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诗界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观云忘我

李白诗全集(938篇首)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4-2-28 14:45:38 | 显示全部楼层
081

金陵新亭朝代:唐朝|作者:李白
金陵风景好,豪士集新亭。
举目山河异,偏伤周顗情。
四坐楚囚悲,不忧社稷倾。
王公何慷慨,千载仰雄名。



古诗简介
金陵新亭》是唐代伟大李白的作品。此诗根据《世说新语》中的一个典故写成,表现了作者的拳拳爱国之心。

翻译/译文
金陵人杰地灵,光优美,豪强众集,今天会聚到新亭。
放眼中原,满目疮痍,河不复繁荣如旧,周颐情结大伤。
大家坐在这里如同楚囚一样悲怨,谁真正为国家的命运着想。
王导公何其慷慨激昂,千秋万代留下美名。

赏析/鉴赏
李白南京新亭,根据西晋末年的一个历史故事而作此诗。该故事出自《世说新语》: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周侯中座而叹曰:“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皆相是视流泪。唯王丞相愀然变色曰:“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
有趣的是,安史之乱的时候,李白也遭遇类似情况:“二帝巡游俱未回,五陵松柏使人哀。诸侯不救河南地,更喜贤王远道来。”当时李白是多么希望唐军能从南边开辟第二战线,那样就可以迅速消灭安禄山的叛军。于是,永王来九江以后,李白从内心说是赞成的。可惜权利之争害了李白,也害了中原人民,以至安史之乱的余波竟然持续十几年,唐朝也因此走上衰败的道路。


无论此诗是李白在安史之乱前的咏古,还是在安史之乱后的感慨,从诗歌的角度看,主题鲜明,情节清晰,语言简练,气势雄壮,发人深思,把一个故事改写得有声有色。



 楼主| 发表于 2024-2-28 14:46:34 | 显示全部楼层
082

玉阶怨朝代:唐朝|作者:李白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古诗简介
玉阶怨》是唐代伟大李白的作品。此诗写一位妇女寂寞和惆怅的心情。前两句写女主人公无言独立玉阶,露水浓重,浸透了罗袜,她却还在痴痴等待;后两句写寒气袭人,女主人公回房放下窗帘,却还在凝望秋月。前两句写久等显示人的痴情;后两句以月亮的玲珑,衬托人的幽怨。全诗无一语正面写怨情,然而又似乎让人感到漫天愁思飘然而至,不著怨意而怨意很深,有幽邃深远之美。

翻译/译文
玉砌的台阶里已滋生了白露,夜深久伫立露水便浸湿了罗袜。
只好回到室内放下了水晶帘子,仍然隔着透明的帘子凝望秋月

注释
⑴玉阶怨:乐府古题,是专写“宫怨”的曲题。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四十三列于《相和歌辞·楚调曲》。
⑵罗袜:丝织的袜子。
⑶却下:回房放下。却:还。水晶帘:即用水晶石穿制成的帘子。
⑷“玲珑”句:虽下帘仍望而待,以至不能成眠。玲珑:透明貌。玲珑,一作“聆胧”。聆胧:月光也。
⑸水精:即水晶。

赏析/鉴赏
李白的这首宫怨诗,虽曲名标有“怨”字,诗作中却只是背面敷粉,全不见“怨”字。无言独立阶砌,以致凉的露水浸湿罗袜;以见夜色之浓,伫待之久,怨情之深。“罗袜”,表现出人的仪态、身份,有人有神。夜凉露重,罗袜知寒,不说人而已见人的幽怨如诉。二字似写实,实用曹植“凌波微步,罗袜生尘”意境。
怨深,夜深,主人公不禁幽独之苦,由帘外到帘内,拉下帘幕之后,反又不忍使明月孤寂。似月怜人,似人怜月;而如果人不伴月,则又没有什么事物可以伴人。月无言,人也无言。但读者却深知人有无限言语,月也解此无限言语,而写来却只是一味望月。这正是“不怨之怨”,所以才显得愁怨之深。


“却下”二字,以虚字传神,最为诗家秘传。此处一转折,似断实连;好像要一笔荡开,推却愁怨,实际上则是经此一转,字少情多,直入幽微。“却下”一词,看似无意下帘,而其中却有无限幽怨。本来主人公由于夜深、怨深,无可奈何而回到室内。入室之后,却又怕隔窗的明月照此室内幽独,因而拉下帘幕。帘幕放下来了,却更难消受这个凄苦无眠之夜,在更加无可奈何之中,却更要去隔帘望月。此时主人公的忧思不断在徘徊,直如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那种纷至沓来,这样的情思,作者用“却下”二字表达出来。“却”字直贯下句,“却下水晶帘”,“却去望秋月”,在这两个动作之间,有许多愁思转折反复,诗句字少情多,以虚字传神。中国古代诗艺中有“空谷传音”的手法,这是如此。“玲珑”二字,看似不经意的笔调,实际上极见功力。以月的玲珑,衬托人的幽怨,从反处着笔,全胜正面涂抹。


诗中不见人物姿容与心理状态,而作者似也无动于衷,只以人物行动来表达含义,引读者步入诗情的最幽微之处,所以能不落言筌,为读者保留想象的余地,使诗情无限辽远,无限幽深。所以,这首诗体现出了诗家“不著一字,尽得流”的真意。以叙人事的笔调来抒情,这很常见,也很容易;以抒情的笔调来写人,这很少见,也很难。
契诃夫有“矜持”说,写诗的人也常有所谓“距离”说,两者非常近似,应合为一种说法。作者应与所写对象保持一定距离,并保持一定的“矜持”与冷静。这样一来,作品才没有声嘶力竭之弊,而有幽邃深远之美,写难状之情与难言之隐,使漫天的诗思充满全诗,却又在字句间捉摸不到。这首《玉阶怨》含思婉转,余韵如缕,正是这样的佳作。



 楼主| 发表于 2024-2-28 14:47:32 | 显示全部楼层
083

望黄鹤楼朝代:唐朝|作者:李白
东望黄鹤山,雄雄半空出。
四面生白云,中峰倚红日。
岩峦行穹跨,峰嶂亦冥密。
颇闻列仙人,于此学飞术。
一朝向蓬海,千载空石室。
金灶生烟埃,玉潭秘清谧。
地古遗草木,庭寒老芝术。
蹇予羡攀跻,因欲保闲逸。
观奇遍诸岳,兹岭不可匹。
结心寄青松,永悟客情毕。



古诗简介
望黄鹤楼》(原作“楼”,误,应为“”)五言古诗创作于盛唐,此李白在眺望黄山时即景生情而写下的抒情篇章。诗中以夸张的手法描写黄鹤山奇伟瑰丽的景色,描绘仙人飞逝以后的荒凉景象,诗人联系自己一生的遭遇,决心把全部情感托付给黄鹤山,以结束客居他乡的流浪生活

翻译/译文
向东眺望黄鹤山,只见黄鹤山威势雄伟横出于半空之中。
山的四面环绕着白,中间的山峰托春天上的太阳
山峦峭立高跨于空中,高峻的上峰深幽邃密。
多次听说过许多仙人在这里学习飞身升天之术,一朝成仙飞间蓬莱仙境,流下的石室千年以来空空荡荡。
丹灶早已生出尘埃,清澈的水潭也早已寂静无声,失去了先前的生气。
地宅荒古长满了杂草,庭中苦寒,芝术之类的药草皆已老去。
我很想登临此山,借以保有我的闲逸之致。观览奇异遍及各个名山,所见却都不能与这座山匹敌。
我寄心于山上青松,由此悟认不再会有客旅情怀了。

注释
雄雄:气势雄伟。
弯跨:跨于空中。
峰嶂:高峻的山峰。冥密:深幽茂密。
飞术:仙术,求仙升天之术。
:即蓬莱仙山,因位于海中故称蓬海。
金灶:即丹灶,道家炼取丹药之灶。
清谧:清静、安宁。
蹇:句首语助辞。
跻:登。

赏析/鉴赏
“东望黄鹤山,雄雄半空出。四面生白,中峰倚红日。岩峦行穹跨,峰嶂亦冥密。”李白以夸张的手法渲染黄鹤山的雄伟气势。开头先写山的高大:“东望黄鹤山,雄雄半空出”,“雄雄”二字,极力形容黄鹤山的威势,只见整座山峰,凌空而上,直插云天。接二句又从侧面加以烘托,“四面生白云,中峰倚红日。”远看去,朵朵白云似乎从山的四周升腾而起,一轮红日仿佛就跟山中的高峰相互依偶着。波浪般起伏、参差不齐的山峦,一排排凌空横跨,宽阔无边;高高耸起的、屏障一般的山,稠密而又显得幽深昏暗。
前六句诗句,全由首句“东望”二字引出,其中有上望、纵望、侧望、环望。整个黄鹤山几乎全被诗人望遍了。可以看出,这首诗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


“颇闻列仙人,于此学飞术”,正如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所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暗寓李白心向往之,因此山曾有仙人居住过。“一朝向蓬海,千载空石室”,人去楼空,仙去室寂。如今山上只剩下仙人当年炼丹的石室了。“金灶生烟埃,玉潭秘清谧”,炼丹的“金灶”,已满是烟尘和埃垢;注满玉液之潭,如今已一无所有;整个黄鹤山似乎都被一种清幽寂静的静的气氛所笼罩,一切是那样的神秘。“地古遗草木,庭寒老芝术。”一片荒凉冷寂的面展现于读者面前:古老的荒地,草木丛生;庭园里,灵芝之类的药草,已经苍老枯萎。
从“颇闻列仙人”至“庭寒老芝术”是第二段,共八句。诗人扣紧有关黄鹤山的传说,描绘仙人飞升后的荒凉景象。写法仍从“望”字入笔,但却已经杂入许多虚无的幻想,浓化了全诗的气氛。
从“蹇予羡攀跻”至篇终是第三段。这一段写由黄鹤山的奇伟和有关仙人的传说所引起的向往之情。“蹇予羡攀跻,因欲保闲逸”两句,毫无隐讳地抒写自己的仰慕与欣羡,诗人很愿攀援而上。诗人之所以产生这种感情,原因在于“保闲逸”,亦即保持平静的心理状态,过着闲逸的生活。“观奇遍诸岳,兹岭不可匹”两句,与一、二两段相呼应,说明,尽管诗人走遍了五岳名山,但黄鹤山却是无与伦比、无可匹敌的。
总体来说,此诗经过实际的比较,诗人终于决定把黄鹤山做为自己感情寄托之所在,从此永远结束作客他乡,寄人篱下的生活:“结心寄青松,永悟客情毕。”这里的“青”代指黄鹤山,同时也象征看诗人坚韧不拔、冬夏常青的性格。“悟”,觉悟,醒悟。“客情”,暗指客居他乡的思想情感,也包括了诗人奔波流浪,怀才不遇的一生。



