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037|回复: 12

[选稿] 09-08《诗文综述》栏目选稿跟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7-25 16:09: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选稿兼编审山城子、飘然而至)

·同题
·阅读与欣赏
·文理

注意:截稿时限为当月10日。
发表于 2009-8-1 08:40:42 | 显示全部楼层
问好飘然而至!!!!!
发表于 2009-8-1 08:45:54 | 显示全部楼层
读黑马王芥并序  文/鸣之
       ——品味王芥《近期短的》(一组)及其它

题序:在这组里,作者以一种平静淡雅的对话方式,抒发了“近期”的情绪。但尽管未标出主题,且以“近期短的”注释在这组里可能出于几个时间段,是纠集和梳理的随笔及札记短文,却如细细地用心构造了一般,并突出了“我”与“你”倾心倾情的沟通。
稍稍有些另类的是小标题采用了字母排序的形式,而未用传统的数字或其它命题进行抒发,余以为一是如前所说,是一种“整理”和“涌动”,是把自己的近期感受拿出来和朋友们交流和分享,二是可能不想让贯穿式的“主线”扯束缚自己恬静清淡的倾诉心绪,而恰恰是这自然流露和信笔飞扬的笔触,把蕴藏许久的真挚缓缓地淌出来更有品味的余香,又似诺多闪着不同光泽颜色的珠子,在真情幽静的主线上,巧妙而精致的穿引起来,一如作者阳光奔放的释怀,坦诚,真挚,热烈。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
1。品王芥这小子之文情
从一开始,这文情便覆盖了整个的叙述意象,如“你要用怎样细致的宁静/堆植这些花/送给谁/如潮汐般在夜晚悄悄靠岸”。既朴素又含蓄的语言,文未至,情已先临。而这里的“你”也非倾诉对象的“你”,是以设问句的形式,叩问自己心属所在,并借景于海边水与礁石的置换,以“花”的形容,把久盼的期待、慢慢地渗透其中。然而,“心灵的至福,是安宁——/只是安慰”的出现,显得有些多余,第二节如改为“倾听你不再呼唤的慰藉/那些呼唤已化作礁石的/正如/你植的花”,将更有延伸性。与此章抒情及结构类同的还有“D”和“J”。其也为第一节漂亮,而“J”则更显干净,让人回味。在作者的另一首(致盈盈.宁静与雪)里,更把这种文情并茂的手法展露的尽致:“假如黎明有一只鸟儿飞来/我一定相信它就是白荷的仙使/推开窗子,我将请它栖在我思念的发上”,以及“我曾梦中邀请雪花/在你睫毛上作一次短暂停留/然后我透过水晶抓住所有陶醉的表情/再转身种植于冬日的雪野/好在黎明到来时,发出醉人的芬芳”,非常散文化的语言,透彻而含蓄。

2。读王芥这小子之诗味
在王芥的这组里,大致分为了几种抒发情绪的,情味相融、语言舒展、情理贯通、结构多变。味道十足的当属F:“我需要枕着一些干净的诗句/入眠//不然就让我带走七块/洁白的天花板/交给夜晚游离的灵魂”,但不知为何是七块天花板呢?而枕着干净的诗句入睡和交给夜晚游离的灵魂,当然也不是天花板那么简单,这便是作者的诗歌情结和对事物思索的宽解,让人回味无穷。此风格让偶想起李晓泉的(切开我浅浅的诗歌·那些花),通过情景和意象的置换,让内心的感受在思绪的蒸发中得到宣泄:“那些花静静地开起来,在山坡/像一只只阳光捂热的羊羔,从地上/抬起头来”,以及“我要攥着一张小小的车票,离开夏天回北方去。夜色里缓缓移动的车/将芬芳打出一个洞/那些花,那些花,在回眸瞬间/依然摇动着洁净的群裾”。同样是以是一种静谧和悄然而至的笔触,于外在物景作为心理活动的衬托下涌动情绪,既是对失意爱的挽留,也是对自己真挚的执著而肯定。除了意象的“牵引”效应外,更是把淡淡地幽香放在了开始。而那些已经置根于记忆中的美好能够摆脱么?至于那“七块洁白的天花板”,想必是引用了一个故事或典故(有许多),建议加注。以期让更多的朋友分享和品味诗歌的内涵及手法应用。

3。感王芥这小子之心声
“很久以来我一直不知道/别后重逢/我是否能够结结巴巴/说些什么”在这节里,我们会感知作者涩涩的期待与焦苦,“然后你依约而来/就像一个清新的黎明”,而“如初阳透过枝叶/淌满小路”的正是你的心声,语言美的极致让人陶醉,既能当面表达又可文字抒发,洋溢着干净的纯粹。与此类同的风格还有“有谁看到(大约只有风吧)/我跪在雪上的魂,手持玫瑰/殷切地等着白雪公主/醒来”一样的那种委婉而透彻,只为“我”怕“隔着玻璃,我看不清,那可能的/空房,里面红红的腊烛/是否倒置”。由此联想起王芥兄弟去年因父亲治病,芥每日候榻于侧及感人肺腑之言辞,更是浸透了这种情绪:
   5点就起床了。其实我睡得并不早。
  七月的早上是清凉的,无风,凝止的空气却没有丝毫的燥热。看上去,今天也许是个阴天。对着白茫茫的天空,我知道自己是无神的,也是无助的。
  打开电脑,收到部落朋友这样一张纸条:“长久以来,不能管理圈子.缘于父亲新逝,母亲又病,为人子,心疼而情伤,希望朋友能够理解.云在此,提醒所有朋友:不但要注意自己的健康,更要善待双亲,珍惜亲情,毕竟生命不能承受失父之痛! 云切切告之。”我的回复是:“感谢,你的话让我流泪了,我昨天刚刚陪父亲去了医院,医生说情况不理想,周六复查。”是的,我看着就止不住泪流满面,包括现在我打着这些字。
  我要去陪我的爸爸。
  朋友们,我不得不向你们告别。自到部落,承蒙各位关爱与帮助,大家也都是以自己的能力去创造那一方温馨,建立了属于自己也属于朋友的那份真情实谊,而我也默默地记忆着每一个会员与朋友的面孔--无论从文章还是从聊天,我一直记忆着在部落与春意的每个感动的画面,我平常不怎么表达我的感受,今天分别,我要告诉你们的是:你们永远在我心灵深处!当然,我偶尔也会回来与你们一叙别意的。
  此处就不一一道别了,大家珍重。春意盈盈交由小朵呵呵全权负责,狼君及其它管理员同协之。春意不管遇到任何困难,我相信她依然会良性发展下去,因为,如果春意在我们心中,春天就不会老。同题诗歌交由北君全权负责,这是一阵地,坚守吧。诗歌时代、诗意人生、文学艺术管理员之职同时请辞,对不住各位了。
  我会回来的。再见。
                              ——王芥:《再见,朋友们》 2006-07-12 10:58

4。叙王芥这小子之人理
在这篇里也有一章是写给在下的,见“G”。而透过那土黄的网页、那得意的笑,无不渗析出我们常以手机短信互致问候和家人的祝福,那乐观向上的精神和理解,和不管有任何困难都能笑着面对的勇气,也是我们兄弟俩相互鼓励的启迪。但其在这组里安插的此章还是较生硬了些。
偶与王芥兄弟的相识,是几年前在他常去的坛子“红叶飞扬”。那时我们常就某篇网友的作品进行讨论,话题也较宽广,大至作品的主题、结构,小至文字的语法及标点,甚至一篇休闲小品文的内容和手法都是交流的题材。后来他到西桠注册后,针对论坛当时的不良帖子和争吵,力主团结合作、抵制歪风邪气,倡导正直写作,也成了在下推心置腹的好友。这在他的《给鸣之的十四行》诗歌中浓郁的表达了这些情感,“以飞翔的姿势/你把伤结吸收为骨翅/昨天的几场大雨,裹着黑风/不过是冲走了鹰巢的几根树枝”,以及“你飞过大海、高山/平原与森林,还有那些小河/用温和周游着眩目的光芒/而我,却看到你赤诚而坚定的眼睛”,抒发了我们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相互理解的友好关系。再到后来有了创办西桠在线网刊《读品在线》的想法时,我们(还有观云兄)的认识和观点以及论坛的发展计划,竟也极其地相似。恰如“我们在期待/你挥着羽扇笑立在一个门口/用纯洁与高雅,迎接,我们,回家”。
当然,最后的两章中,都是第二节写的也最好、也非常具有灵气,余以为也赋予了人之情理的脉络,让人在欣赏作者构建了优美意境的同时,无不对其飘逸的遣词和赋情而赞叹:
“我就想你的箱底,是否有一样的红袄/回头寄我女儿/下雪时穿上。她会帮你的红袄/圆一个梦吗”。“如果不是/三四朵花开,你怎么会在淡静中/收获喜悦。而我又怎么会在落叶中/收获诗句”。



附:《近期短的》文/王芥
A:

你要用怎样细致的宁静
堆植这些花
送给谁
如潮汐般在夜晚悄悄靠岸

“心灵的至福,是安宁——”
只是安慰。
不再呼唤
那些呼唤已化作礁石
正如
你植的花
B:

在小屋种些草
微笑的草,老的时候会开花

在小屋点点滴
碎碎的滴,老的时候会结晶

老时
年轻就在草滴之间
一闪一闪
C:

200多首古曲(百年经典的)
我逐一试听
寻觅一玫
因为流浪而丢失的远香

那年荷塘之边
陪清莲与月光一起聆听
以为渔舟唱晚
你我可以清楚地看到
音节安祥地
潜入了草绿的细胞

丢了,因为张狂的追求
寻着它时泪水涌动
感觉不到
只有耳茧突然剥落
所谓忠爱
所谓痴心不改
刹那间明亮地涌入
一种满足,安祥地复活
D:

那支曲,江南春晓
我以为挂在墙上
很久没换了,有些老

今个清晨
我听到雨声
从墙上传来

再挂几日,等雨停了

E:

很久以来我一直不知道
别后重逢
我是否能够结结巴巴
说些什么

然后你依约而来
就像一个清新的黎明
语言臣服于宁静,只有微笑
如初阳透过枝叶
淌满小路

默默走走吧
解释与絮叨,识趣地躲开

F:

我需要枕着一些干净的诗句
入眠

不然就让我带走七块
洁白的天花板
交给夜晚游离的灵魂 

G:

在鸣之土黄的网博上
突然感觉对我的诗--他有点不屑

他喜欢敏锐的视角和语言,而我
喜欢简单的盈盈

对着他的头像(那得意的笑)
我用目光狠狠地--挖他三次

他依然得意地笑
 --我就有些不屑 

H

隔着玻璃,看这个世界第一场雪
完成一种莫须有的拒绝

因此雪可以从地上
飘回天空,显像一种绝妙的乱套

有谁看到(大约只有风吧)
我跪在雪上的魂,手持玫瑰
殷切地等着白雪公主
醒来

隔着玻璃,我看不清,那可能的
空房,里面红红的腊烛
是否倒置
I

不用担心雪不喜欢江南
要不然这样
从此你叫雪,我叫江南

J

最好下些薄雪
最好,雪下有花
比如茉莉花。那么
日出之时,伴随一些湿润映上脸
一些感情
返老还童 

K

乖,别怕我失眠
这不是夏天
睡不着的冬夜
可以尽情地品尝
浓烈的,想你的
温暖 

L

清晨我看到一个穿红袄的孩子
一蹦三跳,在人行道上小跑
她追赶前面的伙伴
书包和她的小辫子也一蹦三跳

我就想你的箱底,是否有一样的红袄
回头寄我女儿
下雪时穿上。她会帮你的红袄
圆一个梦吗

M

落叶一地
如果不是
你为茉莉花换下花盆,它怎么会在冬天
像幸福一样开放

如果不是
三四朵花开,你怎么会在淡静中
收获喜悦。而我又怎么会在落叶中
收获诗句

———————————————
发表于 2009-8-1 08:53:13 | 显示全部楼层
给王芥书

王芥兄弟:
    
  你好!那日你来中成注册之时,正是我短期外出之际。其时我习惯性地打开电脑,想看看有无最新的贴子,无意中却浏览到“王芥报到”当时我心底一热并有些感动:王芥终于来了。
  王芥和鸣之、七星宝剑与我之间是有所不同的,这不同在于我和鸣之、七星宝剑有过多次网络交流,相识的时间也长一些并于彼此间称兄道弟,时不时地还多几份调侃,所以是很熟悉的朋友。因此若他们的受邀而不来,那我多少是有点“耿耿于怀”的,说不准存心也会找他们个难看,抖动一个我心底的“愤怒”。然而王芥若不来,我则无话可说(尽管我心底十二万分的期盼),因为我们之间的交流这之前确实不多且王芥又有自己的《春意》圈子而且很忙,这让我想到了成林子(虽然来了,却只露了一次脸就不见了踪迹。尽管我对自己说:林子一定是因为很忙,才暂时地抽不出身来打理中成之事。一有时间他一定会来的。因为这之前有个华语现场的不同于一般的情谊,且又可以称为情如兄弟。当然我心里也很有一份自责,那就是北方网的事——我前后挂了两次职,但一次都没有做好,所以现在也自觉无颜邀请“北方”的网友如阿凌等来中成一游。)
  王芥又和山城子、天荒一隅、无哲兄以及华语的其他一些朋友有所不同,因为我与华语朋友之间大多保持着一些联系,且多为同龄之人,同龄之人自然多一份亲近,所以受邀而来中成本是两厢可为之事。这里借给王芥之书向山城子兄、天荒一隅兄表达我最诚挚的谢意:感动你们为中成网近来所做的近于奠基式的书写!中成的未来将永远铭记你们!祝二位笔力雄健!在华语,在西里西桠,王芥与我虽有几次交流,但还没有建立在贴子之上,其时由于我(最近一两年来)情绪的极其低落,自我感觉缺少此前对“贴子”的热情,所以也就很难传送出那种人与人之间因文字而产生的那份真挚。我给王芥发出了有关中成的消息……
  “王芥报到”让我眼前一亮,心底一热,但因为要急于出差,所以很是匆忙地回了个贴子就走了,这一走就是三天。三天,我想着中成,想着中成的同事,鸣之、宝剑、城子兄,天荒兄,小小草,覃乙峰,穆桂荣,飞来飞去……(我没有理由不想到他们),想到我因为急于外出可能对朋友如王芥兄弟的怠慢……昨日回来,我十分疲倦,本来打算多回几个贴子的,因困乏怕回贴有误,所以没敢多回。今早起来,再次回了王芥的贴子,意犹未尽,一时间感觉有许多话要说,于是就想到了那久违的书信。进而还为中成增添了一个新专栏《诗友通信》。其实在“信”中是可以无话不谈的,信息,情感,谈天说地,论诗侃文,几乎无所不包。信,书信,又何尝不是先于信任与诚信呢?否则,怎可轻易落笔于他人。
  王芥兄弟在回贴中,说道:“春意已加入中成网链接,稍后大力宣传。”这又让观云一喜,当然也是观云所盼望的,毕竟中成在建站之初,外界知之甚少,其实就是观云忘我这个ID虽然注册数年了,但在网上又有几人知哓呢?只是为后来着想,知不知到观云忘我没有关系,但一定要让更多的网友、诗友、文友知道有一个忠实于诗学、文学与自由和人生的中国成人诗歌网及其论坛的存在,并时刻邀请和恭候他们的到来!
  中国成人诗歌网是一个基础于诚信、友善、交谊而又忠于诗学、文学,崇尚自由,写意人生、人性的客观存在。中国成人诗歌网会在它的众多园丁的精心呵护之下一天一天地长大成人的。
  中国成人诗歌网有王芥兄弟及《春意》的加盟,一定会离目标更近。知觉和直觉都告诉我:王芥的热情与活力是观云所不及的。再一次感谢王芥兄弟的注册,并破中成首例代表中国成人诗歌网管委会,向王芥发出公开邀请,邀请王芥出任中国成人诗歌网论坛总版主在七星宝剑、鸣之、山城子、天荒一隅等兄长的支持下与小小草(现为中国成人诗歌网站务助理)一起早日主持论坛并处理论坛除发展方向及规划之外的一切事务。
  祝王芥兄弟
事业有成,万事如意,幸福与快乐同在!盼复。

                观云忘我 
                09/04/04于中国成人诗歌网论坛
发表于 2009-8-1 08:54:51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天荒一隅的幸福——读组诗《我倾听,琪琪的城市》
文/ 山城子

天荒一隅是行吟在祖国北疆黑龙江畔的开创江村风格的江村诗人;琪琪是北方明珠之城哈尔滨两岁半的女童。两者直系血缘关系,一祖一孙。中国的传统亲情,对隔代人比之子女,不知要深厚多少层。没见过天荒君把儿女着意写进诗里,却用十三首的一大组诗,来写琪琪,就是明证。
“给琪琪,我的宝贝孙女儿”,这是诗人给这组诗加的副题;
“琪琪说:爷爷,爷爷慢些走,给我一只手,我们牵着一起走……”这是诗人为这组诗加的题记。
正题上已经有了琪琪的名,然后又是副题又是题记地累加缘何,不就是凸显这份隔代的亲情,同时标识那种深深的幸福感吗?有人回帖说嫉妒哩,我也同感,但还是宁愿分享。

1、幸福感是怎样从字里行间意象出来的呢?

