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265|回复: 0

跟小月一路访古-学习宛初之《采一缕风声,踏花拾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1-23 19:20: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跟小月一路访古-学习宛初之《采一缕风声,踏花拾句》(上篇)
文/ 山城子

【题记】
走进《采一缕风声,踏花拾句》这篇诗里,我仿佛跟随一位资深而年轻的记者,一路嵌入五千年文明浩瀚。首站城池乃风雅颂。我跟她一起访问秦风大街的“蒹葭”胡同。


采一缕风声,踏花拾句
文/  小月宛初

窗外,灯光零零碎碎。夜色片片滴落。瞬间的眩惑,
仿似一曲梵音款款奏起。一阕缅邈宛然的行板,沉醉于秦风宋韵的章节里。
轻拾墨韵缕缕,杳杳梅香。。。

【学习-1】
这标题就诗意得别致。别致在这“一缕风声”上。风声本来是呼啦啦可闻之响动,而宛初偏择可视量词“缕”来拟物活用,于是也融入通感的积极意味。不止此,还在前头加上手来“采”。这声音岂可采,一采那定是看得见的奇葩了。而秦风的《蒹葭》当然是奇葩了。
这前边三行“引子”也韵味十足的漂亮。漂亮的直觉来自密集的叠词格的铺排,且双起单收错落有致。依次为:零零碎碎-片片-款款-缕缕-杳杳。诚然,还漂亮在诗人聪颖的遣词造句中的创新搭配上。你看“零零碎碎”给“灯光”一搭配,就省去了大植被(竹或树)的具体描绘,却直接从灯光里感觉到了。不必说“夜色”可以朦胧可以沉静,这儿怎就“滴落”了呢?可这一“滴落”,那疏影摇落灯光的怡然,就“意象”在里边了。情性所致,后边的比喻也水到渠成了。


>>>>兼葭苍苍,白露为霜。

摇起尘封的兰桨,唱咏起秦风里清淡素雅的音律。
“兼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歌者已逝,而诗经里的人儿依然俏立花间。任时光荏苒,任芳菲开落,
却不曾减却分毫风姿。怀着薄荷一般清凉的幻想。

熏风依旧,月色依旧。
似那伊人身旁浮来的阵阵芬芳。
轻舟上,一肩罗绮,流苏般的缕缕青丝,在渐浓的烟岚里
轻柔的舞动。缥缈间,舟楫被袅袅的沉香隐去,消失在天地之间,碧水之上。。。

空阔的江面,等待着夜的降临,等待迟归的玉人,和那一轮常是残缺的月。
些许微薄的余辉,把醉人的流光倾泻于这一片辽远的空寂之中。
而此时的月下,内心承载的不过逝水无痕间,那亘古的殇。
芦花飞舞的岸边,秋水汤汤,苇丛茫茫,男子哀哀而歌:
芦苇密密又苍苍,晶莹露水结成霜。。。