 楼主| 发表于 2024-2-28 14:49:39 | 显示全部楼层
084

短歌行朝代:唐朝|作者:李白
白日何短短,百年苦易满。
苍穹浩茫茫,万劫太极长。
麻姑垂两鬓,一半已成霜。
天公见玉女,大笑亿千场。
吾欲揽六龙,回车挂扶桑。
北斗酌美酒,劝龙各一觞。
富贵非所愿,与人驻颜光。



古诗简介
短歌行》唐朝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所创,此悲叹人生太短,诗人却发奇想,欲留住时光使人容颜不老,极富浪漫色彩。

翻译/译文
白天那么短暂啊,百年一瞬间就消失。
苍穹浩浩茫茫,太极经历了万劫的时光。
连麻姑下垂的两鬓,已有一半已成白霜。
天公看见玉女,曾经大笑亿千次。
吾欲揽转为太阳车的六龙,回车驶向东方,挂在扶桑树傍。
用北斗星酌满美,劝六龙各饮一觞。
富贵非我所愿,但愿能停驻青春的容光。

赏析/鉴赏
古往今来,人生寿夭乃是人类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多少人曾为之发出过无穷的浩叹:“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曹操短歌行》)“置酒高堂,悲歌临觞”(陆机短歌行》),久尔久之,《短歌行》遂成专咏这一问题的篇章。歌而谓之“短”,既指歌调之短促,也隐含人生短促之意。李白这首同名诗作,沿袭了古老的主题,但写法上却将写实与想象熔于一炉,极富浪漫色彩。
诗分上下两段。前八句言百年(人的一生)易满,天地无穷,时间无限,神仙尚且两鬓成霜,凡人何堪;只有天公、玉女才能与时长存,千年万载,操控天象(玉女投壶不中者天笑。天笑,天无闪电)。后六句诗人突发奇想,欲阻拦六龙,留住时光,使人生不老,青春永驻。



 楼主| 发表于 2024-2-28 14:51:09 | 显示全部楼层
085

古风其二十九·三季分战国朝代:唐朝|作者:李白
三季分战国,七雄成乱麻。
王风何怨怒,世道终纷拏。
至人洞玄象,高举凌紫霞。
仲尼欲浮海,吾祖之流沙。
圣贤共沦没,临岐胡咄嗟。



古诗简介
《古·三季分战国》是唐代伟大李白创作的组诗《古五十九首》之一。全诗共十句五十字,主旨为感伤战乱。

翻译/译文
三代之末,分为战国,七雄并起,相互吞并,乱局如麻。
周朝高洁的道德风尚败落,到处是怨声载道,天人愤恨不平。
有远见的高人洞察时世,纷纷避世而去,紫霞深处弄烟。
当年孔子还想乘木筏浮去蓬莱仙道避难,我的远祖老子李耳也是西出函谷关去了流沙。
身处乱世,圣贤也无用武之处,与俗人一样沦落,怎么让我不临路叹息?去那里?如何去?

注释
⑴“三季”句:三代之末,周室衰微,诸侯并起,分为战国。三季,三代之末。三代指夏、商、周。
⑵七雄:指战国时期韩、魏、赵、燕、齐、楚、秦七国。
⑶“王风”二句:谓人民为表示怨恨而作的《国风》,也不能纠正纷扰的乱政。纷拏,相牵。
⑷“至人”句:言圣人能洞察神秘的天象。
⑸紫霞:指天空
⑹“仲尼”句:《论语·公冶长》:子曰:“道不行,乘桴浮海。”
⑺“吾祖”句:《列仙传》记述:周大夫关令尹与老子俱游流沙。吾祖指老子。唐以老子为宗,李白李唐宗室同为凉昭武帝李暠后裔,故李白称老子为祖。
⑻“圣贤”二句:圣贤共沦没,指孔子浮海,老子赴流沙。临别胡咄嗟,谓临别时不必叹息。岐同歧,岔路,指与人分别处。胡,何。咄嗟,本指呼吸,此处意为叹息以表示遗憾。

赏析/鉴赏
李白《古风》组诗共五十九首,这是其中的第二十九首。此诗当作于安史之乱初期,未入永王幕府前,避难到江南的时期。此诗意思分两层。前四句言面对战乱,百姓怨而无益。后六句言圣人有远见,遭遇乱世,避而不仕。



 楼主| 发表于 2024-2-28 14:52:02 | 显示全部楼层
086

古风其三十二·蓐收肃金气朝代:唐朝|作者:李白
蓐收肃金气,西陆弦海月。
秋蝉号阶轩,感物忧不歇。
良辰竟何许,大运有沦忽。
天寒悲风生,夜久众星没。
恻恻不忍言,哀歌达明发。



古诗简介
《古·蓐收肃金气》是唐代伟大李白创作的组诗《古五十九首》之一。此诗共十句五十字,主题是感叹良才不遇国运沦落。

翻译/译文
秋分季节,西边的天上挂着一轮弦,秋神显现出萧条之气。
庭院的阶梯上,秋哀鸣:歇歇吧,别老是忙不停。
良辰美景能多久?大运时旺时衰,现在正沉沦。
秋风怒号,天寒翠袖薄,深来群星没。
如此凄凉,惨恻无言,唱一首悲伤的歌曲,等待天明。

注释
⑴“蓐收”句:谓秋之神掌控秋风,使秋天呈现肃杀之气。蓐收,秋神。肃,肃杀,这里用如动词。金气,即秋风。
⑵“西陆”句:谓秋天的半轮月升起于海上。西陆,秋天
⑶“大运”句:在大自然运行中,不觉人已衰老。天运。沦忽,迟暮。
⑷悲风:秋风。
⑸明发:天快亮。

赏析/鉴赏
李白《古风》组诗共五十九首,这是其中的第三十二首。《淮南子·缪称》:春女思,秋士悲。此诗即言秋士悲。从悲秋而有愁不言的情绪上看,此诗应该是晚年的作品。
此诗前四句感物而忧。物即秋风、秋月、秋。后六句就“感物忧”而生发。良辰苦短,人生易老,春秋代谢,斗转星移,痛不忍言,唯以歌遣悲。



 楼主| 发表于 2024-2-28 14:53:20 | 显示全部楼层
087

古风其五十二·青春流惊湍朝代:唐朝|作者:李白
青春流惊湍,朱明骤回薄。
不忍看秋蓬,飘扬竟何托。
光风灭兰蕙,白露洒葵藿。
美人不我期,草木日零落。



古诗简介
《古·青春流惊湍》是唐代伟大李白创作的组诗《古五十九首》之一。全诗八句四十字,主题是叹息怀才不遇,徒使岁流逝,体衰颜去。

翻译/译文
春天如飞流,惊驰而去;夏火炎炎,很快就来到。
却不忍心看这秋天的蓬蒿,随风飘荡无根系。
过后的风凋谢了美丽的兰花,白惨惨的秋露凋零了草木。
期待中的美人已青春不再,草木也一天一天地凋零。

注释
⑴“青春”句:谓青春时光疾速流逝,如同急湍。青春,春天。湍,急流的水。
⑵“朱明”句:谓夏天急速迫近。朱明,夏天。薄,迫近。
⑶光风:日出,日丽风和的景象。
⑷葵藿:野菜名。
⑸零落:草叶堕曰零,木叶堕曰落。

赏析/鉴赏
李白《古风》组诗共五十九首,这是其中的第五十二首。此诗当作于作者应诏之前。萧士赟曰:“《楚辞》:‘日月忽其不淹(留)兮,春与秋其代谢。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诗意全出于此。美人,况(比方)时君也。时不我用,老将至矣,怀才而见弃于世,能不悲夫。”
诗句上下相迫,本身似急节代谢:春似急流,炎夏急迫,秋蓬悲人,飘摇何托,风和日丽中,兰蕙凋谢,白露如期而至,葵藿为之黄落。末二点明诗旨。



 楼主| 发表于 2024-2-28 14:54:25 | 显示全部楼层
088

古风其二十一·郢客吟白雪朝代:唐朝|作者:李白
郢客吟白雪,遗响飞青天。
徒劳歌此曲,举世谁为传。
试为巴人唱,和者乃数千。
吞声何足道,叹息空凄然。



古诗简介
《古·郢客吟白雪》是唐代伟大李白创作的组诗《古》五十九首之一。此诗共八句四十字,感叹曲高和寡,才高不遇。

翻译/译文
郢中有客歌吟《阳春》,响入青,余音绕梁。
可惜欣赏者在那里?谁可传承《阳春白》呢,真是唱了也白唱!
大多人只能欣赏《下里巴人》。
佼佼者易污,我怎么能够与他们同流合污呢?只有空自叹息而已!