如果诗人说:“啊!我的孙女两岁半了,可讨人喜欢了……我真是幸福无比。”,这虽然也是一种真情的表达,但也仅是表达,而不是诗。诗是要用意象说话的,尤其是要用经过美学处理的意象说话。
请看第一首《琪琪,我来到了你的城市》的最后两行,就有三个经过美学处理的意象,来集中抒发诗人做为爷爷的幸福感。事实上自从有了孙女,诗人的心,就用了一大块地方装着了,时时刻刻,一想到就“灵魂出窍”,就“心儿变暖”。前者具有夸张美的效果,后者是比喻美。紧接着用的“宝贝蛋子”,则是东北民间最有表现力的喻意俗语,亲切之美淋漓而至。
“这个六一/ 爷爷与你一起,听噼里啪拉的水声/ 多么畅快!捉满河的笑”(摘自《公园有个圈圈河》)这里的“噼里啪拉”是拟声美,“捉满河的笑”则是镕拟喻为一炉的美。真的是“多么畅快”呀——抒情之美。其幸福感溢于言表,如在目前了。
“孙女撩起的水珠,在阳光下/ 像碎玉”(《撩起碎玉》)。这里的比喻美,可以让人体会处于幸福之中的诗人心境的欣悦甜美,只有这种心境,才能看水珠“像碎玉”。
“你像一只小鸟/ 飞过我的天空/ 可我愿意作一棵老树让你栖息”(《车厢里弥漫着浓郁的温馨》)这里的“小鸟”、“天空”与“老树”,是一组通过明喻与暗喻有机构成的意象组,其中以“天空”比喻“我”的心情(或精神世界),可以体会到一种开朗的情感美,顿使诗意盎然。
“琪琪,爷爷要把你扶上马,再送一程/ 这个瞬间/ 被奶奶拍下来,你笑成一朵花/ 而爷爷的笑,藏在心里”(《旋转木马》)。这几行具有强烈的现场感。“扶上马,再送一程”,揉双关(即是现场的扶上木马,又是比喻长辈对晚辈的倾力关怀)、拟物(将木马拟为活马)于一句,抒发的是关怀备至的亲情;同样是笑,一个“笑成一朵花”,一个“藏在心里”,符合身份,又相映成趣,突出的是现场的天伦之乐,从而深化了幸福感。
这样的经过从审美出发而建构的意象、意象组、意象群,还出现在《哦,植物园》《寂静鸟巢》《水上花园》《在雨后的小山上》《鸽子》《感觉》等诗节当中,这里就不一一罗列了。
总之,诗人注重意象美的建构,才能有诗性的语言行走;有了诗性的行走,才能让读者享受到语言艺术的美感,并在美感当中潜移默化诗人的思想感情。

    2、这种深情于幸福感的现实意义是什么呢?
   
当代工薪阶层的三代人中,处于幼年和少年期的第三代,无疑是最幸福的。他们是每个城镇家庭的小公主和小公子,是父辈的生活意义,是祖辈的掌上明珠。作为父辈的第二代人,他们的幼少时期,处于中国改革开放之前,正是中国消费品极度匮乏的年代,温馨快乐是有的,物质上的幸福谈不上。至于天荒君与我这一代人,童年在共和国建立前后,中国正处于极度贫穷落后的时期,其艰辛是自幼就深尝的了。
这一组诗,通过祖辈陪着孙辈在城市公园、旅游景点的游玩的记述,不仅抒发了他们享受天伦之乐的幸福感,同时也很客观地告诉人们,当今的中国城镇儿童是幸福的。这个幸福,来自中国30年的改革开放,来自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来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贯彻执行。这就是现实意义。
事实诗人在标题上,已经有所暗示。“我倾听,琪琪的城市”,这里“城市”字样的出现,就是暗示不是单纯地记述琪琪,而是把“倾听”,指向了改革开放后发展变化最显著的城市。我们正经历城市化的建设过程,城市的面貌,最能展示中国前进的脚步。因此,我们透过诗人亲情的由衷抒发,还可以看到诗人那颗赞赏祖国崭新面貌的爱国之心。
“车绕过桥,会展中心的大屋顶白白的/ 远处有虹。落往珠江路” (《琪琪,我来到了你的城市》),这是崭新的建筑;
“远处的楼群后面,已经霞光四起” (《哦,植物园》),这是城市群楼的崛起;
“湖边的少女都站着,雕塑的白里/ 藏着纯洁” (《水上花园》),这是公园里的艺术雕塑;
“圈圈河,绿水荡漾,脚踏船穿过三道桥/ 船后,泛起串串水花”(《公园有个圈圈河》),这是市民消遣的公园;
“汽笛一声长鸣/ 仿真的列车充满生机”(《小火车》),这是钻为儿童预备的游乐设施。
在全诗组中,如上这样的描写虽属不多,但客观效果却能引起读者对于城市发展的广泛联想——事实上中国30年来取得的成就是举世瞩目的。

但是,我们也不能不清醒地认识到,广大农村,特别是西部地区的农村,距离这样的幸福感,还有相当的距离。但,这些已经不是这组诗所反映的内容了,于是打住。

2009-7-19
于贵阳市金阳新区

附:
我倾听,琪琪的城市(组诗)
——给琪琪,我的宝贝孙女儿
文/ 天荒一隅

琪琪说:爷爷,爷爷慢些走,给我一只手,我们牵着一起走……

                                         ——题记

琪琪,我来到了你的城市

我来到了你的城市
风雨已停
车绕过桥,会展中心的大屋顶白白的
远处有虹。落往珠江路

那个地方有家,你的家--
想起那里
就会灵魂出窍,心儿变暖
我深爱的只有你,宝贝蛋子--琪琪


哦,植物园

蔚蓝色的清晨,少了冬季的烟尘
远处的楼群后面,已经霞光四起
哦,哈尔滨,冰城我希望你像这个早春
少一些严寒,多一些温柔

好让我牵着孙女儿的手在林荫大道慢慢前行
嗅一嗅森林的气息,荒野的气息
植物园,都市里孤独的岛--
绿的尚有令人惊奇的意味,我这个从遥远处来的人


寂静鸟巢

木板路,在森林延伸
群鸟飞过后,又是一片寂静
琪琪,你看到了吗
树上那些杂乱的枯枝--
那是喜鹊的家
喜鹊宝宝要靠自己的嘴
啄破蛋壳,才可以出世
琪琪,你和鸟宝宝一起拥有这片森林


水上花园

樱桃熟了,沙果还青。小瀑布溅起水滴
湖边的少女都站着,雕塑的白里
藏着纯洁。
肩膀上--
陶罐里是水,还是米?

湖水,清哟清,我回到孙女的童年
那些幼儿园里的歌
淘气包--宝贝蛋子的无忧
从我心上微笑着飘过


撩起碎玉

小湖泊,清凉的水总是异常平静
昨天雨后,孙女要我蹲下来
和她一起拨弄水
孙女撩起的水珠,在阳光下
像碎玉
我望着水上的波光,心洁如琪--
水下
睡莲默默成长,小美人,别张扬


公园有个圈圈河

圈圈河,绿水荡漾,脚踏船穿过三道桥
船后,泛起串串水花
琪琪一手把舵,一手端着爽歪歪
得意地吸着。阳光
穿过湖心岛的树,洒下碎碎的光

这光落在水面上,像阳春撒下的雪
琪琪啊,你知道吗,今天是你的节日
这个六一
爷爷与你一起,听噼里啪拉的水声
多么畅快!捉满河的笑


在雨后的小山上

天色晴起来,
琪琪,我们去爬小山
石阶上,雨水向下流。树上的雨滴
无声……
不知名的鸟在叫
我的上帝,你爽朗的笑
让我无比年轻
来,抱起你,我们一起呼吸
清新空气


小火车

丁香已谢,芍药正艳
白桦树的绿荫覆盖了轨道
汽笛一声长鸣
仿真的列车充满生机

穿过隧道,山海关就到了
长城下,车轮铿锵
琪琪,你的心灵
感受到坚强有力韵律了吗


车厢里弥漫着浓郁的温馨

小火车启动了,你摆起一个造型
有些幼稚
你在微笑中扭捏。你像一只小鸟
飞过我的天空
可我愿意作一棵老树让你栖息

我要按动快门把你收进相机
记录的却是
你与奶奶的亲昵
哦,琪琪。你让整个车厢
弥漫着浓郁的温馨


迷宫

前面那个园子是迷宫
琪琪,我们一起钻进去,钻进去
从这里开始
爷爷重复人生的曲折

而你,对于小小的你
这只是游戏
哦,原来人生只是游戏
现在是春天了,是起步的日子
2009-7-18 2:30:34


旋转木马

天空如此晴朗,适合马放南山
而你的乐园
只有木马旋转
转盘上,白马奔驰

琪琪,爷爷要把你扶上马,再送一程
这个瞬间
被奶奶拍下来,你笑成一朵花
而爷爷的笑,藏在心里


鸽子

那群白鸽,那群象征和平的鸽子
在广场上飞起飞落
奶奶教你用苞米粒子喂养它
起初,你有些怕

一会,你就进入自由王国
胆怯远离了你
琪琪,你成为鸽子的朋友
你与鸽子一起成为这个城市的天使


感觉

我的灵魂会不会在你的体内
你的眼睛那么有神
你总能发现
这个城市属于你的新鲜的东西

你还会看见,春天的田野沼泽和森林
还有大江和生动的天空
那在千里之外

那是你另外一个家乡
你曾经去过
今年回去,一切都让感觉更加亲近

2009-7-18 16:20:25
发表于 2009-8-1 09:08:4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忆中彩蝶还在飞舞
  ——山城子的诗《一阵风的记忆》读后
  文/ 李文

  山城子的诗《一阵风的记忆》语言通俗易懂,没什么生僻的字词,但在四个小节16个语句词语的灵活组合中还是有很多句子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让人过目不忘,割舍不掉,关上页面很久,诗中那一双彩蝶仿佛还在眼前的花丛中飞舞不止。
  人的一生中回忆多多,而最不能让人忘怀的还是那情牵梦绕的“情”事,一个“情”字不知道拴住了世上多少男男女女的心,让他们沉浸在其中而不可自拔,或陶醉,或悲伤。说不清你为哪样//那么透明//隔着婀娜就能看到//你背后摇曳的花影。诗歌一开始就写出了自己的惊诧,不知道“你”为何那么“透明”,竟能让人看得到“你”身后的“花影”,一下子让读者跟诗人一起陷入了深思,跟诗人同步思考: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在这里,“透明”一词写出了“你”的特点,很有个性的一个词,应该是诗人的一个独创。但我最欣赏的是第三小句里的“婀娜”一词。本来,“婀娜”是形容人的姿态柔软而优美的,这里直接做名词来写,暗含“体态”一词,词性的活用更增添了诗歌词语运用上的魅力,让人在“婀娜”里体会出了不可言说的美丽,那随风款款走来的不就是妩媚多姿的“你”吗?而“你”
  背后摇曳的花影,不就是另一个“你”的化身吗?“摇曳”一词一语双关,让“你”更加的多姿多彩起来!全诗一下子把读者拉到了诗人的回忆之中。。。。。。
  那是细雨后//才开出的桃花//红颜重叠在你的脸上//是我明媚的心情。二小节里先交待了事件发生的时间,“细雨”过后,天空更加的湛蓝,草儿更加的青绿,天地之间消散了尘埃,到处清新极了,那“才”
  开出的桃花更惹人怜爱!让人不禁想起了崔护的一首诗《题都城南庄》中的诗句: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这里的一句“红颜重叠在你的脸上”也应该是“人面桃花”短语的一个变形吧,以花喻美女佳人,古往今来,沿用已久,诗人不直接去描写桃花是如何的绚丽多姿和“你”是如何的漂亮美丽,而是用大家都熟识的绚丽桃花“重叠”在你的脸上,来烘托“你”的美丽形象,将景色与人很好的融合在了一起,印象之深刻、记忆之确切跃然纸上!让我们不能不佩服诗人在用词上的简约和在诗歌创作中的灵活借鉴。诗人并非只知借鉴而没有自己的独创,瞧!“明媚”一词不就把“我”的此时的心情一览无余地告诉给我们大家了吗?这样,桃花,“你”,“我”三者有机地融合在了一体,再也无法分开,此情此景,谁又能不为之动容,流下欣慰的泪水?而“明媚”一词也用出新意,把用于景物或者眼睛的词来写心情,不能不说是诗人的词语出新的另一个典型例子。
  诗人并不局限在“明媚”一词对心情的表述上,在第三写节里继续描摹心灵上的感受:柳叶儿鸟幸福的鸣啭//两只蝴蝶//翩然在菜花地//想及古老的十八相送。先用鸟儿的“鸣啭”再次写自己的心灵上的愉悦,以声写“情”,让声“动”情!接着,在读者的视线里出现了两只翩飞的“蝴蝶”,于是古老的“十八相送”情景便呈现在了我们面前。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在民间不知流传了多少年,我们能够想象得到他们同窗共读的美好时光,他们长亭依依惜别的凄凄切切,为了争取自由的奋力抗争,抗争失败的无奈与坚定,英台赴坟的无怨无悔,双双化蝶的翩然与幸福的幕幕情形。梁山伯与祝英台抵不住封建势力,双双化蝶翩然而去,人间也好,天上也罢,总归在人们心中有个好的结局,但是时光流转到现在,世界已没有了封建压迫,处处充满着自由的空气,到处看到“比翼双飞”的影子,但每当看到“彩蝶”翩飞之时总能想到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影子。诗人以“十八相送”暗含典故,又给诗歌增添了无限丰富的内涵,也让我们在诗人的情感展现中看到了“两只蝴蝶”的幸福影子!
  既然“我们”此时如此的幸福,像那两只蝴蝶一样陶醉在飞舞中,那就让“我们”“宁静”下来吧:我们不需再说什么//就盘桓在树下//保持宁静//未来有条花的小径。诗人在高大的树下营造出了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人是需要交流的,爱是需要表达的,无声并不表示无心,相反会使人的心与爱贴得更紧更近。无声是一种美,是一种默契,有时候无声是人生的一种至高境界。无声绝不等同于沉默,沉默有着太多的未知数,太多的迷惑;无声是一种默契,而默契却是一种美,是一种心灵感应,是一种爱的意会。不知谁说过:美的情感一经语言的表述,就会黯然失色。此情此景是不是也可以用李商隐的那句诗“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来做诠释?真可谓:爱到深处山有情,此时无声胜有声!
  山城子的诗以“风”做为本诗的描述对象,以“风”的回忆贯穿全诗,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让人的情感在“风”自然而然的回忆中跌宕起伏,紧紧抓住了读者的心,让读者随诗人情绪一起流动,在两只蝴蝶的翩翩舞姿中视线不离左右,做到了以情动人。而结尾一句“未来有条花的小径”也给小诗留下了一个灿烂的前景,给读者营造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诗歌意境,不能不让人深思。
  附:
  一缕风的记忆
  
说不清你为哪样
  那么透明
  隔着婀娜就能看到
  你背后摇曳的花影
  
那是细雨后
  才开出的桃花
  红颜重叠在你的脸上
  是我明媚的心情
  
柳叶儿鸟幸福的鸣啭
  两只蝴蝶
  翩然在菜花地
  想及古老的十八相送
  
我们不需再说什么
  就攀垣在树下
  保持宁静
  未来有条花的小径
 楼主| 发表于 2009-8-3 15:36:52 | 显示全部楼层
山城子《赏诗笔记》节选

