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033|回复: 1

如何处理现实与虚拟题材·卢兆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7-30 01:36: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如何处理现实与虚拟题材

  在我们远去了“语言时代化”的写作之后,诗的真实性、个性化是极其宝贵的。而所谓的真实性,即从诗人的自身经历或经验出发,传达诗人的真情实感,而不是戏剧性的角色扮相。这一角色是由演员来完成的。诗人不是演员,是地地道道的真人秀。除了语言的包装之外,别无饰物。这就是诗和诗人。当诗人表现外部事物时,也应当是诗人经历或阅历的一部分,这是题材的基本选择,和诗人的艺术性创作是两回事。
  诗舞的假面(马甲)用于自由发挥、练笔是不错而有成效的。但在场中,我以为不用马甲,诗人真诚地展示自己,寄赠唱和,同样不失为诗舞的情趣。当然特定的场景的设置无可厚非。
  不错。诗人的创作不必拘泥于“事实”——这是就叙事诗、史诗(诗人不可能知晓全部的细节,只能凭想象和虚构)等范围来说的。而一般意义上的抒情诗、咏物诗、哲理诗、寄怀诗,这一类诗可以说表现的就是诗人自己——诗人的内心真实。
  当下诗自进入网络以来,可谓日益丰盈。但较之于朦胧诗以降及至下半身、垃圾派,其真实性是大打了折扣的。好是好了,没有多大的争议,有观赏性,却欠缺真实性。(当然不是全部)
  作为转折的朦胧诗除了反思外,另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提供诗的题材真实性与艺术真实性的统一。为此宁可不屑于表现自身之外的生活——说白了就是只表现诗人熟悉的题材与内容,哪怕是苦思冥想。
  诗的当下性,即现实性,真实性。而历史的、虚拟的甚至虚幻的,这些题材不是不可以写,但诗人必须站在诗之外,而不是为了表现诗人自己。这样的自己只是一个假如。所以对于史诗、叙事诗,读者听故事、关心诗中人物的命运、事态的发展,而不会围绕一个假如中的诗人。因此在这样的题材里诗人想表现自己往往会适得其反。当然诗人用来展示的个人的创作才能又是读者所赞叹不已的。所以诗人一定要理清现实与虚拟不同的题材间的不同的表现方向。

                                                   卢兆玉   2016.7.29
发表于 2016-8-14 18:35:2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以为不用马甲,诗人真诚地展示自己,寄赠唱和,同样不失为诗舞的情趣。当然特定的场景的设置无可厚非。


点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