注释
⑴“郢客”句:宋玉《对楚王问》:楚襄王问宋玉曰:“先生其有遗行(客弃之行)与?何士民不誉之甚也?宋玉对曰:“唯,然。愿大王寛其罪,使得毕其辞。客有歌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跟着)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国中属而和者数十人,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⑵遗响:余音。
⑶徒劳:白白辛苦。
⑷吞声:闭口不言。

赏析/鉴赏
李白《古风》组诗共五十九首,这是其中的第二十一首。诗中李白用“阳春白雪”比喻道德高尚之人,用“下里巴人”暗喻卑鄙小人。从来都是小人在官场横行,要不要与之同流合污,对李白来说,是个哈姆特的问题。他的答案是宁愿不用世,也不同流合污。



 楼主| 发表于 2024-2-28 14:55:21 | 显示全部楼层
089

古风其七·五鹤西北来朝代:唐朝|作者:李白
五鹤西北来,飞飞凌太清。
仙人绿云上,自道安期名。
两两白玉童,双吹紫鸾笙。
去影忽不见,回风送天声。
我欲一问之,飘然若流星。
愿餐金光草,寿与天齐倾。



古诗简介
《古·五西北来》是唐代伟大李白创作的组诗《古五十九首》之一。此诗表现了作者仰慕神仙的思想,从中折射出作者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翻译/译文
五只仙鹤从西北的天边,盘旋翱翔而来。
绿色彩上骑鹤的仙人自报家名:吾乃安期生。
四个白玉般靓丽的小童,双双吹着紫色的鸾笙。
突然间仙人消失,只有回旋的风留下了丝丝天籁之声。
我待追问几句,他们已如流星,无影无踪。
我真想得到仙草灵药,人与天共老。

注释
⑴凌太清:经过天空。凌,历经。太清,即天空。
⑵安期:即安期生,仙人名。《史记·封禅书》中说,方士李少君自言于上见过安期生,给他吃过大枣,其大如瓜,居海上蓬莱仙
⑶“回风”句:回风,回旋之风。天声,巨响。
⑷倾:本意超越,这里指相匹。

赏析/鉴赏
此诗为组诗《古风五十九首》的第七首。诗篇表现诗人仰慕神仙的思想,从中折射出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前八句写仙人安期生驾鹤飞越太空,高声说话,自道姓名。且有两位面白如玉的童儿吹笙相伴。仙人离去,形影消失,而仙乐的余音随风飘散太空。这种神仙生活,非常浪漫潇洒。后四句写诗人仰慕神仙,愿食仙草,长生不老。



 楼主| 发表于 2024-2-28 14:56:26 | 显示全部楼层
090

赤壁歌送别朝代:唐朝|作者:李白
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
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
君去沧江望澄碧,鲸鲵唐突留馀迹。
一一书来报故人,我欲因之壮心魄。



古诗简介
赤壁歌送别》是唐代伟大李白的一首七古。此诗前四句讲的是赤壁之战,突出周瑜的事迹;后四句则是送别时有感而发,希望友人经常来信报告佳音。全诗把歌咏赤壁送别友人这两个内容艺术地统一起来,并突出前者。作品格慷慨雄壮,蕴含了作者济时救民的思想感情。

翻译/译文
犹如二龙争战以决雌雄,赤壁一战,曹操的楼被一扫而空。烈火熊熊焰烟冲天,照耀,周瑜于此地大破曹公。君去大江观看青碧澄明的江水,看到了当时留下的大鲸演行争斗的遗迹。请您将实地的观感一一写信给我,使我看过信后也大快一下壮心。

注释
⑴二龙:指争战之双方。此指曹操和孙权。雌雄:指输赢。
⑵“赤壁”句:建安十二年(208年),刘备与孙权联合与曹操在赤壁作战。周瑜用黄盖诈降计,“盖放诸同时发火,时威猛,悉延烧岸上营落。顷之,烟炎涨天,人烧溺死者甚众”(见《三国志·吴书·周瑜传》。
⑶沧江:指长江,因古时长江较清澈呈青苍色,故称。望:一作“弄”。
⑷鲸鲵:大名,比喻吞食小国的不义之人。《左传·宣公十二年》“古者明王伐不敬。取其鲸鲵而封之,以为大戮。”杜预注:“鲸鲵,人名,以喻不义之人吞食小国。”此指曹操与孙刘联军鏖兵的军队。

赏析/鉴赏
从此诗题目可以看出,诗人的创作意图在于把歌咏赤壁和送别友人这两个内容艺术地统一起来,并突出前者。
全诗八句,前四句讲的是赤壁之战的事迹,后四句则是送别时的有感而发,形式上组成两个相对独立的段落。使人惊异的是,李白在前半短短四句中,就成功地完成了咏史的任务。
“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赤壁之战,曹操用大量军队,深入东吴国土,一心要同周瑜“决”战,“争”雌雄。周瑜虽处于劣势,但能化不利为有利,以火攻取胜,曹操只落得全军溃败的下场。上述内容在这两句诗里艺术地得到表现。上句化用《周易》里“龙战于野”的典故。“二龙争战”是魏吴相持的象征。下句以突如其来之笔,直接写出了赤壁之战曹操水师以失败告终的结局。“楼船扫地空”五字颇见妙思。曹军楼船集江面,构成庞大的水上阵地,自谓坚如金城。不料这阵“地”顷刻间就被横“扫”一“空”。诗人不说楼船在水上安营,而说在“地”上扎寨,这既是对曹操水师在吴地彻底完蛋的如实刻,也是对他吞并东吴土地梦想落空的含蓄讽刺


“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前面诗人用“楼船扫地空”五字预示了战争的结局。这两句才把造成这结局的缘由具体说出。但“烈火”句绝不仅仅是对“楼船扫地空”的原因的说明,更重要的是对古战场上赤焰烧天,煮水蒸云,一片火海的景象的真实写照。上句“张”“照”二字,极大地渲染了吴军的攻势。诗人把因果关系颠倒处理,既起到了先声夺人的作用,也显示了诗人对稳操胜券者的辉煌战果的深情赞许。赤壁之战的胜败,成因固然是吴方采用火攻法,但归根到底取决于两军统帅在战略战术上的水平。下句诗人以凝重之笔指出:善于决战决胜的周瑜,就是这样从容不迫地在赤壁下击破曹操几十万大军的。这句虽然加入了议论成分,但周瑜的儒将风度,却朴实自然地表现出来了。
后半的送别,是在咏史的基础上进行的。字数虽与前半相等,实则等于前半的附庸。“君去沧江望澄碧”,这位友人就要离他而去,望着清澄碧绿的江波,少不了要兴起南浦送别的感伤。但古战场上“二龙争战”的“馀迹”还在脑际留存。“鲸鲵唐突留馀迹。”“鲸鲵”,是由《左传》上的典故引起的联想。“鲸鲵”是“大鱼名”,以喻那“吞食小国”的“不义之人”。“唐突”义同触犯。这里李白大约是喻指曹操倚仗权势,想吞食东吴。李白在送别的诗行中,并没有完全割裂咏史的情感线索。但诗人又立即回到现实中来,“一一书来报故人”,希望友人走后经常来信报告佳音。这友人想必是一位有功业抱负的人物。所以诗人在结尾写道:“我欲因之壮心魄。”诗人能从友人那里得到鼓舞人心的信息,可以因之而大“壮”自己的“心”胆与气“魄”。
李白早年就有“大定”“寰区”(《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的政治抱负,这首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他壮年时代济世救民的思想感情。此诗把咏史与送别结合起来并特别突出前者,原因就在这里。
此诗韵脚“平仄相半”,在形式上与王勃《滕王阁诗》一类“初唐短歌”相似。但避用律体,变婉丽和平之调为慷慨雄壮之声,这又是与王勃异趣的。



 楼主| 发表于 2024-2-28 15:00:19 | 显示全部楼层
091

雪谗诗赠友人朝代:唐朝|作者:李白
嗟予沉迷,猖獗已久。
五十知非,古人尝有。
立言补过,庶存不朽。
包荒匿瑕,蓄此顽丑。
月出致讥,贻愧皓首。
感悟遂晚,事往日迁。
白璧何辜,青蝇屡前。
群轻折轴,下沉黄泉。
众毛飞骨,上凌青天。
萋斐暗成,贝锦粲然。
泥沙聚埃,珠玉不鲜。
洪焰烁山,发自纤烟。
苍波荡日,起于微涓。
交乱四国,播于八埏。
拾尘掇蜂,疑圣猜贤。
哀哉悲夫,谁察予之贞坚?
彼妇人之猖狂,不如鹊之强强。
彼妇人之淫昏,不如鹑之奔奔。
坦荡君子,无悦簧言。
擢发续罪,罪乃孔多。
倾海流恶,恶无以过。
人生实难,逢此织罗。
积毁销金,沉忧作歌。
天未丧文,其如余何。
妲己灭纣,褒女惑周。
天维荡覆,职此之由。
汉祖吕氏,食其在傍。
秦皇太后,毒亦淫荒。
螮蝀作昏,遂掩太阳。
万乘尚尔,匹夫何伤。
辞殚意穷,心切理直。
如或妄谈,昊天是殛。
子野善听,离娄至明。
神靡遁响,鬼无逃形。
不我遐弃,庶昭忠诚。







古诗简介
雪谗诗赠友人》是唐代大李白创作的一首四言古诗。此诗内容可分五部分:第一部分,从起首到“事往日迁”,诗人慨叹自己怀才不遇,受谗遭谤;第二部分,从“白璧何辜”到“谁察予之贞坚”,诗人申明自己是无辜的受害者;第三部分,从“彼人之猖狂”到“其如予何”,作者表明自己面对谗毁决不屈服,而且要以天下为己任;第四部分,从“妲己灭纣”到“遂掩太阳”,总结历史教训,以史为鉴;第五部分,从“万乘尚尔”到最后,作者重申虽怀才不遇但忠贞不变的精神。全诗言辞恳切,情感真挚,极具艺术感染力。