关于历史题材的诗该如何写?——从高粱的《半碗粥》说起
——《山城子赏诗笔记》[3]
文/ 山城子

历史题材的诗大体有两种功能,一是史料,二是评说。前者注重记叙,后者议论抒情。议论抒情在于反思,记叙在于重现史实。诚然,两者相互渗透亦常见。或者概括引述人人皆知的史实,然后重点进行独到的评析;或者进行史实扫描,然后略加评点。
高粱写的《半碗粥》是共和国经历三年困难时期史实的形象写照。中学任教历史的老师,讲到这一节时,如果引述事实,那么,《半碗粥》就是很好的教学资料。作为现代新诗,有了这样的社会功能,当然是好诗,至少比那些身体健康却也故意喊疼喊痛死呀活呀的呓语,不知强多少倍。

高粱的《半碗粥》自始至终都是写实的手法,为了增强感染力,铺陈的还比较细腻,同时也注意到一些诗性的技巧。不然,可能就被一部分诗界人说成是散文了。他的整体技巧在于一种道具似的象征性。就是说“半碗粥”这个标题,已经成为那个也许不该发生的时期的象征语了。行文的技巧在于一系列修辞格的恰当运用。
例如:
第一节中出现的“哀哀”是叠词,接着是“妈妈,我饿”的连续反复,以及“大碗有千斤重”的夸张;第三四节的“吃一口”则是多重的反复,一如特写镜头的叠印;还有第二节与末节的“半碗粥”的反复与照应;再就是出现在第五节中的“要过偷过抢过”的成分排比与递进,以及“干饭”与“半碗粥”的对比。不管怎么说,先后8次不着痕迹的使用积极的修辞方法,就使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诗性。这是很可取的。
诚然,一首长度为31行的诗,仅使用了8次积极修辞格,比例显然是少了些。不过诗人的消极修辞用的却很强。例如:第一节“锔过的” 、“瘦弱的”、“浮肿的”的修饰,不仅准确,而且暗示了家庭生活的窘困,和家庭成员极度的营养不良的情景。而从通篇看,诗人成功地使用了细节描写的艺术方法,依次是第一节母亲的端碗,第二节的半碗粥,第三节的让吃,第四节母亲的虚吃,第六节(末节)的祭奠,应当说这是现代新诗中极少见的。

共和国的困难时期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45年前的记忆犹新。集体种田的农民家庭吃大食堂,我们生产大队平均每人每天定量是7两毛粮(不去皮)。饭时从食堂领回几块增量(掺了别的可食物质)发糕,一家人就着稀菜汤糊弄肚子。由于当时农业以粮为钢,副食品奇缺,常年见不到油水肉类高蛋白,实际上7两毛粮也只能够吃一顿的。用酱油葱花汤灌大胃口,加剧了普遍的浮肿。初三下半年一天放学回家,我已饿得没办法,途经一个生产大队的菜园,长条茄子刚好长成了,我衣袋里只有两毛钱,恳求守园两个老人卖我一点充饥。两老商量说火柴没有了,队长早答应给买来,却迟迟没有送到,说就收他这两毛钱买火柴,让他在这随便吃吧!结果我一口气吃了12根——全是又长又粗的,至少有4斤重。接着到沈阳读书,名义上每月定量32斤成品量,但一日三餐还是吃不饱。早餐是玉米糊湖,分一小二碗,吃到最后有刮盆的,有舔碗的,却不是“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教育。幸好我三姐夫在东北局给第三书记开车,有关系弄来几袋麸子,掺着面粉吃,节余下来每周
要给我带上10个纯白面的馒头,三姐还要给我炒上两斤多面粉……那时大姐夫在阜新当铁路工人,单位没有住宅却要租住农民的茅草房。2-7岁的三个孩子因饿,在炉子上想烫几个黄豆吃,不小心引燃了擦机车废弃的油线而失火,待在村头碾玉米面的姐姐闻讯赶回家中,三个孩子已经被烧的不醒人事,送到医院抢救,24小时相继夭折……那时的饿,从乡村到城市,从农业到工业再到机关学校,是空前的大普及。后来知道,读大学的毛泽东的女儿假日回家,把给她单独预备的饭菜一扫而光之后,还拿起菜盘子舔。据说毛泽东背过脸去,面向窗外默然而潸然泪下……也许他想到了打天下容易而治天下难啊!
正史记下了“三年自然灾害”的字样。但据我局部的亲历,当时的家乡却是风调雨顺,致于草苗又高又密地覆盖了高粱、玉米、大豆的苗,更致于初三了也要停课,由公社调遣去“大战草荒”——战而不胜时,就灵活机动为只铲地头,因为县长的吉普车只从地头看过,是没力气往地中间走的——呵呵是草灾,而不是旧社会的“水、旱、蝗、汤(军阀)”。
记得单干那阵儿,我虽然年纪小小,隆冬天气也要早起拾粪(猪粪、狗粪、驴粪、马粪),各家都非常注重积肥,而到了公社化时,就只有大队的养猪场可以积点肥了(化肥的事鉴于化工的弱小还很珍贵),这就缺了肥;更缺的是成年劳动力——都“跑盲流”去,加入了“大跃进”的行列。刚成年的二哥是到牙克石修铁路。这样一来,粮食能高产么?能不出现草灾么?能不饿肚子么?国家的可怜的财政,还要还抗美援朝欠下的“老大哥”苏联的债务,已经撕破脸了不还不行呀!毛泽东能不掉泪么?但毕竟是一代伟人,他撑着——“已是悬崖百仗冰,犹有花枝俏。”
设若(允许我假设一次吧)不搞人民公社化,不搞大跃进,不搞全面(包括了农业)的计划经济,也许(我说的是也许)共和国的历史就会绕过“三年自然灾害”的痛楚,而脚步走的会更快些。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是早些时候出炉,不知为什么他腾不出手来实施,竟至后来跌进了“文革”的深渊未能自拔。
这样的历史大背景,没有亲身的阅历,是很难只言片语地评说。所以高粱追记的《半碗粥》,就只能真实于一种饿饭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普通事例了。尽管着眼点难能可贵,但由于纯客观事件的记叙,而未及历史背景,更无一词一句的历史的审视,多少使这首诗歌失却了厚重深刻的感觉——个见,仅与高粱及诗友们商榷。
2007-11-28于文化村

附高粱原诗:

:《半碗粥》
文/ 高梁

锔过的大碗藏在板柜里
瘦弱的孩子摇动着母亲的胳膊
哀哀地说:妈妈,我饿;妈妈,我饿
双脚浮肿的母亲,甚至没有走动的力气
她推起板柜的盖子,咬牙端出大碗
仿佛大碗有千斤重

孩子和母亲一道端着大碗
放到低矮的炕沿上
大碗里盛着半碗粥
照得见人影的粥啊
其实就是半碗米汤

孩子要母亲喂 他要母亲吃一口
他才吃上一口 母亲摇头
他紧闭着嘴唇,汤匙碰到了牙
他依然学着母亲摇头

无奈的母亲只好虚吃一口
喉咙发出吞咽的响声
孩子张开嘴,露出满意的笑容
他吃一口,母亲吃一口
粗心的孩子,没有发现
吃与吃的不同

那是青黄不接的季节
母亲死于饥饿
他捧着锔过的大碗活下来
他要过 偷过 抢过
他记住母亲的话
无论如何,也要活着

他用大碗祭奠母亲
别人用的都是小碗,干饭,堆得象粮库的房顶
而他只用半碗粥
半碗稀粥照见他,泪流满面
 楼主| 发表于 2009-8-3 15:42:07 | 显示全部楼层
山城子《赏诗笔记》节选

人生真正价值的诗性象征——读钱志富的《瀑布》
——《山城子赏诗笔记》[6]
文/ 山城子

文学博士钱志富先生的网络诗歌《瀑布》,被选入了《大学语文》(可能还有别的诗人别的诗作吧?),这应当说是网络诗歌走向社会,走向诗史,走向大众的一个标志性的事件。笔者作为一个游走网络诗歌的诗爱者,和主张普及诗歌的身体力行者,感到由衷的高兴。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钱博士的这首诗以短句短节的形势,排列27行,外观真像高挂起的一帘瀑布水,比如庐山瀑布,真个飞流直下了!请看:

瀑布
文/ 钱志富

到了舍身崖
舍不得跳下去的水滴
只好干涸

舍身而成的瀑流
奔向江海的愿望
势不可挡

舍身崖前
舍身就是永恒

历史的洪涛
汇聚在舍身崖前

舍身而得的生命啊
奔腾不息犹如野马群

舍身一跳 随着虹霓飞升的
是你辉煌的灵魂

到了舍身崖
舍不得跳下去的水滴
只好干涸

而干涸
就意味着远离大海
远离奔腾的大海

到了舍身崖
容不得迟疑

舍身成滚滚的洪流
是不可抗拒的命运

到了舍身崖
后浪推下前涛
容不得一等

但一气读下来,其中的气势,就不是庐山瀑布可比,而应当是丰水期的黄果树大瀑布了!
笔者曾先后五次游览黄果树大瀑布。每驻足远望白水河摸爬滚打高原而来,面对74米高的断崖毫不犹豫飞身而下,已然大气十足;近观则白浪淋漓汹涌而泻,呜呜隆隆密实厚重的涛声无绝远传,溅起白雾百余米高,七彩之虹悬然拱起美桥,那是度生命的的象征吗?
是的!“舍身一跳 随着虹霓飞升的/ 是你辉煌的灵魂”诗人在第六节的这两行诗中已有明示。
象征是现代诗中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钱博士顺手拈来,以瀑布象征生命,以“舍身成滚滚的洪流”象征“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
——这样的真理早已印在当代中国高中哲学课本里,笔者曾不厌其烦地给学生说,如果每个人的索取都与贡献相当,那末我们如今的人类世界就会依然停留在原始状态,只能同鸟兽一起生存和生长。我们所以能够享受现代物质文明的恩惠,就在于历代特别是当代劳动人民的无私奉献。巨大的财富积累所呈现的高楼大厦、公路铁路、车船飞机、电视冰箱、电脑手机,以及一应什物都是人们劳动的凝结呀!诚然,相反的人生价值观的存在,那是人类动物性在一些群体中固执的残留,那是被唾弃被鄙视的观念,是一切假、恶、丑病菌滋生的温床,更是违法、犯罪、强权、霸权,乃至战争的根源。无奈鉴于人类社会发展自身规律的制约,一时间不好消除。在这样资本横流商品腐臭的现实社会里,能自觉地接受和树立劳动人民的人生价值观,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呀!诗人正是看到了这一点,理解了这一点,并以诗性的语言来阐释了这一点,这在当下网络诗歌的鱼龙混杂泥沙俱下中,也是难能可贵的呀!

说“诗性象征”,事实上就是用诗性的语言,来艺术地表达其所指向的象征意义。诗性的语言是由积极的修辞方法来保证来实现来诗性的。钱博士的这首诗为了强调象征的意义——“奉献精神”,并列而形成两条反复链。这就是“舍身”与“舍身崖”分别五次的出现,凡八用反复,极为有力的凸现了诗文本的内涵。为了警醒人们不要成为“干涸”的无为者,诗人还特意用了诗节的整体反复。这就是第七节对于第一节的反复。诗节的整体反复诗经中比较常见,无疑这是古传统诗艺在诗人灵感中的潜移默化了。如果拆开单句说,又用了三次反复。再就是末节“容不得”对第九节的反复。
系列用喻,是该诗诗性语言的又一特点:“舍身崖”隐喻人类社会,“舍身”隐喻奉献,与其直接相关的又有以“瀑布”隐喻人生,以“水滴”隐喻个体生命,以“干涸”隐喻虚掷年华,以“江海”“大海”隐喻人类集体,以“瀑流”“洪涛”“洪流”隐喻社会生活,以“后浪”“前涛”隐喻后生与前辈等等,加之反复处共有23处用了隐喻。之外于隐喻系统中,还两次使用了“野马群”与“虹霓”的明喻。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比喻系统,贯彻始终,其诗旨就蕴含而跳跃,掩藏而明丽其中了。
该诗的语言诗性表达除了反复比喻两格大量运用之外,也还糅进了五处拟人。这就是两个“舍不得”和两个“容不得”短语的使用,以及“命运”一词的使用。还有第七、八节之间的顶针,和第八节“远离大海”的反复与递进。

做个简单的计算:12处反复 + 25处比喻 + 5处拟人 + 1处顶针 + 1处递进==44处修辞格。
我们不难看出:本诗的积极的诗旨,就是通过大量使用积极修辞方法,使语言呈现诗性美而含蓄地表达出来的。如果不是这样,而是像高中哲学课本上的说明与讲解,那就不是诗,而是说明文,不是语言艺术,而是教科书了。
2007-12-12于文化村
 楼主| 发表于 2009-8-3 15:50:14 | 显示全部楼层
山城子《赏诗笔记》节选
从新诗看当代汉语修辞的新发展(一)(笔记16)
文/ 山城子

关键词:代序-“揉情”格- “物化”格- “动衔”格。

代序:

新诗=白活诗=今诗=现代诗。这谁都知道的。
修辞=消极修辞+积极修辞。这也谁都知道的。

积极修辞方法有一定的格式,因此又叫修辞格。前人创造并总结的辞格,笔者接触领悟到的大体有比喻(明喻、按喻、借喻)、比拟(拟人、拟物)、排比、排偶、对偶(对仗、对联)、对比(对照)、避复、反复(复沓)、反语、反问(反诘)、设问、借代、借语、夸张、引用、用典、移就(异配)、移觉(通感)、移情、摩状、摩形、摩声、拈连、易色、双关、飞白、讳饰、顶真(顶针)、回文(回环)、互文、互体、互训、重叠(叠字)、嵌字(镶嵌)、析字、婉曲、错综、倒装、层递、分剖、舛互、呼告、示现,凡43种。
另有词类活用大分为四种:分别是使动、意动、为动、如名(非名词用如名词)。另外,新出现的名词用如形容词的语言现象比较普遍,例如:“那人很马列主义”、“太原则”“非常木头”、“关系老铁了”等等。就叫“如形”吧,实际上五种了。

中国新诗进入上个世纪80年代,朦胧崛起,之后至今,兴旺也好,萧条也罢,其流派纷呈,手法杂沓,鱼龙混杂,泥沙俱下之势依然。老诗人惊呼看不懂,语文界大斥“反语法”,坚守的“中间代”“70后”“80后”们则我行我素,执意维护着诗国的形象,尽管被商品冷落,被大众陌生,甚而被自己迷茫。笔者于04年早春上网学习现代诗,也是隔膜着不得门入。直至06年初夏,决心认真研读网上的好诗,竟发现一些有成就的诗人,他们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有了许多积极修辞方面的创新。应当说这是对现代汉语修辞学发展所作出的不可忽略的大贡献。

诗人忙于生计和作诗,无意涉猎修辞;笔者不忙生计而有暇,特研究整理如下:

01 “揉情”格

定义:揉情格是指将主观情感揉入客观事物使两者浑然一体的修辞方法。
例① “日落日出在不经意中重叠峰巅/ 阳光血酒一样雄壮”(周承强《巡逻:残阳如血》)
——主观情感是“不经意”和“雄壮”。这是表现巡边战士对天天所见景物司空见惯,而就是在这司空见惯中油然升起戍边的豪迈之情的。但诗人并不将这种情感单独直叙出来,而是揉入了边关重叠峰巅和血色落日里,浑然一体不可分割。从而张显了景物的神韵与气势,也暗含了主体意象的豪情壮志。
此格不同于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例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前景后情,是前后交融,而非揉为一体的。也与“移情”格有区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这是通过“互文”而实现移情的,是“移”而非“揉”,感恨是感恨,花鸟是花鸟,国破之恨在心,见花亦痛,闻鸟亦痛罢了。未若周承强驰骋于边关语态氛围,并通过拟人或比喻的方法,而将情景浑然揉为一体,情感的流露,既是拟人了的景物的,也是诗主体形象的。
例②:“和星星一块吞吐林中凉气/ 轻轻呵出时明时暗的巡逻道”(周承强《巡逻在午夜》)
例③:“年年今夜月光比水草缠绵”( 周承强《中秋夜》)
例④:“风儿吹过脸庞没有北方来劲/ 小雨莫名其妙缠吻花草”( 周承强《十二月》)
从上述例句中,不难看出揉情格的特点在于主观情感,是于客观景物描写所呈现的意象里若隐若现地透露出来的。这就像发光物,物是景,光是情,情景不是交融,亦非移来,而是合为一体而不可分割了。

