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诗界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观云忘我

李白诗全集(938篇首)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4-2-29 12:15:23 | 显示全部楼层
321

浔阳送弟昌峒鄱阳司马作朝代:唐朝|作者:李白
桑落洲渚连,沧江无云烟,
浔阳非剡水,忽见子猷船。
飘然欲相近,来迟杳若仙。
人乘海上月,帆落湖中天。
一睹无二诺,朝欢更胜昨,
尔则吾惠连,吾非尔康乐。
朱绂白银章,上官佐鄱阳,
松门拂古道,石镜回清光,
摇扇及干越,水亭风气凉。
与尔期此亭,期在秋月满,
时过或未来,两乡心已断。
吴山对楚岸 ,彭蠡当中洲,
相思定如此,有尽穷年愁。



古诗简介
李白送从弟李昌峒赴任鄱阳司信手而作。着笔写的是兄弟之间的情感,而描绘的沿途景色却淋漓尽致、有声有色,情景交融,令人倍感亲切。

注释
[1]桑落:桑叶枯落。诗中是洲名,在湓城东北大江中。汉属彭泽县,唐属都昌县,宋属安徽宿县。
[2]沧江:诗中泛称江水,江水呈青苍色。
[3]剡水:水名。曹娥江的上游,北流入上虞,为上虞江,在浙江嵊县南。亦名戴溪。
[4]子猷:子猷即王徽之。宋·洪迈作《寄题兄景伯清閟堂》有注。王子猷居阴时,朗,乘小访戴逵,至门不入而返,人问其故?答 曰 :“吾本乘兴而来,兴尽而返,何必见戴?”子猷船即出此典故。
[5]无二诺:有成语一诺千金。无二诺即遵守诺言。
[6]惠连:南朝宋谢惠连能文,为族兄谢灵远所赏识。后来诗文中因以惠连作为“从弟”的美称。李白称昌峒(真名不详)为从弟。
[7]康乐:南朝宋谢灵远袭封“康乐公”,封地在今江西万载县东。康乐即指谢灵远。诗中李白自谦,我则比不上谢灵远,愧为你的兄长。


[8]朱绂白银章:朱绂,红色的祭服或朝服,又指古代系佩玉或印章的红色丝带,绂,绶也。银章:银质的印章,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凡吏秩比二千石以上,皆银印青绶”。谓刻曰 :某官之印章。
[9]上官佐鄱阳:上官,指大官,言昌峒曾是个大官。如今却辅一个地方官。司,隋唐时,州府佐吏有司一人,位在别驾、长史之下。诗中有大材小用之意。
[10]石镜:石制之镜,又指如镜的山石。诗中指庐山石镜。
[11]吴山对楚岸:吴头楚尾,江西的代称。江西位于吴地上游,楚地下游。古代,九江、鄱阳均属楚地,但鄱阳近吴地。诗中指鄱阳、九江两地。



 楼主| 发表于 2024-2-29 12:18:25 | 显示全部楼层
322

南轩松朝代:唐朝|作者:李白
南轩有孤松,柯叶自绵幂。
清风无闲时,潇洒终日夕。
阴生古苔绿,色染秋烟碧。
何当凌云霄,直上数千尺。



翻译/译文
译文
窗南有棵孤傲的青松,枝叶是多么茂密。
时时摇着它的枝条,潇洒终日是多么惬意
树阴下老早以前就长满绿苔,秋日的到此也被它染碧。
何时才能枝叶参天长到霄外面,直上千尺巍然挺正。
注释
南轩:轩原本指多窗的长廊,这里泛指当南的窗外。
柯叶:枝叶。
绵幂:密密层层的样子,枝叶稠密而相覆之意。
潇洒:洒脱,无拘束貌。此以形容松树枝叶在清中摆动的样子。
日夕:早晚。“终日夕”与上句“无闲时”对举。
“阴生”句:阴凉处生出的青苔颜色深绿。
“色染”句:苍翠的青松似乎将秋一的烟岚都染绿了。
何当:犹言何日、何时。
凌云霄:直上云霄。

赏析/鉴赏
  安旗《李白全集编半注释》云,此于开元十五年(727)而作。
  “南轩有孤,柯叶自绵幂”运用铺叙的手法,描绘出一幅松树苍劲挺拔、松树枝叶稠密昂首天外的景致。诗一开头,就说这是一棵“孤松”,突出了它的不同凡俗。接着写松树枝叶繁茂、生机勃勃、四季常青,塑造出松树郁郁苍苍、古朴高洁的形象。
  “清风无闲时,潇洒终日夕”,风吹劲松,更觉松树苍劲。古人有诗云:“亭亭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清风”、“潇洒”、“日夕”等有巨大气势的事物和表现大起大落的动词,使得诗意具有飞扬跋扈、迅猛阔大的气势。风因松而见其盛,松因风而见其劲,为下文期盼“孤松”向往着“直上数千尺”的凌云之势作铺垫。
  “阴生古苔绿,色染秋烟碧”两句,再对松树生长的环境进行描写,来烘托松树高大苍翠。“阴生古苔绿”,是说由于松树高大,在它的阴处长出了碧绿的古苔。既言“古苔”足见这棵松树的年岁之长。半空中松树茂密的枝叶,一片浓密翠绿,而地上的古苔也呈现出一片绿色,上下辉映,似乎将周围的空气都要染绿了似的。“色染秋烟碧”,形象地描绘了这一迷人景象。其中一个“染”字用得妙,将景物都着上了宜人的色彩。


  “何当凌云霄,直上数千尺”以夸张的口吻极言其高。正是抒写的诗人见“孤松”而生的感叹,但不是以上所说的那种感觉,却是一种因不满足于眼前之景而萌生的期待、盼望之情。
  此诗的前六句,重在描绘诗人所见“孤松”之景,写“孤松”枝叶繁茂、清风中显得那样潇洒自得;“孤松”苔绿叶翠,秋烟中更添膘胧之美。这给人以孤傲自恃,超然物外的感觉。末二句,侧重体现出诗人不满足于“孤松”的潇洒自得,向往着“直上数千尺”的凌云之势。(唐)范传正《李白新墓碑》所谓:“常欲一鸣惊人,一飞冲天”之意。这种情感,显然是诗人虽来得重用,却时时怀有凌云壮志渴望施展的内心情怀的一种“借越发挥”。
  此诗借用“孤松”、“清风”、“游云”、“日夕”、“苔绿”、“秋烟”、“苔绿”、“云霄”、“染”、“凌”等有巨大气势的事物和表现大起大落的动词,使得诗意具有飞扬跋扈、不可一世的气势,易使读者产生激昂振奋的感觉,侧面衬托出“孤松”潇洒高洁、顽强挺拔的品性,表现出诗人不满足于“孤松”的潇洒自得,向往着“直上数千尺”的凌云之势,表达了诗人刚正不阿的高尚品格,道明诗人崇高的理想和远大的抱负。



 楼主| 发表于 2024-2-29 12:23:13 | 显示全部楼层
323

(似与前有重贴)永王东巡歌十一首朝代:唐朝|作者:李白
永王正月东出师,天子遥分龙虎旗。
楼船一举风波静,江汉翻为燕鹜池。
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
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净胡沙。
雷鼓嘈嘈喧武昌,云旗猎猎过寻阳。
秋毫不犯三吴悦,春日遥看五色光。
龙盘虎踞帝王州,帝子金陵访故丘。
春风试暖昭阳殿,明月还过鳷鹊楼。
二帝巡游俱未回,五陵松柏使人哀。
诸侯不救河南地,更喜贤王远道来。
丹阳北固是吴关,画出楼台云水间。
千岩烽火连沧海,两岸旌旗绕碧山。
王出三江按五湖,楼船跨海次扬都。
战舰森森罗虎士,征帆一一引龙驹。
长风挂席势难回,海动山倾古月摧。
君看帝子浮江日,何似龙骧出峡来。
祖龙浮海不成桥,汉武寻阳空射蛟。
我王楼舰轻秦汉,却似文皇欲渡辽。
帝宠贤王入楚关,扫清江汉始应还。
初从云梦开朱邸,更取金陵作小山。
试借君王玉马鞭,指挥戎虏坐琼筵。
南风一扫胡尘静,西入长安到日边。







翻译/译文
译文
  永王在至德三载三出师东巡,天子宣他遥分龙虎之旗委以重任。永王的楼听过之处,波涛汹涌的长江和汉水,顿时变得像雁鹜一样的平浪静。
  北方的胡虏在三川一带纷乱如麻,中原地区的人民争相南奔避难,似晋朝的永嘉之难。如果起用东谢安石来辅佐平叛,一定能为君在谈笑中扫靖胡沙。
  鼓声如晒杂之声喧动了武昌,旌旗如呼啦啦地过了寻阳。所过之处秋毫无犯,三吴之地的人民都踊跃欢迎,呈现出一派春光明媚的祥瑞气氛。
  钟山龙盘,石城虎踞,金陵果然是帝王之州,如今帝子永王来访金凌之旧迹。春风吹暖了旧苑中的昭阳宫殿,明月高高地照耀着鳷鹊楼。


  太上皇和皇上在外巡游尚未回到首都长安,诸先帝陵寝松柏蒙受胡尘而使人悲哀。各路诸侯都不来救河南之地,欣喜的是贤王却率领兵远道前来勤王。
  丹阳的北固山就是古来的吴关,江边的楼台隐映于水之间,美如图。如今胡虏的战火已燃及沧,永王大军东巡的旌旗在大江两岸围绕,飘扬于碧山之间。
  永王大军出巡三江,按兵五湖,楼出征跨海行次扬州。战舰森森地站满了彪虎之士,战船满载着征战的良
  长吹着船帆,其势一往无前,军威所到之处海动山倾,誓摧胡虏。君看永王率兵浮江而下,多么像当年晋朝的龙骧将军出峡伐吴呀!
  秦始皇想浮海却造桥不成,汉武帝在寻阳射蛟也是空忙一场。我家贤王的楼舰是为平叛而来,其举可轻秦汉,最似太宗文皇帝渡海伐辽。
  皇帝宠命贤王以重任入楚关,扫清江汉地区就凯旋。先在云梦开津大都督府,再在益陵取钟山做王苑中的小山。
  试借我君主所赐的玉鞭一用,我坐在琼筵之上为君指挥平叛。南风所向,将胡尘一日而扫静,然后再西入长安,胜利归朝,朝拜天子。
注释
(1)永王:唐玄宗第十六子,名李璘。《永王东巡歌李白集中本十一首,元人萧士赟、近人郭沫若等认为原其九为伪作。
(2)正月:指农历十一月。这里用的是“王正月”。周以建子之月(农历十一月)为正。《春秋·隐公元年》:元年春,王正月。公羊传: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之始也。王者孰谓?谓文王也。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李白用王正月,取大一统义,是春秋笔法。
(3)“天子”句:谓唐玄宗授永王璘以重任,使其远巡。龙虎旗,绘有龙虎的旗帜,为天子仪仗。这里借指节度使的重任。
(4)风波:指乱象。
(5)“江汉”句:江汉,指长江和汉水之间及其附近的地域。翻为,反而成为。雁鹜池,王琦注:《太平御览》:《图经》曰:梁孝王有燕鹜池,周围四里,梁王所凿。这里泛指游乐之地。
(6)“三川”句:形容洛阳被安禄山叛军占领后的乱象。三川,指洛阳。以其有河、洛、伊三川。北虏,指安禄山叛军。
(7)“四海”句:公元311年(西晋永嘉五年),刘曜攻陷洛阳,百官士庶三万余人,中原衣冠之族相率南奔,避乱江东。安禄山破两京,士人多携家奔江东,有似永嘉之难。
(8)“但用”二句:人以谢安自居,希望永王重用自己。《晋书·谢安传》:玄等既破坚,有驿书至,安方对客围棋,看书既竟,便摄放床上,了无喜色,棋如故。客问之,徐答云:“小儿辈遂已破贼。”既罢,还内,过户限,心喜甚,不觉屐齿之折,其矫情镇物如此。东山,谢安隐居处。
(9)雷鼓:如雷的鼓声。
(10)“云旗”句:云旗,画有熊虎图案的大旗。猎猎,风声。寻阳,即浔阳。晋浔阳郡,隋为九江,公元742年(唐天宝元年)改浔阳。治所在今江西九江市。
(11)三吴:泛指吴地,具体说法较多。
(12)五色光:官军上面的瑞气。《南史·王僧辩传》:贼望官军上有五色云。
(13)龙盘虎踞:钟山龙蟠,石头虎踞。帝王州,南朝谢脁《入朝曲》诗句“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为其所本。
(14)“帝子”句:帝子,指永王李璘,因其是唐玄宗之子。故丘,故墟。谓金陵曾为六朝故都。
(15)昭阳殿:王琦注:《一统志》:昭阳殿乃太后所居,在台城(宫殿名)内。
(16)鳷(zhī)鹊楼:南朝楼阁名,在金陵。
(17)“二帝”句:是二帝不在京城的委婉说法。实际是安史叛军逼近长安,玄宗奔蜀,肃宗即位灵武。
(18)“五陵”句:字面意思是唐室陵寝失去祭扫,实则指社稷濒临灭亡。五陵,指三原高祖献陵,礼泉太宗昭陵,奉天(今乾县)高宗乾陵,富平中宗定陵,奉先(今蒲城)睿宗桥陵。
(19)“诸侯”句:指安禄山据洛阳,官军束手无策。河南,指洛阳。
(20)贤王:有德行的君王。这里指永王李璘。
(21)“丹阳”句:谓丹阳的北固山,是吴地的险要关隘。唐时丹阳,即今之江苏镇江市。北固山,在镇江北,下临长江
(22)“王出”句:谓永王出师巡行江南。按,巡行。三江五湖,指东南方的三条江及太湖流域的湖泊。
(23)“楼船”句:谓永王驻扎在扬州江面上的船舰一直连接到海上。次,驻守。扬都,指扬州。此句的正常语序是“楼船次扬都而跨海”。现在这样排列语序,是为了押韵和调整平仄格律。跨海,是夸张之辞。
(24)“战舰”句:谓战舰上排列着威严的勇士。森森,威严可畏貌。虎士,勇武之士。
(25)“征帆”句:谓各个战舰上都承载着豪杰之士。征帆,战舰的借代。龙驹,喻指豪杰之士。
(26)“长风”句:谓大风吹动船帆,战舰急速前进。长风,大风。挂席,船上张起的帆。
(27)摧古月:谓战胜胡兵。摧,挫败。古月,胡字的隐语,指胡兵。
(28)“何似”句:谓永王的战舰浩浩荡荡地沿江东进,多么像晋朝王濬伐吴的楼船。《晋书·武帝纪》:咸宁五年十一月,大举伐吴,遣龙骧将军王濬、广武将军唐彬,率巴蜀之卒,浮江而下。刘禹锡诗句“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即指此。
(29)“楚关”:楚地关塞。泛指楚地。
(30)“初从”二句:谓永王开始在楚地驻扎军队,后来又进军金陵,在此地招揽才俊之士。云梦,古湖泊名,具体位置说法不一。大致在今湖南与湖北之间。这里泛指楚地。朱第,汉诸侯王第宅。以朱红漆门,故称。这里指行军中的临时住所。小山,汉王逸《楚辞·招隐士·解题》:昔淮南王安博雅好古,招怀天下俊伟之士,自八公之徒,咸慕其德而归其仁。各竭才智,著作篇章,分造辞赋,以类相从,故或称小山,或称大山,其义犹《诗》有小雅大雅也。
(31)“试借”句:诗人希望永王能赋予他军事指挥权。君王,指永王李璘。玉鞭,指军事指挥权。
(32)“指挥”句:诗人自谓能像诸葛亮一样,身居帷幄,就能使胡人心悦诚服,听从调遣。指挥,发令调遣。戎虏,古代对西北少数名族的蔑称。琼筵,盛宴;美宴。这里泛指室内办公地点。
(33)“西入”句:诗人自谓平息叛乱后,西归长安,向唐天子汇报战况。日,喻指皇帝。