翻译/译文
叹我沉迷于,狂傲疏放已久。
五十而知非,古人常有。
立言以补过,希望永存不朽。
包藏缺点和瑕疵,将它们掩遮不漏。
诗经》中《出》一诗已有好色之讥,使陈国之君终生抱愧惭羞。
由于时日迁延,大错已铸,明白过来时已经晚了。
白璧竟有何罪?青蝇屡次上前点污。
轻的东西积多了,也会将车轴压断下沉黄泉。
众多的毛羽,也能将的肉身抬上青天
谗言就像是织贝的纹一样,积多了就会粲然成章,不由你不信。
聚集的泥沙,掩住了珠玉的光辉。
的洪焰,来自于一缕青烟。
中荡日的狂涛,起目于一点水珠。
谣言传播于四面八方,可使四维之国无事生非。
颜回拾尘,使孔圣人怀疑其窃食;
伯奇掇,大夫尹吉甫猜疑其**。
真是令人悲哀啊,有谁能明白我的坚贞呢?
那个妇人的猖狂,还不如《诗经》中所说的“鹊之强强”;
那个妇人的淫昏,还不如《诗经》中所说的“鹑之奔奔”。
坦荡的君子啊,不要被那些言巧语迷惑了。
那个妇人就是擢发数其罪,也不足以言其罪;
就是倾海倒其恶,其恶也不足为过。
人生实难啊,使我遭此罗织的灾祸。
毁谤积得多了,就是金子也会被消蚀。
深深的忧患,使我悲歌长叹。
但是天既未丧斯文,他们能奈我何?
妲己毁掉了殷纣王,褒姒使周幽王迷惑丧乱。
他们的天下之所以丧失,都是因她们之故。
汉高祖的吕后,与其臣属审食其私通;
秦始皇的田后,也与其宫人嫪毐**。
虹霓所发出的阴昏之气,掩遮了太阳之光。
万乘之君此事尚不能免,而何况是平民百姓呢?
我已辞尽意穷,但却心切理直。
如有一句不实之辞,我愿受苍天的惩罚。
师旷善以听音,离娄的眼光最为明亮。
任何声响和形影都逃不过神的耳朵和眼睛,鬼蜮之辈无可逃遁。
苍天如不弃我,请昭示我的一片忠诚吧。

注释
“沈迷”二句:语本丘迟《与陈伯之书》:“直以不能内审诸己,外受流言。沉迷猖獗,以至于此。”沈迷:即沉迷,深深地迷惑、迷恋。猖獗:狂放之意。
五十知非:用蘧伯玉事。《淮南子·原道》:“蘧伯玉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
立言:谓著述之事。《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包荒:包含荒秽之物。匿瑕:即使是美玉也有暗藏的瑕疵。
顽丑:不光彩之事。
月出政讥:《诗经·陈·月出》,小序:“刺好色也。”
贻愧:留下羞愧。元虞集《写韵轩记》:“因书此以遗其观之主者余君玄谷,无重贻愧于兹轩之高明。”皓首:白头,白发。谓年老。旧题汉李陵《答苏武书》:“丁年奉使,皓首而归。老母终堂,生妻去帷。”
“青蝇”句:谓青蝇点污白玉,喻人被诬。《尔雅·释虫》:“青蝇粪尤能败物。虽玉犹不兔听谓蝇粪点玉是也。”
群轻折轴:谓物虽不重,装载过多亦可压断车轴。比喻小患会酿成大灾。《战国策·魏策一》:“臣闻积羽沉舟,群轻折轴,众口铄金,故愿大王之熟计之也。”
众毛飞骨:谓众多轻物能掀起重物。《汉书·中山靖王胜传》补:“从经折轴。羽翻飞肉。”颜师古注:“言积载轻物,物多至令车轴毁折。而鸟之所以能l翔者。以羽扇扬之故也。”此言谣言屡兴,谗言屡进,便能致祸。
“萋斐”二句:喻小人罗织罪状。《诗经·小雅·巷伯》:“萋兮斐兮,成是贝锦。彼潜人者,亦已太甚。”孔颖达疏:“《论语》云:‘斐然成章。’是斐为文章之貌,萋与斐同类而云成锦,故为文章相错也。”后因以“萋斐”比喻谗言。斐,即娄菲,文采相杂貌。贝锦:指像贝的文采一样美丽的织锦。
微涓:极小的水流。
交乱四国:《诗经·小雅·青蝇》:“谗人周板,交乱四国。”四国犹四方。
八埏(yán):犹八方。
拾尘:用颜回事。孔子于陈蔡,从者七日不食。子贡谋得咒石,颜回效于屋檐下。有灰尘落入锅中,颜回认为弃之可惜,拾而食之,子贡误以为颜回窃食,告于孔子孔子质问颜回,颜回如实答之,误始得解。见《孔子家语·在厄》。掇蜂:用伯奇事。伯奇为周大夫尹吉甫之子。吉甫之后妻,欲陷前妻子伯奇,乃居空室,取蜂缘衣领,伯奇仁孝,前掇之。吉甫远见之,以为其戏之,大怒,乃放伯奇于野。后感悟,召回伯奇而杀后妻。见《琴操·版霜操序》。陆机《君子行》:“掇蜂灭天遭,拾尘惑孔颜。”二句用此诗意。
贞坚:坚贞不移。南朝宋谢灵运《过始宁墅》诗:“缁磷谢清旷,疲薾惭贞坚。”
“彼妇人”四句:《诗经·国·鄘风·鹑之奔奔》:“鹑之奔奔。鹊之强强。”状鸟之双宿双飞貌。原诗讽刺卫宣姜**。
坦荡:一作“皎皎”。
簧言:花言巧语,欺人的谎言。明徐霖《绣襦记·谋脱金》:“礼貌欠从容,登堂腼腆,只恐簧言讥讽。”
“擢(zhuó)发”二句:谓披着头发数罪,也数不清其罪。赎,当作“续”,数也。孔,甚也。
“倾海”二句:谓其恶比东海之水还要多。
积毁销金:谓谗毁聚积多了,连金属之物也会销毁。
沈忧:即“沉忧”。
“天未丧文”二句:《论语·子罕》:“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妲(dá)己:殷纣王之爱妃。相传纣王因宠爱妲己,荒废国政,为周所灭。见《史记·殷本纪》。
褒女:即褒姒,周幽王之宠妃。周幽王为取得褒姒的欢心,曾经举烽火以戏诸侯。后来周幽王为犬戎所灭。见《史记·周本纪》。
天维:国家的纲纪。《晋书·束晰传》:“振天维以赞百务,熙帝载而鼓皇风。”荡覆:毁坏;颠覆。《左传·襄公二十三年》:“盟叔孙氏也,曰:‘毋或如叔孙侨如欲废国常,荡覆公室。’”
职:主也。
吕氏:即汉高祖皇后吕雉。相传吕雉当皇太后时与左相审食其私通。见《史记·吕太后本纪》。
“秦皇太后”二句:秦始皇之后与宫人私通。事见《史记·吕不韦列传》。
螮(dì)蝀(dōng):即虹。
万乘:指帝王,帝位。《汉书·蒯通传》:“随厮养之役者,失万乘之权;守儋石之禄者,阙卿相之位。”
匹夫:古代指平民中的男子。亦泛指平民百姓。《左传·昭公六年》:“匹夫为善,民犹则之,况国君乎?”
殚(dān):尽; 竭尽。
昊(hào)天:即苍天。
子野:春秋时晋国乐师师旷字。
离委:古之明目者,能在百里之外,察秋毫之末。
靡:表示否定。遁:逃走。
遐(xiá)弃:《诗经·国风·周南·汝坟》:“既见君子,不拢遐弃。”

创作背景
此诗之旨,众说纷纭。诗中所斥责的妇人是谁,向有二说:其一,认为斥杨妃**误国。洪迈容斋随笔》、刘克庄《后村诗话》、赵翼《瓯北诗话》、詹锳《李白诗文系年》、安旗主编《李白全集编年注释》等皆持此说。其二,认为斥夫人刘氏,郭沫若倡此说。诗当约作于去朝还山后的天宝四载(745年)。前人据“五十知非”句系年,恐非。“五十知非”系出自《淮南子》“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句,而非太白作诗之年。安旗谓“(作谗诗)时白或遭祸,因向友人抒其觉沉忧”(《李白全集编年注释》)。
杜甫最崇敬李白,也深为了解和关心李白,对其入京、还山,知情最多,在洛阳相遇时便备述其事。杜甫谓白“脱身事幽讨”,“兼全宠辱身”。这类话题尤其在访范十时谈论最多,杜甫听腻了,便以“不愿论簪笏”作阻,或以屈原遭放逐相劝慰,有“向来吟《桔颂》”句可证。“屈原憔悴滞江潭”。此时李白的心情,确也正像流放中沉吟于泽畔的屈原。因“失往路”而“遂为苍耳欺”,于今“不惜翠云袭”,毅然辞京还家,“远为千载期”,“风流自簸荡”。放远目光,振奋精神,萌发“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之思,此与谗诗中之“立言补过,庶存不朽”旨意承接。此诗以“嗟余沉迷,猖狂已久”开头,与杜甫诗中“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相接。兼及“五十知非,古人常有”句,可见他乐于倾听规劝。《谗诗赠友人》作为纵谈遭谗经历之时,当赠给最为关心和熟知内情的人。因此便有了这首以雪谗为内容的赠诗。