02 “物化”格

或许这是拟物格的旁逸斜出吧?我们知道拟物格大都是将人拟作物,或将动物拟为静物而增其表达形象性的修辞方法。总之,拟物是从物到物,而“物化”则是从非物到物的。还是先下定义吧:“物化”格是指将无形的抽象事物,通过相关动词的牵制,使其变化为有形的具体事物的修辞方法。
例① “美感垂手可得却无法靠前”( 周承强《哨所南边的一片丛林》)
“美感”是感觉意识范畴,无形而抽象。但其通过“垂手可得”和“无法靠前”两个动词性短语的牵制,也就像一个美丽的物件一样若隐若现了。无庸置疑,这样的修辞会把无形的抽象意识描摹得生动形象起来,具体实在起来,活泼美丽起来。再从下面的例句体会。
例②:“捎回一丝丝悲壮与豪迈”( 周承强《剑蔴》)
例③:“那些腐蚀钢铁的寂寞与单调”( 周承强《倾听远方》)
例④:“不停地丈量士兵的真实和辉煌”( 周承强《给养车没入蕉林》)
以上句子中的“悲壮、豪迈、寂寞、单调、真实、辉煌”都是无形而抽象的形容词和能愿动词,但通过“捎回、腐蚀、丈量”动作性动词的牵制,就若隐若现出具体的有形和生动活泼,从而实现了“物化”。

03 “动衔”格

真是欣慰!欣慰于诗人的创造,也欣慰于做为学习者的总结。修辞格队伍不仅增添了“揉情”和“物化”,又有了名曰“动衔”的新成员。这名字陌生而别扭,这两个汉字咋可以并肩走到大庭广众面前呢?但考虑再四,还是这两个字联手最为切合。因为这一格是指:以描绘甲事物或它事物的动作,衔接乙事物,而使两事物复合为统一动作意象的修辞方法。例如:
例①“一只雄鹰悠然叼着军车飞翔”( 周承强《阔叶遮住的军车》)。
甲事物是“雄鹰”,乙事物是“军车”,此句以甲事物的动作“叼”衔接上了乙事物,从而使生活中并不相干的两事物复合为同动体,竟然一起“飞翔”了。其修辞效果顿时生动简洁起来,极力表现出随车绕行山颠之上边防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情怀。如若不这样衔接,为这种表达还不知要如何饶舌,也难淋漓尽致呢。
再请从下面的句子体会:
例②:“整个黄昏都被摘到腮帮子上了”(周承强《含着木叶吹荡黄昏》)
例③:“鲜花和手臂长满窗口/ 鼓音和掌声推搡阳光潮/ 列车如释重负地甩下隧道河流”(周承强《从军行》)
例④:“混浊的浪头不时喷出受惊的群鸟”(周承强《营区边的一条河》)
——“摘”衔接了黄昏、腮帮子,“长”衔接了鲜花、手臂、窗口……“喷出”衔接了浊浪、鸟群。有了这样的衔接,诗句立刻简洁、奇瑰、精彩起来。记住,这个修辞方法叫“动衔”。
2007-10-24于文化村

从新诗看当代汉语修辞的新发展(二)
文/ 山城子

关键词:“反喻”格-“变主”格- “比衬”格-“错置”格-“模糊”格。

04 “反喻”格

例①:“小别的湖面 今夜/ 明晰如我 恬静如我”(白沙《不是为了告别》)。
这句或说,这不就是一般的比喻嘛。且慢!我觉得可是不一般。
比喻修辞格是用熟悉的事物来打比方,那么谁熟悉“我”的明晰,“我”的恬静呢?通常我们更熟悉无风湖面的恬静和明晰,波澜不惊呀!所以通常应是“今夜我(思绪)的明晰,我(心情)的恬静,一如波澜不惊的湖面”。但,这样的表达所产生的审美效果,就远远不如原句了。
逆向思维是创新的手法之一。这里就是逆向思维,诗人竟将喻体与本体颠倒安排,于是一个美句就诞生了。
我们知道比喻可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那末这个比喻虽然用了喻词“如”,也不能算作明喻,因为它另有“颠倒”的明显特征,所以可以叫作“反喻”格。可定义为:反喻是指将喻体与本体互换位置而进行比喻的一种修辞格。

例②:“像我沧桑的脸 …”“ 像我裸露的胴体…”“像我在岁月中苏醒的青春…”“像我在黑暗中的歌唱…” (李长空《露骨的水》)
这里是用“水骨”的气质或灵魂,比喻极有个性的诗人的。而在具体行文中,却反过来用极有个性的诗人比喻“水骨”的气质或灵魂了。文本中的意象话语,就就是通过诗人设置的这一组逆喻说出来的呀!真是“自然天成”的哩!

05 “变主”格

例句:“那样傲慢地 尘灰说出了风”(白沙《尘灰行》)。
或说,这不就是一般的拟人嘛!且慢!我觉得可是不一般呢。不一般的是诗人综合进来另一种不曾见的修辞格。尘也好,灰也罢,作为细小的物体也不会违背惯性定律。毛泽东曾说“扫帚不到,灰尘照例不会自己跑掉”。处于惯性的物体必须受到外力的情况下,才可以改变原有的惯性,而形成新的惯性。就是说这种改变总是被动的。现实里的尘灰是被动的,风是主动的。但到了该句中,恰恰相反,“尘灰”明显的变化为主动,而风处于被动地位了。因此,与拟人格揉为一体的还有个“变主”格的存在,或者叫作通过拟人而“变主”。这样一来,就像通过比喻而夸张的句子,最终要判断为夸张,那么此句就应当最终判断为“变主”。
下个定义就是:描写中,变被动事物为主动事物的修辞方法叫“变主”。

06 “比衬”格

例句:“我不可以把内部的憋闷喊出来/ 而一面鼓却可以 你说”(白沙《我读不懂的真实》)。
这里使用的修辞格既像对比,又像衬托。但细细捉摸,人的憋闷与一面鼓,不是对立事物,更不是一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因此无法符合对比的定义;同样的原因,也不合衬托的定义。但诗人通过对鼓的拟人化,就与“我”并列在一起了。一个(鼓)可以喊,一个(我)不可以喊,对比鲜明;事实上这句话的重心在前边人的“不可以”,后边鼓的“可以”还是起了反衬的作用。这样一来,具体到语境,也对比了,也陪衬了,却找不到相吻合的条款。情形就像“包二奶”本来是重婚,却找不到条款判个重婚罪一样。如果不修改婚姻法,不妨出台一个《包二奶处罚条例》不就行了吗?我这里就出台一个叫“比衬”吧!
老修辞库中,对比与衬托从来不相混同,决不纠缠在一起说不清道不明。现在白沙创造的这个“比衬”格,是用别一种方法将两者合二而一了。
定义可以这样说:比衬格是将非对立事物并列一起,进行对比和反衬的修辞方法。

07“错置”格

例句:“远眺是黄昏/这里是广场 ……”(白沙《暮色》)
这样整齐排列的偶句(排偶格),谁都看得明白。如果恢复非诗性叙述,应是:“黄昏,我站在广场远眺。”这样的单句结构是:状语-主语-谓语-(介词)-补语。现在诗人将其化为两个极简单的分句,结构也简单成:主-谓;主-谓。但我们发现第一个分句的主语“远眺”,却是由偏正结构双音合成的动词。而现有语法规范中的主语是由名词、代词及名、代性质的短语来充当。但句子被诗化以后,动词充当主语不是蛮好吗?一种陌生感,从文字里流溢出别样的馨香,令人玩味不止。
应当说这是语言艺术的又一个新技法,是一种新的修辞格的诞生。从构成上来看就是句子成分的错置——打乱原有句子的成分排序,重新组合。我们不妨就叫它“错置”格。如果下个定义,当为:错置格是指为了强调某种动作或性状,将其错置为主语的一种修辞方法。例如为了强调“沉静”的氛围,我可以写出“沉静是夜深”或“沉静是海底”。

08 “模糊”格

例①:“她忍耐一切/ 忍耐我,忍耐没有粮食的锅台”(白沙《旧城》)
这又是一个发明,技法上的发明,修辞上的发明。诗人为了突出诗中人物的性格,并凸显生活的窘境,就特意模糊了“忍耐”,其典型的例句就是“忍耐我”。忍耐我什么呢?一点具体也不透露。不透露是现代诗朦胧趋势和主张互动的内在要求。这三个字的一句诗,是以“我”模糊了“忍耐”,从而造成朦胧的审美效果;同时给读者以广阔的想象空间,而实现互动。读时我就想:是忍耐我的调皮?忍耐我的因为饿而纠缠不休?还是忍耐打破了一只瓷碗?但如果如我想到的具体依次排列出来,诗意就大减了。正是为了争强诗意,遵循朦胧和互动的原则,所以诗人就处理为这样的模糊语言状态了。
我决定把这种新的修辞方法叫做“模糊”格。当然不与“模糊象征”的创作手法混同。手法是手法,修辞是修辞。模糊修辞格是指:为扩大某个动作或性状词语的张力,从而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故意省略多种可能的具体细节的修辞方法。

例②:“他们伸出手,想阻止什么”(白沙《妈妈,让我来照顾你》)
这里是通过疑问代词“什么”实现模糊的。再如——我造个句吧:“沉静每一个夜晚/ 沉静不再来的事物”。这里是通过种词(相对于属词而言)“事物”实现了“沉静”的模糊。

例③:“一男一女在日间而日,夜间而夜”(穆晓禾《十二属相/蛇》)。
不必说句子的“日”“夜”的变义复沓,已然很美,单是后面的“日”“夜”的活用,就够我们玩味的了——因为采用了名词用如动词的意动用法,而“意”的相关动作就模糊了。也是“模糊”格的运用,从而使意象呈现了朦胧之美。

2007-10-24于文化村


从新诗看当代汉语修辞的新发展(三)
文/ 山城子

关键词:“转义”格-“排词”格-“换谓”格-“省接”格-“隐拟”格-“移彩”格-“移状”格。

09 “转义”格

例①:“我说,八戒,一生应戒的事太多” (穆晓禾《十二属相/猪》)
两个“戒”字从形式上看是复沓,但从意义上看却不同于一般复沓的特征。一般复沓是一个涵义的词,为了强调而实施的重复。这里的情形有变化。就是同一个汉字在两处使用的含义却不同了。前者构成了名词,后者则是动词。就是含义转变了的复沓。为了区别于一般,我们不妨给出一个新名字,就叫“转义”吧!何以另起名字?因为特殊呀!本质为一般等价物的金银,不就因为特殊另起了名字叫“货币”吗?事实上用货币表现出来的交换价值,也不叫交换价值,而改称了“价格”。经济学有镜,修辞学自然可照了。

例②:“如水的女子/ 涉水而来”(穆晓禾《十二属相/蛇》)。
一“水”取清纯柔美之义,二“水”是指河。
例③:“马走斜日,斜阳日下”(穆晓禾《十二属相/马》)。
前“日”为字形,后“日”是累积的天数。
例④:“在牛城的街巷/ 滋生牛气的思想,有要牛起来的心思和想法”。(穆晓禾《十二属相/牛》)。
这是“牛城”、“牛气”、“牛起来”三个有相同词素,而意义不同的三个词在句子中的排列。其关于“牛”的意象叠出,盎然情趣已在字里行间了。

10 “排词”格

例句:“丑时,开始反刍稻草/ 反复往事,反味最后的糖果”(穆晓禾《十二属相/牛》)
这两行诗很像分句排比。像而又有区别。分句排比以双音合成词起句的,一般用的是同一个词。效果在于增强语言的气势。这里用的是一个词素“反”相同,而构成合成词的另一个词素却不一样,所以实际上是有相同词素的三个词义不同的词的排列,其效果在于层出意象的变化情趣。这情景前所未见(姑妄说之),但完全符合积极修辞方法的意义。于是笔者欲名其为“排词”格,应当是名副其实的了。

11 “换谓”格

例句:“还未摘下/ 它的味道就在嘴里直淌”(高军彦《山楂》)
“味道…直淌”,是一种省简的词语搭配。因为实际上是味道引得口水直淌,而味道非液态是不能流淌的。但把“引得口水”省略掉,才是诗性的叙述。这是诗作为语言艺术的内在要求,也是诗人处理语言的技巧所在,更是现代诗创新修辞、发展修辞的足迹所在。这种搭配与修辞理论中的“异配”格不同,异配格一般是省略比喻过程的动宾结构搭配,而这里是省略动补短语后的主谓式结构的搭配。不妨命名为“省配”格,或者从句子成分上定义为“换谓”格。“味道”的谓语一般是“苦、辣、酸、甜、鲜、咸、腥、涩”等形容词,这里不是换了动词“淌”了吗?

12 “隐拟”格

例句:“我把我展放在桌面上 书纸上/ 让诗读我”(穆桂荣《绽放》)
“让诗读我”,诗人是沉醉在诗创作的快乐当中了,把创造的诗的灵魂看成了花或鸟的小精灵一般,让精灵欣赏诗人沉醉快乐时的别样美丽。当个诗人如无这样的精神享受,谁还当苦吟苦行的诗人呢?诗是快乐的天国,诗是新颖语言的加工厂,诗是修辞沿革的花径。从诗人的“让诗读我”,也许可以归纳一个“隐拟”的新修辞格。因为诗不过是社会生活在诗人头脑中的主观反映,毕竟不是诗人具体的自己,因而诗不会“读”的,但只要我们将其拟人化,不仅是诗,别的什么也是可以“读”的了。但传统的拟人对像都是物,不是意识,欲将意识拟人,需要有个转换物才行。比如先把诗誉为一朵花,或者一个小鸟儿,那么,让花或鸟来读,就是拟人了。这时出现的动词“读”,如不省略拟人的过程,应当是符合词类活用“移就”格的。诗人将转换的过程省略掉,也就是把传统的拟人“隐”了去,不就有理由叫“隐拟”了吗?可定义为:通过省略拟人过程,达到活用动词的修辞方法叫隐拟。
打从朦胧诗兴盛的时候起,就有人指责诗人的“反语法”,我以为那是太表皮了,只要走进诗的肌肤以内,就明白那不过是语言修辞的“与时俱进”罢了。如今的经济社会进入了效益时代,语言也要讲究效益的;不论何种产品,只要增加新的技术含量,价码就提升起来,诗句有了隐喻、隐拟、跳跃、留白等新技巧的含量,其美学价值也就显著提升了。不是么?