赏析/鉴赏
  李白到永王李璘幕府以后,踌躇满志,以为可以一抒抱负,“奋其智能,愿为辅弼”,成为像谢安那样叱咤风云的人物。在这组诗里,诗人在歌颂永王东巡的同时,也抒发了自己的抱负。
  首章发端。言永王奉天子命,建节东巡,义师到处,呈现和平景象。
  二章诗人自谓在国家大难当头时,希望像谢安一样从容镇静地破敌除患。这首诗艺术构思非常出色,欲抑故扬,跌宕有致。诗人于前二句极写叛军之多且凶,国灾民难之甚且危,目的却在衬托后二句作者的宏图大略。局势写得越严重,就愈见其高昂的爱国热情和“一扫胡沙净”的雄心;气氛写得越紧张,就愈见其从容镇定地“挽狂澜于既倒”的气魄。这种反衬性的蓄势之笔,增强了诗的力量。
  三章写军容威武,声势浩大。军纪严明,有战胜征兆。从武昌至九江,再至三吴,一路东进,势如破
  四章想象、或者说希望永王璘进兵金陵,给金陵人民带来温暖和光明。首句言金陵形胜,自古为帝王之地。次句叙事,言永王兵到金陵。三四句,以昭阳殿、鳷鹊楼借指金陵,以春风象征温暖,以明月象征光明。
  五章言社稷临危,君臣束手,唯有永王挥师东来。前两句撷取京师陷落后的一是一景,突出表现当时唐王朝所面临的严重局势,表达自己和广大人民对眼前发生的一切痛心疾首,对叛军所作所为的憎恶痛恨。后两句,诗人通过对比手法,抨击在叛军进攻面前,为保存实力,节节败退,听任东都沦于敌手的各路将领,高度赞扬永王远道而来,收复国土的英雄行为。


  六章言丹阳地形险要,风景如画。永王军队驻屯长江两岸,一直延伸至海边。这些都是想象或鼓励之辞,实际上李璘的军事势力最东只到丹阳。
  七章写永王麾下的威武的水师。上二句言水师广布,下二句言勇士威武。
  八章写永王水师以长风破浪之势,动海倾山,如同晋代王濬楼船东下破吴。
  九章把永王比成唐太宗,而且超过了秦皇、汉武,比拟得不伦不类,和其他十首也不协调,可能是永王幕府中人所增益,为永王提供了一个有意争夺帝位的罪状。因此前人认为是伪作。
  十章写永王奉天子之命,保卫疆土,涉及地域之广。入楚关,扫清江汉,从云梦到金陵。这是夸张之辞。实际李璘的军事势力未到金陵。
  末章写诗人希望永王能赋予他军事指挥权,自信自己能像张良、诸葛亮或谢安那样,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使得反叛胡人心悦诚服,听从调遣,彻底肃清叛乱,然后向朝廷作出一个完美的交代。此诗运用浪漫的想象,象征的手法,塑造了盖世英雄式的自我形象。


  诗人在组诗中表现出的爱祖国,爱人民的热情和对和平的向往是积极的,是值得肯定的。他对永王璘的政治走向不了解,是客观的,以他的身份和阅历,对此不可能作出正确的判断。组诗第二首及最后一首表现出他想作谢安、诸葛亮那样的儒将,运筹帷幄,从容应敌,决胜千里,是不现实的,甚至是幼稚的。这种思想在他的很多诗篇里都有表现。他一直希望能像范蠡一样功成不居,泛舟五湖;像鲁仲连那样功成不取,意轻千金。这些抱负虽然不可能实现,但却成就了他豪迈的浪漫主义诗风和撼山动地、脍炙人口的诗篇。组诗中某些地方的夸张和想象不符合史实,一则是属于鼓励性质,一则是属于夸张手法,是符合文学创作原则的。

  此组诗当作于唐肃宗至德二载(757)正月。当时李白随永王李璘水师东下寻阳(即浔阳)。此诗宋本题下注云:“永王军中。”这组《永王东巡歌》即在永王幕府中所作。

  据《新唐书·永王璘传》,永王李璘,年少失母,唐肃宗以自养视之。长大后,聪敏好学、才华横溢、文武双全。封永王后,兼任荆州大都督。安禄山反,唐玄宗至扶风,诏李璘即日赴荆州镇所。俄又兼任山南、江西、岭南、黔中四道节度使,以少府监窦昭为副。李璘至江陵,募士得数万,补署郎官、御史。玄宗委永王如此重任,其初衷是让他巩固后方。李璘生于宫中,不通事务。时江淮租赋巨亿万,堆积如山。李璘遂起占领江左之意。以薛鏐(liú)、李台卿、韦子春、刘巨麟、蔡駉(jiōng)为谋主。肃宗闻之,诏李璘赴蜀觐见上皇,李璘不从。李璘子襄城王李偒(dàng)刚烈少谋,劝李璘取金陵。于是引舟东下,甲士五千趋广陵(扬州)。然未敢明言。据《新唐书·李白传》,时白在庐山,被李璘召为僚佐。李璘的思想动向及皇族内部的政治斗争,李白当然不清楚。于是他从爱国热情出发,写下了这组热情洋溢地赞颂永王李璘“功绩”、抒发自己“远大抱负”的七言绝句





 楼主| 发表于 2024-2-29 12:24:54 | 显示全部楼层
324

上三峡朝代:唐朝|作者:李白
巫山夹青天,巴水流若兹。
巴水忽可尽,青天无到时。
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
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


翻译/译文
译文
巴水穿过巫,巫山夹着青天
巴水忽然像是到了尽头,而青天依然夹在上面。
三个早晨行在黄牛峡,三个晚上还在黄牛峡打转。
这样的三天三出不了黄牛峡。怎能不使人愁得两鬓斑斑?
注释
三峡:指长江之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
⑵巫山:在今重庆巫山县南,山势高峻,景色秀美,有著名的巫山十二峰
⑶巴水:指长江三峡流水。重庆东面长江水曲折三回如巴字,故曰“巴江”。传说巴子国由此得名。古渝、涪、忠、万等州均属巴国地,故此段长江常称巴水。
⑷黄牛:指黄牛山,又称黄牛峡,在今湖北宜昌西北。《水经注·江水》:“江水又东,径黄牛山,下有滩,名曰‘黄牛滩’。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高崖间有石,色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成就分明;既人迹所绝,莫得究焉。此岩既高,加以江湍纡回,虽途径信宿,犹望见此物。故行者谣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言水路纡深,回望如一矣。”

赏析/鉴赏
  安史之乱爆发后,永王李璘以平定叛乱为号召出师,曾三次派遣使者聘请李白参加他的幕府,李白出自报国立功的良好愿望应聘入幕。至德二载(757年)唐肃宗李亨和永王李璘发生夺权内讧,李亨消灭了李璘的军队。李白因此获罪,被投入浔阳监狱。后来又流放夜郎。此李白在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二流放夜郎途径三峡时创作的。当时李白59岁。他58岁时从九江到宜昌逆流而上,走了快一年,接着便进入三峡。三峡是长江最为险峻、最难走的一段,在此行程更慢,妻子宗氏和妻弟也已经告别回南昌了,因此就更加孤独,情绪更坏。
  此诗表现了当时诗人逆境难熬,情绪郁闷状况。前四句,诗人运用大胆夸张的手法,极力描绘了巫山高入天、巴水急流滚滚的壮丽景色。“巫山夹青天”,“夹”字用得极其到位,既写出了巫山险峻,遮天蔽日的形势,也包含着诗人喟叹青天的形象。“巴水流若兹”,含有无奈之意。三、四两句,并非说巴水可以行到尽头,而是写出了巴水纡曲,舟行迟迟的情景。“巴水忽可尽”,著一“忽”字,山回水转,尽在眼前;“青天无到时”,既写实又在写情。这两句诗由对客观景物的描写逐渐过渡到诗人的主观抒情,即由景入情,融情于景,达到情景交融。
  诗的后半部分对三、四两句诗意作了进一步阐发。“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明写逆水行艰难,行缓慢,实际表达的是诗人的感受和心态。五、六两句既用互文笔法写朝暮赶路,又暗含时间的承续:早起赶路到晚上也没能走多远。“不觉鬓成丝”,写出诗人因船行缓慢而愁白了头,包含着时光难度,逆境难熬的感受。末两句情景交融,既在描写景象,又在抒发感情,从中可体味出诗人悲愁愤懑的心境。诗中连续重复“三朝三暮”,极有船工号子的感觉。古时有歌谣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最后四句是从这首民间歌谣脱胎而来的。但古歌谣指提到舟行的缓慢,而李白的诗除了说“三暮行太迟”外,还有“不觉鬓成丝”,旅途艰辛和心情忧郁使诗人在不知不觉中鬓发都愁白了。这就把客观叙事和主观抒情巧妙地结合了起来,含蓄委婉地映衬出诗人当时愁苦的心情。


  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李白诗里《上三峡》相映成趣的是《下江陵》(《早发白帝城》),后者是诗人流放途中忽闻赦书,旋即乘舟东返时写下的名篇。《上三峡》写于诗人流放途中,诗中描写巫山险峻,巴水纡曲,舟行迟迟,愁令发白。流放者唯觉逆境难熬,心情愤懑,壮丽光为之减色。《下江陵》是诗人流放途中忽闻赦书,旋即乘舟东返时写下的,城高入,晨光初灿,气象开朗,舟行轻快。“一日千里”是诗人心态轻的主观感受,喜悦心情渲染得淋漓尽致。同一位诗人,同一处景致,却气象迥异,正是“融情入景”的鲜明写照。



 楼主| 发表于 2024-2-29 12:26:24 | 显示全部楼层
325

夜坐吟朝代:唐朝|作者:李白
冬夜夜寒觉夜长,沉吟久坐坐北堂。
冰合井泉月入闺,金缸青凝照悲啼。
金缸灭,啼转多。掩妾泪,听君歌。
歌有声,妾有情。情声合,两无违。
一语不入意,从君万曲梁尘飞。