赏析/鉴赏
《雪谗诗赠友人》是一首以四言为主的古诗。全诗可分五段。
第一段,由起首到“事往日迁”。开头两句是叹喟,由此引出全篇。叹喟自己徒有一番“济苍生,安社稷”的才能和志向,反而落个大才难用,受谗遭谤的境地。接下两句是因“伯玉年五十时知四十九年之非”,恰好诗人也届此不惑之年,故有同感,感到往日之非。因为他本想“奋其智能,愿为辅弼”,然后功成身退,可这个愿望未能实现,既然立功无望,那就退而求其次,去以立言为务吧。接下两句“立言补过,庶存不朽。”因为立言也同立德、立功一样是经久不废的不朽事业。而著书立说,写诗作文也都是立言的内容。“补过”二字正反映出他的心情是沉痛而真切的。难道过去的追求真的错了吗?话虽如此,从李白的一生来看,今所谓的“立言”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因为当时的士人虽推重诗文、学业,但多把它作为进身的阶梯,终以出仕入相为目的的。
从“包荒匿瑕”到“事往日迁”是对其要立言不朽的补充。说他年过半百才有此感悟,原来仕途不通,怀才不遇,究其原因是受谗谤所致,从而引出他的回顾,重点是雪谗。诗中“荒”、“瑕”、“丑”,指污秽、缺点、丑恶。这是他对事物的分析,实是对时弊的指点,已看出盛唐的败象,从而也作为他立言雪谗的背景和依据。接着以《月出)为例借古喻今,证明立言自古有之,是不朽之言。因为《月出》相传是有讥刺好色之意的一篇名诗,又由彼及此,虽然自己现在“感悟”晚了些,知道过去之“非”了,但还可以“立言补过”,否则到晚年就会抱憾终身。


由“白璧何辜”到“谁察予之贞坚!”为第二段,主要讲自己是无辜的受害者。他以白璧自喻,把奸佞肖小比做青蝇,所以他的遭谗正如“蝇粪点玉”一般,是被玷污的。接下说的是人言可畏,因为闲言碎语多了也是危害很大的。“群轻”四句是说轻微的东西如果积聚多了也能压坏车子,沉了:即使是羽毛,它如排列好也会使鸟儿飞上天,可见上下其手的厉害。诗人再类举说明其危害性,由一般到具体,由人及己,进而危及国家社稷。如那闪光夺目的“贝锦”原是谮人们像女工织锦一样在暗地里做成的“文章”(指诬谄他的罪名)。如当时他被说成是“狂士”、“酒徒”,甚至被诬为“恃才傲物,指斥乘舆”、“交通外官,图谋不轨”。继而又举聚沙成埃、洪水成灾等例子说明谗谤的危害。其中的重点是“拾尘掇蜂,疑圣猜贤”两句。“拾尘”指颜回把掉进饭里的脏东西“偷”吃了,有人告他偷吃,这对孔门子弟来说可是个严重的问题。当时连孔子也半信半疑,他佯称要用这饭去祭祀,颜回则坦然地说,因有脏东西掉进去,把饭都倒掉可惜,因为他们正在挨饿,是他拾起来吃了,这饭不能祭祀了。于是真相大白,颜回又得到了孔子的信任,被誉为“复圣”。“掇蜂”是说伯奇之贤的故事。伯奇素仁孝,但遭后母忌。一次,他见后母衣领上有只青蜂就去捉了,谁知中了计,被诬为“调戏”后母而遭放逐。后来弄清事实,伯奇被召回,后母为其父所杀。“惺惺惜惺惺”,作者用这两个典故无疑是他的自况,以圣贤自喻。因凡圣贤无不经受磨难,他也如此,而所不同的是颜回和伯奇都平反召雪了,为后人所推崇,可他还在忍辱负重,何时才能出头?何时才能为人所理解呢?这或许是他的幻想,但不必苛求古人,因为他不可能超越那个时代,反之亦可见其坚贞。相反的是他离京后,以玄宗为首的一伙权贵们更是骄奢淫逸,残暴专横,可还在吹嘘什么“野无遗贤”了,一般士人都无出路。所以诗人在说“疑圣猜贤”的同时,又指出由于奸佞当道,谗谤横行的危害,必将会造成“交乱四国,播及八埏”的严重后果。对于谗谤的危害及自己的无辜,作者苦口婆心,如泣如诉地说了这么多,他只得哀叹,有谁能理解我呢?也等于说希望能得到人们的理解,理解他的一片忠贞和坚毅的追求。这时的作者年已五十,离长安已近八年了,这是他最痛苦、最矛盾的时期。他经常纵酒浪游,甚至去求仙学道,很是消沉。他又时常愤慨不已,抨击时弊,这说明他既有牢骚又关心国事。但他又总不失拳拳之心和傲岸之性。如曾有诗云“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未应晚”,看来他还想着大器晚成。所以有时他也想复归再图,如“长安不见使人愁”,又想念着长安。但同时也写道“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他傲岸不屈,旷达不羁的性格。看来这后一种思想是主要的是积极的,他之所以炼丹学道,纵酒浪游也是可以理解的。这从当时杜甫的诗中可以看出,“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谁为雄?”因为李白是长安失意,杜甫也不得志,所以他二人能心心相印,愤世嫉俗,慨叹英雄无用武之地。可惜像杜甫这样能理解他的人确实不多。也或许是李白的雄心壮志与他那傲岸风骨的矛盾是为世俗所不容的。因为在当时只有那些斗鸡玩鸟,阿谀谮谗的人才会得到重用。
第三段是由“彼人之猖狂”到“其如予何!”大意是面对谗毁决不屈服,而且要以天下为己任,“天生我材必有用”。“彼人”四句取自《诗经》,原诗是讥刺卫宣姜的**,这里有借古讽今,讥刺杨贵妃的用意。接下四句是说那些谮谗之徒的罪恶累累。因须贾曾自供其罪恶是“擢发续罪,尚未足”,可见其罪恶之多。“倾海”句是由“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化用来的,也是形容罪恶累累的。作者的这些话是有所指的。据记载,李白在长安初任供奉翰林时,玄宗赏识,自己也得意。如玄宗在金銮殿上诏见他,“以七宝床赐食,御用调羹以饭之。”他也觉得“一朝君王垂拂拭,剖心输丹雪胸臆。……王公大人借颜色,金章紫绶来相趋。”他“敢进兴亡言”又代草王诏,据传有《出师诏》、《和蕃书》等,又写了一些歌咏宫廷生活,赞颂溢美的诗词,如《宫中行乐词》、《清平调词》等,都很受玄宗和太真妃(此后才封杨玉环贵妃)的赏识,每每赐宴加赏。然而这时的李白又成了有名的“酒中八仙”之一,经常醉卧长安。有一次,李白“赏识醉殿上,引足令高力士脱靴,由是斥去。”高力士是无才无德的宦官,但善献媚谮谗,故深得玄宗的宠信,权倾朝野,炙手可得。为报脱靴之辱,他挖空心思,摘李白《清平调词》中“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的句子向杨玉环进谗。而这词作本是夸她美的,她曾十分得意并对李白有过赏赐的。今高力士又左右其手说什么李白低贬了她,拿她同赵飞燕相提并论。因为飞燕虽贵为汉成帝的皇后,可原出身于歌妓,恰巧太真妃的出身也不高,原为寿王妃,应算是玄宗的儿媳,今得宠于玄宗,有可能加封,故对此“低贬”十分忌恨,深怕影响她的前程,于是她们便沆瀣一气,竭力谗陷李白。据传谗毁李白的还有玄宗的女婿,同为翰林的张垍。在这种情况下,李白感到他的初衷无法实现,对玄宗失望;再加受到诋毁等因,如有诗说“青蝇易相点,白雪难同调。本是疏散人、屡贻褊促消。”遂有归隐之念。于是不久他就被“恩准赐金还山”了。对此,他认为尽管“坦荡君子”是不屑于那些谗谤的,但面对现实“人生实难,逢此织罗”即人的生死难卜,如一旦陷入他们的罗网,就会遭到“销金”、“磨骨”的残害。从这一点讲,他主动辞官离京是幸运的,当然也是被迫的。因他当时也是担惊受怕的,如曾说“乍向草中耿介死,不求黄金笼下生”。他离京不久后的情况正是这样。一方面是高力士、杨贵妃及其兄、姊、李林甫等都加官进爵、姿意横行;另一面则是大批忠良惨遭迫害,如名士兼太守李邕、韦坚、裴敦夏均被害,前相李适之被逼自杀,名将王忠嗣也遭贬而死,又株连抄没,一片白色恐怖。对此,李白不畏缩而是“沉忧作歌”,如对李北海、裴尚书等作诗痛悼,对黑暗政治大加挞伐。所以他效法孔子身处绝境而从容放歌,“天未丧文,其如予何!”意即如上天不抛弃文化,那文化表现在我身上,所以别人的谗毁又能对我怎样呢!可见诗人是把立言当作不朽的事业,是以天下为己任的。在此时期他写下了如《梦游天姥吟留别》、《殷后乱天纪》、《丁都护歌》、《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等讥评时弊,同情人民的不朽诗篇。在他的创作历程上也是个转变,即现实性和批判精神是个新特点;他的政治抒情诗也达到了很高的造诣。
从“妲己灭纣”到“遂掩太阳”为第四段,是此诗的深刻之所在。由“妲己灭纣”到“毒亦淫荒”都是讲的“女祸”。他先用了妲己、褒姒妖媚取宠,导致国亡身灭的史实说明“女祸”的危害,这是旧史观,但在当时是有说服力的。值得注意的是他又列举秦皇太后和吕后**的例子,这是步步进逼,把矛盾直指杨贵妃了,同时更预言“女祸”的历史悲剧将要重演。因据史载,秦始皇的母亲在继吕不韦之后又同其臣下嫪毐私通;汉高祖刘邦的皇后吕氏也同臣下审食其有私。所以这不言而喻是在揭露杨贵妃与其臣下、养儿安禄山的**丑闻。安禄山本胡人,善战,但更善钻营,他镇守边疆,经常弄虚作假,邀功请赏,累累加官为节度使。他又巴结京官,走高力士、杨贵妃的门路,在玄宗面前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故深得玄宗的宠信,又恬不知耻地向贵妃献媚,说什么,胡人只知有母,以母为大,故被贵妃收为养儿,遂出入宫掖,与贵妃**。这丑闻在当时皆讳莫如深,今唯有李白敢“冒言之”,可见诗人的勇气是令人折服的。又传玄宗曾要给李白加官重用,连续三次为贵妃所阻。关于李白和杨贵妃的斗争,还有待史料的证实和补充,但可以肯定这是蔑视权贵、主张仁政同昏庸腐朽、专横残暴的斗争。李白对贵妃的揭露和批判是必要的是有进步意义的,决不是什么个人恩怨问题。因为有人以李白不屑于恩怨攻讦为由,从而认为这首雪谗诗是伪作。这等于说李白对贵妃的讥刺是个人恩怨,是不应当的。这种看法是不全面、不符事实的。因为李扬的矛盾和斗争如上所述是有代表性的,个人之间恩怨只是其具体表现而已。同时李白也不只抨击贵妃一人,对贵妃的抨击也不只这一首诗,更不限于个人间的瓜葛。如《古风·咸阳三月》、《古风·殷后乱天纪》等都含有对杨贵妃的讥刺。不仅如此,作者的笔锋又指向唐玄宗,说他“昏”。“螮蝀”两句是借天象说人事,从字面上看是因为虹这股淫气使太阳发昏了,但也不难理解为正是万乘之尊的皇帝“作昏”,所以才有“女祸”之害。事实正是如此,玄宗的前期,励精图治,有“开元盛世”之称,可到后期则沉溺声色、荒于朝政,虽招贤纳士,如命李白为待诏翰林,但只不过是为了装点门面,多个弄臣而已,一旦犯龙颜则弃之不惜。相反,他亲小人,爱奉承,听谗言害忠良。如杨、高、安、李等人的得势与作乱都是他姑息养奸造成的。是他连连加封安禄山为三镇节度使的,又封杨贵妃的三个姊姊为国夫人,还肉麻地叫“姨”并给予“宠幸”。如此“作昏”,上行下效,乌烟障气,所以诗人以史为鉴指出:它将同历史上的“女祸”一样会弄到“天维荡覆”的地步。
最后一段的主要精神是通过雪谗向友人重申:虽怀才不遇但忠贞不变。“万乘”两句是作者的自慰,连万乘之尊的皇帝都发昏,何况一般人呢!当然这只能是意会,是作者对自己过去的沉迷的一种宽慰。而如今要立言不朽,谈古论今,洗冤雪谗,数说自己的怀才不遇和不变初衷的决心,希望得到朋友的信任和理解。所以他首先说“辞殚意穷,心切理直”,即是真心实意的。反之,则可对天发誓,决不是妄谈臆说。更进一步,也是作者的感情到了高潮,所以不惜反复,说如有虚假,是鬼是神,都逃不过子野的耳朵和离娄的眼睛。最后两句是再次呼告:希望得到朋友的信任和理解。   
雪谗诗赠友人名家点评
宋代洪迈:“大率言妇人**败国。”(《容斋随笔》卷三)
宋代刘克庄:“(白)刚枝镶恶,坡公疑其以此召怨,力士因借此以报脱靴之令。”(《后山诗话·新集》卷一)
现代郭沫若:“刘氏与李白离异后,曾向李白友人处播弄事非,故雪谗自辩。”(《李白与杜甫·李白家室索隐》)
现代宋绪连:“对这首诗有人认为是伪作,但理由尚不足。在“雪谗”上亦有分岐,有的认为是刺杨贵妃的;有的认为是为其妻“会稽愚妇”而作,或为要娶宗氏引起的非议而作。这些都可再研究。“刺杨说”是可取的,但不是唯一的,因为这诗是他积数十年的遭际,怀才不遇,当然主要指斥的是来自权贵们的谗毁,可能有同列,也可能兼答一般人的误会。所以应当会意而不可细究。可能因为上述诸因,这首诗过去多被忽视,然依今之见,‘李白虽自少年时代即已开始诗歌创作,然以此作为不朽之事业,实自此期始’。”