13 “省接”格

例句:“如果,一滴声响/ 是屋檐下一个故事的轮回”(赵福治《屋檐下正在融化的冰柱》)
美的意象是用美的语言构造出来的。“一滴声响”,是否可以叫做“省接”修辞格(省略中间的“水落地的”几个字,直接与“声响”衔接)的运用呢?简约又新鲜。定义一下就是:把比较复杂的偏正式短语,通过省略部分限制或修饰的成分,使其构成简单短语的修辞方法。

14“移彩”格

例句:“白净的想法/ 透着红”( 田春雨《女孩》)
这样的句子让我想到苹果花初开时的色彩。什么样的“想法”这般的美丽呢?想法本无色,但同样的美丽是可以苹果花为喻的,而比喻中的借喻是要省略喻的过程,这样就简洁为如斯的移就格语句。如果将其从移就格分离出来,是否可以叫做“移彩”呢?定义也简单,就是将借喻中喻体(有形事物)的颜色,移用到本体(抽象事物)上去的修辞方法。

15“移状”格

例①“无瑕的青春” ( 田春雨《女孩》)
这个句子从“移彩”格类推,就是通过借喻的“移状”了。
例②“很清瘦的三年时光” ( 田春雨《女孩》)
将修饰面容的词语用来修饰时光,也别致的可以。也可归入“移状”格吧?
例③:“那么远的一个念头” ( 田春雨《女孩》)
意识本无距离,这里属于意识的“念头”,竟有了距离,也新颖的可以。远或近,是时空存在于人感觉上的状态,自然也可以归入“移状”了!
给“移状”格定义,应当是:指将借喻中喻体(有形事物)的状态,移用到本体(抽象事物)上去的修辞方法。
2007-10-28于文化村
(作者:系 561104 贵州省平坝县红湖学校 退休教师 李德贵)
电子邮箱:shanchengzil@163,com

  
从新诗看当代汉语修辞的新发展(四)
文/ 山城子

关键词:“借比”-“移限”-“省介”

16、借比格

先看例句:“月光小于睡眠河水穿过我们的房间家具在哪儿靠岸”(北岛《守夜》)
“小于”的行走,不是当下流行的口语。“小于”的焊接,也不是汉语语法中的规范。却因“小于”的模糊比较,而创新了诗的语言,或叫做诗性的叙述。诗人是让读者体会,夜虽然漫长,却长不过人们的长睡不醒。
汉语的表达,进入学术层面就是修辞。消极修辞负责语法意义的表达准确无误,积极的修辞负责表达得生动活泼形象巧妙艺术。这个“小于”之用,在于致使两个无可比较的事物有了比较的可能,这叫巧妙,符合积极修辞的宗旨和效果,是汉语修辞的自然生长。没人可以阻止语言生命的新陈代谢,一如没人可以阻止地球的旋转一样。
从我把握的63种权威们总结的修辞方法中,归属不了北岛的“小于”;从我最近私自构建的15种新修辞格中,还是归属不了。我不忍这种“小于”的没有名份,今个趁着夜色,就给它建设一栋别墅吧。不必找名人题楣,拙笔即书之为“借比”。不是“借代”,亦非“比喻”。新定个义是:
借比格是指凭借可以比较的词汇连接,使两种不可比较的事物产生比较效果的修辞方法。

17、移限格

还是先看例句:
例1、“不仅是编年史也包括非法的气候中公认的一面” (北岛《守夜》)

气候属于自然范畴,法与非法属于社会范围。法与非法都是权力给社会人强制规定的,自然界只循着规律和睦或不和睦。非诗的语言“非法”是不可以限制“气候”的;诗性的叙述却是可以的。因为这样的搭配,不仅有拟或喻的形象在里边美丽成意象,同时陌生新鲜诙谐了语言——诗毕竟是语言的艺术,语言不艺术何以成诗呢?
既然这样的搭配,出了形象、意象,出了新鲜、诙谐,无疑应归属积极的修辞方法。大体笼统可以用“异配”敷衍,就是“移就”,也叫“移用”格的。但认真起来“移就”格是不收留这个“非法”的,因为“移就”们的“法”里没有它。移就们的“法”是这样规定的:移就是将描写甲事物形状的词语移来描写乙事物形状的一种辞格。学者陈望道先生说:“常见的,大概是把人类的形状移属于非人类的或无知的事物。”对照这样的法与法的解释,“非法”一词就不得进入了。因为移就是限于“描写形状”,描写人或事物的性状那是形容词的责任,通常叫做“修饰”。你“非法”不过是个否定副词与一个抽象名词的结合,任务在于对人或事物进行“限制”。文本中的“非法”不是修饰性的描写,而是限制性的叙述。多么不同呀!
我的任务是为上无归属的新生的修辞方法定名定义。那么就定名为“移限”吧。
定义呢,就是:移限是将叙述甲事物所用限制的词语移来用于对乙事物进行限制的一种辞格。
例2、“使我们接近雨林哦哭泣的防线玻璃镇纸读出” (北岛《守夜》)
“哭泣”属于人类的个体,不属于社会建造的各种“防线”。这样奇异的组装短语,就致使隐喻着什么的“防线”的意象具有了人的情感。使用的词格也是移限。
例3、“文字叙述中的伤口多少黑山挡住了” (北岛《守夜》)
“伤口”本义属于人与动物,扩展到植物,后来又被诗人们收到心中,作为疼痛的代名词。因此伤口应当呈现于人、动植物的体上,或者心中。这里无疑也是疼痛在心里了,但被省略了,让读的媒介过程“文字叙述中” 直与之衔接,成为“移限”格的继续运用。
例4、“1949年在无名小调的尽头花握紧拳头叫喊” (北岛《守夜》)
“尽头”之于空间是路、是江河、是天空,之于时间是岁月、是日子。这里却被“无名小调”给抢走了。方法还是“移限”。句子中的主语“花”分明是个美好的象征,被后面连动式谓语拟人后非常的生动形象。

18、“省介”格

例1、“使我们接近雨林哦哭泣的防线玻璃镇纸读出” (北岛《守夜》)
后面相连的部分“玻璃镇纸读出”分明剥离了介词短语“从…里(中、上)”的繁壳,使语言呈现内质的陌生感与新鲜的省炼。
例2、“文字叙述中的伤口多少黑山挡住了” (北岛《守夜》)
句子的后部分“多少黑山挡住了”分明开除了一个介词“被”,从而使“黑山”有了一些主动的形象。
例3、“没受伤农药化肥”(山城子《晒白菜》)
这是笔者本周写的一首小诗《晒白菜》的首句。有诗友留帖问,“是否故意‘反语法’?”我答曰:省略一个介词,就有了诗性化的美感。这句诗如果按非诗性叙述,应是“(白菜)没有被农药化肥污染”,而现在的诗性叙述,首先使用了比拟格(没“受伤”——拟人,或拟物)——没被什么伤着呀?后面补充说明的词语是“农药化肥”。行文中省略的是介词“于”。
下个定义就是:为使句子省敛且可呈现美感,从而故意省略介词或介构的修辞方法,简称省介。
2007-11-18于文化村
 楼主| 发表于 2009-8-3 15:54:11 | 显示全部楼层
山城子《赏诗笔记》节选

繁枝亮色迎春到——扫描当代中国情诗的发展
文/ 山城子

诗是人生的雅伴儿,情诗是雅伴儿的缠绵悱恻和情美关照。
我爱诗,更偏爱情诗。读到好处,还写点笔记,每认真一回都会有所得。因为我也写诗,也涉及爱情题材。
读多了记多了,就对当代中国情诗有了概略的印象。如果用一句诗意,就是“繁枝亮色迎春到”。

中国新诗的春天来了,其中最繁茂的一枝就是情诗。
这从它生长的基地就可以看出影像——许多文学网站都辟有情诗专栏,没辟出的诗歌论坛,也欢迎贴发情诗。特别是洋的情人节和土的七夕临近之际,各大诗歌网站都会热闹起来,临屏赛情诗呀,互赠情诗呀,捉对游戏情诗呀,乃至情诗接龙等等。届时诗友遥集屏前,情绪高涨,灵感频至,现场吟出许多精美之作来。不必说更有中国情诗网鼎力喋血支撑,已然开网6年,自筹资金出《情诗》季刊3年,十余期的作品红火于读者手中了。
这对那些悲观中国新诗前途的人,无疑是个背后掌,激起睁开眼睛看——那桃红李白,柳青花艳,叶肥瓣鲜,足以引蜂蝶嗡隆,鹰飞燕舞,虫鸣草长了。

两年来我已积累诗友馈赠诗集诗刊50余册了,里面都有情诗可读可赏。虽风格迥异,且笔墨深浅,情怀浓淡,传统或现代,荒诞或朦胧,婉约或大气,别致或直陈,纵观起来已然不是“窈窕淑女,君子好求”、“打起黄莺,莫叫枝上啼”、“清晨,我挤一碗鲜牛奶,轻轻地放在你的窗台”可比了。一句话:中国新情诗正在长足地发展,长势越来越旺哩!

其一:出现了情诗题材的系列大作。

深刻我印象的是北京大卫树的《花瓣诗》与河南穆晓禾的《玫瑰园打开了窗口》。后者99首,前者98首,都可谓之“百首系列大作”了。

大卫树的花瓣诗,手法巧妙,意象新鲜,语言美丽,而又具有浓郁的现代气息,传统的审美氛围和厚实的民族文化底蕴。
“躺在江南的枕边,在艳水三千媚山三千的怀中,你疲倦地笑着/ 山也烟雨蒙蒙,水也烟雨蒙蒙,你笑得我心疼而忧伤,我也烟雨蒙蒙”
这是题为《轻轻,轻轻,拍着我的江南入睡(十四行)——献给我永远的花瓣公主及爱人》里的两行诗。标题这样的长,诗句也这样的长,长如美丽的花的小径,谁走进去,都会沐浴到强烈的情浓情香情飞情扬的,而不愿意出来。
“从此,你就别管我对自己多么残酷,我愿意站在我爱你的大地上独自承挡风风雨雨/ 从此,你就别理我对自己多么无情,我愿意坐在我吻你的时间里独自面对苦苦甜甜/ 从此,你就别问我对自己多么冷漠,我愿意处在我想你的生命里独自面对悲悲喜喜/ 从此,你就别问我对自己多么无理,我愿意呆在我拥你的心脏里独自面对冷冷暖暖 ”
这是题为《爱你,就给你一个你想要的宇宙》中的四行诗,每一行诗均已占了36个音节的位置,但读起来一点不觉得长,因为那种排比反复的美感力量,支持着读者的投入——因为这样的表白——而今的年轻人,这个时代造就了他们,心气高,意气盛,才气大,会倾诉,会表白,会表达——这首诗就是情深意长的倾诉,就是火山爆发一样的表白,已经不是“海枯石烂”可以企及的了。
大卫树的花瓣诗也有短句排列的,但我非常喜欢其中那些长句排列的篇什。因为读起这些长句子,不仅让人情感强烈地升腾起来,就是那遣词造句的功夫,也觉得他是怎么想出来的呢?原来我们汉语竟有这样的丰富呀!

穆晓禾的《玫瑰园打开了窗口》。99个窗口呀!我一个一个窗口地驻足,每一驻足视线都被久久吸引,情感都被深深打动,审美都被徐徐打开。这儿,真的是太有魅力了,一种深爱的魅力。这种魅力是用明白晓畅、诗性化的口语表达出来的,是用轻灵的跳跃、意象的抒情焕发出来的,是用朦胧的象征、迷离的隐喻透露出来的,是凭借冷静的哲思、现代的警句折射出来的,是构筑了雅俗共赏、多重审美而呈现出来的。
“不说话,只是盯着我,盯疼了我第三颗纽扣。/ 捣衣女,你窃走了我的上午,让寂寞的过晌和暗夜无情地掉泪”(《窗口(三)》)
前行的“盯”用了复沓,“疼”用了夸张,“第三颗纽扣”是拓展了的借代——借用心隐藏的位置来代替心。后行“窃走了我的上午”是用了异配,“过晌和暗夜无情地掉泪”是用时间状语置换主语的一种创新出来的修辞格。或许可以概念为“换主”吧?这是语言。
“小草在歌唱,每朵花都有一颗心/ 我看见过众多动物会流泪,会有哀伤的眼神/这是某个人的隐秘,思念一个人一定会留下烙印/ 会烫伤脾胃,会在某处深埋一粒种子”(《窗口(五十七)》)
这四行从植物跳跃到动物,再从动物跳跃到人类,及人类的行为上来。四行诗递升出三个意象,将诗人丰富细腻的情感一步紧似一步地张扬,落脚到“深埋一粒种子”。什么种子呢?当然是“爱”的种子。这是跳跃。
“但我们会置换你我,置换瓶子的形状和颜色/ 水至清则无形,情至爱亦无形”(《窗口(六十九)》)
第一行的“瓶子”,其象征意义很是朦胧。从浅层的意思看,那应是爱的形式,而“形状和颜色”则是爱的内容。但我读这一章的感觉,诗人说的或非男女之爱,而是在论诗呢!这一论诗,文本中的“你我”也不是“你我”了,而是诗(你)与诗人(我)。这样那“瓶子”就不再是象征,而是诗的形式的隐喻了。这也是多重审美的例证呀!
“这一生,这一世,我只与人间美好的词语为伴”(《窗口(四十三)》)
这一句,应当输进注册时那个“签名”的位置去。我签的是“诗是人生的雅伴儿”。不知穆晓禾是否这样或那样地签过?签到这个位置的词语,无疑都是很有些魅力的句子。
总之,这99个窗口呀!凝结了诗人的执着、睿智和才华,昭示着真爱、挚爱和深爱。如何不魅力而又美丽呢?

其二:形成了偏重情诗创作的诗人群。

这方面深刻于心的有祁人、席芷、吉祥女巫、紫穗穗、张后等等,尽管他们可能互不相识相熟。

网上能见到《张后的100首情诗和100位诗人的点评》的帖子,其中有汉江的点评说:“张后擅长以少女与动物入诗,使诗平添几分柔美和童话色彩,而“夜”与“梦”的特定背景又恰好让他丰富、奇妙的想象得到‘恣意’发挥。”
有消息说冰封南国大地的时候,张后正在北方某市悄悄签名销售新出版的情诗集哩!可惜我一直无暇欣赏他的作品,既然能云集众多评家笔墨,那一定是很可观可赏的了!

紫穗穗的偏重情诗创作,与她较长时间在诗歌大坛情诗专栏担任评手和组织情诗活动有关。我是在中国情诗网见到她的作品的,开始还以为是她集合的多人之作,后来才知道那帖子上的所有24篇作品,都是她参与活动的一首首“接龙”。
“她在镜子里/ 仔细地画山画水/ 画一枚樱红的玫瓣 // 她不敢开口/ 她怕她一不小心/ 将心中的苦酒打翻 // 她还怕,唇角流出的熏香/ 醉了夕阳,红了晚妆”(《伤口》)
这首第三人称写出,短短的8行三节,不过58个字,其内涵质量很大,沉甸甸的感觉。甚而至于是一个中篇的故事,凝练其中了。第一节复沓用喻描摹“她”化妆。第二节洗墨如金的暗示了她曾经的爱的创伤。第三节暗示“她”迟来的幸福之恋正在进行时,与开头密切呼应。临屏作品写到这个份上,其功底才情可见一斑了。

吉祥女巫作品虽然不多,但凡为诗,必是情意缠绵悱恻深挚由衷的情的喧释。她的情诗很性情,是性情中人写性情中诗,情真而语雅。语雅,才可以生动载情;情真,方能共鸣于性情中读者。
“秋风掠处/ 惹千丝万缕心绪/ 轻舞惆怅/ 静拥寂寞/ 将轻语与浅笑/ 在叹息中隐藏”
这是《莫名的感伤》的第二节诗。不起眼的一个“惹”字,万千汉文不可替代。诗的遣词造句就应当如斯准确。“惆怅”可以化作浅彩长袖,而“轻舞”;“寂寞”,也如所爱一样可以静静地“相拥”了。美在词类的活用,表达的是性情中一种静静的淡淡的美的体验。
“缓缓的走近你/ 带一身的落寞/ 没有刻意的装饰/ 也没有丝毫的造作/ 来不及稳住/ 蹒跚的脚步/ 来不及弄清/ 是对是错/ 于不经意间/ 就把你的名字/ 在记忆中/ 深锁......”
这是《无声的歌》的第三节。深爱的音符,组成深挚的旋律。所以“缓缓”——原来“我”是处于“落寞”的精神环境中得遇“你”的,显然不是初恋,再恋而从容而任性交织的意态翩然而出矣。什么对与错呀,就认定你了——如说你就是我今生的等待。
“落寞”的活用,“名字”的借代,“深锁”比喻后的拈连,以及“缓缓”“蹒跚”“不经意间”的确当,都是语言诗性的呈现。

席芷的作品见于网络颇多,喜欢以组诗、系列组诗的形式出现,不论所拟题目是《春》是《秋》,反映的内容大体都关爱情。阅读席芷的爱情诗,一如品尝新摘下的甜柑蜜桔一样,甭提有多恣意。因为她诗的语言干净得洗炼,机智得冷静,鲜活得俏皮,是一种清丽的婉约风格。
“那时候的天呵/ 灰蒙蒙的 只有一点倔强的蓝” (《秋•某天》起兴节)。颜色也能倔强么?当然!拟人了,又移就了。——这是俏皮的鲜活。
“都用尽怎样的勇敢 才喊出绝望的花开” (《秋•某天》第二节末行)“勇敢”呼应前边的“倔强”,“花开”呼应那作为希望的一点“蓝”。一个“都”字泛指,整句概括——当今的爱情怎么比封建统治下的国度里还艰难呢?——这是冷静的机智。
“说什么好 雀鸟们多忙着成双/ 这没什么不对 你没有桥 你过不来” (《秋•某天》收尾节)最后的两行具有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推理的意味。雀鸟们忙着恋爱, “桥”是没得搭了,“你”如何走过来呢?这样的不能终成眷属的情形是当代青年或年轻人的困惑么?前边已经透出不如封建社会了,后面是远远不如雀鸟们的自由自在了。如今的爱情是怎么了?看着红尘滚滚喧嚣红灯绿酒粉黛媚眼,人们能不戚戚的寻味吗?——这是洗炼的干净。
“巷子深处的人 是彻底不见了/ 巷子的月光太寂寞 她说从此做丁香一样的姑娘 // 先理出这样的脉络/ 尽管这节日的面纱还有些薄/ 尽管这秋天的金黄还不太像/ 尽管这 姑娘 我说也说不清的寒凉”
这是《秋•节日》的第四、五最后两节诗。巷子不再下雨,看不到那些情意绵绵的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油纸花伞了,只剩下寂寞的月光。既然“掠夺”了春天,就做一回朴实顽强的“丁香”吧!接连的三个“尽管”排比——排除性的条件转折,强化了爱事的凄凉。“面纱”以具体喻抽象,“金黄”用如名词,“还不太像”一语双关,毕竟不是现实而是精神的慰寄呀!多么伤情的节日呀?这样清丽婉约的诗句实在不能出自别人之手呢!只有席芷。