翻译/译文
译文
寒冷的冬,觉得特别漫长。一个女子久久地坐在北堂沉吟。
寒泉结,冷入闺,一灯如豆。发出清冷的寒光,缭着女子的满面泪痕。
灯火忽被寒吹灭,她更感凄凉,哭得更加悲切。忽然听见了一个男子的歌声,她擦干了脸上的眼泪,停住了悲泣,专注地听着。
歌声有深意,妾心有深情,情与声相合,两情无违背。
若有一言不合妾之意,任你余音绕梁歌万曲,也不动心。
注释
夜坐吟:乐府古题,始自鲍照《代夜坐吟》,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归入《杂曲歌辞》类。王琦注:“《夜坐吟》,始自鲍照。……盖言听歌逐音,因音托意也。”
⑵觉夜长:语出《古诗十九首》:“愁多知夜长。”
⑶北堂:谓妇人居处。《诗经·卫·伯兮》孔颖达疏:“妇人所常处者,堂也。……房半以北为堂。堂者,房室所居之地。”
⑷冰合井泉:谓天寒井水结冰。闺:女子住室。
⑸金缸:铜制之灯盏。《文选》班固《西都赋》:“金缸衔璧。”吕延济注:“金缸,灯盏也。”青凝:一作“凝明”,灯之青光凝止不动貌。
⑹金缸:一作“青缸”。
⑺无违:没有违背。
⑻从:通“纵”。梁尘飞:《太平御览》卷五七引刘向《别录》:“汉兴以来,善歌者鲁人虞公,发由清哀,盖动梁尘。”《文选》陆机《拟古·东城一何高》:“一唱万夫叹,再唱梁尘飞。”

赏析/鉴赏
  李白此诗,袭“听歌逐音,因音托意”之旨,设为男女叙情之辞,而从女方着笔。鲍照《夜坐吟》以“冬夜”起兴,此诗亦然。“冬夜”、“沉吟”两个七字句,言“坐吟”之时与地。时:“冬夜”;地:“北堂”。“冬夜”自然寒冷,而“北堂”为甚。“冬夜”之长,原不须因寒而后觉知,诗人说“夜寒觉夜长”,盖以寒之难受而更觉其长也。然而,诗中主人公不顾寒之甚,仍然坐“北堂”沉吟,而且久坐,究竟“沉吟”什么,诗里没有说,也不必说,读下去,自然会明白。“冰合”、“金缸”句,仍为两个七字句,但换了韵。诗,一般地说,换韵便换意。此处亦然。“水合井泉”,承“夜寒”而来;“月入闺”、“金缸青凝”(一作“青光凝明”),承“久坐”而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诗中主人公更悲不自胜,已由“沉吟”而“悲啼”了。究竟为什么,诗仍然没有说,需要继续往下读。“金缸灭,啼转多”。韵换,句式亦换,七字句已换为三字句,节奏显得更迫促了。时间更往前移,“金缸”灭了;不用说,月也斜了。诗中主人公的情绪,不但“悲啼”,而且“啼转多”了。为什么,诗仍然没有说,还要继续往下读。“掩妾泪,听君歌”。韵和句式都未变,但诗中主人公的情绪却变了。她已是掩泪听歌了。歌里说些什么,诗没有说,但它所产生的效果却是惊人的。它一下就改变了诗中主人公那种悲不自胜的情绪,把她“转多”的“悲啼”一下就镇住了。这显示了非常强烈的艺术效果。但这歌为什么能产生这样一个效果,诗没有说,还要继续往下读。下面,又是两个三字句:“歌有声,妾有情”。韵变而句式未变。如果说,上面两个三字句,语似平缓而意却顿变,那么,这两个三字句,语与意都可说是顿变。诗就是这样逐步向其重心折进。这是诗人的富有特色的精心结构。从这六个字已可望到诗里感情浪潮的高峰,接近上面伏下的问题的答案。原来,诗中主人公的“沉吟”、“悲啼”以至于“啼转多”,乃是未能获得爱情的痛苦所致,而这歌声里却有一种与“妾情”相通的东西,它把诗中主人公从沉痛中唤醒。这就是情,情的力量。真是“何物人间情一点”,简直可以贯金石而俱穿。接着,诗中写出这种情的特点:“情声合,两无违。”原来,这是把两颗心完全贴在一起的情,无怪乎它能产生这么大的力量。这也是韵变而句式未顿变。因为这六字与前六字,既紧紧相连,而又有其重要进展。问题的全部答案就揭示在这里。诗至此,似已无话可说了;但作者又翻出了一层新意。这里一个五字句、一个七字句,是从反面来一个假设,言如果歌里有一句不中(入,中、去声)意的话,那么,不管它怎么多,怎样美妙,就像陆机的诗所说:“再唱梁尘飞”,或如刘向《别录》所说:“尽动梁尘”,把屋梁所有的灰尘都惊起来,也就像鲍照的诗所说“万曲不关心”了,不听了。从君,任你。这就从反面强调了感情的可贵在于:真挚、纯洁,不容羼入半点尘埃;否则,就一文不值。
  这首诗,韵凡四变,句式凡三变。不像鲍照之作,一韵到底,句式不过一变。盖以腾踏之势,步步设疑,层层折进,引人入胜。入后,既揭示其底蕴,又从反面来一笔,把要强调的情强到最高的程度。这是诗的价值。在以前的乐府里是没有过的,也不是鲍照的那首只写到“体君歌,逐君音。不贵声,贵意深”的同题之作所能比拟的。



  此诗是李白借乐府旧题为女子代言爱情观。其作年不详,詹鍈《李白诗文系年》、裴斐《李白年谱简编》等都没有为此诗编年。




 楼主| 发表于 2024-2-29 12:27:30 | 显示全部楼层
326

赠韦侍御黄裳二首朝代:唐朝|作者:李白
太华生长松,亭亭凌霜雪。
天与百尺高,岂为微飙折?
桃李卖阳艳,路人行且迷。
春光扫地尽,碧叶成黄泥。
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
受屈不改心,然后知君子。
见君乘骢马,知上太行道。
此地果摧轮,全身以为宝。
我如丰年玉,弃置秋田草。
但勖冰壶心,无为叹衰老。



翻译/译文
译文
华山顶上的高,玉立亭亭凌霜傲
天生的百尺长松,岂能为小的狂所折?
桃李却与长松不同,它们所卖弄的是艳丽的美色,使行路之人为之着迷。
当春光已尽之时,它的碧叶就化成了黄泥。
希望君要学长松,切记不要作桃李。
受屈而忠心不改,然后才能辨别谁是真君子
见君乘着骢,知道您要上太行之道。
果然此地摧车投轮,道路十分艰险,千万要注意安全,保全性命才是最重要的。
我如丰年之玉,被弃置在秋田的草丛中。
您要为官清正廉洁,努力工作,不要以年老为叹。


注释
⑴韦侍御黄裳:即韦黄裳。尝为万年县尉,后为殿中侍御史。此为赠友之,勉励友人要学长松,勿以霜改色并勉励老友要为官清正廉洁,不要叹老哇卑。
⑵太华:即西岳华山
⑶微飙(biāo):小风,微风。
⑷阳艳:亮丽美艳。
⑸骢:毛色青白的
⑹太行:宋本原作大山,《文苑英华》作太行,今据改。摧轮:谓山路难行。曹操苦寒行》:“北上大行山。艰哉何巍规。羊肠坂洁屈。车轮为之摧。”
⑺丰年玉:《世说新语·赏誉》:“世称庚文康为丰年玉。”刘孝标注:“谓亮(即庚文康)有廊庙之器。”
⑻勖(xù):勉励。壶心:谓冰请玉洁。鲍照《代白头吟》:“清如玉壶冰。”

赏析/鉴赏
  此组诗作于李白被“赐金还山”,离开长安后的第二次漫游时期。是赠给韦黄裳的政治讽谏诗。据《因话录》记载,唐制“御使台三院,一曰台院,其僚曰侍御使,众呼为端公。二曰殿院,其僚曰殿中侍御史,众呼为侍御。三曰察院,其僚曰监察御史,众呼亦曰侍御。”韦黄裳为监察院御使。此职之设,本为监察百官,以使其清正廉明,防止徇私舞弊。因为此职权力大,责任重,在任用时应特别注重选择那些耿介正直、能够仗义直言、不徇私情、不枉法度的人来担任。史称,韦黄裳这个人专好结交权贵。据《新唐书·王珙传》记载:其为万年县尉之时,就经常准备有名的美色歌女,设下丰盛的美珍肴,等待着唐玄宗的宠臣王珙的儿子王准的到来,极尽讨好谄媚之能事。投机钻营简直到了不择手段的地步。对权贵之子尚且如此,向当权者本人的曲意奉承,岂不就可想而知了吗?真可谓溜须拍有术。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为正直之士所唾弃、连廉耻都不顾的小人,不仅没有被罢免,反而连连高升,甚至竟然担任了专事监察官僚之责的御使!那么,其他官僚中无德、无才、无功者,恐怕更是大有人在了。用人标准不管其是否为国家、为百姓、为民族操心操力,只看其是否能够投上所好,讨得更高统治者欢心,已成为社会上最为普遍的现象。
  此诗中作者以高大挺拔、不畏霜青松形象为喻,歌颂了在黑暗、腐朽、反动势力强大压力之下,不肯同流合污、傲岸不屈的君子。而以只能在春光中“卖阳艳”的桃李作比,讽刺和嘲笑了那些只会阿附权贵、随波逐流的历史小丑,指出他们虽能取媚炫赫于一时,但终究逃脱不了“碧叶成黄泥”的可悲下场,绝没有好结局。
  诗分三层来写,每四句表达一层含义。“太华生长松,亭亭凌霜。天与百尺高,岂为微飙折。”首四句以青松之傲岸,喻君子之高风亮节。太华,指西岳华山。微飙,微风。这四句表面是说:西岳华山之上,生长着高大的青松。它巍然挺立,不畏风雪严寒。大自然赋予它百尺高的躯干,微风岂能将它吹弯吹折?实际意义则是,真正的正直之士,都是些在权贵面前傲岸不屈的人,面对腐朽势力的迫害毫不畏惧。他们耿介正直,与生俱来,永不更改,绝不动摇。诗人用“长”、“亭亭”、“百尺高”来描绘着青松的形象,显示出其生长于高峻雄伟的名山之上挺拔傲岸之姿。以此象喻君子坦荡的胸怀、正直的德行、耿介的性格、高远的志向和坚定的意志。而“岂为微飙折”一句,以反诘作颂语,顿挫有力,表现出诗人对丑恶势力充满蔑视的鲜明态度。
  接下来四句,写与青松形象恰恰相反的桃李。“桃李卖阳艳,路人行且迷。春光扫地尽,碧叶成黄泥。”桃李之在阳光明媚、天气晴暖、春风和煦的日子里来卖弄自己鲜艳的姿容和美色,走路由此经过的行人莫不被其迷惑。然而,本质使然,当春光逝去之后,儿褪色、凋零,乃至秋风起,便连碧叶也飘落得荡然无存,全都化作尘泥了。这里,以桃李比喻那些趋炎附势、卖身投靠、钻营投机、取悦权贵而得逞一时的小人,他们虽然暂时占据春光,得意非凡,使人们一度为假象所迷惑,以为他们会永远春风得意。但是一旦“春光扫地尽”,小人们所依附的权贵犯科、倒台,他们所依仗的腐朽势力大势已去,那么,这些人也就会“树倒猢狲散”,随之彻底完蛋。最后只落得个“碧叶成黄泥”被扫进历史垃圾堆的可悲下场。


  桃李和青松,诗人是以对照的方式来描绘的。以松树的挺直,衬托出了桃李的低矮、卑琐、弯曲;以松树的凌霜傲雪,衬托出了桃李的畏风畏;以桃李的卖弄阳艳,来反衬松树的刚正不阿;以“花、叶成泥”,来映衬青松的四季不改其容、千载仍挺立、雪压霜摧不失其青翠本色的坚贞个性。这种对比的写法,通过相互映照、反衬,使形象更加鲜明、突出。从而不仅节省了许多笔墨,也言简意赅地逐层揭示了题旨,给人以非常深刻豹印象。是非曲直异常分明,使人一望而知,马上便会做出正确的判断。
  最后,诗人奉劝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受屈不改心,然后知君子。”希望他能够学习松树的高贵品质和精神风貌,而千万不要象桃李那样,靠着趋附时势而娇艳一时。作为监察御使,更应坚持真理,即使受到打击和挫折,也决不改变志向。这样,才能成为一个意志坚强、有所作为的人。“受屈不改心”,这是李白在唐玄宗统治集团黑暗统治之下,坚持进步政治理想的决心,也是向打击、迫害他的腐朽权奸的勇敢挑战,对黄裳之流的讽刺与规劝。


  这首诗政治针对性较强,立场鲜明坚定,讽喻辛辣而刺意直切,使人读之,对作者的观点一目了然。但是,因为较为直白,因而思想内涵不够丰富、浑厚、博大,认识的深度也略有欠缺。艺术上,首四句写青松,次四句写桃李,末四句为劝戒之语,形式整饬,结构完整,形象对比鲜明。吕居正《童蒙训》:“学古人文字须得其短处,如杜子美诗颇近质野处……鲁直诗太尖新太巧处……”可见艺术欣赏不应专看其优点,也应知其不足。李白此诗也有不足之处,这就是此诗与他的那些想象丰富、笔力劲健、情感充沛的回肠荡气之作风格有异,在表达正确思想的同时,艺术感染力略显逊色。