 楼主| 发表于 2024-2-28 15:01:23 | 显示全部楼层
092

古风其五十九·恻恻泣路岐朝代:唐朝|作者:李白
恻恻泣路岐,哀哀悲素丝。
路岐有南北,素丝无变移。
万事固如此,人生无定期。
田窦相倾夺,宾客互盈亏。
世途多反覆,交道方崄巇。
斗酒强然诺,寸心终自疑。
张陈竟火灭,萧朱亦星离。
众鸟集荣柯,穷鱼守枯池。
嗟嗟失欢客,勤问何所规。



古诗简介
《古·恻恻泣路岐》是唐代伟大李白创作的组诗《古五十九首》的最后一首诗。此诗当作于李白下狱后被流放时期,原来的朋友怕惹事上身而纷纷躲避,有感而作。全诗十八句九十字,阐发“人生无定期”之义。

翻译/译文
古人杨朱看到交差路口就哭泣,墨子看到染布就嚎啕大哭。
道路通南北,要走那一条?人生道路多诱惑,一不小心就走错道。
白布易染上色彩,黑道还是黄道?人生也是容易染上各种瑕疵。
世界万物基本如此,人生真的难以把握。
汉朝魏其侯窦婴和武安侯田蚡互相倾轧,宾客看风使舵,趋金逐利,不断改换门庭,何人品可言?
世道就是如此翻翻覆覆,交谊就是这样颠颠倒倒。
酣气高时的承诺,自己也感觉心虚。
汉朝的张耳与陈余曾经是肝胆之交,后来却反目成仇,相互残杀。
萧育与朱傅曾经以好朋友著称于世,后来也分道扬镳。
人往高处走,水向低处流,集合在茂密的树木中,无路可走的才困守在快枯竭的池塘。
那些失去权利的人却往往问寒问暖,然而于事却无补啊。

注释
⑴“恻恻”句:《淮南子·说林训》:杨子见逵路(四通八达的道路)而哭之,为其可以南可以北。墨子见炼丝(白色熟绢)而泣之,为其可以黄,可以黑。
⑵“田窦”句:《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魏其侯窦婴,喜宾客,诸游士宾客争归魏其侯。武安侯田蚡,新用事(掌权)为相。武安侯以王太后亲幸,数言事多效,天下士趋利者,皆去魏其,归武安。
⑶崄巇:险要高峻。这里意为令人可怕。
⑷“张陈”句:《史记·张耳陈余列传》:余年少,父事张耳,两人相与为刎颈交。后两人有隙。汉三年,韩信已定魏地,遣张耳与韩信击破赵井陉,斩陈余汦水上。火灭,同伙相攻灭。
⑸“萧朱”句:汉萧育与朱博初为知交,后因隙成仇。《后汉书·王丹传》:交道之难未易言也,世称管、鲍,次则王(阳)、贡(禹)。张(耳)、陈(余)凶其终,萧、朱隙其末。星离,如星之分散。
⑹荣柯:树木茂盛的枝茎。
⑺嗟嗟:表示叮嘱的叹词。

赏析/鉴赏
李白《古风》组诗共五十九首,非同时所作,内容不一。此诗为第五十九首。元代萧士赟曰:“此诗讥市道交(以买卖人的手段交朋友)者。太白罹难之余,朋友之交道,其不能始终如一者,谅(想必)亦多矣。徒有一类失欢之客,勤勤(殷勤)问劳,亦何所规益乎!”
诗意分三层。第一层前六句,列举悲路岐、哀素丝二典故,引出“人生无定期”的话题。第二层中八句,列举田、窦宾客互盈亏,张、陈火灭,萧、朱星离为例,夹叙夹议,感叹世俗趋炎附势,所谓刎颈之交,只是空言。第三层末四句,状写自己在趋炎附势的世风中孤苦悲凉的境况。全诗尽在阐发“人生无定期”之义。



 楼主| 发表于 2024-2-28 15:02:33 | 显示全部楼层
093


古风其三十七·燕臣昔恸哭朝代:唐朝|作者:李白
燕臣昔恸哭,五月飞秋霜。
庶女号苍天,震风击齐堂。
精诚有所感,造化为悲伤。
而我竟何辜,远身金殿旁。
浮云蔽紫闼,白日难辉光。
群沙秽明珠,众草凌孤芳。
古来共叹息,流泪空沾裳。



古诗简介
《古·燕臣昔恸哭》是唐代伟大李白创作的组诗《古五十九首》之一。此诗当作于赐金放还以后,全诗十四句七十字,申述冤屈,表达愤怒。

翻译/译文
昔日,燕臣(邹衍)有冤而恸哭,五间竟飞起了秋霜;
民女(受陷害)而哀号,竟有风击中了齐王的殿堂。
(那是)天地被他们的精诚所感动,(在)为之悲伤,为之申冤啊。
而我,究竟为什么被赐金还乡,远离金銮殿旁?
是浮遮蔽了皇上的宫阙,使太阳难以发光;
是沙尘弄脏了明亮的宝珠啊,是杂草在欺凌孤独的芳草
古今冤屈事,想来同叹息。徒然流热泪,沾湿我衣裳。

注释
⑴“燕臣”二句:燕臣,指战国时的邹衍。王充论衡》:邹衍无罪,见拘于燕,当夏五月,仰天而叹,天为陨霜。
⑵“庶女”二句:《淮南子·览冥训》:庶女叫天,雷霆下击,景公台陨,支体伤折,水大出。高诱注:庶贱之女,齐之寡妇,无子不嫁,事姑谨敬。姑无男有女,女利母财,令母嫁妇,妇终不肯。女杀母以诬妇,妇不能自明,冤结叫天,天为行雷霆下击,景公之台陨坏,毁景公之支体,海水为之溢出也。
⑶紫闼:帝王所居。

赏析/鉴赏
李白《古风》组诗共五十九首,这是其中的第三十七首。此诗申述自己的冤屈。萧士赟曰:“此诗,其遭高力士谮于贵妃而放黜之时所作乎?浮比力士,紫闼比宫中,白日比明皇,众草以喻小人明珠、孤芳以喻君子。”
诗分三层意思。前六句引用了两则传说,发表了两句议论,说明冤情可以感动天地造化。中四句诉说自己无辜遭毁谤而“远身金殿”的现实难以回转。末四句抒发被谮而黜的痛苦和无奈。


从此诗可以看出,当时排挤李白的人不在少数,而且都官居要位;也可看出当时的李白有多么愤怒。参照李白在永王失败后被关入浔阳监狱以后所写的万愤词,两者的愤怒程度是一样强烈的。



 楼主| 发表于 2024-2-28 15:04:55 | 显示全部楼层
094

古风其五十·宋国梧台东朝代:唐朝|作者:李白
宋国梧台东,野人得燕石。
夸作天下珍,却哂赵王璧。
赵璧无缁磷,燕石非贞真,
流俗多错误,岂知玉与珉。



古诗简介
《古·宋国梧台东》是唐代伟大李白创作的组诗《古五十九首》之一。此诗是作者因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而发出愤怒的呐喊。

翻译/译文
一个乡下人,在宋国梧台的东边,拾到了一枚燕石——普通石头而已。
他把燕石当作天下最珍贵的玉石珍藏,却嘲笑赵王的那块天下第一玉璧。
赵王璧是磨而不损一丝一纹,染而不沾一点颜色;而燕石一磨就损,一染就污。
庸俗之人哪有慧眼,哪里分辨得出玉与石?