【学习-2】
“唱咏起秦风里清淡素雅的音律。”——“音律”可闻,偏与“清淡”“素雅”相依,就有了品味素餐、欣赏水墨画的感觉。哈,这是创新了的兼着拟物和通感的词类活用。
“怀着薄荷一般清凉的幻想。”——不说这样的比喻能让我们感觉到作者对诗经的喜欢与痴迷。我想说这个“幻想”是否宛初阅读《蒹葭》的别一种探求呢?
我也喜欢这首诗,但觉得其现实意义绝非传统理解的追求伊人的情恋,而是以“伊人”为象征对“理想”或 “成功”的追求的哲理指导。我在《蒹葭的最新翻译与解读》一文中写到:“其实这位伊人,就是一个美丽的人生理想。上下求索,只有顺势才有希望;不可逆道(规律),那样只能会徒劳时间与力量。或者说伊人,就是一个象征着成功的意象。凡事欲要成功,必须循着轨道与方向。遵循了(规律),就容易得仿佛就在水中央;背道而驰,艰难险阻没商量。所以说,《蒹葭》应当是诗经里哲理的篇章。(见: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6726470100fb8c.html
但读到最后,小月宛初依然采纳传统,抒情成“那亘古的殇”。这不奇怪,毕竟学院的教授们都这样本本相传的,而我这样的一个在中学教政治的普通教师,人家说我胡扯,甚至也是应该的。不然,我怎么没去当教授呢?
但我依然青睐小月灵动漂亮的诗文本。
“熏风依旧,月色依旧。”——这样的句间复沓,古色古香。
“缥缈间,舟楫被袅袅的沉香隐去”——“沉香”的气味是归嗅觉的。偏用“袅袅”来形容,那香就浓郁得可视了。这又是拟物与通感的兼类活用。美呀!
     说江面“等待着夜的降临,等待迟归的玉人”——这是拟人格与复沓格的融合,音韵和谐而美丽。
“些许微薄的余辉,把醉人的流光倾泻于这一片辽远的空寂之中。”——这里的“微薄”与“倾泻”是形容词与动词的比喻式活用。我们知道,固态的或液态的物体有厚薄,液态的物体可流动。所以在行文中省略了有厚薄、可流动的喻体,而将应当与喻体搭配的形容词或动词直接搭配,就形成了这种新的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的多种创新,使当下崛起的散文诗和自由体新诗,格外地缤纷美丽起来。虽然,也有不明就里者东施效颦,致使读者与文本面面相觑而哭笑不得。但毕竟有文化根基如小月的人,一驾驭就得心应手。这是主流。

2014-11-22于观山湖

•
跟小月一路访古-学习宛初之《采一缕风声,踏花拾句》(中篇)
文/ 山城子
【题记】
这一站驻足宋代这样的大城池,我跟随小月来到赏词大街,专访钗头凤胡同。大家都知道,这里住着大诗人陆游,也住着著名才女唐婉。他们俩的故事长传不衰,这到底是何原因,也许这次采访能弄明白?

>>>>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玉影空留墙上客,梦也惆怅,觉也惆怅。
每每读起唐婉的《钗头凤》每每都感伤支离。每次都潸然有泪滑过。
唐婉,这个因陆游而让我们牢牢记住的女子。

一阕《钗头凤》传唱了千古。
曾赚取了后人多少眼泪?人成各,今非昨。一怀愁绪,几年离索。春光依旧好,而人呢?转身便成沧海。已不复当初的,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你的玉盏,我的玲珑指。款款深情无限。怎奈,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

生命,本就是一页纸鸢,脆薄如斯,轻若虚无。而爱情何尝不是如此?一场风雨一场寒。
再怎么娇艳的花,也需要和风的抚慰,细雨的滋润。沈园的悲词,留下的是沉积的宿命。
任何的俗事风雨,都将是亡失的痛。何况是来自那个封建时代。能如何?又能如何。
所有的聚散都是无泪的辗转。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恹恹而处,病魂如索。
一个人,一床梦凉,斑斓如许,凄然如许。誓言已在枕畔生根,而花已枯萎凋零。不经意间,腮边有泪,却要偷偷饮下。子夜未央,边塞的角声催落瑟瑟清寒。谁在轻拢慢捻那一缕淡淡的忧伤?
一帘凄美的寂寞,隔着梦影,铺满落花如雨的小径。曾经的素颜女子,今已韶华竟白头。
往昔,不止是一场梦,更是一场破碎的梦。不堪回首。
•

【采访简录】

小月先拜访了唐婉。已弱不经风的她慢开桃眼(哭红的),轻声说:“谢谢宛初。溯史而来,姑娘辛苦了。”
古今女子相扶入座,自有丫鬟香茶伺候。
小月宛初:每每读起您的《钗头凤》,每每都感伤支离。每每都潸然有泪滑过呀!