 楼主| 发表于 2024-2-29 12:28:25 | 显示全部楼层
327

驾去温泉后赠杨山人朝代:唐朝|作者:李白
少年落魄楚汉间,风尘萧瑟多苦颜。
自言管葛竟谁许,长吁莫错还闭关。
一朝君王垂拂拭,剖心输丹雪胸臆。
忽蒙白日回景光,直上青云生羽翼。
幸陪鸾辇出鸿都,身骑飞龙天马驹。
王公大人借颜色,金璋紫绶来相趋。
当时结交何纷纷,片言道合惟有君。
待吾尽节报明主,然后相携卧白云。


翻译/译文
译文
我年轻时在楚汉一带落魄失意,到处受到冷遇,流落尘而郁郁寡欢。
自言有管葛之才而有谁推许?只好长吁短叹,闭门谢客,在家赋闲。
一旦天子垂顾,加以佛拭之恩,我则尽心竭力以尽忠心。
忽蒙天子白日之光垂照,我如同胁王两翅,直飞青之上。
有幸陪天子銮驾东入鸿都之门,身骑官中之龙,好不威
这时王公大人无不借我以颜色,金章紫绶之高官也来奔走相趋。
当时与我结交的人是何等之多,但只有您才与我真正地志同道合。
待我尽节报效明主之后,我要与君一起隐居南,同卧白
注释
温泉:即温泉宫,天宝六载改名华清宫,在今陕西临潼县南骊山上。山人,指隐士,隐士常住山林,故称山人。驾,皇帝的车子,这里代指皇帝。
落魄:不得志。楚汉间:今湖北汉水流域一带,古属楚地。
风尘萧瑟:指流落时奔走在风尘之中。萧瑟:风吹的声音。
管:春秋时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的管仲。葛(gé):三国时辅佐刘备成就蜀汉事业诸葛亮。许:认可。
莫错:冷落寂寞。闭关:关门。
垂:受到垂青。拂拭:擦拭。
输:送。丹:赤心。:洗,使呈露,指全部露出来。
忽蒙白日回景光:骤然间受到皇帝的恩遇。蒙:受。白日:指皇帝。回:返照。景光:日光。比喻皇帝的恩遇。
直上青云生羽翼:长上翅膀,直上青云,飞黄腾达。
幸陪鸾(luán)辇(niǎn)出鸿都:走出了翰林院荣幸地去陪从皇帝。鸾辇:皇帝坐的车子。鸿都:东汉时宫廷有鸿都门,文学之士都集中于此,这里指翰林院。
身骑飞龙驹:我骑着宫廷里飞龙厩养的骏马。飞龙:唐禁中厩名。唐代宫廷厩有六个,以飞龙厩养的马为最好。天马:相传是西域大宛国产的好马。驹:骏马。唐制,翰林学士初入院,赐中厩马一匹,谓之长借马。其时李白供奉翰林,故得骑飞龙厩马。
王公大人借颜色:封王封公的大贵族都以笑脸相迎。借颜色:犹言给面子。借:给。颜色:故作笑脸。
金璋(zhāng)紫绶(shòu)来相趋:带着铜印和紫色印带子的大官僚都跑来同我交往。金章:铜印。汉制,垂相、太尉、列侯、将军,皆金印紫纷。见《汉书·百官公卿表》。此以金章紫绶指朝廷大官。紫绶:紫色系印的带子。当时戴紫色印带子的是最高级的官。这里以金章紫绶代指大官僚。趋:跑,趋奉。
当时结交何纷纷:当时同我交往的人是那么多。
片言道合惟有君:通过一两句话就能看出志同道合的只有您。君:指杨山人。
待吾尽节报明主:等我尽到了一个臣子的义务,报答了贤明的君主。
然后相携卧白云:然后同您并肩携手去隐居。卧白云:指到山林隐居。

赏析/鉴赏
  此前一二句通过叙铺手法,写诗人年青时在楚汉一带流落“落魄”不得志、奔走在风尘之中的愁苦回忆。“落魄”、“风尘”、“萧瑟”、“多苦颜”,勾出一副诗人流落不得志、凄凉冷清的感伤景致。
  三四句写诗人经常以管仲、诸葛亮等人物自比,对他们自布衣一举而为卿相干一番进步事业衷心向往。“长吁莫错”,流露出社会现实的残酷,诗人政治抱负难以实现的痛楚与无奈,表现出诗人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失落之情。


  五六句写诗人幻想得到唐玄宗赏识提拔,通过辅佐唐玄宗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诗人借“垂拂拭”喻受到统治者赏识和提拔,用擦拭物件上的灰尘来比喻对人才的提拔,形象生动地表现出诗人渴望建功立业、施展才华的抱负,给读者以深刻鲜明的形象,使说理更加透彻。
  七八句写写诗人被唐玄宗召入朝廷,供奉翰林后的欣喜心情。“白日”、“景光”、“直上”、“青云”、“生羽翼”,使得诗意具有飞扬跋扈、不可一世的气慨,表现出诗人建功立业、施展才华的时机即将来临。
  九十句写李白以不胜荣耀的感情,述说皇帝对他的恩宠,表现出诗人得到唐玄宗的宠幸后的政治地位发生变化。“骑飞龙”、“天马驹”、“借颜色”,侧面衬托出诗人政场得意的声势浩大。
  十一十二句写诗人夸耀自己受到皇帝恩宠的地位,也揭露了统治集团中趋炎附势、黑暗腐朽的情形。“借颜色”、“来相趋”,突显官僚贵族追求功名利禄的真实写照。


  十三十四句通过杨山人与官僚贵族的鲜明对比,表现出诗人对腐朽权贵的鄙视和厌恶。“惟有君”,侧面赞美杨山人清绝超拔、不与官僚贵族同流合污的品格,能起到点明题旨、升华主题的作用。
  末两句写诗人辅佐君主实现政治理想抱负后归隐山林的愿望,流露出诗人不追求功名利禄,只愿“卧白云”的浪漫洒脱情怀。
  此诗语言通俗易懂、言简意赅,结构严紧,前四句写诗人进入长安之前,自己虽然有理想和才干,但不为当权者所用,只好四处流浪。侧面衬托出唐玄宗统治集团的昏庸腐朽统治之下,具有进步政治理想的人才受到了排斥与打击。接而中间八句是写诗人终于受到唐玄宗的提拔,因而感到“扬眉吐气、激昂青云”。诗人觉得实现自己政治抱负的时候到了,流露出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那种一旦得志,受宠若惊的庸俗的一面也随之溢于言表。最后四句是写诗人自己决不跟那些腐朽的官僚贵族一样去追求功名利禄,而是选择实现政治理想之后就归隐山林。
  “待吾尽节报明主”,是他把实现自己政治抱负的希望唐玄宗的真心话。诗人希望通过辅佐君主,施展自己的才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报答君主的“恩遇”。这时的李白还没有认识到唐玄宗已经完全成为一个顽固的大地主特权阶层利益的代表者,而是认为,只要有好的宰相,唐玄宗是会继续“贤明”起来。这只不过是李白的幻想罢了。李白在许多诗中提到退隐,这首诗里也要“卧白云”。李白所要的是在实现自己的进步的政治理想之后,不追求功名利禄,退出仕途,这与一般封建士大夫在不得志时那种逃避现实的“归去来兮”是有区别的。

  天宝二年(743年)冬,唐玄宗游骊山温泉宫,当时李白正在长安供奉翰林。李白侍从唐玄宗到温泉宫回来以后,写此诗赠给姓杨的隐士。
  李白自二十六岁从蜀地出来,以湖北安陆为中心,各地漫游,“历抵卿相”(《与韩荆州书》),接触了不少统治集团中的人物,希望能够得到赏识推荐,进入朝廷,申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但始终不得志。


  唐玄宗让李白进入翰林院,用来点缀升平,借以标榜自己是“开明君主”。唐玄宗在宫中宴会或外出巡游,都让李白陪侍左右。李白认为唐玄宗如此“礼遇”,正是唐玄宗“申管宴之谈,谋帝王之术”(《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取得“辅弼”重权,施展自己“欲济苍生”的政治抱负的大好时机。




 楼主| 发表于 2024-2-29 12:29:23 | 显示全部楼层
328

嘲鲁儒朝代:唐朝|作者:李白
鲁叟谈五经,白发死章句。
问以经济策,茫如坠烟雾。
足著远游履,首戴方山巾。
缓步从直道,未行先起尘。
秦家丞相府,不重褒衣人。
君非叔孙通,与我本殊伦。
时事且未达,归耕汶水滨。


翻译/译文
译文
  鲁地老叟谈论《五经》,白发皓首只能死守章句。问他经国济世的策略,茫茫然如同坠入烟。脚穿远游的文履,头戴方的头巾。沿着直道缓援迈步,还没抬脚,已掀起了尘土。秦相李斯不重用儒生,你也不是达于时变的通儒叔孙通,和我原本就不是同流。什么适合时代的形势都未晓得,还是回到汶水边去躬耕吧。
注释
⑴鲁,春秋时鲁国,在今山东省南部。鲁儒,鲁地的儒生。
⑵鲁叟,鲁地的老头子,指鲁儒。五经,指五部儒家经典,即《》、《书》、《礼》、《易》、《春秋》。
⑶章句,分析古书章节、句读。死章句,老死于章句之学中。
⑷经济策,治理国家的方略。茫,茫然,模糊不清的样子。两句意为:如果问鲁儒怎么样治理国家,就如坠烟雾,茫无所知。
⑸著(zhuó),穿。远游履(lǚ),鞋名。
⑹方山巾,古代一种方形头巾。
⑺从,沿着。
⑻“缓步”“未行”两句意为:慢吞吞地沿着直路踱着,未迈开脚步,宽大袖已拂起了地上的灰尘。
⑼秦家丞相,指李斯
⑽褒衣,儒生穿的一种宽大的衣服。褒衣人,指儒生。
⑾叔孙通,汉初薛县(今山东枣庄薛城)人。据《史记·叔孙通列传》记载:刘邦建立汉王朝后,叔孙通曾到鲁地招集一批鲁生,为刘邦在秦仪的基础上重订朝仪,当时有两个儒生不肯去,说他的做法“不合古”。叔孙通讥笑他们说:“你们真是鄙儒,不知时变。”
⑿殊伦,不是同一类人物。两句意为:你还不如叔孙通能顺应时变,和我本来不是一路人。
⒀汶水,今山东大汶河。汶水滨,指鲁儒的故乡

赏析/鉴赏
  《嘲鲁儒》这首诗,大约作于开元末年李白移居东鲁不久,有人认为此诗作于开元二十五年(727年)。李白寓居的瑕丘,就是今天的兖州,其地距孔子故里曲阜不过数十里之遥,正是“盛产”儒生的地方。李白来到这里,见到大批“鲁儒”,一旦与之交接,心所鄙之,因此写诗以讽。
  唐代是一个思想开放、自由的时代,除了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释、道二家在社会上的影响和势力也相当大。在开、天盛世成长起来的李白,接受了十分庞杂的思想影响,但儒家思想仍旧在李白思想中占据着主导地位,他所嘲讽的“鲁儒”,只是儒生中的一种人。自汉代以来,山东的儒学就有齐学与鲁学之分。大体说来,鲁学好古而齐学趋时,鲁学重章句而齐学重世用。汉高祖时的儒生叔孙通,就是属于齐学一派。他在天下初定之际,为了树立朝廷的权威,领命去鲁地征召儒生以共起朝仪。当时有两个儒生不肯前往,说:“今天下初定,死者未葬,伤者未起,又欲起礼乐,公所为不合古,吾不行。公往矣,无污我。”叔孙通笑道:“若真鄙儒也,不知时变。”叔孙通带着三十个应征的儒生进京,为朝廷制订了成套的礼仪。汉高祖七年,长乐宫落成,高祖感叹说:“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遂拜叔孙通为太常,赐金五百斤。(见《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李白所嘲讽的“鲁儒”,正是叔孙通所讥笑的那一类“不知时变”的“鄙儒”。



  这是一首讽刺诗讽刺的对象是东鲁(今山东)的儒生。鲁地有儒者虽皓首穷经,却死守章句,不懂经邦治国之策。李白自视有“经济之才”、“王霸大略”,或曾受到某“鲁儒”的轻视和嘲笑,故以此诗反讥之。
  开头四句说,那些白发苍苍的“鲁叟”们,言必称“五经”,他们以毕生的精力,将《诗》、《书》、《礼》、《易》、《春秋》这几部儒家圣贤之书的章句背得滚瓜烂熟,学问可算是很大了。但是,假如向他们请教一下经国济世的方略,就如坠烟雾,茫然不知所对。这里将鲁儒的精通经书和不谙时务相对比,揭示了他们的无能本质。
  然而,标志着儒生身分的仪容却是丝毫虎不得的。诗人接着以漫笔法,活灵活现地描摹了鲁儒们迂腐可笑的举止:他们脚下穿着文饰考究的远游履,头上戴着平整端重的方山巾,不慌不忙,很有度地上了大路,宽大的襟袖拖在地上,步子还未迈动,先扬起了一片尘土。鲁儒们故做庄严的神态与其实际上给人的滑稽感构成的对比,产生出一种喜剧效果;同时,鲁儒们外表的矜持与其内里的无能构成的对比,又更加突现了他们的迂阔。