有“情诗王子”之称的祁人,作品在“中国诗人”网集合颇多,80年代、90年代、2000年后的,徜徉其间,美不胜收。通观祁人先生的情诗,大抵都是赋的手法,但因技艺娴熟巧妙,铺陈出来的审美,就美于一般而拔萃了。
“那时/你小/我也小 // 小雨下起的时候/我们仰着脸望天 // 说 天哭了 // 我擦你的眼角/你擦我的眼角/脸上全都湿漉漉的 // 我说你哭了/你却说我哭了”(《那时》)
全诗分为五节共11行。通篇清一色的铺陈,清一色的口语行文,却为何这样美丽呢?
是凭借雅,凭借雅的能力和技艺。先是“小”这个词的复沓“你小/我也小 // 小雨下起的时候”。这里关键是第三个“小”的出现,景物那样轻轻地就进入了人物的童年。再一个是“哭了”一词复沓,却是景物在前而人物在后了。两个复沓于前于后巧妙地完成了一个“人物——景物/景物——人物”的回环呼应。之外,还在回环之际复线了一个“说”的复沓。妙在第一个不说谁说,而后对应以具体的谁谁说。这情形若是不驻足细品,你便只是感觉到美,却不知美以何了。
“你赠我的这只鸽子很乖/我常常闭上眼/听它咕咕叫唤 // 总是每次你一转身/它就随你飞去了/我只能睁开眼睛 // 唤你/带它一起回来”(《鸽子》)
仅仅8行的小诗,还是清一色的赋法铺叙,还是清一色的口语表达。但既不失之直白,也不失之一般,因为这里的“赋”法与象征的手法并行,于是产生了双重审美的构架,且镶嵌了从闭眼到睁眼动作层面的语义回环(不是回环格),就很别致地表达了爱而难舍的真情。

其三:拓宽了情感领域丰富了艺术手法。

应当说感情领域的拓宽是很明显的。不再是单纯甚至单一的男女正常的爱慕与想念了。伴随着中国社会的商品化及信息的全球化进程,婚姻观、爱情观、性爱观也悄然地不断裂变着。社会现实的行为与观念,也一定会反映到诗人的笔下来。例如沉入同性恋的,赞赏“一夜情”的,痴迷网恋的,张扬性解放的,关注和平环境下不幸的婚姻等等。这是上个世纪80年代之前的中国情诗里很难找到的。而当下,不必找就可相碰于网络或诗刊诗报。

例如迪拜写的《成都的男孩》。
“他的三角内裤被棉被盖住了/ 刚才,我的嘴唇与它包裹着的肉体进行了交锋/ 那销魂的体液不知道我能回味到什么时候// 现在,我能非常清楚地看清和仔细看的是他的脚/ 两条小腿上的汗毛无序地排列着/ 肌肤富有弹性”
自古以来被爱的诗性描写对象,多是女子。即或有“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妾誓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这样的古代女性大胆表白爱及男人的抒写,也逃不脱男尊女卑的历史局限。而《成都的男孩》彻底地反正到性爱平等的平台上来了。就此点而言,当是当代诗歌思想性的一次标志性的突破。虽然,据说这里写的是同性恋。

例如舒云儿写的《白裤子》与《林间风》(见《情诗》季刊2007冬之卷10、11页),从素材看应属于性爱,且是已然的性爱。何以见得《白裤子》属于已然呢?请看全诗:
“他说里面有间暗室,暗室里有尊佛像 / 抱紧它会幸福一生,你在黑暗中摸索着走 / 他急跑上来,从后面搂抱着你拐了进去 // 你想看一下佛像,可是除了黑 / 你什么也看不到 / 他跟你说,内心要平静/ 雨一直下着,泥泞的小路/ 弄脏了你的白裤子”
诗人采用第三和第二人称,可以理解是他人的故事。
第一节写进暗室。暗室可以方便事情。“他”是哄着“你”来抱佛像获得幸福的,而“你”可能也知道不一定有什么佛像,但期许的幸福倒是有了可能的环境和氛围了——从后面“搂抱着”了呀!
第二节写的是已然。 “他跟你说,内心要平静”,作者巧妙地透露出“他”很老练,可能是过来人了;而“你”显然是第一次。接下来就暗喻过程和结果,结果是“脏”了“白裤子”。
小诗写得极文明,这与网络上一些所谓“下半身”的露“粉”,不可同日而语。诗毕竟是语言的艺术,而艺术是干净的、高雅的、美丽的。这样的小诗只能给人以一种纯雅的美感享受。
又何以见得《林间风》,也是个已然的作品呢?看全诗:
“诗谁安排的命运 / 纵马的女子 /踏碎月影,进入他人的江湖/ /笑谈如风,把酒论醉/ 我叫你哥哥,命里的动荡 // 你不再出现 / 仿佛忘记我赤着脚来过 ”
第一节写“纵马”的女人。语义双关,也是暗喻,撞入了他人的情感领域。
第二节写“他人”的潇洒爽朗。使女人一见倾情了。
第三节写“哥哥”不再出现,“我”淡淡的感伤。
全诗妙在仅在最后一句中的“赤着脚来过”,泄露出已然的秘密。
这两首小诗,写得难道不是“一夜情”?

例如空灵部落写的《雪地的行囊》就是关注和平环境下的不幸婚姻。
“放下来,雪地的行囊/ 泥土苍白的时候,旱獭寂静地磨牙/ 草色褪尽。黑暗了女人的面颊// 藏獒也是孤独的,羊在远方/ 在一个听不到风声的长廊/ 记忆模糊,颤抖着羊儿的呼叫// 女人的怀里,有一双幼稚的眼睛/ 从乳泉上移开来,观察着来路/ 对着灰与白的影像。惘然”
第一节诗,写雪域高原:苍白的泥土,磨牙的旱獭,褪尽颜色的草。场景好不寂寥、灰暗,难怪放下行囊的女人黑暗了面颊。
第二节诗,近有藏獒,远有羊群。何以这般孤独?她的男人呢?“在一个听不到风声的长廊”——显然分别的时间很久了,连记忆也已模糊。然而羊儿的呼叫又何以“颤抖”呢?——再模糊也忘不了当初的邂逅呀?是邂逅还是遭逢呢?羊儿在呼叫它的主人么?是谁在“颤抖”?不可能是羊儿,而是羊儿的主人——藏家女在颤抖。是害怕的颤抖,还是害羞的颤抖,抑或是高兴的颤抖呢?即便都是也合情。就这么两行诗,掩藏了怎样丰富曲折的情缘故事呢?但女人不说,默默奶着孩子。行囊就在脚边。哪里去找男人——还是情人——还是一夜情的情人呢?那个当初的情形一闪即逝了。诗人就是这样通过主体形象的缄默无语,将读者陷入猜想之中。应当说这正是诗的互动的妙处,是其他一切艺术形式无法企及的艺术魅力所在。
第三节坐在行囊旁边歇脚奶孩子的女人惘然着。镜头肯定被拉长,被一点一点地推远,直到女人成为一个小灰点。孩子的爸爸到远方打工去了吗?大体知道哪个城市的工地或乡下的煤矿砖窑嘛?长时间有无信息来?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故事呢?喜剧?悲剧?小说家看了,会撰出怎样的一部故事来呢?

艺术手法的丰富是空前的。象征呀,隐喻呀,密集用格呀,模糊呀等等。

且看轻若芷水组诗《得鲁依》采用的模糊手法:
“得鲁依/ 得鲁依再一次从你的嘴里走出来/ 走进我的黑夜,你说,这多么像一枚鲜果/ 沉沉的捏在手上,沉沉的就是你/ /得鲁依,这个新鲜的名词/ 新鲜的浆,再一次被我咀嚼”
这是第一首。“得鲁依”作为“你”“我”对面言语中的相似于代词的角色出现,因此产生了模糊的艺术效果。如果(假设)我在晚上有个约会,那末现在我就认为“得鲁依”代的是“爱情”。不妨将文本里的三个“得鲁依”都换为“爱情”读一下,那不就是一首很美的小情诗吗?美的是“嘴里走出来/走进我的黑夜”句子中“走”一词的活用拈连与复沓;美的是“沉沉”叠词的运用与“沉沉的”反复;美的是接下来“鲜果”、“你”、“浆”、“咀嚼”的系列比喻。你想呀!一首仅6行的小诗,竟然9用(加上“得鲁依”本身的反复)辞格,能不美么?
模糊手法的陌生新鲜朦胧有趣的效果,在于诗人不进行明确的指代!这就有别于象征了。



喜欢深谷幽兰的《夜的守望者》。这首26行的诗,不着痕迹地悄悄49处用格,是典型的密集用格的手法。
“夜的唇,衔着失血的梦/ 守望在血液的路口/ 身体里,成群的花朵/ 涌向梦的腹地/ 汁液饱满的花朵/ 也无力唤醒,沉睡的顽疾”
且看他的第一节诗:首行“唇”与“衔”的比拟,“失血”与“梦”的比喻,就呈现了语言的诗性美。第二行“守望”是“衔”比拟的继续,“血液”与“路口”是比喻的变换。接下来的“成群”“涌向”依然修辞以比拟,“花朵”“腹地”“汁液”“沉睡” “顽疾”继续比喻行文。6行诗14处用格极为少见,读来却不留痕迹,只把画中女性并不平静(生理上的),却又平静(理智上的)的“守望”意态,从朦胧的意像中透露出来,且抛出一个“顽疾”,让你猜想:那是怎样的“顽疾”呢?

寒雪梅花的《秋水》,很别致用了隐喻的手法。请看全诗:
“秋水明净潺湲/ 秋云飘逸// 秋天的鱼生出/ 许多小宝宝,吐小泡泡/ 在水底的石缝间玩耍,一只/ 鱼儿躲起来,一只鱼儿在寻找// 这也许就叫青梅竹马,从秋天/ 认识,春暖花开时我们分离// 至今,我还吐着思念你的小泡泡/ 一串串,一坠坠”
10行的小诗,她精心的分了四节。
第一节直从标题起兴,两行10个汉字干净利索得没法再简洁。虽是秋,却无伤感,有水有云,云水辉映出“明净、潺湲、飘逸”。文字面铺陈的是景,行间里抒发的是疏朗逸致的心情。
诗是从第二节铺垫隐喻的。从诗文本中你还看不出诗人心中哑然快慰,抑或淡淡若失的回味。仿佛就是在展示自然界的美好,以其细致的观察和和描绘。妙在“在水底的石缝间玩耍,一只/ 鱼儿躲起来,一只鱼儿在寻找”素材做成意象的选择——谁都能想到一如我们小时候经常玩的捉迷藏。这就是诗人使用隐喻所要的阅读效果,也是诗人忍俊不住的主观审美的陶醉。
有了上述的隐喻铺垫,再走一步,就极其自然的过渡到诗旨的所在,儿时没发芽的爱的所在了。说“这也许就叫”表面上好像是对铺垫的一种不确定而又认可的判断,但内里何尝不是诗人对与两小无猜小伙伴玩捉迷藏情景的回忆呢?

其实最重要的是新情诗已经有了作品上的重大收获,例如近几年来不曾间断的由不同网站或论坛发起的“情诗大赛”的获奖作品,以及各地刊印的民刊民报上的集中发表,乃至个人单集或多人合集的出版。例如中国情诗网老秋等七位实力诗人合出的情诗选,就是很好地展示。

最后想说,限于个人视野,必有许多明珠遗漏,诸多大家未能上镜。好在不是排座次,而是说明新情诗在多方面的发展。作为发展的实证,以上所举亦可确凿出中国新情诗的长足了。
2008-2-19于文化村
 楼主| 发表于 2009-8-3 16:19:16 | 显示全部楼层
山城子《赏诗笔记》节选

穆桂荣的诗歌语言何以那么灵动新颖别致?

文/ 山城子



这一瞬间/ 我掉进诗语的灵动新颖别致里/ 没人能打捞得出/ 是已潜回辽西/ 到了老乡住的兴城/ 叩问《永远的节拍》/ 还有多少踢活的小石子/ 奔跑在你行走的翩然里/ 这么令人痴迷 (《山城子诗意日志·痴迷》)



——这首小诗,是我准备这篇文的空档里,突然灵感起来两分钟的笔墨。虽然只有9行,却是我学习研究辽西青年女诗人穆桂荣诗歌语言的真实的心情记录。

穆桂荣的诗集《永远的节拍》(中国文联出版社2007年1月第一版),我曾整体学习过,且写了一篇《来自辽西走廊的清芬》(见网帖《山城子聊中国现代诗》[43])。这“清芬”是针对语言的气息而言的,分为“轻灵活泼的口语技巧,渗透心情的语言韵调,诗性化了的乡语味道”三方面来谈的,但总觉没有说到点子上,仿佛心底压了老乡一笔债似的。

这是08年的7月上旬,我的网线到期——因俩月后将要东北行,且没计划停留多久,我不情愿再续“整年”的霸王条款,只好改在网吧上网,用时比之在家就大块大块地缩减了。这样,我就有了充沛时间,坐下来细细地学习和研讨了。这样坐起来就是大半天。大半天也只梳理了仅占1/4版本的第一辑的51首诗。尽管1/4,却也让我触摸到了奥妙的机关。如果用一句话概括就是:诗人诗文本的语言所以灵动、新颖、别致,主要是因为广集并拓展创新了“词类活用”这个积极的修辞方法使然。(所以用“广集并拓展创新”来修饰限制,是因为这不大好分清:哪些是上个世纪30年代、80年代以及当代诗人们拓展创新在先,哪些是穆桂荣个人拓展创新于后的。这种事情就是诗人本人也不好说清的,毕竟灵感来了之后,只想着一吐为快,哪里会顾及用什么修辞方法呢?虽然,因有求新求活求美的意绪支撑,他们还是不自觉地借助了积极的修辞方法。)



词类活用这种积极的修辞方法,是中华古代汉语遗留的文化瑰宝,多见于先秦散文典籍之中。其中常用的大体有:名词作壮语、名词用如动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的为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及移就格与拈连格等九种。令人兴奋的是,近百年来中国新诗的发展,不仅继承了这些活用,而且在诗文本的行走中,还大规模地扩展和拓新了乃至创造了更多的词类活用方法,遂使当今的诗歌语言有了划时代的大发展。可以说,凡是在作品中创新了语言的诗人,于兹都做出了或大或小的贡献。穆桂荣显然是在贡献大者的行列。那么她广集也好,拓展创新也好,毕竟是怎样地活用了词类的呢?且看我的列举与说明:



1、非名词的名词化用法。

在传统的现代汉语语法当中,名词在句子成分中是被用来充当主语和宾语的。那么,句子中如果用了非名词(主要是指动词与形容词)来充当主语和宾语,这时的非名词就具有了名词的性质。此谓之“非名词的名词化”。这是当代新诗中常见的词类活用方法之一。

“似乎早已适应了这种孤寂”(《寂寞》)

——这是形容词“孤寂”占据了宾语的位置,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名词性质。语言效果在于化虚为实。

“我决定让寂寞安分守己/ 让忧伤多一点牵挂”(《落魄》)

——这里的形容词“寂寞”与“忧伤”分别在两个分句的兼语岗位上,宾前主后,也名词化了。这里不仅化虚为实,与拟人格的结合,就凸显了韵味的别致来。

“只顾观赏楼层的拔节”(《过错》)

——“拔节”系动词性动宾式合成词,在这充当来宾,加之与“楼层”的异样配置,立刻给读者以新颖的美感。

“我要把孤独  虚伪  媚笑/ 溺死在黑海里”(《睡》)

