如观云所说:这三个休字一字也易不得,因为它们所表达的意境不同。前者工休,说的是法定的双休日,这个休字是大家约定了的说法,观云何以能改,纵然能改也改不得;诗不休正是针对于工休而言,诗在当下的无名何以有诗休之说,所以说诗不休才别有意味,可见诗人之选择在于义无反顾,其心可表,而后一个休字则几乎让人流泪:诗休万事丢。说的是诗人人生之终结。短短两句,十个字,连用三个休字,于平淡之中见出奇警,概括所有诗人之大写意。我不知道是不是读者过于粗心了,也难怪一向温和的观云忘我会如此愠怒式的回复。
此词以议起兴已不多见,其后的起承更是不仅贴题而且出意,我想在观云的诗作中,如此精湛之作也是不可多见的。
清晨天垂雨
这是贴切标题双休日来写的,是记叙。既然立了题就应当守题,而不是置之不理,否则立题何用,这也是诗人之信誉。双休日之叙——一个早晨就下雨的双休日,并隐约其无奈。此处的垂字,所描绘的是由上而下,是天之所授——人力无改。
雨打梧桐
本是秋天中最常见之象,尤其见于初秋,有所谓一叶落而知秋。借用城子老师的诗评,观云在这里妙用了顶针格,虽然前三句也可视为休之顶针,但那是必然,而这里却是修辞了,积极的也是不着痕迹的修辞,方显得那样自然。
只见高枝又落数叶秋
只见是口语的介入,此处极具人情味,若直言高枝又落数叶秋在表意上也无不可,但过于冷酷,显然不符合观云之性格。一叶知秋,此处却用了数叶,可见诗人之匠心独运,又如何不为之赞叹。此处秋字当暗喻人生之中年。
若不是开篇的高起,仅就“雨打梧桐/只见高枝又落数叶秋”必让人暗然神伤。然而有开篇的定格,更见诗人之不屈,唯叹时光之逝,且更要风樯动了……
此篇,可称字字珠玉,处处匠心。如动词垂、打的使用等。其可宝贵之处,还在诗后标明的“于华语报到贴”。可见好诗也并不是求之便得的,一方面是熟能生巧,水到渠成,另一方面却不得不是灵感之所至。
呵呵,好像有点离题了,题目是《约定双休》,却只顾读解观云的〈双日休〉了……工休诗不休,诗休万事丢。诗友们,让我们拥有双休日的就在双休日约定中成吧!
小雪试笔于中成
2010-1-16 |
南半球的一颗赤子心
——读巫逖的《致战友》和《我的心为你活著,中国!》诗
文/ 山城子
海外著名诗人巫逖先生近日写的《致战友》和《我的心为你活著,中国!》,在所在的澳洲彩虹鹦论坛引起强烈反响,还被新浪博友紫木槿转帖博客置顶,配以海地太子港八名中国震亡维和英烈回国及悼念活动的十七幅新闻图片。今日我也被感动得转帖收藏到我的新浪博客。余情不走,率性敲起键盘,以发此文来领略这颗旅居南半球的赤子之心。
巫逖先生是年过花甲之后,才抄笔为文的。这一为就不可收拾,年逾古稀也收不住地茁壮茂盛起来——这是我每当点开“巫逖文学馆”时的敬慕与感慨。是的,巫逖先生将花甲前的从东南亚到国内再到澳洲的数十年的奔波打拼的经验与智慧,一下子就转移到中国灿烂的文化上来,倾注到诗歌的创作上来,并以饮誉澳洲彩虹鹦国际作家笔会荣誉会长的声望,团结引领论坛海内外诗人作家恪守着经营着活跃着享誉华语文学的这片爱国领地。巫逖先生不仅在活动上百般设计号召,在诗艺上也不断鉴陈创新。例如他命名倡导“国际八行迷你诗”,已经成了论坛一道迷人的风景线;又如他创造的“诗明片”,也成为诗友之间相互唱和的好形式。至于协助笔会每季必出的国际发行的文学会刊《澳洲彩虹鹦》,也不知熬费了多少心血,以至于熬出了眼疾。就医后,儿子要他休息,请假三个月的帖子贴出没几天,他就又活跃在网上了。
我理解,巫逖先生只要在网上,心里就畅快。因为可以看到祖国、兴会诗友,又可以即时赋诗。应当说以诗会友,以诗报国,已经是巫逖先生须臾不可停歇的事情了。走进他的文学馆(论坛博客),谁都可以发现,他笔的脉动,是与祖国的心跳,极其合律的。不仅仅是汶川大地震和2008北京奥运写出了大量的爱国诗和大爱诗,就是在平时,巫逖先生也会扑捉有关两岸关系、中美关系及国内重大新闻事件为题材,一倾赤子之情。
情之使然,巫逖先生几乎是在报出海地太子港八名中国震亡维和英烈的第一时间,就即时地在终端电脑打出了《致战友 ——记海地太子港八名中国震亡英烈》一诗。而打在标题前的是:“向英雄致敬!向烈士默哀!”我在论坛上看到原帖时,前面已经有八位点评感言,而且已经加入了精华的。我细细读过,留言道:“先生的心,与国人通连;/ 先生的诗,共环球留连!”第十二楼zmj166(紫木槿)又引用写道:“山城子老师对巫老师理解的真好。”自然,我也是国人,巫逖先生的心与我的心是通连着的,其理解焉能不好?