  诗末六句,是诗人对鲁儒的评论,并且将自己摆进去与鲁儒加以对比,在这种对比中表达自己的积极用世思想。诗中采用了以古喻今的写法:当年秦始皇曾采纳丞相李斯的建议,下令没收天下的《诗》《书》等儒家之书,谁敢违抗,就施以黥刑,并被罚去筑城。当时,那些褒衣博带的儒生确是吃了苦头。李白对鲁儒们说:正像秦代那些儒生们的可悲遭遇一样,你们这些人断然得不到朝廷的器重;我虽然也崇奉儒学,但却要效法叔孙通,干一番辅弼朝廷的事业,绝不与你们为伍。你们既然对时务一窍不通,那么,就请回到老家的汶水边上种田去吧!结尾二句的嘲讽是极其辛辣的,令人如见鲁儒们的窘态,和李白飞扬跋扈的神情,也感受到了他的宏伟理想所迸发出的精神力量。




 楼主| 发表于 2024-2-29 12:30:29 | 显示全部楼层
329

忆东山二首朝代:唐朝|作者:李白
不向东山久,蔷薇几度花。
白云还自散,明月落谁家。
我今携谢妓,长啸绝人群。
欲报东山客,开关扫白云。



翻译/译文
译文
我很久没有回去了,不知昔日种在洞旁的蔷薇又开过几次
环绕白堂的白是不是仍自聚自散?明堂前的明月不知落入谁家?
我现在像谢安一样携领东山歌舞妓,长啸一声远离世人。
我准备告诉东山的隐者们,为我打开蓬门,扫去三径上的白云
注释
⑴施宿《会稽志》:东山,在上虞县西南四十五里,晋太傅谢安所居也。一名谢安山,巍然特出于众峰间,拱揖亏蔽,如鸾飞舞,其巅有谢公调路,白云、明月二堂遗址,千嶂林立,下视沧,天水相接,盖绝景也。下山出微径,为国庆寺,乃太傅故宅。旁有蔷薇洞,俗传太傅携妓女游宴之所。
⑵东山客:指隐者,即谢安。

赏析/鉴赏
  东山上建有白云堂和明月堂,所以里那蔷薇、那白云、那明月,都不是信笔写出的,而是切合东山之景,语带双关。李白的诗就有这样的好处,即使在下笔时要受东山这样一个特定地点的限制,要写出东山的特点和物,但成诗以后,仍显得极其自然和随意,毫无拘束之态。
  李白向往东山,是由于仰慕谢安。这位在淝水之战中吟啸自若,似乎漫不经心地就击败苻坚百万之众于八公山下的传奇式人物,在出仕前就是长期隐居东山。当匡扶晋室,建立殊勋,受到昏君和佞臣算计时,又曾一再辞退,打算归老东山。所以,在李白看来,东山之隐,标志着一种品格。它既表示对于权势禄位无所眷恋,但又不妨在社稷苍生需要的时候,出而为世所用。李白向往的东山之隐,和谢安式的从政是相结合的。在陶醉自然、吟咏啸歌之际,并不忘情于政治;而当身居朝廷的时候,又长怀东山之念,保持澹泊的襟怀。李白一生以谢安自期、自比。“北阙青云不可期,东山白首还归去。”(《忆旧游赠谯郡元参军》)“谢公终一起,相与济苍生。”(《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永王东巡歌》),都是在不同的处境和心情下,从不同的角度想到谢安和东山。李白写这首诗的时候,大约正在长安。唐玄宗亲自下诏召他进京,看来是够礼贤下士的了,但实际上并没有给他像谢安那样大展雄才的机会。相反,由于诗人的正直和傲慢,却招惹了权贵的忌恨。李阳冰在《草堂集序》中说:“丑正同列,害能成谤,帝用疏之。公(李白)乃浪迹纵以自昏秽,咏歌之际,屡称东山。”这就是李白这首诗的背景。从“不向东山久,蔷薇几度”可以看出,诗人在默算着离开“东山”(实际上指进京以前的隐居之地)的时日。流光如驶,岁月老人。他有像谢安与东山那样的离别,却未成就像谢安那样的功业。因此,在诗人的沉吟中,已经包含着光阴虚度、壮怀莫展的感慨了。当初,诗人告辞东山时,同样也舍不得丢开那种环境和生活,只不过为了实现匡国济世之志才暂时应诏而去。但如今在帝城久久淹留却毫无所成,自然对不起东山的物。所以“白云还自散,明月落谁家”两句中所包含的感情,一方面是向往,一方面又有一种内疚,觉得未免辜负了那儿的白云明月。


  “我今携谢妓,长啸绝人群。”形象地说明了,饮酒、狎妓、观舞并且亲自歌舞,是李白的生活方式之一。“欲报东山客,开关扫白云。”表现了对谢安的隐居生活的向往。
  这两首诗应该看作是李白的“归去来辞”。他向往着东山,又觉得有负于东山。他是要归去了,但他的归去却又不同于陶渊明陶渊明是决心做隐士,是去而不返的。李白却没有这种“决心”。“东山”是和谢安这样一位政治家的名字结合在一起的。向往东山,既有隐的一面,又有打算待时而起的一面。“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未应晚。”(《梁园吟》)他的东山之隐,原来还保留着这样一种情愫。诗中李白隐以谢安这样一个人物自比,又用白云、明月来衬托他自己的形象,那东山的白云和明月显得十分澹泊、明洁;而李白的情怀,便和这一切融合在一起了。

  东山是东晋著名政治家谢安曾经隐居的地方。据施宿《会稽志》载:东山位于浙江上虞西南,山旁有蔷薇洞,相传是谢安游宴的地方;山上有谢安所建的白云、明月二堂。这首诗是李白天宝初在京待诏翰林时作。


 楼主| 发表于 2024-2-29 12:31:20 | 显示全部楼层
330


庐山东林寺夜怀朝代:唐朝|作者:李白
我寻青莲宇,独往谢城阙。
霜清东林钟,水白虎溪月。
天香生虚空,天乐鸣不歇。
宴坐寂不动,大千入毫发。
湛然冥真心,旷劫断出没。



古诗简介
庐山东林寺怀》是一首五言律诗,是李白晚年被判流放夜郎后游庐山时写的一首诗作,也是其一生中最后一次游庐时所作。诗中,李白借用佛教的概念,感叹他难以实现的理想。李白借用佛教的概念,感叹难以实现他的社会理想的阻隔、疏薄的人生。他这首诗,通篇浸润着佛教的观念,感慨自己对命运的悲观与无奈了。

注释
⑴《江西通志》:东林寺,在庐山之麓,晋太元九年慧远建。此山仪形九叠,峻竦天绝,而寺之所居,尤尽林壑之美。背负炉峰,旁带瀑布,清流环阶,白生栋,别营禅室,最居深静。凡在瞻礼,神气为之清爽。慎蒙《名山记》:庐山有东林寺,寺始于晋慧远法师。谢灵运为凿池种莲。师与隐者十八人同修净土社,缁素咸在,谓之莲社。师送客至虎溪而止。常与陶渊明、陆修静谈,不觉过溪,共笑而反。今三门内,屋于桥上,水淹塞,去即虎溪。傍稻田中,有莲数本,即莲池也。出寺有大溪,度石桥,或此为虎溪。
陈子昂诗:“闻道白云居,窈窕青莲宇。”杨齐贤曰:青莲宇,梵宫也。
⑶《楚辞章句》:“谢,去也。”
⑷《阿弥陀经》:彼佛国土,常作天乐。
⑸《维摩诘经》:舍利弗言:忆念我昔曾于林中,宴坐树下。《释氏要览》:宴坐,又作燕坐。燕,安也,安息貌也。
⑹李善《文选注》:大千者,谓一三千界,下至阿毗地狱.上非想天,为一世界。千世界为小千世界,千小世界为中千世界。千中世界为大千世界。《法苑珠林》:须菩提答阿难曰:“我念一时入于三昧,此大千世界弘广若斯,置一毛端,往来旋转如陶家轮。”


⑺《南史》:帝问大僧正慧念曰:“见不可思议事不?”慧念答曰:“法身常住,湛然不动。”《楞严经》: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
⑻《韵会》:梵书以一世为一劫。谢灵运山居赋》:“析旷劫之微言,说象法之遗旨。”

赏析/鉴赏
李白是道佛皆信的,哪家能给他提供精神庇护,他就往哪家靠。在这首诗里李白说:“我寻青莲宇,独往谢城阙。”“青莲宇”就是佛殿。他晚年自号“青莲居士”,就是明白地宣布他同时奉信佛教。他为了求得佛给予的精神慰藉,离开浔阳城,又来到庐山西麓的东林寺,夜宿于此,更表达了一番再也不参与政治,一心隐居的决心:“霜清东林钟,水白虎溪。”《维摩诘经》说,人生彼岸,常作“天乐”。他十分向往:“天香生虚空,天乐呜不歇。”佛经又说,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的舍利弗,回忆说他自己曾经于林中,安息地坐树下修炼。“宴坐寂不动,大千入毫发。”李白说,他也宴坐树下修炼,佛教中概念中的“大千世界”就进入了他的心身。“湛然冥真心,旷劫断出没。”此诗的“真心”也是个佛教术语。《楞严经》说,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佛教的“劫”说的是人的寿命的长短。



 楼主| 发表于 2024-2-29 12:32:14 | 显示全部楼层
331

折杨柳朝代:唐朝|作者:李白
垂杨拂绿水,摇艳东风年。花明玉关雪,叶暖金窗烟。
美人结长想,对此心凄然。攀条折春色,远寄龙庭前。



古诗简介
折杨柳》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五言律诗。属乐府《横吹曲辞》旧题。此首抒写的是女子在春光明媚的日子里,触景生情,引起了对征戍在外的丈夫的思念之情。

翻译/译文
春天来了,垂杨荡漾在白绿水间,它那美丽的枝条随着春风飘扬,好不娇美。这里适逢生机蓬勃的春天儿争相开放,但玉关边塞此时却是交加,美人每当想起这些,都会倍感惆怅。她在金窗前独自凭依,看叶暖烟空,心中更有无限离愁。她面对此景心中常会荡起一种凄凉之感。真想攀折条,以远寄到情郎所在的龙城前,让他明白她的一片相思

注释
①摇艳:美丽的枝条随飘扬。
②年:时节。
③长想:又作“长恨”。
④龙庭:又叫龙城。是匈奴祭天、大会诸部之地。



 楼主| 发表于 2024-2-29 12:40:56 | 显示全部楼层
332

咏槿朝代:唐朝|作者:李白
园花笑芳年,池草艳春色。
犹不如槿花,婵娟玉阶侧。
芬荣何夭促,零落在瞬息。
岂若琼树枝,终岁长翕赩。


翻译/译文
译文
笑在美好的年岁,春光里池草更觉鲜艳。
还不如篱边的木槿花,在玉阶旁姿态如婵娟
香草茂生命太短促,花草凋落只在霎那间。
哪里像美丽的玉树枝,一年到头都光彩灿烂。
注释
1.园花:泛指园中百花。
2.芳年:美好的年岁。亦指少年青春,意即为各自的芳年而笑。唐卢照邻长安古意:“借问吹箫向紫烟,曾经学舞度芳年。”
3.艳春色:献艳于春色之中。
4.婵娟:形容姿容美好的样子。唐孟郊《婵娟篇》:“花婵娟,泛春泉;婵娟,笼晓烟;妓婵娟,不长妍;婵娟,真可怜。”
5.芬荣:芳香、繁茂。
6.夭促:死亡得很快,此喻花落之迅疾也。
7.瞬息:一眨眼一呼吸,形容极短的时间
8.岂若:哪里象。
9.琼树枝:指名贵花木;玉树之枝。屈原离骚》:“溘吾游此春宫兮,折琼枝以继佩。”
10.终岁:即终年,全年,一年。
11.翕(xī)赩(xì):光色盛貌。翕:收敛,聚合。赩:大红色。南朝梁江淹《从冠军建平王登庐山香炉峰》诗:“瑶草正翕赩,玉树信葱青。”

赏析/鉴赏
  “园花笑芳年,池草艳春色”运用铺叙手法描绘出一幅笑芳年的园花与艳春色的池草的景致。诗中“园花笑”“池草艳”来烘托出园花、池草本来也是美好之物,也不缺朝气蓬勃、欣欣向荣的生命力。
  “园花笑芳年,池草艳春色”运用铺叙手法描绘出一幅笑芳年的园花与艳春色的池草的景致。诗中“园花笑”“池草艳”来烘托出园花、池草本来也是美好之物,也不缺朝气蓬勃、欣欣向荣的生命力。


