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6-8-30 15:27:3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读先生长文。
虽系一种梳理,但这梳理是大有必要的。一些诗作者的自生乱象,固然与诗人写作时的情绪有关,但事理不清、诗理混乱,又未形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匆忙下笔,难以讨巧是自然不过的事。纵然作者要表现的主题如何深刻,题材如何突出,也因这自生乱象淹没其中……所以清晰、条理,这些看似与诗人的才气毫不相干的东西,实则是诗最基础的东西。如一个人跳跃得再高,若没有起点,怎样显示出你跳跃的能力呢?天马行空吧!但我想多数的人(如果不是铁粉)是不会欣赏一个与你无干的人在天马行空的,尤其是文学这一块。换个角度——当作者成为读者时,他也不愿意接受被他人搞得云里雾里的。
从鉴赏的角度,村氓先生的“根据认识论的观点,认识任何事物都是从现象到本质,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逐步认知。鉴赏诗歌亦如此,先粗看眼前的文字是否具备诗歌的外部特征:分行没有。应当指出,诗歌文字必须分行排列,但分行排列的文字未必是诗歌。第二步就要打量这段文字的长相如何?属于诗歌中的那一类别?音韵的美往往也是非常动人的。进而再去静下心来品味这首诗是活的还是死的,有没有生命和灵魂,展示了怎样的艺术画面和情感内涵,有着怎样的艺术特色和艺术魅力。”是说得最地道的。当然,中国古典诗歌是不分行,也不分节的。只有宋词留下了明确的上下两阙,也有多阙的,那其实就是现在的诗节。自然这是题外话了。但在当下“分行”确实是我们多次讲述过的那样——成为诗的外形的唯一标识。读者阅读诗歌,首先入眼的就是有没有分行。
这表象正是引你进入的门面。所以规范一点的不仅要分行,还当分节……当然崇尚自由的人可以视而不见的……但注意一下又有何妨,难道就失去自由的架子了……你就成了一个循规蹈矩而有失身份的人了……
借村氓先生墨宝,附言一、二。
2016.8.29 观去忘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