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158|回复: 3

初学者如何掌握格律诗的平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7 17:33: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对于初学者来说,哪怕就是死记硬背,都要记住格律诗最基本的四个句式:
1、平平平仄仄
2、仄仄仄平平
3、仄仄平平仄
4、平平仄仄平

你先不要管这几个基本的句式是怎么来的,它的生成有什么规律,反正你只要记住这几个基本的句式就行了。

这四句按这个顺序排列已经构成了一首五言绝句。如果要把它变成七言绝句,只需在句首加上两个字的平仄即可:
1、【仄仄】平平平仄仄
2、【平平】仄仄仄平平
3、【平平】仄仄平平仄
4、【仄仄】平平仄仄平

五言变七言的方法:句首平则加仄,句首仄则加平。

值得注意的是,这四个基本句式中的任意一句都可以作为一首格律诗的起始句。
一首格律诗的起始句确定以后,就可以运用“对”与“粘”的方法得到后面的句子。
“对”是相对于“出”而言的。自古作诗,有出句必有对句,有对句必有出句。通俗地讲,上句为“出”,下句为“对”。
如果出句(上句)是:仄仄平平仄
那么对句(下句)是:平平仄仄平。
要求是,平出仄对,仄出平对。
“粘”是相对于“对”而言的。有对句必有粘句,有粘句必有对句。通俗地讲,一首格律诗除了起始句外,偶数句为“对”,奇数为“粘”。

感觉上,出句与对句是面对面站着,对句与粘句就是背靠背站着。下面标注说明:
1、仄仄平平仄(出句)
2、平平仄仄平(对句)
3、平平平仄仄(粘句)
……
要求是,平对平粘,仄对仄粘。
有了起始句,我们就可以对粘出若干句子,具体流程就是:
起句——对句——粘句——对句——粘句——对句……
对句终结,粘句过渡,无论多少诗句都可以用对粘的方法生成。下面,我们以五言为例,用四个基本句式对粘出四首绝句和四首律诗:

绝句
一例:
平平平仄仄,(起)【平起不入韵】
仄仄仄平平。(对)
仄仄平平仄,(粘)
平平仄仄平。(对)

二例:
仄仄仄平平,(起)【仄起入韵】
平平仄仄平。(对)
平平平仄仄,(粘)
仄仄仄平平。(对)

三例:
仄仄平平仄,(起)【仄起不入韵】
平平仄仄平。(对)
平平平仄仄,(粘)
仄仄仄平平。(对)

四例:
平平仄仄平,(起)【平起入韵】
仄仄仄平平。(对)
仄仄平平仄,(粘)
平平仄仄平。(对)

律诗
律诗是绝句的叠加,但仍然是运用对粘的方法得到的。

一例:
平平平仄仄,(起)【平起不入韵】
仄仄仄平平。(对)
仄仄平平仄,(粘)
平平仄仄平。(对)
平平平仄仄,(粘)
仄仄仄平平。(对)
仄仄平平仄,(粘)
平平仄仄平。(对)

二例:
仄仄仄平平,(起)【仄起入韵】
平平仄仄平。(对)
平平平仄仄,(粘)
仄仄仄平平。(对)
仄仄平平仄,(粘)
平平仄仄平。(对)
平平平仄仄,(粘)
仄仄仄平平。(对)

三例:
仄仄平平仄,(起)【仄起不入韵】
平平仄仄平。(对)
平平平仄仄,(粘)
仄仄仄平平。(对)
仄仄平平仄,(粘)
平平仄仄平。(对)
平平平仄仄,(粘)
仄仄仄平平。(对)

四例:
平平仄仄平,(起)【平起入韵】
仄仄仄平平。(对)
仄仄平平仄,(粘)
平平仄仄平。(对)
平平平仄仄,(粘)
仄仄仄平平。(对)
仄仄平平仄,(粘)
平平仄仄平。(对)

平起,就是起始句第二个字是平声。
仄起,就是起始句第二个字是仄声。
入韵,就是起始句最后一个字是韵脚(平声)。
不入韵,就是起始句最后一个字不是韵脚(仄声)。
至于七言绝句和七言律诗,按照前面所讲的方法,只需在五言绝律的句首加上两个字的平仄即可得到,这里不再赘述。


【小结】格律诗,包括绝句和律诗,算上五七言,共有一十六种格式,如果要一首一首地背诵这些格式口诀,势必有很多困难。其实,各种格式口诀是不需要背诵的,只要懂得变化的规律,各种格式就会烂熟于心并运用自如。这个变化的规律就是以基本句式作为起始句,运用对粘的方法衍生出其余句子。我们还可以运用对粘的方法创造出十句、二十句乃至上百句的排律。


下面对平仄运用中的疑难问题作说明:
1、在出句与对句的对应关系中,明明要求平仄要相对,但为什么会有平仄不相对的情况?
如:出句“平平仄仄平”,按平仄相对的要求,对句应是“仄仄平平仄”,但结果变成了“仄仄仄平平”。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平仄运用要照顾到格律诗的韵脚。格律诗的韵脚押的是平声韵,一般不押仄声韵。在出句“平平仄仄平”与对句“仄仄平平仄”的对应关系中,对句最后一个字是韵脚所在位置,所以应该用一个平声字,这时候就要把不是节奏点的第个三字改成仄声字,结果就变成了“仄仄仄平平”。
2、在对句与粘句的对应关系中,明明要求平仄相粘,但为什么会有平仄不粘的情况?
如:对句“平平仄仄平”,按平仄相粘的要求,粘句也应是“平平仄仄平”,但结果却变成了“平平平仄仄”。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因为粘句不入韵,不入韵就说明需要用仄声字,如果粘句还是“平平仄仄平”就不符合要求,需要把此句中最后一个字改成仄声字,这时候仍然要把不是节奏点的第三字改成平声字,结果就出现了“平平平仄仄”。
3、关于“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规则。
为什么要“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呢?原来,诗句是有节拍的,一般是两个字为一拍,第一个字是节拍弱音,第二个字是节拍重音,节拍重音就是节奏点。格律诗有单个字自成一拍的,这个字就是这一拍的节奏点,一般为诗句最后一个字。
节拍弱音字处于一三五的位置,节拍重音字处于二四六的位置。属于节拍弱音的字因为无关紧要,可平可仄,于是便有了“一三五不论”的说法。
而属于节拍重音的字因为相当重要,平仄固定,不能随意变动,于是也就有了“二四六分明”的规定。
 楼主| 发表于 2018-1-10 09:46:0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诗观

不求名来不求利,
但求存于天和地。
升天圆月众人赏,
落地孤芳独自怜。
表情达意志要明,
再讲韵律无可非。
为求字稳食无味,
希冀词贴寝不安。
世间万物成文章,
不拘一格谱诗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