  “犹不如槿花,婵娟玉阶侧”写满园花草在李白眼中,都不如木槿,排斥了“园花”、“池草”。李白再运用拟人手法,把槿花喻意为“娟”般美好的容颜,如婵娟般亭亭而立的槿花将笑芳年的园花与艳春色的池草统统的比下去了,从而使得诗句文采特异、铺陈辞藻,可见奔放不羁的李白对木槿花情有独钟,怜香惜玉也是因花而异。
  “芬荣何夭促,零落在瞬息”描绘出一幅园花易零落、池草易萎糜的伤感景致。诗中“夭促”“零落”暗寓出诗人或许多少有点遗憾,美丽总是太仓促,常在瞬间零落,爱花的人是挽留不住落花匆匆的脚步的。其中也不无隐喻满园花草生命之短暂的意味,于是,流露出一种感花伤怀的情绪。
  “岂若琼树枝,终岁长翕赩”侧面槿花的朝开暮落只是表面现象,它“终岁”“翕赩”正表明了槿花顽强的生命力和坚韧不屈的品格。正如东方朔在写给公孙弘借用车的信中说“木槿夕死朝荣,士亦不长贫也。”诗人用“岂如琼树枝,终岁长翕赩”两句诗对木槿花予以高度评价,热情地赞颂,从而完成了对木槿花形象的塑造。
  诗人开始并不直接写木槿花,而是以“园花”、“池草”起兴,指出它们一个“笑芳年”,一个“艳春色”都曾盛极一时,但它们最大的弱点是生命太短促。也就是说尽管园花姹紫嫣红,芬芳馥郁,但是花开自有花落时,当它零落在东里时,它就会黯然失色,再也无复青春的色彩。同样,小草尽管它萎萋无数,枝叶碧翠柔嫩,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脾性。但是,当严霜降落之时,它就会在瞬息间,萎糜以至朽腐,留给大地以不尽的思索。这就是园花和池草生命的全部意义。接着诗人在否定“园花”和“池草”的基础之上,对木槿花予以讴歌的赞美。


  从该诗诗句排列顺序的颠倒上,可以知道诗人思绪的奔涌,情感的炽烈,特别是思绪、情感的跳荡性,毫无疑问,这一切都根植于诗人的浪漫气息。



 楼主| 发表于 2024-2-29 12:43:05 | 显示全部楼层
333

望木瓜山朝代:唐朝|作者:李白
早起见日出,暮见栖鸟还。
客心自酸楚,况对木瓜山。


翻译/译文
译文
早晨起来看见太阳升起,傍晚时分看见归还巢。
身在异乡内心本已酸楚,何况还面对着木瓜
注释
木瓜山,在贵阳县木瓜铺。木瓜:蔷薇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果实长椭圆形,其味酸。

赏析/鉴赏
  “早起见日出,暮见栖鸟还”运用铺叙手法,描绘出一幅早见蒸蒸日出、晚见归鸟还巣的忧伤感怀图,人触景生情:见日出,见栖鸟,不见众鸟,不见孤,表达出诗人无可奈何的孤寂心声。正如白居易夜雨》:“我有所感人,隔在远远乡。我有所感事,结在深深肠”的无限向往和百结愁肠。
  “客心自酸楚,况对木瓜山”写诗人客居他乡,内心本已酸楚,再看到木瓜山,想起酸涩的木瓜,心中就更酸了。[2] “客心”、“酸楚”是诗歌中的意境情感,“木瓜山”,是诗歌中的形象事物。这三个诗词,有清晰有模糊,有实体有虚象,有眼里的更有心中感悟的,使得诗歌的语言凝练,渲染氛围,加深诗人客居酸楚之感。


  此诗语极平常,而意甚含蓄,字字辛酸。诗人触景生情:早见蒸蒸日出,而悲自已穷途潦倒,想要过神仙那样的无拘无束的生活,然而真当他处于寂寞境地的时候,又难免生出许多忧伤和悲愁。晚见归鸟还巣,而悲自已去国离乡,看透了现实世界的混沌,想起各种人情世故,更增一份凄楚。木瓜味酸苦,诗人望见木瓜山而感怀身世,感触漂泊生活的孤寂,内心倍感酸楚,流露出李白忧伤悲愁的情感。

  此诗是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李白游览池州,在青阳望木瓜山而作。木瓜山在青阳县木瓜铺。
  木瓜山,今安徽贵池县与湖南常德县都有木瓜山。一木瓜山位于湖南常德府城东七里,李白郎过此而作,误。



 楼主| 发表于 2024-2-29 12:45:25 | 显示全部楼层
334


赠内朝代:唐朝|作者:李白
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
虽为李白妇,何异太常妻。



古诗简介
《赠内》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五言绝句。“赠内”,顾名思义,就是写给妻子的诗。在李白流传于世的大量诗篇中,“赠内诗”所占的分量并不多,只有十余首。但即便是这为数不多的十余首诗,还是可以从中看到李白对妻子的一片深情。此诗以调侃之笔,活用东汉太常卿周泽一年“三百五十九日斋”,“一日不斋醉如泥”之典,自嘲之甚,戏谑安慰许氏夫人,幽默趣,同时暗遣愁情。

翻译/译文
一年三百六十日,我每天都烂醉如泥。
你虽然是我的夫人,却和汉朝太常卿周泽的妻子一样。

注释
(1)内:内子,即妻子。
(2)太常:官名,掌管礼乐祭祀等事务。太常妻:东汉人周泽做太常,克己奉公,斋戒在斋宫之中,有一次病的很厉害,他的妻子到斋宫中探望问病,他大怒并让人把妻子捉到官府定罪,认为冲犯了神灵。人们笑他太迂腐,说:“生世不谐,作太常妻。一岁三百六十日,三百五十九日斋。”意思说他不近人情,连家都不要了。当时的人们也有拿太常这个职务开玩笑的,因为太常主管祭神,常常斋戒,人们就说他们“一日不斋醉如泥”。

赏析/鉴赏
此诗约作于开元年间酒隐安陆时期,时李白与故相许圉师孙女结婚,夫妇感情笃厚。
作为盛唐时期有“诗仙”之称的才子,李白在诗歌上的成就是斐然的。后人一般是这样评价李白诗的:清新自然,飘逸浪漫,豪放不羁,仙气满卷。按理说,诗样的才情,诗样的浪漫,自然也会造就诗样的爱情。但与苏轼陆游李商隐等人相比,李白的诗里似乎很少涉及到情谊,更别说儿女情长了,甚至有人说李白是不屑于谈情说爱的。其实不然,在唐代,“赠内诗”写得最多、内容最为丰富的就是李白和白居易。元人方回曾评论李白:最善赠答篇,肺腑露情愫。
李白这首诗是与妻子开玩笑的,同时也表达了自己不顾家事的歉意。诗只有四句,却三句都从典中引出,而又不觉得是用典,信手拈来,如自己信口说出一样自然流畅。汉朝人讽刺斋官是一日不斋醉如泥,李白却说自己日日都醉如泥,既说自己贪杯好酒,又说明自己没有斋戒的任务。可是妻子却要忍受孤单寂寞无人理会的苦恼,与那日日都在斋戒之中的太常周泽之妻的处境没有什么区别。虽是一首小诗,却写得生动活泼,用每日斋戒的太常和每日烂醉的自己相对应,充满谐趣。



 楼主| 发表于 2024-2-29 12:46:20 | 显示全部楼层
335

折荷有赠朝代:唐朝|作者:李白
涉江玩秋水,爱此红蕖鲜。
攀荷弄其珠,荡漾不成圆。
佳人彩云里,欲赠隔远天。
相思无因见,怅望凉风前。


翻译/译文
译文
到江中去荡漾秋天江水,更喜爱这荷花的鲜艳。
拨弄那荷叶上为水珠,滚动着却总不成圆。
美好的佳人藏在彩里,要想赠给她鲜,又远在天际。
苦苦相思而相见无期,惆怅遥望在凄凉的秋里。
注释
⑴涉:本义是步行渡水,这里有泛舟游历之意。玩:赏玩、欣赏。秋水:秋天的江湖水,雨水。唐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⑵红蕖(qú):荷花盛开的样子。蕖:芙蕖,荷花的别名。
⑶弄:有把玩、欣赏之意。
⑷荡漾:水波微动。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⑸佳人:美女宋玉登徒子好色赋》:“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国;楚国之丽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
⑹远天:遥远的天宇,说明空间距离之远。
⑺相似:彼此想念。后多指男女相悦而无法接近所引起的想念。汉苏武《留别妻》:“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无因:没有门径,没有办法。
⑻凉秋风。《礼记·令》:“(孟秋之月)凉风至,白露降,寒鸣。”李白秋思》诗:“芜然蕙草暮,飒尔凉风吹。”

赏析/鉴赏
  这首诗与李白的《拟古十二首》其十一很相似。《拟古十二首》其十一曰:“涉江弄秋水,爱此荷鲜。攀荷弄其珠,荡漾不成圆。佳期彩重,欲赠隔远天。相思无由见,怅望凉风前。”除六字不同外,余皆相同。这或许是由于传抄之误的缘故。
  “涉江玩秋水,爱此红蕖鲜。”芙蕖即荷花,所以《拟古》中又作“爱此荷花鲜”。秋高气爽,秋水浩淼,首先就给人以清新、凉爽及高雅、纯洁之感。此时江上弄舟,领略一番江水秋色,已是够惬意的了,然而最引人入胜、最逗人喜爱的,还是那婷婷玉立的鲜红的荷花。从字面上看,这是通过写景而点明了时间地点。但从诗歌意象的沉积所蕴含的内容看,这已不是单纯描景,而是暗含了这位女子如花似玉的体貌及纯洁高雅,坚贞自守的品格。“涉江”一词,最早见于《楚辞·九章》,那是屈原借以抒发愤世忧国之情并表现其纯洁高雅、坚贞自守的品格。这里虽无愤世忧国之意,但借以表现女子纯洁高雅,坚守贞操的品格和向往专一的爱情,也是未尝不可的。梁元帝《赋得涉江采芙蓉》诗云:“叶卷珠难溜,花舒红易倾。”孔德昭同上题诗云:“朝来采摘倦,讵得久盘桓。”辛德源《芙蓉》诗亦云:“涉江良自远,托意在无穷。”就都是借以表现女子对专一爱情的渴望与向往。当然,这一点还需结合下句的“爱此红蕖鲜”理解。梁吴均《拟古四首》其三《采莲曲》云:“锦带杂花钿,罗衣垂绿川。问子今何去,出采江南莲。辽西三千里,欲寄无因缘。愿君早旋返,及此荷花鲜。”“荷花鲜”,就已完全象征着年轻貌美的女子及其纯洁坚贞的品性。可见李白《拟古》中作“爱此荷花鲜”并不是没有道理的。可以说,李白的这首诗,与上引吴均诗有着极为密切的内在联系。从整首诗的布局来看,首二句还只是兴起,但它在感情的抒发与意境的创造上,已为整首诗奠定了基调。


  “攀荷弄其珠,荡漾不成圆。”圆大的绿荷之上,滚动着颗颗晶莹的水珠,仔细把玩之中,才突然发现荡漾中的水珠并不是圆的。这只是字面上的理解,实际上,这两句诗巧妙地暗寓了这位女子细微的内心活动。这里,既受到梁元帝“叶卷珠难溜,花舒红易倾”的启发,同时与南朝民歌西洲曲》中“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的诗句也有异曲同工之妙。诗人运用了南朝民歌中常用的叶音与双关的艺术手法,“荷”谐音合,“攀荷”即有希望匹合成双之意。“不成圆”的“圆”,又双关为团圆之圆。那么由“攀荷”到“不成圆”,已非简单的动作与物象描写,而是重在刻这位女子由对专一爱情的渴望而感发的焦虑与苦闷的心态。诗歌由开始轻愉快的赏秋玩荷,到感物而发后的焦虑苦闷,这在意脉上是一次转折,在情感上是一次跌宕。因而,下面便很自然地过渡到直抒对“佳人”的思念之情:“佳人彩云里,欲赠隔远天。相思无因见,怅望凉风前。”