——“孤独  虚伪  媚笑”,这两个形容词和一个动词性偏正式合成词,虽然被介词拉到短语里充当了状语,但身份也还是宾语,具有了浓重的名词性质。三个丑人般地将被“溺死”,真是鲜活的可以。

“寂寞的枝头还站着我的张望”(《爱情鸟》)

——“张望”这个动词本身就够生动了,却令它“站”成名词性质,就升华为灵动了。

“我一再克制咸涩”(《今夜的泪水》)

——这里是形容词“咸涩”充当嘉宾,也是因为结合在借代格里,读来顿觉简约厚实而别致。



2、非动词的动词化用法。

传统的现代汉语语法,动词一般是充当谓语的,特别是连带着宾语的谓语,后者形容词或其它性质的词类,是不该上阵的。如果上阵,也就具备了一定的动词性质。这就是非动词的动词化,也是当代新诗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会不会又想那儿  红了樱桃/  绿了芭蕉~~”(《乡思》)

——“红”与“绿”,典型的形容词,这里都作及物动词用了。诚然这是对传统的继承,属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但也含在我的这种划类里了。也可以认为是从“春风又绿江南岸”里化出,所以就句子显得古香古色了。

“就是这个城市  让我忧伤了好多年”(《归去来兮》)

——“忧伤”是描摹心理状态的形容词。这个句子如果不是强调“城市”而前置了宾语,常态的简洁结构当是“我忧伤城市”。这样就可以清晰地看到“忧伤”明显地作了连带有宾语的谓语,所以就具有了动词的性质,因而就可以加上依缀在动词后边的时态助词“了”了。

“夜从背袭击我/  谁备了一下午的寂寞开始疲惫”(《飞》)

——“疲惫”是表明身体状态的形容词,但因与“开始”联合在一起作了谓语,自然就动了起来。由于这样的活用,是与“寂寞”的名词化,以及前行“袭击”的异样搭配,建构了同一个意象,就使呈现意象的句子显出灵动的新颖来。



3、非形容词的形容词化用法。

现代汉语语法,形容词除了作谓语,主要是作句子的附加成分(定、状、补语)。而在非形容词或短语被安排在本应由形容词占据的位置时,就具有了形容词的性质。这就是非形容词的形容词化。

“把折叠的自己,平平地放在枕边”(《飞》)

——“折叠”是动作动词,而用在了定语的位置上,就成为一种状态,有了形容词的功能。这样的语言效果,就显得别致。

“草木在仰天长啸的大地上摇摇晃晃”(《郁闷》)

——“仰天长啸”这个短语一般用于人或动物。这里却用来修饰“大地”,于是就变成了形容词性的短语。这样的活用,使句子有了显著的喻拟修辞的效果。

“透过流云/ 我看到燃烧的七月”(《狂夏》)

——“燃烧”本为动词,作了“七月”的定语,作用就在于修饰了,因而也形容词化了。这一“化”的意义,无疑生动了诗的文本语言。

“有人坚持吊带  波澜壮阔的超短裙” (《狂夏》)

——“波澜壮阔”是个主谓结构的短语,异样地配置到定语,真是神来之笔,竟是“灵动新颖别致”迭加起来,也修饰不了效果的精彩了。

“也不想用一些不枯不荣的词”(《想》)

——“不枯不荣”这样用于植物生命状态的短语,异样地搭配于“词”,也新鲜别致的可以了。



4、词语之间的异样搭配用法。

现代汉语的主谓搭配、谓宾搭配、定主搭配、定宾搭配、状谓搭配、谓补搭配、宾补搭配,都有一般的原则,一是符合对应的词性,二是要符合事物内在的逻辑。超出了这两个“符合”,就被视为不合语法。然而,这种“不合语法”的词语之间的异样搭配,却在诗歌的具体语境中活灵活现了语言艺术的魅力。因此,对这样的诗歌语言现象不应当视为所谓的“反语法”,它倒是对现代汉语语法修辞的一种创新一种发展。因为,这种“词语之间的异样搭配”,是当代汉语新诗创新出来,并得到广泛运用的一种词类活用方法。

“饮一杯夜色/  干一杯孤独”(《夜》)

——“一杯”是描述液态物质的数量词,在句中属于定宾搭配,显然不合逻辑。但却创造出一个多么美的月夜独酌的意象。这种活用,是由数量词与名词的异样搭配来实现的。

“月亮总是白白嫩嫩的喜人”(《月亮的脸》)

——其实传统移就格的词类活用,也可以归属到词语之间的异样搭配用法里来。此例就是标准的移就格,却也是名词与形容词形成主谓关系的异样搭配。这样构成的语言不仅新鲜,且有视觉上的质感,读来令人亲切。

“夜了  心还没落巢”(《候鸟》)

——前边是名词与时态助词的异样搭配,后边是名词与动宾式合成词的异样搭配。前边的效果在于词语的简约干净,后边在于糅合了比喻的修辞效果。

“我们坐在童话里  相爱”(《回味》)

——这是动词与补语成分的异样搭配,成句的效果令人惊喜,更令人向往。

“小雨黄昏时  爱情的盐向新的伤口注入”(《在这个夏天》)

——“小雨黄昏”是“下着小雨的黄昏”的异样搭配,效果在于简约;“盐…注入”是名动,亦即主谓之间的异样搭配,效果在于兼收用喻与移就的双重修辞作用。



以上,我只用了备下的一部分句例,来说明我的老乡诗人穆桂荣,它赋予诗中的多姿多彩的词类活用方法。正是这些词类的活用,修辞的积极,才使她的诗歌语言透出了灵动、新颖、别致的风貌、风采和风格。

最后遥问老乡好,并虚拟地远握!



2008-7-7于黔中文化村
发表于 2009-8-6 00:16:57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着边际的横扫
  ——评陶东风《游戏机一代的架空世界》

      作者 柴进 
 
  蒙上海吴洪森先生先生赠阅2007年《文艺争鸣》(当代文学版)一至四期,细细阅读,获益良多。但在第四期上,却看到了一篇出人意料的奇文,以笔者涉猎所及,完全可以肯定作者陶东风先生在写《游戏机一代的架空世界——“玄幻文学”引发的思考》这篇文章的时候,对他笔下所描绘的世界根本就是一无所知,仅仅是根据从网络上拼凑了一些貌似新颖的概念再加以包装拼凑而成。面对陶先生奇文,笔者忍不住要说上几句,以正视听。
  注:文中引号除说明外均引自陶文。
  一、陶先生大棍之下的批评要点
  在陶文中,陶先生以横扫一切的气势狂轰滥炸。首先在第一段给玄幻文学下了一个简单的定义。陶先生称:“以科幻为例,历史上优秀的科幻/玄幻文艺,想要成为文学艺术殿堂的瑰宝,也必须具有深切的人文关怀,它们或者表现当今世界的生态危机,或者揭示科技主义时代人的生存困境,体现出深刻的现代性反思精神。其中最不济者至少也有一个传统的、模式化的道德主题,扬善惩恶,给人类留下希望。这至少表明其价值根基是稳定的,它们的道德底线还没有崩溃。”然后,陶先生以《诛仙》等三部小说作为玄幻文学的代表展开批评。为了说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陶先生首先给玄幻文学贴上“玄幻文学的价值世界的是混乱的、颠倒的。”的大型标签,又声称“在各种让青少年若痴若狂的电子游戏中,我们可以看到绚烂斑驳的色彩、匪夷所思的魔术、变化多端的机玄、但是唯独看不到心灵和情感、体验不到触动读者心灵的人文精神。它是技术的世界。现在所谓‘玄幻文学’所呈现的实际上就是一个高度电子游戏化的技术世界。”然后,扯上跟玄幻文学毫无可比性的中国大片,用大片的缺乏想象来证得玄幻文学的苍白无力。最后,陶先生认真地做了一次文抄公,连篇累牍地引用大量文字,只是为了证明“80后写作群体”是道德丧失的一代,他们的文字充满了犬儒主义的畸形色彩,毫无价值,毫无意义。
  问题是,陶先生的观点是正确的吗?
  二、玄幻文学之正源
  通览陶文,也没有看出他对于玄幻文学的正式定义。
  陶先生称,“由于玄幻类文学数量实在庞大的惊人,且每部几乎都是几百万字甚至上千万字,所以在阅读所有此类作品之后再来进行总结评价几乎是不可能的。笔者不得已而采用了这样的办法:以2005年度‘新浪网’评选出的‘最佳玄幻文学’的前三名《诛仙》、《小兵传奇》、《坏蛋是怎样炼成的》为例,谈谈自己的看法。”从这段话可以看出,陶先生对于玄幻文学的理解仅局限于网络给出的局部概念,新浪网引用了一个模糊的概念,对此并不了解的陶先生也跟着错了。
  “玄幻小说”一词,出自中国香港。所见到的最早的玄幻小说,是1988年香港“聚贤馆”出版的黄易的《月魔》赵善琪先生在序言中写道:“一个集玄学、科学和文学于一身的崭新品种宣告诞生了,这个小说品种我们称之为‘玄幻’小说。”这是“玄幻小说”一词首次亮相,并有了明确的定义。(引自百度知道,作者未知)但事实上,在很多人眼中,玄幻/奇幻/魔幻是同一种类型,各文学网站对此也没有一个确切的概念。独角兽网友wangdidi指出:“虽然奇幻、玄幻的严格分类没有公论,但通常概念上,我们还是会把中国背景和西方背景当作一个分界。这两类作品的源头是不一样的。中国当代玄幻的源头是还珠楼主那些,而奇幻作品的源头,是《指环王》。”奇幻文学源于流行欧美的骑士小说,类似于中国的武侠小说,多描写英雄救美、王子复国、骑士斗恶龙之类剑与魔法时代的通俗故事,后渐渐趋于没落。众所周知,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的名著《堂吉诃德》就是讽刺滥俗骑士小说的名作,堂吉诃德先生模仿骑士大战巨人而与风车作战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经典场景。进入八十年代,电子游戏业为奇幻文学的兴起起到了促进作用,早期流行于欧美的游戏软件特别是角色扮演软件大多取材于欧洲中世纪的神话传说,限于当时游戏机与电脑的硬件能力,以类似于大家所熟知的《大富翁》类型的桌面纸牌游戏《龙与地下城》改编而成游戏软件《巫术》、《魔法门》画面在fc八位机和286级别的电脑上表现力很差,充其量只是文字量很大的互动型的电子小说,却也引起了强烈的轰动。游戏制作人为制作游戏而创作的背景资料小说《龙枪编年史》现在已经成为奇幻小说的经典,但是其叙事风格不符合国人阅读口味,国内某出版社将其引进之后,并未出现期待中的热卖。《指环王》(魔戒三部曲)在电影化之后更成为奇幻小说的公认经典。日本最引以为自豪的文化产业是漫画和游戏,作为西方国家和游戏产业大国,以欧洲中世纪或架空历史的虚拟幻想大陆为背景的游戏与漫画大量推出,造成了新的流行,这是有别于欧美的第二个流行渠道,以这种热潮为媒介,奇幻文学已成为日本流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作为游戏行业的大市场,在日本引起轰动的奇幻题材动作游戏《圆桌骑士》(取材于亚瑟王传说)、《大魔界村》和角色扮演游戏《最终幻想》系列、《勇者斗恶龙》系列、《光明与黑暗》系列反过来又拉动了欧美地区奇幻文学的写作热潮,著名的《冰风谷三部曲》、《黑暗精灵三部曲》都成为奇幻文学的经典。
  深受日本文化影响的台湾地区也是日产游戏软件的高消化地区,无论是电脑游戏还是电子游戏,都有大量的作品移植汉化,日商帝技爷如(TGL)落户台湾,汉化了《神奇传说》系列奇幻题材电脑游戏,台湾本土游戏公司也汉化或制作了大量奇幻题材的游戏,知名度最高的当属台湾汉堂公司制作的电脑战棋游戏《炎龙骑士团二代》,这部游戏进入中国大陆后风靡一时,也是大陆玩家对奇幻题材的一次大的启蒙。在游戏业高速发展、硬件表现能力不断上升的今天,欧美暴雪公司出品的奇幻题材电脑游戏《暗黑破坏神》以其独到的动作打斗加角色扮演的模式轰动一时,同时其成功的在线游戏模式,使其成为网络游戏的鼻祖,国内最早流行的《千年》、《传奇》等韩国制网络游戏都是这部作品的仿作,现今流行的网络游戏相当一部分复制了《暗黑破坏神》的游戏规则,这类游戏的流行,是奇幻文学风行的巨大动力。同样,台湾漫画作家笔下奇幻题材的作品也非常丰富,如著名少女漫画家游素兰觉得单纯的长篇漫画不能够满足自己的想象,遂在连载漫画的同时撰写同名小说,她笔下的《天使迷梦》、《火焰纹章》无论是漫画版还是小说版,都受到奇幻文学读者的热烈欢迎。金庸、梁羽生、温瑞安之后,力求突破的黄易小说的出现使国内网络文学开始风行,起点等大型文学网站推出的VIP作者签约制度使作者靠写书挣钱成为眼见的现实,激发了各种题材的写作热潮。当然,其中最受瞩目的还是奇幻类型的文字,以欧洲中世纪剑与魔法时代为背景的新鲜题材,架空世界的冒险历程,悬念迭起、欲罢不能的连载故事,极大激发了读者的阅读热情,其中最受欢迎的当属《佣兵天下》、《空速星痕》等长篇,限于篇幅,恕我不一一列举。而以本土神话为素材的《搜神记》、《诛仙》等本土奇幻也很受追捧。
  从陶文来看,我只能说陶先生对于玄幻文学的了解,连皮毛都不算,他本人混淆了网络文学与玄幻文学的概念。他所用以举例的三部小说,《诛仙》属仙侠类本土奇幻,是传统武侠的分支;《小兵传奇》属科幻类作品;《坏蛋是怎样炼成的》则是描绘社会阴暗面的黑帮小说。
  三、陶文贴上文革式标签的随心解读
  互联网的兴起为全民写作提供了的舞台,大而言之,无论是小说、诗歌、散文、博客体日记都属于网络文学,所谓的玄幻文学只是其中的一种文体。那么,陶先生从其所选三部小说中间又解读到了什么?读出的是对网络文学的绝望,进而延伸到整个中国文学。为什么这样说?因为要引用陶文加以评述,上网搜索了一下,居然有了令笔者更为惊奇的结果!在杂志上发表之前,陶先生在已经在其新浪博客上发布了他的大作,题目是更为吸引眼球的《中国文学已经进入装神弄鬼时代》。这下,《诛仙》等三部小说的作者值得举杯庆祝了,因为你们三人已经代表中国文学而被陶先生进行了高度的批评。问题是,网络文学只是中国文学的一部分,陶先生大笔一挥,让他所评论的小说代表中国文学,将众多文学杂志上大量发表的作品置于何处?
  仔细阅读陶文,文字中间不时流露出的文革遗风非常令人不爽,而且陶先生由于对自己所批评的小说并不熟悉(从陶文中就能确定陶先生没有读完),所以底气不足,词语贫乏,“装神弄鬼”四个字颠来倒去愣是用了二十四个,加上网络发布使用的题目,一口气使用了二十五个。
  陶先生首先分析了《诛仙》,指出“以《诛仙》等为代表的拟武侠类玄幻文学(有人称为“新武侠小说”)不同于传统武侠小说的最大特点是其极尽装神弄鬼之能事,其所谓“幻想世界”是建立在各种胡乱杜撰的魔法妖术和歪门邪道之上的,除了魔杖、魔戒、魔法、魔咒,还有各种千奇百怪、匪夷所思的怪兽、幻兽。这些玩意儿可谓变幻无穷,魔力无边。”这段话貌似有理,却经不起仔细推敲。中国传统武侠小说自有其发展轨道,民国时期王度庐、朱贞木、平江不肖生、还珠楼主这些作家的作品超越了《三侠五义》评话类型文体,成为公认的传统武侠小说。而1976年以来,金庸、梁羽生、古龙等一批作家求新求变,引进西方文学的手法和理念,开辟了新派武侠小说时代。如果陶先生对还珠楼主的作品或者是《水浒传》《封神榜》《岳飞传》稍有了解,就会知道《诛仙》中的法宝打斗其实是继承了以上的衣钵并加以发扬光大,而此类型中作品陶先生则推重《西游记》为经典。陶先生在其推崇《西游记》的文字中又独独推重孙悟空,认为只有“成为反抗专制、追求自由、疾恶如仇的道德人格的化身”的孙悟空所使用的法术是正道,其余的都是邪魔外道,以此类推,使用法术的《诛仙》的主人公亦是不值一提的邪魔外道,《诛仙》这本书自然更加不值一提。陶文如此信口开河,岂不令人笑掉大牙?如果以陶先生思路推断,作为主流被陶先生推崇的金庸小说中的人物应当也都是“成为反抗专制、追求自由、疾恶如仇的道德人格的化身”,那么陶先生把《鹿鼎记》的主人公,从妓院中长大、在皇宫中成长、以吹牛拍马为荣的混混韦小宝放在何处顶礼膜拜?陶先生又称,“人们常常把玄幻文学所建构的世界称之为与现实完全不同的‘架空世界’,在这个世界,没有不可能发生的事情。玄幻文学不但不受自然界规律(物理定律)、社会世界理性法则和日常生活规则的制约,而且恰好是完全颠倒了自然界和社会世界的规范。”这浩大的一顶帽子,用在陶先生所推崇的《西游记》或者是金庸的武侠作品,是否成立?事实上,所谓的架空也是外来词,并非是所谓的“人们常常”,对于玄幻文学中虚构的大陆和虚构历史的小说题材,一般是称之为架空历史小说。
  陶先生对《诛仙》这本书的认识仅限于看了几页便放出的高论。以笔者所见,《诛仙》其实走的还是传统的武侠道路,只是把武功的修炼换成了道家法术的修炼,主角由平凡孩童经历磨炼和奇遇之后成为绝世高手的经历也是大多数武侠小说所惯用的套路。但作者萧鼎并没有复制金庸的模式,他的作品《诛仙》既有经典电脑游戏《仙剑奇侠传》和《轩辕剑》的特点,又有传统小说以情动人的精彩,所以广受读者欢迎,被视为“后金庸时代武侠圣经”也是理所当然。至于陶先生所诟病的“《诛仙》就经常引用《道德经》、《易经》、《山海经》之类文献语录来为各种魔法妖术‘撑腰’”,笔者认为恰恰正是这部小说的优点。《诛仙》一书中的反派有人类也有妖物,对妖物的描述多取自《山海经》并加以发扬拓展,这样的写法不仅丰富了小说,更加是张扬了想象。有评论说中国的商业大片无法打入国际市场,原因是缺乏想象力。陶先生为了证明玄幻文学的装神弄鬼,把中国大片拉出来作陪猛批,问题是,想象力贫乏的中国大片有可比性吗?网络小说的兴起为广大作者提供了一个自由发挥的平台,多种形式的小说情节丰富,想象奇诡,如果陶先生要求《诛仙》这些小说不能逾越《西游记》或者金庸,无疑是卡死了作者们的想象。顺便在提一下,区别于传统的武侠小说,《诛仙》的类型应属于仙侠小说。陶先生将《诛仙》视之为新武侠小说,乃是强行将他所推崇的金庸扔进了传统武侠的圈子。
  再看《小兵传奇》,这部长篇的体裁应归类于科幻,飞船、星际、激光枪、机器人众多广为人知的概念充杂其间,陶先生也认为这是一部装神弄鬼之作,又称《小兵传奇》的“在价值世界的混乱方面是比较突出的”,原因竟是在小说中“爷爷自豪地告诉他,唐这个字在远古其中一个叫地球的人类发源星球上,代表着那星球一个东方国家的民族,这个民族的特征就是黄皮肤黑头发黑眼睛。而龙则代表着那个国家最有权势的男人。这个星球虽然消失了,但联合其他文明创建了现在这个几千年宇宙历史的功绩将永远地传下去。”,在陶先生看来“完全是赤裸裸的大汉族民族主义(甚至连民族主义也算不上,只能说是种族主义,因为‘这个民族的特征就是黄皮肤黑头发黑眼睛’)和毫不隐瞒的、直率的权力崇拜。”如果陶先生的理由是正确的,作为著名歌曲《龙的传人》的作者侯德建先生就应当被枪毙,因为他如此赤裸裸地宣扬种族主义,危害了世界的和平与稳定!然而我可以确定,陶先生绝对没有看完《小兵传奇》。在看到陶文之后,我花了两天的时间读完了《小兵传奇》,发现《小兵传奇》的作者并不掩盖他“毫不隐瞒的、直率的权力崇拜。”被视为正义化身的主人公最终统一了星际,登基做了皇帝,却没有灭绝任何一个民族,在他建立的国度,众生平等,无论是受人蔑视的军妓、被视为奴隶的机器人和猿人等均与普通的人类一道和睦相处。要说缺点,《小兵传奇》只是在一味地追求故事的传奇性,其文字非常粗糙。
  《坏蛋是怎样炼成的》的小说文字功底一般,故事则受香港黑帮电影《古惑仔》系列影响,备受欺辱的软弱学生某一天发誓不再成为别人案上的鱼肉,决意以暴制暴,私下组建黑帮。这部书在连载中很受学生读者欢迎,据说竟有中学生看了小说之后模仿着组建帮派,因为负面影响太坏,而导致来自上级主管部门的压力使作者作者提前结束小说的连载。笔者基本上赞同陶先生对《坏蛋是怎样炼成的》的评论,但是陶先生说“《坏蛋》和港台反映黑社会题材的电影的唯一不同之处就是后者一般还有一个正义最终战胜邪恶的尾巴。”这句话又是一口咬死的信口开河,陶先生估计是没有看过《英雄本色》和《古惑仔》,作为港台反映黑社会题材的经典电影,影片中胜利的正义都是黑帮,电影把他们表现为英雄,而现实中主角他们都是依托帮派靠敲诈勒索为生的社会渣滓。
  以上三部小说只是网络文学的部分组成,在陶先生的笔下却成了中国文学的代表,这样的批评,可以休矣。
  四、无知不为错,横扫“80后”之后再扫谁?
  陶文在第四节引用了黄孝阳先生的《漫谈中国玄幻》,然而陶先生对此文细读了没有?我看未必,不然他不会对玄幻的来源都说不清。陶先生只是断章取义地从黄孝阳先生的作品中抄了一段作为自己的论据,然后再抄录大段关于犬儒主义的介绍,硬生生将“80后”一代打下道德地狱。
  为了证明其观点,陶先生大谈高科技的电脑游戏机对“80后”一代的影响。然而陶先生对于游戏与游戏机的概念也是从网络上东拼西凑来的。他的文章中先后出现了电子游戏、电脑游戏机、电脑游戏、电脑网络游戏四个名词,很显然,对于从未接近过先进科技的陶先生来说它们是同一种事物。在此,笔者告诉陶先生,游戏按运行的硬件环境分为电子游戏与电脑游戏,电子游戏又分为家用型(陶先生应该知道小霸王游戏机吧,那就是早期的家用型游戏机)和营业型(每个城市都会有的街机厅所使用的大型游戏机),电子游戏以电视机为画面输出媒介,追求华丽画面,支持一至四人同时游戏,但科技发展到今天也有例外,目前美国微软公司推出的次世代游戏机XBOX360已经支持了网络功能,可以多人在线游戏。电脑游戏又分为单机游戏和网络游戏,运行在计算机上,以电脑显示器为画面输出媒介。单机游戏只能一至四人同时开展游戏,画面精致,表现力强;而网络游戏由于同时支持上千人在线游戏,画面一般是比较差的。对此一无所知的陶先生在其大作中将以上概念混为一谈,视同一种,未免显得幼稚可笑。
  无知不是罪呀,并不妨碍陶先生的一记记强悍棍子:“玄幻文学的作者和读者的主力均为所谓‘80后’一代。‘80后’一代是玩网络游戏长大的一代,这决定了其感受世界的突出特点就是网络游戏化。同时,绝大多数‘80后’一代真正懂事的时期已经是90年代,而这个年代不同于其他时代的特点是一方面是现实的道德沦丧、价值世界的颠倒,另一方面则是政治冷漠。”将90年代定性行为道德沦陷的时代,从90年代走出来的陶先生就能以高高在上的圣人口气批评一切了。还有,陶先生将玄幻文学的作者和读者主观地定为“80后”一代,仔细用百度做过调查没有?如果没有,笔者也代先生也做一次文抄公吧,且看:“随着网络的发达和电脑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看网络小说来娱乐放松。这些小说的作者通常被称为‘网络写手’。由于网络上有海量的读者,网络写手就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着。海量的作者对海量的读者,一些好的作品就被筛选出来了。而这些写手也因此获得出版社和杂志社的青睐签约出书,或与人气网站签约驻站写作,赚得个‘钵盆盈盈’,不亦乐乎。这些网络小说的作者都很年轻,基本上是‘70后’,60年代出生的都很少。有趣的是他们多为理工科专业背景,而且学历还不是一般的高:比如晋江原创网首席女作家施定柔是多伦多大学东亚系博士研究生,‘吾不笑’是工程力学专业的博士研究生,沈璎璎则是天坛医院的医学博士。”(2006/12/12,新华网,原题《网络写手一样赚翻天》)
  从网络搜索相关,我注意到《诛仙》的作者萧鼎也在自己的博客上撰文对陶先生的文章进行了反驳,陶先生的博客上也有不少网络小说的粉丝对陶先生给予言语粗俗的人身攻击。笔者撰写此文并不代表笔者也像陶先生一样把玄幻文学推崇备至,更不赞同某些人对陶先生的人身攻击。但是,笔者对陶先生这种横扫一切的文革笔风十分厌恶,更难以想象,一个对自己批评的事物根本就不了解的人,居然能够下笔千言挥洒自如,这完全脱离了正常的文艺批评,影响也很坏。网络是有其有限的自由的,在政府的监管下,每个人都能够有限地发表言论,陶先生效仿金猴奋起千钧棒,如此正义的迎头一击,倘若能够将你眼中那些装神弄鬼的文字一扫而光,想必是做了一件心满意足的大好事,只可惜即便你是一个天生的圣人,该存在的还存在着。如果陶先生不满意,你还是根据我提供的资料,加把劲儿,再撰奇文,把“70后”也一并打倒吧。
  