唐婉:唉!都因为他(陆游)。那日随官人(后夫赵士程)来沈园,不期与他邂逅。遂差人送餐饮过去。他偏多情写下《钗头凤》,下人拿了回来承上。奴家已泣不成声。
小月宛初:那您的这首是?
唐婉:悲戚至极,当即和他的呢!
小月宛初:哦,哦!已不复当初的,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他(你)的玉盏,您(我)的玲珑指。
唐婉:是啊。你看他写的“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
他是追悔莫及,竟连用而三矣!
小月宛初:记得您和的是:“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这最难的是您的“瞒,瞒,瞒”啊!
唐婉:……

【阅读学习-3】
“梦也惆怅,觉也惆怅。”——这样的句子放在第一行,就抓人眼球。多么音韵和谐的排偶复沓呀!延续到第二行叠格的“每每”复沓,风情绰约的模特步行文就开始了,令人美不胜收。
“人成各,今非昨。一怀愁绪,几年离索。”——前引唐婉的句子,后引陆游的句子,竟这样地浑然天成。这不能不让我对小月宛初刮目相看而产生了佩服。
第三节进入感叹,一叹生命,二叹爱情,三叹宿命,四叹社会,五叹聚散。这样地叹过,一个广涉文化而多思善感的当代女大学生的形象,也就跃然纸上了。
“一场风雨一场寒。”——这是改造俗语“一场秋雨一场寒”的美句。美在这个俗语“一场”的铿锵复沓。当然,以“风”换掉“秋”字,其内涵就从自然转入社会了。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顺手拈来的唐诗名句(出自刘希夷《代悲白头吟》),用得恰到好处啊!刘希夷的这个句子糅双叠、复沓、回环、对仗四格于一炉,引用一回很增美呢!
“谁在轻拢慢捻那一缕淡淡的忧伤?”——动词性的联合短语“轻拢慢捻”与数量词“一缕”,都做了拟物式的活用。前者仿佛让读者看到了江州司马面前的琵琶女了似的;后者使“忧伤”的情绪,也如一匹白绫似的了。
“不堪回首”——或许就是诗旨的含蓄吧?那样的时代是一去不复反了。

2014-11-23于观山湖


跟小月一路访古-学习宛初之《采一缕风声,踏花拾句》(下篇)
文/ 山城子

【题记】
离开那伤心的宋城沈园,我们一路返回大清的京都来。小月宛初说,老哥你找个地儿,先歇了吧。我要独自在这皇墙根儿坐坐——这里距离明珠的相府很近,或许恍惚间,能见到他家的大公子……年过七旬的山城子自有灵犀,赶紧一个筋斗翻回当下。回家泡了一杯湄潭翠芽儿,就打开了笔记本,调出这位女大学生的美文,一边品茗,一边学诗了。


>>>>只如初见,何处秋风?

幽窗冷雨,枉然千古。香扇挥处,一路循你而来。
一曲,人生若只如初见,令多少人怅惘过,迷失过。
似那满庭斑驳的花殇。看过之后,软了心扉,疼了记忆。尘世上,
你错饮了寂寞的酒,寥笔清愁,无处话凄凉。

在不可知的人间,那些不忍回味的思念,弯了弦月,瘦了诗词。
容若,你的梦里,几曾小影绰绰,依稀着旧时那个温婉的人儿。而微茫之中,
却无处可寻那时的风情万种。一别如斯,错过的却是一生一世。

红尘如梦,何曾梦觉?当旧颜新识,
全部执着的感情,在渺茫的时光里,随碧海沉烟偷换了春风花月。
再回首,不过空空如也,无可填补。一场人事皆非的慨叹,一场烟花若雪的凄楚。
所有的窗口,所有灯下徘徊的身影,都隐忍着美而悲伤的往事,
都等待着光阴的消损。纷繁的世界里,潜踽默行。在心路上错落着深浅的印痕。
一抹清绝,一脉隽永。一切凋零的往昔,伴着冷月凉音。笙歌再起时,拂去薄薄纤尘。
漠然一笑,落地成岚。

抚弄低垂的发丝,独坐在如水的夜色里,轻轻的,怅然沉浸。
容若,这个让我时时记起,又时时感喟的,亦如烟花般寂寞的纳兰公子。
今夜,你落落长衫,磊磊风骨,会泊在谁的梦里,缠绵几许,刻骨几许。
一朝才子,隔世为知音。