注释
⑴“宋国”二句:《后汉书·应劭传》李贤注:《阙子》曰:宋之愚人得燕石梧台之东,归而藏之,以为大宝。周客闻而观之,俯而掩口,卢胡而笑曰:“此燕石也,与瓦甓(砖)不殊。”
⑵赵王璧:即和氏璧。
⑶无缁磷:即不缁不磷,谓玉石涅而不缁,磨而不磷,即染而不黑,磨而不损。缁,黑色,这里作动词用。磷,损伤。
⑷贞真:坚固不变,与磷缁相反。
⑸珉:石而美者。

赏析/鉴赏
李白《古风》组诗共五十九首,这是其中的第五十首。此诗前四句叙事,后四句议论。萧士赟曰:“此讥世人不识真儒,而假儒反得用世以非笑真儒焉。辞简意明,切中古今时病。”



 楼主| 发表于 2024-2-28 15:05:47 | 显示全部楼层
095

古风其十四·胡关饶风沙朝代:唐朝|作者:李白
胡关饶风沙,萧索竟终古。
木落秋草黄,登高望戎虏。
荒城空大漠,边邑无遗堵。
白骨横千霜,嵯峨蔽榛莽。
借问谁凌虐,天骄毒威武。
赫怒我圣皇,劳师事鼙鼓。
阳和变杀气,发卒骚中土。
三十六万人,哀哀泪如雨。
且悲就行役,安得营农圃。
不见征戍儿,岂知关山苦。
李牧今不在,边人饲豺虎。



古诗简介
《古·胡关饶沙》是唐代伟大李白创作的组诗《古风》五十九首之一。全诗二十二句一百一十字,其主题是批评国无安边的良策,也无胜任的良将。

翻译/译文
登临边关,胡地风沙漫天,千古以来荒凉苍茫。
秋风起,树叶落,草苍黄,胡儿尽武装。
大漠孤城空荡荡,房屋没有一堵完整的墙。
草原上白骨染秋霜,支离破碎散布在草莽。
是被谁蹂躏虐杀?都是那些自称为天之骄子的混蛋。
我朝圣皇勃然大怒,擂起了征伐战鼓震天响!
和谐社会失去平衡,征兵活动扰乱了社会的安详。
三十六万兵,个个流泪别故乡
上就要去远方打仗了,家里的农活谁来干?
没有看到过守边的战士,你就不知道边疆苦辛。
往昔的李牧将军后继无人啊!导致我边境居民被虎一般的胡人杀得很凄惨!

注释
⑴“胡关”二句:谓边关之地多风沙,历来萧条凄凉。胡关,近胡地之关,如雁门、玉门,阳关之类。绕,多。萧索,凄凉。终,尽。终古,久远。
⑵戎虏:敌方军队。
⑶遗堵:经过战争遗留下来的残垣断壁。
⑷“白骨”二句:言白骨堆积如,遮蔽了草木。横,充溢。千霜,即千年。古乐府:延年寿千霜。嵯峨,本指山峰高峻,这里形容白骨堆积如山。榛莽,杂乱丛生的草木。
⑸借问:向人询问。
⑹天骄:汉朝称匈奴为“天之骄子”,简称天骄。见《汉书·匈奴传》。
⑺赫怒:发怒。这里为使动用法,即激怒。
⑻鼙鼓:军鼓。这里代指战争
⑼阳和:春天的暖气。
⑽“安得”句:言怎么能够从事农业生产呢。农,农事。圃,瓜果菜地。
⑾李牧:战国时赵国名将。长期驻守代郡、雁门。匈奴小入,佯败不胜。单于得知,率大兵来攻,李牧为奇阵,张左右军包抄,大破匈奴十多万骑兵,单于逃走,后十多年不敢侵扰赵边城。后秦用反间计,言李牧欲反,赵王迁使赵葱、颜聚代李牧。牧不受命,被秘密逮捕杀害。后三,王翦因急击赵,虏赵王迁,遂灭赵。

赏析/鉴赏
李白《古风》组诗共五十九首,这是其中的第十四首,当作于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年间。“李牧今不在,边人饲豺虎”二句为全诗主旨。
此诗开头六句写边地“萧索”。风沙肆虐,木落草黄,大漠城空,遗堵无存。这是以景物烘托边患惨象。“白骨”四句写千百年来,边患所造成的惨状。千年白骨,堆积如山,皆为胡人所为。“赫怒”以下十句写“劳师”。“赫怒”二句总提;“阳和”二句写征卒扰民,气候为之失和;“三十”四句,写士卒悲就行役;“不见”二句议论,直说“征戍儿”之苦。结尾两句表达主旨。



 楼主| 发表于 2024-2-28 15:06:55 | 显示全部楼层
096

古风其二十·昔我游齐都朝代:唐朝|作者:李白
昔我游齐都,登华不注峰。兹山何秀俊,绿翠如芙蓉。萧飒古仙人,了知是赤松。借予一白鹿,自挟两青龙。含笑凌倒景,欣然愿相从。
泣与亲友别,欲语再三咽。勖君青松心,努力保霜雪。世路多艰险,白日欺红颜。分手各千里,去去何时还。
在世复几时,倏如飘风度。空闻《紫金经》,白首愁相误。抚己忽自笑,沉吟为谁故。名利徒煎熬,安得闲余步。终留赤玉舄,东上蓬莱路。秦帝如我求,苍苍但烟雾。



古诗简介
《古·昔我游齐都》是唐代伟大李白创作的组诗《古》五十九首之一。此诗可看作是独立的三首诗,也可看作是一首梦仙诗,借梦幻指明人类生活的畸形性。

翻译/译文
以前我游齐国首都济南的时候,曾经攀登上华不注峰。只见岭苍翠,高峻入,犹如一朵擎天的绿荷花。我还遇见了一位白发童颜仙人,他就是赤子。赤松子借给我一头白鹿,他自己却乘坐两条青龙。我欣然含笑与他一起凌空而上,日大地都留在我们的身下成为倒影。
临行前,亲朋好友来送别,泪水如霏霏,牵衣不舍似杨柳依依。希望他们有青松般的耐寒心,历霜而愈年轻。人世间多凄风苦,白日喜欢衰退人的红颜。此一别就是千万里,何时相见只有天知道啊!


人生苦短啊,生死如旋风,一瞬即去。纵然有紫金经,也恐怕误了白头翁,不能及时得道。想到这里不禁粲然一笑,何必为他人担忧呢?让他们迷醉于功名利禄好了,让他们煎熬在人间的色利地狱。赤松子留下赤玉舄以后就回到蓬莱岛了。秦始皇想寻找赤松子,茫茫何处有?这是要有机缘的事情啊!

注释
⑴华不注:山名。在山东济南市东北。
⑵萧飒:寂寞凄凉。
⑶“了知”句:了知,明知。赤松,仙人名。
⑷凌倒景:谓升上天空,向下看日月。景,日光。在日月之上,向下看,故曰倒景。
⑸勖:勉励。
⑹去去:越离越远。
⑺倏:忽然。飘风,暴起之风。
⑻《紫金经》:炼丹之书。
⑼“终留”四句:《列仙传》:安期生者,琅琊阜乡人也。卖药于东海边,时人皆言千岁翁。秦始皇东游请见,与语三日三,赐金璧,度数千万,出于阜乡亭,皆置去,留书以赤玉舄一緉(双)为报,曰:”后十年,求我于蓬莱山。”始皇即遣使者徐巿、卢生数百人入海,未至蓬莱山,辄逢海波而还。

赏析/鉴赏
李白《古风》组诗共五十九首,这是其中的第二十首。此诗三段,古本作独立的三首。萧士赟编辑时,合为一首。品其情节,脉络互不连缀,故应分为三首而读。
第一首,为游仙诗。写游华不注,遇仙人赤松子,共同升天。写山俊秀“绿翠如芙蓉”。写游仙,自驾白鹿,赤松子挟青龙,飞升于日月之上,甚是浪漫。


第二首,为留别诗。“泣与亲友别”二句,写临别而泣。“勖君”为互文对举,劝亲友保持青松心,霜志。“世路”二句言世路艰险,人生短暂。末二句表示惜别。
第三首,表现了诗人一种矛盾痛苦的心情。诗分三层意思。“在世”四句,叹息人生短暂,炼丹求长生而又不成。“抚己”四句,自笑为名利所牵,不得安闲潇洒地生活。“终留”四句言求仙落空。故此诗有“行路难”的感慨。



 楼主| 发表于 2024-2-28 15:10:27 | 显示全部楼层
097

古风其十一·黄河走东溟朝代:唐朝|作者:李白
黄河走东溟,白日落西海。
逝川与流光,飘忽不相待。
春容舍我去,秋发已衰改。
人生非寒松,年貌岂长在。
吾当乘云螭,吸景驻光彩。



古诗简介
《古·黄河走东溟》是唐代伟大李白创作的组诗《古五十九首》之一。此诗感叹时光流逝,人世苦短,年貌易改,言外有劝人惜时之意。

翻译/译文
浩荡黄河,滚滚东去,一刻也不停留,太阳东升西落,何时慢下过它的脚步?
时光就如同这东去的黄河,西落的日头,匆匆忙忙地奔走
我也不再年青,春花萧瑟,已经到了秋后,只有白发如霜撒满头
人啊!怎么可比劲?年年常绿,青春难以挽留。
我欲乘飞龙而去,吸取日的光华,让青春永放光彩!