  注:
  1、本文是笔者根据对此类文体及相关游戏的感知撰写而成,部分素材取自网络,已注明出处。
  2、本文在独角兽论坛、真名论坛、燕谈论坛发布时,感谢wangdidi朋友指出文中硬伤,已经修正之。
  3、《诛仙》已经制作成了网络游戏,在此提醒一下陶先生。
  
  皖界首市老干部局柴进
  邮编236500

附:陶先生的大作:游戏机一代的架空世界
发表于 2009-8-7 18:53:46 | 显示全部楼层
《中成诗文》创刊号点评·卷首语

          与诗为伍

  以飘然而至的《来支持和捍卫我们共同的理想》作为卷首语是个意外收获。飘然而至的这首诗不是为卷首语而写的,它只是一贴跟贴,是柴进“请留下脚印,做个真诚的游戏。”贴子中联诗的一个贴子,是飞来飞去跟诗《共同理想》的结句。面对这个将要成为下一首诗的标题的结句我犹豫并裹足不前了,我不知道怎么写?尽管飞来已写出“中成我会坚持到我最后的一刻/来支持和捍卫我们共同的理想”但是面对中成要作为理想的选择我还没有做好这一准备,可以接受但一时间不知如何措词,所以我的回复是“晕啊,为什么不为后来者想想呢?!你下这样的结论,楼下的我怎样去接啊……诗的结尾,还是留点形象的好。不过接还是要接的,请让我稍想一下。”回贴后我仍然不知如何措词,因为我找不到切入点,于是有些后悔想删去这则回贴。直到次日上午看到了飘然而至的跟贴,浏览了一下并未太多的留意,只感觉如释重负,总算有人帮我接了。
  当这首诗作为创刊号的卷首语再次出现时,我有些惊讶,飘然而至一个刚刚注册不久的ID,他的一个跟贴,竟然成为网刊的首选,坐上了《中成诗文》的首篇不能不令人意外,放到哪一家论坛可能都要打个大大的问号?但细读之后我不得不佩服观云忘我站长的独具慧眼和不拘一格以及“任文唯贤”的大家风范。结合中成,难道还有比这个更好的创刊辞么?在我们习惯了的创刊卷首语中我们见到了太多的似曾相识,一个过程或它的全部经历及其诸多的不容易或顺从人意而诞生。
  这是一首传统格的抒情诗,传统得有点政治抒情诗的味道,但它不是政治抒情诗,是一个诗人对“中成诗文”的演绎同时兼具了宣言,诗的宣言,充满了激情和力量。开篇
中成,你的中成
我的中成
我们大家的中成
一个诗文的强音
简短的句式,有力的节奏。一口气连呼四个中成,现在写诗恐怕很少有人这样直奔主题而表达得如些从容,就像融于咏体一般,“你的中成/我的中成/我们大家的中成”一个大家的中成理所当然会成为诗文的强音。所以这里没有任何虚夸的陈述,作者把自己首先融于其中,无顾左右而言他地树立了一个坚强的信念——中成一个诗文的强音。

中成,因为有你
因为有我
因为我们的存在
一天天充实起来

第二节的出现与开篇成构了一个完美的协拍。一样的旋律,一样的造形与命意,却没有雷同之感,就像爆竹的两声连响,左手和右手的击掌,而掌声雷动,拉开了下面的诗行。这两节是本诗节奏的主旋律,也是中成内外理应长期相守的共识。它的释意“你的中成是因为有你,我的中成是因为有我,我们的中成是因为有我们的存在。它一天天充实起来才能成为诗文的强音。这不管出自普通的会员还是高层之手,已足见其高瞻远瞩和辨证思考。

在网上,在网上
因为你啊,中成
让我这老态龙钟
突然间焕发青春

我是专为你而来的
是你让我降落在此
在别的论坛
有谁见过飘然而至吗

某一天,当某一天
我在其他论坛出现
自豪的签名将是
我是中成的使者从中成而来

作者现身说法,以其坚定从容的语气一展自己与中成的合拍;其有如长相守式的爱情盟誓,令人不得不信“在别的论坛/有谁见过飘然而至吗”是的,在别的论坛还没有见到过飘然而至,是专为中成而来的,降落在此是愿望所为。

岁月为我们的成长打上烙印
共和国签发了我们的通行证
十八岁,我们健壮得象一条牛
一条家牛的勤恳一条野牛的奔放

我们的身体我们的思想
都是属于我们自己的
我们成为一个大写的人
直面着整个社会又和它融为一体

我们在日月的穿梭下
编织我们的梦想
我们的言谈举止
那样从容不迫光明正大

我们是一座崭新的丛林
从普通劳动者到白领
我们直立着或者躺下来
那取决于我们的自由和身体的需要

荷尔蒙啊,我们体内的元素
你是青春的标本
炸药的导火素
微量的核能啊调节着我们的肌体

血潮的加速,胸腔的膨胀
青筋暴起,体语的诗意啊
行为在思想行为在行动
我们为我们的行为负责到底

八十岁依旧不减当年
骨节有声,思维敏捷
思想成智啊,骨灰级的老者
风华如乍乃与日月同辉

当诗文再一次降落在网上
它和我一样选择了中成
一个诗文并举写作与批评互生的论坛
一个充满创意而又迈步沉着的论坛

一个自知自治自理的论坛
一个志在舒张人性书写诗性弘扬文理的论坛
一个视人为本视创作为本视回贴为本的论坛
你见过如此推崇回贴的论坛吗

飘然而至还没有在其他论坛出现,还没有标注出“中成的使者从中成而来”的签名就率先做起使者来了,一个至诚至信的使者用他的诗人的激情,流畅的旋律,优美的音色,为我们宣喻中成。这九节诗,是本诗的主体,它几乎囊括了成人和中成的全部,而丝毫没有倦意和累赘,读之酣畅淋漓,如饮高度烈酒,浓郁而绵长。其后再次回旋到首章两节,构成一个完整的乐章。你可以顺其再阅读下去而不知疲惫地拥有中成:

中成,你的中成
我的中成
我们大家的中成
一个诗文的强音

中成,因为有你
因为有我
因为我们的存在
她一天天充实起来

这个开篇为《中成诗文》如选美般选择了中成的代言人。尊敬的读者,如蒙荣幸让您读完了此文,您无妨再读一篇为伍所引全部诗行,看看与诗可有虚言。飘然而至,我们喜欢你!        
                   与诗为伍
                   09-06-12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