夜,如网。如烟。
                                                         
                                                  于十月末端。碎碎念。
•
【阅读学习-4】
还是从全篇说吧。读第一遍时急速而过,但见佳词丽句应接不暇;读第二遍时稍稍从容,才有些眉目若隐若现;读第三遍则是复沓顶针而回环,这才觅得了诗人的心思。心思成路,山城子顺路而下,就有了这样的学习笔记。
青春成熟时节,不再是情窦初开的年龄,学识亦非少女时代了。所以这篇分为三个章节的散文诗,实在是小月宛初的爱情观的诗意展示。食人间烟火必有七情六欲,而且不论男女都要谈婚论嫁的。面此,有知识的人必然会用自己的智慧来规划自己的爱情生活,并将其置于业已形成的观念之下。
观念之一:要像《蒹葭》里的诗主体形象那样不畏艰险地持之以恒地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这就是第一章节所蕴含的诗旨吧?
观念之二,无论如何,也不能失败,不能演出沈园那样的悲剧来。
观念之三,如果说出个标准来——当然要风度翩翩而强悍大气,才情横溢七步成章,追求浪漫而淡泊名利的伟男。举个例子说吧,比如清代满族词人纳兰性德。只可惜这公子哥早生了三百五十年。否则,也是个大三的学子了。
“幽窗冷雨,枉然千古。香扇挥处,一路循你而来。”——这里的“你”就是纳兰公子了。用的是“循”而非“寻”,不是寻找而是一路相跟着呢!这一开头就心痴得亦步亦趋了。
顺便敬告那些爱情的觊觎者,先掂量掂量自己有否纳兰容若(字)那样的重量(相府长子、御前侍卫),那样的修德(视功名权势如敝屣),那样的才华(王国维说:“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那样的才干(康熙曾委派他到黑龙江呼伦,查勘沙俄侵扰情况,并安抚达斡尔边民;辑有《全唐诗选》和《词韵正略》),那样的志向(淡泊名利),那样的成就(24岁《侧帽集》《饮水词》,汉文老师编纂他诗、词、 文、 赋为《通志堂集》)。掂量之后,方可投石。
这可是个才与情并茂的执着女子。你看她第三章节的小标题“只如初见,何处秋风?”乃引自纳兰性德的词《木兰花•拟古决绝词柬友》 首联“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山城子哑然拍案,这种掐头去尾的引用,具有隐匿痕迹浑然天成的别致美。而以此为标题,已经暗含了选对成伴,就要有白头偕老的执着。看来第三章节的内涵不仅仅是心仪标准的问题,还表明了诗人那种两人“慢慢变老”的笃诚的心意。

•
【阅读学习-5】
这里只说第三章节。
不想再说那些创新或拓展的词格与活用,如何诗性了诗文本。我只想探究这个章节何以铺陈得这般情意深深又缠绵悱恻?
深深情意不仅融入了纳兰容若的佳词丽句,尤其还在“你”“你”当中,亲切地直呼其字“容若”“ 容若”,面对面触膝了一般。
而悱恻缠绵,是因为大量地动情地使用了复沓排偶句式,而从音韵上造成了这样的阅读效果。请看诗文本中灵活适时地穿插的这些美句子:
令多少人怅惘过,迷失过。
看过之后,软了心扉,疼了记忆。
那些不忍回味的思念,弯了弦月,瘦了诗词。
一场人事皆非的慨叹,一场烟花若雪的凄楚。
一抹清绝,一脉隽永。
今夜,你落落长衫,磊磊风骨,会泊在谁的梦里,
缠绵几许,刻骨几许。
夜,如网。如烟。
——以上,八处之多的穿插,有效地增强了缠绵悱恻的深挚的情感。从语言艺术的角度说,这样的穿插,避免了古代赋体的拘谨,反而显得自由自在地美丽了。

2014-11-23于观山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