  “佳人彩云里”,可以说是受到《西洲曲》“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的启发。然而在李白的诗中,“彩云”,却带有一种虚无飘渺、行踪不定的意象,如其《宫中行乐词八首》其一:“只愁歌舞散,化作彩云飞”,就有相似之处。“欲赠隔远天”,则更明显是受到了《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又《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及吴均“辽西三千里,欲寄无因缘”等诗的影响,借以表现对远方情人无限思念而又无可奈何的强烈情感。末二句是进一步抒发相思之苦与惆怅无奈的悲哀情思。“怅望凉风前”,不仅有外貌的描写、心理的刻划,而且与首句“涉江玩秋水”遥相呼应,并与整首诗的情感、气氛相统一,这就使得诗歌意境自然浑成,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李白的这首诗所受前人的影响是不小的,把它归入“拟古”之组诗,亦不无道理。但是,在完整、统一的意境创造上,这首诗却不为前人所囿,具有独自的风格特征。其一,诗歌虽然始终并没有对女主人公作正面的描写,但从诗歌意象及意脉中可以看出,这位女主人公除具有年轻貌美的特征外,对专一爱情的追求与向往是执着的,其内心情感是细腻而又复杂的。其二,在诗歌意脉的变化上,由赏秋玩荷经情因物牵到相思苦闷的过程,过渡自然巧妙,毫无人工的痕迹。诗歌紧紧围绕“攀荷”这一短暂的细节,把女主人公由“爱此红蕖鲜”到“相思无因见”的整个内心的细微变化,揭示得一览无余。这与前人相比,就显得更为凝炼、更为集中。全诗运用委婉含蓄的艺术手法,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人物的内心情感。

  根据安旗《李白全集编年注释》,此诗当作于唐玄宗开元十七年(729年),当时李白二十九岁,与许氏夫人居安陆(今属湖北)。


 楼主| 发表于 2024-2-29 12:50:16 | 显示全部楼层
336

下泾县陵阳溪至涩滩朝代:唐朝|作者:李白
涩滩鸣嘈嘈,两山足猿猱。
白波若卷雪,侧足不容舠。
渔子与舟人,撑折万张篙。


翻译/译文
译文
涩滩的流水嘈嘈不休,两岸上到处跑着猿猴。
陵阳溪水卷起的浪白雪,巨石侧立在水中不能穿过小舟
夫和渔人,一年里恐怕要撑折一万支篙在这里头。
注释
泾县:在今安徽省泾县。
陵阳溪:即今安徽省泾县西舒溪。
涩滩:在今浸县西九十五里。《明·一统志》载:“涩滩在泾县西九十五里。怪石峻立,如虎伏龙盘。”
足:多。
猿猱(náo):即猿猴。猱,猿类,善攀折。
足:通“石”,意指巨石。
不容舠:《诗经·卫·河广》“谁谓河广?曾不容舠。”谓两岸狭窄,容不下小船。舠:小船。

赏析/鉴赏
  青弋江发源于黄山山脉东南部,上游水流湍急。“涩滩鸣嘈嘈,两山足猿猱。白波若卷,侧足不容舠。渔子与舟人,撑折万张篙。”这是写上游江水蜿蜒曲折,两岸千嶂绝壁,翠凌空,奇秀多姿。而下游自泾县至芜湖汇入长江,沿途水流平缓、清澈如镜、良田平畴、阡陌如秀、人如中游。可见在唐代青弋江上游就有舟楫往来。
  人抓住陵阳溪至涩滩一段江水湍急、怪石峻立的特点,勾勒出了一幅舟行险滩的图象:江水咆哮,冲击着滩中的巨石,发出了震耳欲聋的嘈嘈之声;翻涌的波涛,撞击在岩石上,激起了象一样的浪;两岸山林里还不时传来一声递一声的猿猱的哀鸣;江滩里侧石凌出,就连如叶的小舟也难以通行。然而,就在这凶险万分的涩滩,渔夫和舟子,为衣食所迫,不得不终年与惊涛骇浪搏斗。看!就在那远远的江面上,又来了一只渔舟,舟人正撑着长长的竹篙在艰难地前进……诗中最后两句,“渔人与舟子,撑折万张篙”,便是全诗主旨的所在,集中地再现了劳动人民危险艰辛的生活以及他们的斗争精神。


  这首诗尽管篇幅短小,但在艺术表现上还是很有特色的。诗的前四句摹声状物极力渲染自然景物的险恶气氛,作为画面的背景,极好地烘托了画面主体部分的夸张描写。相反,最后两句对于渔人舟子撑篙行船艰苦万分的夸张描写,又进一步点染了江滩的险恶。画面上,这种背景与主体的相互映衬,着重突出了全诗的主题。这首诗的另一特色,是采用了绘画上传统的大写意的手法。诗人在刻画意境时,能够抓住景物给人感受最强烈的几点,于大处落墨,笔触简劲,而不是象工笔画法,力图笔笔不苟,枝叶筋脉,纤毫不爽。诗中“撑折万张篙”一句,似乎是细节刻画,但也是仅此一笔,而且是经过了大胆的夸张。所以全诗侧重表现的并不在于细微的真实,而是在于捕捉事物的神韵,予以强烈的表现。

  此诗为天宝十四载(755),李白在宣城一带所写。此诗大约作于安史之乱前。


 楼主| 发表于 2024-2-29 12:51:12 | 显示全部楼层
337


越女词五首朝代:唐朝|作者:李白
长干吴儿女,眉目艳新月。
屐上足如霜,不著鸦头袜。
吴儿多白皙,好为荡舟剧。
卖眼掷春心,折花调行客。
耶溪采莲女,见客棹歌回。
笑入荷花去,佯羞不出来。
东阳素足女,会稽素舸郎。
相看月未堕,白地断肝肠。
镜湖水如月,耶溪女似雪。
新妆荡新波,光景两奇绝。



翻译/译文
译文
长干里吴地的姑娘,眉目清秀,娇艳可比明
木屐上那双不穿袜子的脚,细白如霜。
吴地的女孩白皙如玉,好做荡田的游戏。
投去含情的目光,掷去春心,折来鲜嘲弄行路客。
若耶溪中采莲的少女,见到行客,唱着歌儿把划回。
嘻笑着藏入荷花丛,假装怕羞不出来。
东阳那儿有个白皙如玉的女孩,会稽这儿有个划木的情郎。
看那明月高悬未落,平白地愁断肝肠。
镜瑚的水清明如月,若耶溪的少女洁白如
新妆荡漾湖水,水光倒影,奇美两绝。
注释
⑴长干:地名,浙江北部一带。吴:吴地,今长江下游江苏南部。儿女:此指女儿。
⑵鸦头袜:即叉头袜。
⑶吴儿:此指吴地女子。
⑷剧:游戏。
⑸卖眼:王琦注:“卖眼,即楚《骚》‘目成’之意。梁武帝《子夜歌》:‘卖眼操长袖,含笑留上客。’”
⑹耶溪:即若耶溪,在今浙江绍兴市南。
⑺棹歌:划船时所唱之歌。
⑻东阳:唐县名。即今浙江金华市。
⑼素舸:木船。
⑽白地:犹俚语所谓“平白地”。
⑾镜湖:一名鉴湖、庆湖,在今浙江绍兴市会稽北麓,周围三百里若耶溪北流入于镜湖。
⑿景:同“影”。

赏析/鉴赏
  这些作于何时尚难确定,有待详考。根据诗中的内容推论,当是记述其初游吴越时的所见所闻。胡震亨《李诗通》在此诗题下注:“越中书所见也。”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如果冷静地考察一下诗中内容的话,似乎还可以在这句话前再加上“初游”二字。李白是蜀地人,距吴越数千里之遥,两地俗迥异。按一般常情来理解,人到外乡乍见异地情时往往产生一种很强烈的新鲜感,对于天生好奇,反应敏捷的诗人来说尤其是这样。反之,如果是早已见过非常熟悉的事物,由于司空见惯反而难以引起人们的审美情趣。这五首诗所表现的恰恰都是初见新鲜事物时的好奇的感受,所以可能是诗人初入会稽时的作品。
  据詹锳著《李白诗文系年》考证,在天宝元年(742年),李白“春夏间居东鲁,旋携妻子入会稽,与道士吴筠隐于剡中。”观诗中所说“长干吴儿女”“吴儿多白皙”之句,都涉及吴地,而且这两首诗又都被列在前边,故其游历路线当是由吴入越的。从泰山下来游吴越到会稽正当循此路线,故可以认为此组诗当作于是年。



  第一首诗写吴越女子相貌的妩媚可爱与穿着的异样。首句的“长干”是地名。王琦注:“建邺南五里有山冈,其间平地,吏民杂居,号长干。”但应当指出,此诗只是借用此语,以“长干”代指一般的“吏民杂居”的里巷,以区别于名门贵宅,其作用仅在于说明“吴儿女”的身份是普通民间女子而非达官望族的贵妇与闺秀,不必拘泥。“眉目艳星月”形容女子眉清目朗,比星月还要美丽。“艳星月”是艳于星月,即比星星月亮还明朗可爱之意。“眉目”与“星月”对举,在理解上要分开,实际是说秀眉若弯月,眼似明星的意思,语言十分洗炼精确。后两句写女子穿着的特殊。她们竟光着脚丫穿着木屐,连双袜子也没有穿。一双素足裸露于外,肤色哲白,若霜一般。展是木制鞋,中国自晋代时女子便已穿用木屐了。《晋书·五行志》:“初作屐者,妇人头圆,男子头方,圆者顺之义,所以别男女也。至太康初,妇人屐乃头方,与男无别。则知古妇人亦著屐也。”可见李诗中所写是实景。
  第二首诗写吴越女子天真活泼的姿态及调皮卖俏的开放型性格。大意是说,吴地的女子皮肤白嫩,她们都爱好做荡舟这种游乐。荡舟之时,她们还不时地朝水面上往来船只中的客人眉目传情暗送秋波,或者拿着折来的枝向对方调侃戏谑。四句小诗把吴地女郎姣好的容貌和活泼开朗的性格描绘得栩栩如生。“卖眼”就是递眼神,俗语谓之飞眼,是年青女子向人传达情意的一种表示,这里用来表现吴地女子活泼泼辣的性格,很生动传神。
  第三首诗所写则是另一种性格的劳动妇女。耶溪即若耶溪,唐时在越,州会稽县南。这位在若耶溪上采撷莲藕的女子与前一首诗中的吴儿大不相同,当她看见别的船上的客人时便唱着歌掉转船头,伴随着欢乐的歌声将小船划入荷花丛中,并假装怕羞似的不再出来。这位女子性格内向,虽然也怀有春心,却把这种情感深藏在内心,有点羞羞答答的。但其内心荡漾的春潮还是无法全部掩饰住的,诗人早已窥破其内心的隐秘,否则怎能写出“佯羞不出来”的诗句呢?“佯羞”二字极精彩,将少女欲看青年男子又羞涩不好意思的心理与情态刻得惟妙惟肖。透过这两个字,仿佛可以看到在密密层层的荷花丛中,那位采莲的姑娘正从荷花荷叶的缝隙中偷偷地窥视着客人。鲜艳的花朵与美人的脸庞相互映衬,这和谐美妙的景象真令人魂梦心醉。于此可以看出,这首小诗虽很浅白,但蕴味却很隽永。


  第四首诗写一对素不相识的青年男女一见钟情,互相倾慕,又无缘接近,难以倾述衷肠的怅恨。这里的“东阳”、“会稽”均是地名。东阳唐时属婺州(今浙江东阳),会稽属越州(今浙江绍兴),二地相距起码在一百公里以上。诗人在这里写出这两个地名无非是说这一对小青年素昧平生,原来并不相识,不必拘泥理解为东阳的姑娘遇到了会稽的小伙。“白地”是当时俚语,今天依然沿用于民间,即“平白地”,无缘无故的意思。全诗大意是说,一位肤色白净的姑娘与一位荡着白色小舟的小伙子不期而遇,二人一见钟情,眉来眼去中似乎有许多心曲要倾吐,但因天色尚早,无由进行交谈幽会,不禁现出肝肠欲断,非常焦急的神色。“月未堕”是明月在天,可望而不可即之意。还应指出,李白在此诗中为何偏偏拈出“东阳”、“会稽”这两个地名呢?这可能与他化用前人诗意有关。王琦认为李白此诗由谢灵运《东阳溪中赠答》二诗中化出,是有道理的。谢诗其一曰:“可怜谁家妇,缘流洗素足。明月在云间,迢迢不可得。”其二曰:“可怜谁家郎,缘流乘素舸。但问情若何,月就云中堕。”无论从词语的相同还是从意境的相似,都可以看出李白此诗确是由这两首诗概括点化而出。
  第五首诗写越女顾影自怜的娇媚姿态。唐时镜湖在会稽、山阴两县交界处,如今此湖已不复存在。诗的大意说,镜湖的水面澄澈,如皎洁的月光,耶溪地方的姑娘皮肤洁白,似晶莹的霜。穿着新妆的姑娘在明净澄清的水面上荡舟戏耍,那婀娜妩媚的倩影倒映在水间,显得更加娇妖可爱;那明净的湖水中滉漾着美的身影,增添了无限的色彩与情趣。人因水而更美,水因人而益清,相得益彰,这种情景不正是所谓的“两奇绝”吗?把人和景物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相互映衬,构成一副美丽动人的艺术画面,确实可谓是“别有情致”的。