又何以“共环球留连”呢?因为这是环球都为之瞩目的新闻事件,而诗文本几乎是让人一步一潸然地前行的。巫逖先生这回是设身处地地进入烈士的英魂,用八位英烈集体的口吻,与“战友”对话的。这“战友”,事实上是放大到中华民族海内外全体同胞的。这样的阅读效果,就使每个读者零距离地面对烈士的英魂了——痛惜而悲伤,亲切而仰慕。特别是四行一节的八节诗,其中有六节的起兴是“战友啊战友”的直接反复,又隔行作整体的五次反复,真可谓是“反复复反复”,我们的泪水就合着那肝胆的声音流下来了。“一定要把我们挖掘上来 / 接我们回家,我们的家在中国”这是第一节的3-4行,一提及“家”,谁的泪能抑住呢?抑不住就流淌,擦擦眼睛继续读——英魂面对着我们,谁能不继续聆听呢?“一定要把我们安埋葬好 / 在故乡山上,我们看到太子港”——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毕竟是为维护世界和平而献身的呀!“让生命融进世界主流 /接我们回家,我们的家在中国”,这是最后的两行诗,前行表明中国在世界上的声望与日俱增,后行是对第一节末行的反复,强调“中国”(而这样的强调,巫逖先生竟然使用了七、八两节的整节反复),反复地强调“中国”就是诗人赤子之心的所在。读这样的诗,无疑是民族凝聚力无形增强的一个过程。因为自始至终贯穿的都是中国情。“献身在异乡,我们是祖国儿女”、“ 肩负历史千钧重托/ 我们无愧于祖国母亲”—— 巫逖先生以英魂口气说出的,就是他的心情,也是全体华人的心情,当然就是爱国之情的抒发。
情是诗的血脉,情的彻底贯彻,就是诗的生命的脉跳。固然,情越是浓烈,也越是需要优质的承载,否则就会被遗落丢荒。巫逖先生的承载手段,概括地说就是“模拟英烈口吻”手法的成功运用,和起兴的直接反复、行文的隔节反复与整节反复的积极修辞的艺术承载。文学史告诉我们,越是艺术的承载,所承载的诗情与诗思,就越能流传的久远。
这篇文本可以结束了,驰骋到网上,又看到巫逖先生贴出了《我的心为你活著,中国!》三首迷你(非韵)诗。有小序为:“一个政治家的视野。以胡锦涛为首的九常委在送别仪式上鞠躬。八位英烈火葬八宝山。笔者写下“中国维和英烈送别仪式”侧记三首(非韵)。”这可以再次认证我说的“就是在平时,巫逖先生也会扑捉有关两岸关系、中美关系及国内重大新闻事件为题材,一倾赤子之情”的断语了。其中第一首诗为:“壮我故人国格,扬我民族声威。/ 中国又一次站起来,试看天下谁能匹配。”这是文字的认证。除了诚恳地向巫逖先生学习,学习他的心、他的诗,我还能说什么呢?“回了家”的英灵有知,也会笑傲九霄之上了。
2010-1-22于贵阳市金阳新区
附巫逖先生原诗:
向英雄致敬!向烈士默哀!