注释
⑴东溟:即东
⑵“逝川”句:喻失去的光阴
⑶春容:少年之容。
⑷秋发:衰暮之发。
螭:中之龙。螭,传说中的独角龙。
⑹“吸景”句:谓阻止太阳运行,即让时光停止。这里,吸与驻同义,都是阻止之义;景与光彩同义,都指日。

赏析/鉴赏
李白《古风》组诗共五十九首,这是其中的第十一首。此诗当作于中晚年,白发已经比较多的时候,每当临镜的时候,都仿佛在提醒诗人抓紧时间,学道抑或学佛。其实回报社会是他永远不改的情怀,只是壮志不酬,悲愤满怀。
前四句言时光易逝。首二句比兴。中四句言年貌易改。末二句突发奇想——阻挡日光前进。这是李白浪漫主义诗句的典型。



 楼主| 发表于 2024-2-28 15:12:01 | 显示全部楼层
098

古风其四十四·绿萝纷葳蕤朝代:唐朝|作者:李白
绿萝纷葳蕤,缭绕松柏枝。
草木有所托,岁寒尚不移。
奈何夭桃色,坐叹葑菲诗。
玉颜艳红彩,云发非素丝。
君子恩已毕,贱妾将何为。



古诗简介
《古·绿萝纷葳蕤》是唐代伟大李白创作的组诗《古五十九首》之一。此诗共十句五十字,表达了彷徨郁悒的心情。

翻译/译文
绿萝长藤,枝华叶茂,亭亭袅袅,在青松翠柏间缠绕。
草木之间的情感一旦托付,即使冬天的寒冷也不减少他们的情谊,人就难说了。
你看多少窈窕女子,还在桃红李白的美好岁,就遭逢冷遇,只好吟唱葑菲诗歌。
何况我现在容颜,光滑如的鬓发让白洁的丝绸都惭愧无彩。
可是君子的心思已经不在我身上了,他有在思念路边的野去了,我怎么办呢?已经没有了主见。

注释
⑴绿萝:蔓生类植物。纷葳蕤,盛美的样子。
⑵夭桃色:喻女子容貌艳丽。《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夭,少壮义。
⑶“坐叹”句:主人公自谓无故令人感叹《诗经》句“葑菲”所表达的含义。坐,无故。葑菲,菜类植物。《诗经·邶风·谷风》:采葑采菲,无以下体。意谓采摘葑菲者不要因根茎不良而连叶也抛弃,喻女子被抛弃。

赏析/鉴赏
李白《古风》组诗共五十九首,这是其中的第四十四首。清人王琦曰:“古称色衰爱弛,此诗则谓色未衰而爱已弛,有感而发,其寄讽之意深矣。”此诗当是诗人少壮时干仕不遂,有感而作。也有人认为此诗当作于应诏入长安的时期,因失去了唐玄宗的信任而借诗感怀。[3]
前四句为比兴,以物比人,谓无情之物相托,尚且有始有终,而有情之人相托,竟有始无终。中四句言爱弛于玉颜正艳之时。末二句主人公作无可奈何之叹。



 楼主| 发表于 2024-2-28 15:12:57 | 显示全部楼层
099

古风其二十七·燕赵有秀色朝代:唐朝|作者:李白
燕赵有秀色,绮楼青云端。
眉目艳皎月,一笑倾城欢。
常恐碧草晚,坐泣秋风寒。
纤手怨玉琴,清晨起长叹。
焉得偶君子,共乘双飞鸾。



古诗简介
《古·燕赵有秀色》是唐代伟大李白创作的组诗《古五十九首》之一。全诗共十句五十字,作者以美人愁迟暮,喻贤士怀才不遇。

翻译/译文
燕赵窈窕女,秀色赛牡丹,斜倚绣窗里,十二层高楼俯瞰青端。
眉清目秀,皎如明,笑颜一开,满京城倾倒。
但是岁月冉冉,美人迟暮,面对秋风霜草,不禁泪下潸潸。
纤纤手抚弄着玉琴,发出的尽是哀怨,长难眠,晨起慵叹。
怎么才可以寻到相爱的那一半?但愿双双乘飞鸾翱翔,飞到天堂。

注释
⑴倾城:全城。
⑵坐:因。
⑶鸾:凤凰之类的神

赏析/鉴赏
李白《古风》组诗共五十九首,这是其中的第二十七首。李白自比绝代佳人,却迟迟得不到皇上的赏识,眼看时光过去,却得
不到相匹的那位,高才难用世,不禁长叹。
此诗前四句写美人,综以“秀色”,分以“眉目”、笑容。接着四句写愁,曰“恐”、曰“泣”、曰“怨”、曰“叹”。末二句愿当权者能知人善任,使自己有机会以尽其才。



 楼主| 发表于 2024-2-28 15:13:50 | 显示全部楼层
100

上李邕朝代:唐朝|作者:李白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古诗简介
上李邕》是唐代伟大李白的诗作。此篇通过对大鹏形象的刻划与颂扬,表达自己勇于追求而且自信、自负、不畏流俗的精神。

翻译/译文
大鹏总有一天会和飞起,凭借力直上九天外。
如果风停了,大鹏飞下来,还能扬起江里的水。
世间人们见我老是唱高调,听到我的豪言壮语都冷笑。
孔子还说过“后生可畏也,焉知来之不如今也”,大丈夫不可轻视少年人。

注释
1、上:呈上。
2、李邕:字泰和,广陵江都(今江苏江都县)人。有才华,性倜傥,唐玄宗时任北海(今东益都县)太守,书法、文章都有名,世称李北海。后被李林甫杀害,年七十余。《旧唐书·文苑传》有传。李邕年辈早于李白,故诗题“上”。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青年时期的李白的豪情壮志。
3、摇:由下而上的大旋风。
4、假令:假使,即使。
5、簸却:激起。
6、沧溟:大海
7、恒:常常。
8、殊调:不同流俗的言行。
9、余:我。
10、大言:言谈自命不凡。
11、宣父:即孔子,唐太宗贞观年间诏尊孔子为宣父。
12、丈夫:古代男子的通称,此指李邕。
13、扶:凭借。
14世人:原文是时人

赏析/鉴赏
大鹏是李白诗赋中常常借以自况的意象,它既是自由的象征,又是惊世骇俗的理想和志趣的象征。公元725年(开元十三年),青年李白出蜀漫游,在江陵遇见名道士司马承祯,司称李白“有仙风道骨焉,可与神游八极之表”,李白当即作《大鹏遇希有赋并序》(后改为《大鹏赋》),自比为庄子逍遥游》中的大鹏鸟。李白诗中还有一首《临路歌》:“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余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据唐李华《故翰林学士李君墓志铭序》云,李白“赋《临终歌》而卒”。后人认为可能就是这首《临路歌》,“路”或为“终”之误写。可见李白终生引大鹏自喻之意。按此诗语气直率不谦,故前人有疑非李白之作者,亦有信为李白之作而辨之者。参詹锳主编《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此诗题解。
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代的作品。李邕在开元七年至九年前后,曾任渝州(今重庆市)刺史。李白游渝州谒见李邕时,因为不拘俗礼,且谈论间放言高论,纵谈王霸,使李邕不悦。史称李邕“颇自矜”(《旧唐书·李邕传》),为人自负好名,对年轻后进态度颇为矜持。李白对此不满,在临别时写了这首态度颇不客气的《上李邕》一诗,以示回敬。


前四句中李白以大鹏自比。大鹏是《庄子·逍遥游》中的神鸟,传说这只神鸟其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其翼若垂天之云”,翅膀拍下水就是三千里,扶摇直上,可高达九万里。大鹏鸟是庄子哲学中自由的象征,理想的图腾。李白年轻时胸怀大志,非常自负,又深受道家哲学的影响,心中充满了浪漫的幻想和宏伟的抱负。这只大鹏即使不借助风的力量,以它的翅膀一搧,也能将沧溟之水一簸而干,这里极力夸张大鹏的神力。在这前四句诗中,诗人寥寥数笔,就勾划出一个力簸沧海的大鹏形象——也是年轻诗人自己的形象。
诗的后四句,是对李邕怠慢态度的回答:“世人”指当时的凡夫俗子,显然也包括李邕在内,因为此诗是直接给李邕的,所以措词较为婉转,表面上只是指斥“世人”。“殊调”指不同凡响的言论。李白的宏大抱负,常常不被世人所理解,被当做“大言”来耻笑。李白显然没有料到,李邕这样的名人竟与凡夫俗子一般见识,于是,就抬出圣人识拔后生的故事反唇相讥。”宣父,指孔子,唐太宗贞观十一年,“诏尊孔子为宣父”(《新唐书·礼乐志》)。《论语·子罕》中说:“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这两句意为孔老夫子尚且觉得后生可畏,你李邕难道比圣人还要高明?男子汉大丈夫千万不可轻视年轻人呀!后两句对李邕既是揄揶,又是讽刺,也是对李邕轻慢态度的回敬,态度相当桀骜,显示出少年锐气。
李邕在开元初年是一位名闻海内的大名士,史载李邕“素负美名,……人间素有声称,后进不识,京洛阡陌聚观,以为古人。或传眉目有异,衣冠望风,寻访门巷。”对于这样一位名士,李白竟敢指名直斥与之抗礼,足见青年李白的气识和胆量。“不屈己、不干人”笑傲权贵,平交王侯,正是李太白的真正本色。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诗展公众号|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留言薄|中国成年人诗歌界限网 ( 苏ICP备14046093号 )

GMT+8, 2024-11-29 15:43 , Processed in 0.169317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