  这五首小诗虽总题名为越女词,但所咏实非一时一地之事,当是诗人初游吴越时所见的几个情景的个别记录。因吴越疆域毗连,自然地理状貌与民情风俗相似,而且这五首小诗的形式与语言风格亦颇相近,故统而言之也未尝不可。还应指出,五首诗选择的角度不同,塑造的人物性格各异,但组合在一起却可以给人一个总的印象,即吴越女子相貌美丽,肤色皙白,性格淳真开朗,朴素大方。她们挚爱人生,热烈大胆地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眉目艳星月”的“吴儿女”也好,“卖眼掷春心”的“吴儿”也好,“佯羞不出来”的“采莲女”也好,都能给读者留下很强烈的印象。在表现方法上,作者善用白描的笔法,抓住带有特征的景物和富有典型性的生活细节,寥寥数语便勾画出一个生动逼真的人物形象,笔墨很洗炼简洁。语言方面自然流畅,毫无雕琢板滞之感,清新可爱。



 楼主| 发表于 2024-2-29 12:52:51 | 显示全部楼层
338

在水军宴赠幕府诸侍御朝代:唐朝|作者:李白
月化五白龙,翻飞凌九天。
胡沙惊北海,电扫洛阳川。
虏箭雨宫阙,皇舆成播迁。
英王受庙略,秉钺清南边。
云旗卷海雪,金戟罗江烟。
聚散百万人,弛张在一贤。
霜台降群彦,水国奉戎旃。
绣服开宴语,天人借楼船。
如登黄金台,遥谒紫霞仙。
卷身编蓬下,冥机四十年。
宁知草间人,腰下有龙泉。
浮云在一决,誓欲清幽燕。
愿与四座公,静谈金匮篇。
齐心戴朝恩,不惜微躯捐。
所冀旄头灭,功成追鲁连。


翻译/译文
译文
月亮化为五条白龙,飞上了九重天。
范阳叛军如胡地黄沙飞离北,闪电一般横扫洛阳
胡虏的箭一般射向宫阙,皇帝的车驾逃往四川。
英明的王子秉受朝廷的谋划,执掌兵权靖清南边。
军旗漫卷,如大海波涛;武器森列,似江上烟。
一人指挥百万大军,张弛聚散,号令森严。
御史台来了众多英贤,在南方水国,举起了军旗。
绣衣御史宴集一起,杰出的永王借给楼
好似登上黄金台,谒见紫霞中的神仙
我藏身于茅屋里面,不问世事四十年。
岂知隐居草泽的人,腰里有着锋利的龙泉;
一剑挥去,劈开浮云,发誓要扫清幽燕。
如今很想与诸位御史.静心讨论金匮兵书
大家都感谢王子的恩德,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
所希望的是平定叛乱,功成身退,追随鲁仲连。
注释
1.“化”句:《十六国春秋·后燕录》载,后燕慕容熙建始无年,太史丞梁延年梦月化为五白龙。梦中占之曰:“月,臣也;龙,君也。月化为龙,当有臣为君。”比喻安禄称帝。
2.皇舆:皇帝坐的车,代指唐玄宗。播迁:流亡。
3.英王:指水王李璘。庙略:指朝廷的谋划。
4.秉钺:持斧,借指执掌兵权。
5.霜台:御史台,御史职司纠弹,严肃如霜,故名。此处借以赞美永王幕府诸侍御。
6.戎旃(zhān):军旗。奉戎旃,谓参加永王军队。
7.绣服:指传御。
8.天人:才能杰出者,谓永王璘。
9.黄金台:又称金台、燕台,故址在今河北易县东南北易水甫。战国时,燕昭王筑此台,置千金于台上,延请天下贤士。
10.编蓬:编结蓬草以为门户,喻平民居处。
11.冥机:息机,不问世事。
12.龙泉:即龙渊,古代传说中著名铸工欧冶子干将所造的利剑。
13.决:劈开。《庄子·说剑》:“上决浮云,下绝地纪。”
14.幽燕:今北京市、河北北部以及辽宁西部一带,是安禄山的根据地。
15.众匮篇:兵书名。《隋书·经籍志》有《太公金匮》二卷。
16.旄头:即昂宿,胡星。旄头灭,指平定安史之乱。
17.鲁连:即战国时鲁仲连。曾为赵国退秦军,事后不受赵国赏赐,功成身退。

赏析/鉴赏
  此是至德二载(公元757)二月以前在永王璘水军中所作。
  据史书记载,永王于至德元载“十二月甲辰引师东下”(《资治通鉴》),“二载正月永王入郡阳”(《新唐书》),那么,李白入幕当在这一年的正月。永王磷兵败被杀是在“二月戊戌”(《资治通鉴》),由此推算,李自在永王幕中的时间先后不过一个月左右。在这期间,诗人没有留下更多的有关诗文,除《致贾少公书》之外,仅有《永王东巡歌》、《在水军宴韦司观妓》及本篇三首诗。

  奚禄诒日本篇:“首序禄山之乱,次入永王,次入诸侍御,次自序,末勉诸公以报国。”正道出了全诗的结构及其主题。


  开头六句叙写安史叛军的嚣张气焰及其叛乱的主要过程。其中“胡沙惊北海”、“电扫洛阳川”、“虏箭官阙”等句对当时的形势做了高度的艺术概括。“皇舆播迁”四字则道出了唐王朝腐败,不堪叛军一击的可悲情况。诗句间诗人的爱憎感情是很鲜明的。
  接下六句叙写永王承朝廷委任,率军南下的情景。“云旗卷海,金戟罗江烟’’两句,是描写永王的旌旗舒卷有如海涛,武器罗列有如江烟的雄壮气势。“聚散百万人,弛张在一贤”两句是对永王璘的热情赞美。
  再下六句赞扬诸侍御才华出众,同时也表达了自己身赴宴会“如登黄金台,遥谒紫霞仙”的畅快心情。
  再下六句是抒写自已的爱国之志。表明他尽管是一个“草间人”,但是他的腰下却有“龙泉”宝剑,意在强调自己有非凡的才干,“浮云在一决,誓欲清幽燕”两句是紧承上面四句,作一收束,直抒胸臆,表达自己愿为国家平定叛乱的雄心壮志。这几句写得词情慷慨,意气挥放。
  最后六句勉励四座诸公要齐心协力,不惜微躯,尽力报国。这几句既是勉励大家,也是激励自己,所以最后又归结到自身上来,表明自己平素所怀的功成身退的理想。全诗共分五层,每六句一转,结构井然,气韵流动,有力地抒发了爱国的豪情。诗中先叙安史之乱,次述永王的率军平乱;再次赞美诸侍御的清正严明;最后表明自己渴望为平定叛乱贡献出一切力量,并勉励大家尽力报国,表现了诗人的爱国思想。



 楼主| 发表于 2024-2-29 12:53:39 | 显示全部楼层
339

赠裴十四朝代:唐朝|作者:李白
朝见裴叔则,朗如行玉山。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身骑白鼋不敢度,金高南山买君顾。
徘徊六合无相知,飘若浮云且西去!



古诗简介
《赠裴十四》是唐代伟大李白创作的一首赠别诗。此诗以晋之名士裴叔则喻裴十四,称赞裴十四容仪之俊美,心胸之阔大,态度之高亢,而不为世人所知,只好若天上之浮,飘然世间而无所用。全诗抒发了与友人分别的离愁别绪,表达了作者对友人钦慕、敬仰的感情。作者颂美友人,引为知音,并在友人的精神貌里,照见自己的襟怀和人格。

翻译/译文
你就像古人裴叔则一样,玉树临,光洁耀人。
黄河从天而下,直奔东;咆哮万里,抒发情怀。
即使乘坐巨大的白鼋也不敢渡河,买君一顾,价值连城。
徘徊中原,没有知己;不如闲似飘,西归家去。

注释
⑴裴十四:当是裴政,为李白好友,“溪六逸”之一。
⑵“朝见”二句:裴叔则,即晋朝的裴楷,尝任中书令,人称裴令公,仪容儁伟。《世说新语·容止》:“裴令公有俊容仪,脱冠冕,粗头乱服皆好。时人以为玉人。见者曰:‘见裴叔则如玉上行,光映照人。’”此以裴叔则喻裴十四。
⑶“黄河”二句:以黄河入海喻裴十四胸怀的阔大。
⑷“身骑”句:《楚辞·九歌·河伯》:“乘白鼋兮逐文,与女游兮河之渚。”此谓裴十四之才学心胸之深广,己不敢轻易测度。
⑸“金高”句:《列女传·节义传》:“郑子瞀者,楚成王之夫人也。初,成王登台,子瞀不顾。王曰:‘顾,吾又与女千金,而封若父兄。’子瞀遂不顾。子瞀曰:‘不顾,告以夫人之尊,示以封爵之重而后顾,则是妾贪贵乐利以忘义理也。’”此句谓须千金才可买裴十四之一顾,可见李白对友人裴十四推许之重。
⑹六合:上下四方谓之六合。

赏析/鉴赏
  裴十四,是一位超尘脱俗之士。他即将离别李白而西去,诗人作这首诗赠别。
  “裴叔则”,即晋朝的裴楷,尝任中书令,人称裴令公,仪容儁伟,“时人以为玉人,见者曰:‘见裴叔则如玉山上行,光映照人。’”(《世说新语·容止》)因为与主人公同姓诗人借裴叔则代指裴十四,言裴十四仪表堂堂,清朗如玉山,光彩照人。“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黄河水从西部飞流直下流向中原,一泻万里,奔流入东海。此诗以奔腾的黄河水,象征裴十四宽阔宏大的襟怀。诗人倒插喻意在前,一笔点醒于后,手法变幻矫健。
  诗至五、六句,转入别意,叙写裴十四的遭际和他的不贪图富贵的性格。“身骑白鼋不敢度”,骑白鼋,语出屈原《九歌·河伯》“乘白鼋兮逐文”。骑鼋的人,自然是裴十四。诗人用汹涌的水势,比喻社会环境的险恶和人生道路的艰难,裴十四身骑白鼋,面对汹涌的江水,不敢度过。“金高南山买君顾”句,借用郑子瞀的故事,见《列女传》卷五《节义传》,郑子瞀是楚成王的夫人,一日,与成王共登台,“王曰:‘顾,吾又与女千金,而封若父兄’,子瞀遂不顾。子瞀曰:‘不顾,告以夫人之尊,示以封爵之重而后顾,则是妾贪贵乐利以忘义理也’。”千金难买一顾,表现郑子瞀不贪贵乐利的品格;高比南山的金银,定然也难买裴十四的一顾,运用郑子瞀的典故,是为了盛赞裴十四的高贵品格。在那险恶的政治环境里,襟怀豪迈的裴十四不肯摧眉折腰,不肯为富贵而忘义;在“众人皆醉”的庸俗的黑暗社会里,裴十四难觅知音,“徘徊六合无相知”句,揭示了品格磊落的人不容于世的生活真实。结尾“飘若浮云且西去”,写裴十四即将西去,行踪飘忽不定,点到赠别上;以飘若浮云状其人,也为裴十四涂上了灵异脱俗的光彩,与全诗诗意相吻合。


  赠别诗,除了抒写离绪别情以外,还可以颂美离别者,描绘和刻他们的形象、思想、品格、精神面貌,表达诗人对他们的钦慕、敬仰的感情。《赠裴十四》就是如此。李白用诗人的心灵,自己的品格和审美情趣,去感知对方,因此,在裴十四身上,读者看到了诗人的个性、气韵和精神,沈德潜说:“黄河落天二语,自道所得。”(《唐诗别裁集》)李白也亲历“身骑白鼋不敢度”的社会环境,也同样具有“金高南山”难买一顾的品格,也同样为世俗所不容,甚至到达“世人皆欲杀”(杜甫语)的地步。用颂美友人的诗赠给友人,引为知音,并在友人的精神风貌里,照见自己的襟怀和人格,是《赠裴十四》诗思想艺术的基本特征。



 楼主| 发表于 2024-2-29 12:55:19 | 显示全部楼层
340

观放白鹰二首朝代:唐朝|作者:李白
八月边风高,胡鹰白锦毛。
孤飞一片雪,百里见秋毫。
寒冬十二月,苍鹰八九毛。
寄言燕雀莫相啅,自有云霄万里高。



翻译/译文
译文
其一:
的北疆,高气爽,北疆的老鹰全身是洁白如锦的羽毛。
单独飞行的时候就像一片巨大的雪花飘,可是它却可以明察百里以外的毫毛。
其二:
在寒冷的十二月份,刚刚被捕的老鹰被猎人剪掉了强劲的羽毛。
一群小燕子小麻雀却在那里噪聒:落毛的老鹰不如雀!哈哈!
老鹰说:你们别高兴太早,我迟早还要飞上万里霄。
注释
⑴鹰一岁色黄,二岁色变次赤,三岁而色始苍矣,故谓之苍鹰。八九毛者,是始获之鹰,剪其劲翮,令不能远举扬去。
⑵啅,众口貌,太白借用作嘲诮意。

赏析/鉴赏
  秋正劲的时候,白鹰高飞。人很喜欢白色,于是就非常突出鹰之白。“孤飞一片,百里见秋毫。”就是反衬鹰之白的。百世纯洁的色泽,李白就像是纯洁的白鹰,孤飞在太空,给这个世界带来了一片洁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诗展公众号|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留言薄|中国成年人诗歌界限网 ( 苏ICP备14046093号 )

GMT+8, 2024-9-20 10:44 , Processed in 0.708196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