致战友
——记海地太子港八名中国震亡英烈
文/巫逖
战友啊战友
不要把我们遗落震坑
一定要把我们挖掘上来
接我们回家,我们的家在中国
战友啊战友
不要把我们八人分开
一定要把我们安埋葬好
在故乡山上,我们看到太子港
战友啊战友
不要为我们再流泪
一定要记住世界和平
献身在异乡,我们是祖国儿女
战友啊战友
肩负历史千钧重托
我们无愧于祖国母亲
为维护和平,我们都勇敢付出
震雷的陷阱
海地是浴血的战场
我们热爱着整个世界
热血和生命,都洒落在太子港
对生命挑战
面对世界维和风云
我们没有逃避的责任
干维和事业,高举维和的大旗
战友啊战友
不要为我们再流泪
让生命融进世界主流
接我们回家,我们的家在中国
战友啊战友
不要为我们再流泪
让生命融进世界主流
接我们回家,我们的家在中国
我的心为你活著,中国!
文/巫逖
序:一个政治家的视野。以胡锦涛为首的九常委在送别仪式上鞠躬。八位英烈火葬八宝山。笔者写下“中国维和英烈送别仪式”侧记三首(非韵)。
一、
壮我故人国格,扬我民族声威。
中国又一次站起来,试看天下谁能匹配。
二、
轰轰烈烈铸人生,八位勇士八宝山。
平凡何得高规格,捐躯海地重泰山。
三、
远离故土是党性!
爱国爱乡爱人类是共性!
同宗同族爱得死去活来是天性!
赏美贵州诗人喀斯特的风、雪、雨
文/ 山城子
喀斯特是我的老朋友,年轻时就一起参加过诗歌活动,现在也不时地碰面,亲亲热热地招呼。他建立博客比我晚了一年,人气却比我高,原因自然是他的诗写的太美。我想,我不能老是舍近求远地去学习别地诗人的诗,早应当进入他,细细地观察体验一回,汲取他的美的营养,以协调健康我的习作。
走进喀斯特的博客,就是走进了轻盈,走进了妩媚,走进了婆娑。那每一缕风,都是感情的温馨;每一捧雪,都是洁白的韵味;每一丝雨,都是绰约的行走。真的是目不暇给,美不胜收,流连忘返呀!——终于,我采掘到三样未见过的美,欣欣然而归。
1、童话效果的活脱美。
巧妙地,或者说拓展地使用拟人格,或者使用词类活用的拟人方法,是喀斯特诗作呈现童话的活脱美的源泉。请看《温暖的风》的第一行:
“风的巡行,藏匿果子的暧昧”
“巡行”“藏匿”这两个动词,是给人预备的,这里诗人让“风”来使用。这叫动词的拟人活用方法(见山城子网文《当代新诗活用动词的大发展》)。于是风就有了人的情感,让我们体会到了有鼻子眼睛的漫画般的童话效果。“暧昧”这个形容词,常用到人的身上,这应当是形容词的拟人活用方法(山城子正在积累材料进行总结)的使用,这样,果子也有了眼角眉梢了。本来是“风隐隐地送来果香”,但在喀斯特的笔下,立刻就让读者沐浴在童话的氛围里了。
还是这首诗里,诗人写道:“尖锐的石头,被暮色勾画/ 简练,十分妩媚”。这里的形容词“妩媚”,也是拟人活用。
还是这首诗里,诗人写道:“蝴蝶花编织着安详,整个笑容,弥漫着孤独的气息”,这里的“编织”,又是动词的拟人活用,而“安详”“ 孤独”两个形容词,也是拟人活用。
总共才10行的短诗,诗人则七次使用了能产生拟人效果的词类活用方法。所以这首诗,具有典型的童话般的活脱的美感。
2、特写镜头的生动美。
特写镜头是影视的常用手法,这我们都知道。但是在诗里如何产生这样的效果,也许还没人研究。但我读喀斯特的诗,却有这种生动美的感觉。
“玫瑰花排列的石阶上,一个少女轻盈地走下”
这是《温暖的风》的第二行。你停下来闭上眼睛,不就可以看到那“台阶”上的“轻盈”的脚步了吗?是怎么出现的呢?不就是在第一行渲染的隐隐果香当中吗?其实是诗人散步时目之所及,顺手拈来罢了。第四行那块“尖锐的石头”,也是特写,而且不是让我们看到了“妩媚”吗?
再体会:“在大地的睡与醒之间/ 绽开,一朵美丽的少女红// 扁担,闪悠着田地绿油油的羽毛/ 梦一样与我邂逅”(摘自《雪路》)
这是雪路上穿红的挑担的劳动妇女的形象,正与诗人擦肩而过。这情景我与老伴在乡间散步,是常常能碰得到的。有相熟的担子里如果是担到市场去卖的菜蔬,一定会拿出些来相送,说“园子里种的嘛,尝尝鲜喽!”你一定要接受,不然人就不高兴了。
“梅朵,默默退缩在云的高枝”。这是《雪路》的末行,也是突然推到我们面前的特写,诗人用这个特写意思,是说“梅朵”也自觉得没有那个“少女红”美丽。这是赞美劳动妇女、赞美农民——诗人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就都藏匿其中了。
3、痴情于诗的双关美。
如果说有哪位诗人不痴情于诗,那肯定就不是诗人了。就是说大凡诗人,必然对诗痴情。不过有的不说,有的则以诗来表达,有的喜欢穿插在诗行中,很艺术地提及或提起。诗人喀斯特在《温暖的风》的第三行,就是提起。请看:
“我把她比作某种表达感情的音符,或者说,心灵的阳台上蹒跚的小马”。
这行诗比较长。“她”是那个特写镜头。“表达感情”是直叙,“音符”是比喻诗的重要因素意象的,后面的“阳台”与“小马”,都是比喻,说的是开始写诗。是的,诗的灵感来自生活,不定哪一瞬间,因为感官的运作或思维的奔腾,一下子就冒了出来。我对这句就是这样领会的。如果你不这样领会,你说诗人是在赞美从台阶上走下来的少女,美的如同一首歌,或是一匹可爱的小马。——哈哈,也行。这就是我说的双关美了——既有痴情于诗的追求美,又有对少女的赞叹美。
“温暖的风吹过来,惟有我/ 接过日子的舵,在梦的树枝上成熟”。这是《温暖的风》的结尾。读到这里方知那“风”隐喻着诗潮,且只有诗人才可以把舵弄潮,成竹在胸了。这样理解,就是痴情于诗的欣慰美,如果看重“日子”的内容,则是对生活驾驭的自信美。而生活是诗的来源,诗是生活的映像。所以这双关,就美在一起了。
这种双关美,还可以在《雨点》一诗里认证。这首诗文字的外表,写的是雨点,内里我觉得说的就是诗。
“雨点在奔跑,雨点在天空的舞台上/ 转动着细脆的嗓音”——又是这样拟人的开头,明里写的是积雨云,暗里是说诗的写作与发表。
“每一颗雨点,石榴粒子般大;圆润,晶亮,蓝宝石一样好看”——明里是对雨点的赞美,暗里是暗喻美丽缤纷的词语。
“但,雨点依然在不紧不慢地奔跑,沿着自身运行的轨迹”——雨有雨的运动方式,诗有诗的创作规律。
“她裸露的情感/ 毫无选择地接受了美与艺术,在飘逸的奔跑中诗化/ 像一滴滴甘露,一脉绵亘的智慧”继续把雨点拟人,有了情感。毕竟诗是情感的产物呀!诗就是美就是艺术,就是高雅的精神食粮,闪烁着人类高雅的智慧。再一推敲,觉得又是诗人追求于诗,过着诗意生活的生动写照。两重审美就这样融合在一起了。
应当说,这是我在网上学习当代新诗作品以来,得到的一堂绝佳的美学课。我的老朋友喀斯特,仅用这三首短诗为例,就为我演示了如何凝脂阳春白雪的玉骨于世,而绰约下里巴人的风姿行走,从小众向大众,为雅俗共赏拓展出一条美路来。
2010-1-17于贵阳市金阳新区
温暖的风
文/ 喀斯特
风的巡行,藏匿果子的暧昧
玫瑰花排列的石阶上,一个少女轻盈地走下
我把她比作某种表达感情的音符,或者说,心灵的阳台上蹒跚的小马
我还看见,尖锐的石头,被暮色勾画
简练,十分妩媚
这道风景,照彻蔓坡的青瓷古瓶
又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
蝴蝶花编织着安详,整个笑容,弥漫着孤独的气息
温暖的风吹过来,惟有我
接过日子的舵,在梦的树枝上成熟
雪路
文/ 喀斯特
雪,风的豹子;张开
速度和利爪
在大地的睡与醒之间
绽开,一朵美丽的少女红
扁担,闪悠着田地绿油油的羽毛
梦一样与我邂逅
像瓷实的火球
于我前行的交叉路口
滚动或飞翔
梅朵,默默退缩在云的高枝
雨点
文/ 喀斯特
雨点在奔跑,雨点在天空的舞台上
转动着细脆的嗓音
每一颗雨点,石榴粒子般大;圆润,晶亮,蓝宝石一样好看
一颗颗心在为她欢呼
一双双手臂,吐露出膨胀的激情
但,雨点依然在不紧不慢地奔跑,沿着自身运行的轨迹
她裸露的情感
毫无选择地接受了美与艺术,在飘逸的奔跑中诗化
像一滴滴甘露,一脉绵亘的智慧
学习老皮的诗意叙述
文/ 山城子
路过我的前几年的网上习诗老师——著名诗人老皮的“造句铺”(博客),碰见了他的《路过一所小学门前》。他的“路过”很感慨,感慨时间的流逝与转换,很有些渐进“老骥伏枥”的嗟叹隐藏着。说隐藏,是他“渐渐布满了夕阳”之后,就无语了。无语其实是有语,有语而不说,才是诗,才是诗的结尾。我还清晰地记得,他看了我的那首《一缕风的记忆》(发表在老皮老师主编的《顶点》诗刊2004 年第2期),他说最后那行不要。本来是每节四行的四节诗,最后那节就剩下三行。我悟,那就是不能把余意都说出来,说出来还品味什么呢?毕竟诗是一种互动的文学样式与语言艺术,你都动完了,读者还能动了吗?
具体到老皮老师的这首诗,我就从“布满了夕阳”动到“老骥伏枥”去了。其实他还年轻,年轮还没到我这个量,虽然他是我的老师。一句“布满夕阳”,也有“无限”之意。就像我,树老了可年轮还在扩展,这扩展中就包括学习别人的诗艺,以提高个人的诗质。今天既然路过老师的家门口,就不妨讨教一回。
原来抒情短诗,也是可以这样明白地叙事的。虽叙事,又不像散文小说那样的散,却盎然着诗意。
请看第一节,诗人从容地走过五行,仿佛与散文小说无异,但到了第六行,突然就很诗意起来。“我看到了时间的另一个侧面”,这是何等的新颖别致,时间这个令人可以捉摸一辈子的东西,立刻到了可见的三维立体起来。
第二节继续叙述,为增强诗意,老皮老师用“孔”替代本应当的“空隙”,用那个重点部位“笑脸”替代儿子本人。前者是融通借代,后者是重点借代。这里的诗意语言,原来来自对借代修辞格的拓展。
第三节仍然从容叙述,但这里插入了借“模样”替代景况或状况,以小词代大词;同时,又让时间立体起来,且有“到达”之说,于是“感叹”“已渐渐布满了夕阳”。最后用的是双关格,既是“下午五点”的天气景色,也是人生知了天命的生命形象。
试想,如果没有上述诸多的积极修辞的处理,那只能是一篇微型散文了;同时也应看到,如果每行都借代隐喻比拟起来,诗文本就会晦涩难懂,从而自行绝缘大众。所以我特别喜欢这样既有诗意翩然,又有明白晓畅行走的作品。这样的作品,不放弃诗艺,也不放弃大众读者,这才是诗大国复兴的方向。
谢谢老皮老师,我没有白路过你的“铺”子,正如你没有白路过那所小学的门前一样,是各有所得了。
2010-1-16晚上于贵阳市金阳新区。
路过一所小学门前
//老皮
路过一所小学门前
是在下午五点
有许多家长聚集在校门口
接领他们的小孩
在小朋友们的呼喊声中
我看到了时间的另一个侧面
十多年前 也是这样的时间
和这些人一样
我每天在众多的孔中
认领着儿子的笑脸
今天 我路过这所小学门前
无意中找到了
自己过去的模样 我想
我们的一生就是不断地
从时间的一面到达它的另一面
我这样感叹的时候 黄昏的天空
已渐渐布满了夕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